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思修论文>

浅谈中学生道德的相关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中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知、情、意、信、行循序渐进、相互作用的过程。基础在教育,通过教育主要解决道德认知问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浅谈中学生道德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中学生道德的相关论文篇一

  《浅论中学生道德实践的养成》

  摘 要:道德实践是中学生道德观念形成、丰富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将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必要途径,在个人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道德教育的得失成败要用道德实践检验,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离不开道德实践的有力支撑。

  关键词:中学生 道德实践 道德情操

  青少年道德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知、情、意、信、行循序渐进、相互作用的过程。基础在教育,通过教育主要解决道德认知问题,而道德认知只有变成实践,转化为青少年自觉的道德行为,才能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当前,青少年道德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中小学教育把加强道德教育作为“重头戏”,投入的人力、物力都是相当大的,但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丁锦昊到此一游”的情况在各大旅游景点屡见不鲜。开展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提升青少年道德情操迫在眉睫。

  一、立足校园德育,重点渗透

  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实践能力,要充分发挥校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大力营造思想道德建设的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激发,进而自觉地践行社会推崇的道德行为。

  (一)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上加强中学生德育。从内容方面,我们可以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宣扬伟人、名人、英雄、先进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宣扬学生中的好人好事,等等。从形式方面,我们要善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承载内容,如通过先进人物讲座、开展主题班会、参观名人故居、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和评选“优秀团员”、“先进班集体”等活动在校园里营造崇尚并实践美德的氛围。

  (二)拓展德育课堂,提升青少年道德认知水平。在道德教育中应克服灌输式和课堂单一式的道德教育方式,培养个体的道德思维能力。传统的道德教育主要是由德育工作者或者以思想品德课为主体而进行的教育,这就把德育工作从学校工作中分割开来。实际上德育工作渗透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道德教育应渗透到各个学科。每个教育者都要认识到自己对于学生道德情操的养成都有深远影响,“学校要形成学校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支部、教务处、德育处、团委、少先队、班主任、全体教职工齐抓共管的体系”。

  (三)学校主动为学生提供德育实践的平台,促使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不仅要组织学生课堂上学习,而且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遵循(或不遵循)道德规范的直接后果,这种切身体会有利于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有利于形成强烈的道德情感,自觉地践行道德行为。

  二、联合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一)家长要以身作则,践行道德行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站。父母在青少年成长道路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操都会影响孩子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笔者看到一则材料:“新东方教育集团在扬州办了一所外国语学校,要求所有学生在校住宿,其校长的想法是,如果学生白天在校,晚上又回到家庭环境里,则学校里所有的教育最后都会归于零。”初二年级的张华(化名)经常有意扰乱课堂纪律,在一次考试中,竟然公开让同学给他传“小条”,被老师轰出了考场。学校请来了张华的父亲,没想到这位父亲竟然当着张华的面大骂:“看谁敢欺负我们,我是流氓我怕谁。”还要动手打老师。而“我是流氓我怕谁”这句话后来成了张华的口头禅。这是令很多教育者尴尬的情景——5+2=0,学校教育5天的效果还抵不上家庭教育两天的影响。当然,这个事例也说明了家校并没有正面引导,没有形成合力,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二)家长要协助学校开展思想道德建设。要想“5+2”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学校就要设法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家长要密切配合学校开展有关教育活动,形成教育合力。如开展感恩教育时,学校可以与家长一起组织孩子进行“五心”实践活动:常问好,让父母舒心;多帮忙,让父母省心;求上进,让父母放心;有商量,让父母称心;能宽容,让父母顺心。又如在开展“温暖校园”主题活动时,共同引导学生时时处处讲文明、树新风,真正做到“十会”:会打招呼、会问候、会微笑、会行礼、会倾听、会鼓掌、会礼让、会道谢、会道歉、会道别。只要家校齐心协力,加强引导和督促,实施因人而异、因时而动、因境而生的激励策略,就会使学生的道德体验收到实效。

  三、宣传社会正能量,营造氛围

  中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青少年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但应把德育课、学校课外活动搞好,而且应“把学生在学校里的东西同家里及在本地社会中将要经历的东西结合起来”。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对学生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不仅是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有人说,学校辛辛苦苦的五天教育抵不上回家路上一个消极案例的影响,也就是说不良的社会环境与中学生道德生成存在一定的矛盾。化解此矛盾,必须经过全社会的努力,为中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大力宣传社会正能量的事迹,提高公民整体道德素质。所有成年人都应该知道自己的举止行为对未成年人有道德影响。

  其次,主动联系社会力量,开展为留守儿童、贫困学生、智障儿童献爱心活动,联合司法、公安、城管等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请公安干警到学校进行禁毒、法制、交通安全等相关的知识讲座,这样就可形成立体、多维的教育网络。

  总而言之,通过社会的影响,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得到更好的培养,实现五个一个样:“课内、课外一个样,大事、小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明处、暗处一个样,校内、校外一个样。”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发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性,一辈子享用不尽。”中学生践行道德实践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也是一个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243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