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2)
浅析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浅析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篇二
《试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摘要】德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德育是培养人的系统工程,它的成败决定着教育工作的成败,也决定着国家的兴与衰。本文主要就培养中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途径谈一些认识。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实践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着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他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意思是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它方面就不值得一看了。这里,骄傲吝啬属于德的方面,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虽然才高八斗但如果德行不好,圣人连看也不看他一眼。只有德才兼备才是完美的人才,如果二者不可兼得,那么此时德是熊掌,才是鱼,孟子“舍鱼而取熊掌”,圣人舍才而取德。应该说,我们今天选拔和培养人才,依然需要坚持这个原则。一个人如果道德败坏,才能越高越是威胁社会的重磅炸弹。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人才。孔子教导我们德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所以抓教育首先要抓德育。我国现行的教育也提倡以德育为首,德育是培养人的系统工程,它的成败决定着教育工作的成败,也决定着国家的兴与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发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是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也是培养和教育学生的主要场所,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发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应将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的教育培养,与学校的文化环境、学科教学等有机融合并不断创新,使学校的德育教育产生良好效果。
1.1 结合学科特点,融合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题材,把这些有针对性的渗透到教育教学中,挖掘其思想内涵,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历史课讲到我国古代文化科技成果时,可拿来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相同成果作比较,对学生进行“知我中华、爱我中华”的教育;在语文课中,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可让学生学习周恩来的远大抱负,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学习《背影》可让学生体会人间真爱,懂得感恩;思想品德课更是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素材,在初一思想政治《培养爱国情操》这一课中,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显示出浩然正气,是高尚情操的写照;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反映了保卫祖国疆土的坚强意志……这些丰富的教材内容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活动,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化,使他们在积极向上的思想氛围中精神得以熏陶和升华,对学生追求理想人格,培养高尚道德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1.2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他们的生活实际,激发他们道德品质形成的内驱动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道德教育中,面对的学生是有自己的思想、有丰富的情感、有复杂的情绪及个性特征的积极能动的主体,他们接受什么或不接受什么,是由他们自主做决定的,受其内在的思想状况的影响。因此,必须增强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使被动的教育过程在学生自我期望中转化为自我教育过程。
增强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要求老师首先树立教育是服务的观念,真正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做学生的顾问而不是领导,多给学生提建议而不是下命令,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做到明理践行,自觉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其次,尊重和信任学生。要平等对待学生,信任学生的能力,多给学生呐喊助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尤其在和学生交流中,要淡化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对学生表露的真情实感要给予尊重,对他们正当合理的要求予以满足,避免伤害学生的感情,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愿意为自己负责,不断向老师的期望去努力。再次,理解和宽容学生,要耐心,要等待。要让学生摆脱压力和束缚,不必担心做什么事会招致批评或嘲笑,也不必担心失败带来的压力,让他们在真实、真切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成为追求道德真理的“实践者”“发现者”和“胜利者”,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出要实实在在生活,堂堂正正做人,不卑不亢处事,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屏弃假丑恶,追求真善美。
1.3 创设轻松愉悦、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提供生机勃勃的思想道德教育氛围。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环境是最便于直接利用的道德教育资源。为此,一要挖掘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中的道德因素,可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有效载体,及时宣传表扬榜样人物、同龄人物事迹,通过榜样的言行把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具体化,人格化,使受教育者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可开设“学生讲坛”,对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进行讨论,分析、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认知能力;还可通过有针对性的文体活动,如歌咏比赛、演讲赛、校园运动会等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体验、感悟,自觉做一个高尚的人。二要高度重视教师的道德修养对学生的熏陶和示范作用。老师自身的道德品质水平和为人处事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老师不仅要用博学的知识去育人,同时要用自己高贵的品质去育人,应该为学生作出榜样,以自己良好的人格特征去感染和打动学生,唤醒其遵守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自觉意识,提高道德自律能力。三要建立和完善督评激励制度,做到赏罚分明。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措施,既对学生的行为起到规范约束的作用,也对学生的道德品行起到教育、引导作用,其形成和执行情况影响着校园环境,决定着校园风气。因此,将检查与评比相结合,惩戒与激励相结合,使学校在落实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遵规守纪、尊重他人、遵守公德的良好品行。
2.注重家庭道德教育,强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在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是每一个人接触最早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一个人的性格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深受其家庭的影响。但是,由于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家庭物质条件优越,孩子又多为独生子女,所以,家长们对孩子倾注的多是“爱”,甚或“溺爱”,而忽视了对孩子良好道德品行的培养。据我在班级内的调查:80%的学生根本不参加任何家务劳动,20%的学生只参加1小时以下的家务劳动,90%以上的学生不会洗衣、做饭,10%的学生在上下学时需要家长接送。更有甚者,为了让孩子能“讲究卫生”,30%的家长给孩子端洗脚水。这些连最基本生活自立能力都欠缺的孩子如何让他们懂得感恩父母,尊敬、爱戴他人?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家庭德育教育,使家庭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二战场。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与家长的交流,让他们懂得智育固然重要,德育也不可忽视,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得到家长的配合支持;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提高家长德育教育素质,改变家庭教育的误区。高尚的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循循善诱,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在家庭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要以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家风,把家庭美德与学校德育结合起来,家校联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3.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锤炼
道德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它产生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否受到社会的欢迎,最终是否被社会所接纳,关键一点是要让学生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有些学生,如果从文字上或口头上去检验他所受的德育效果,他会讲的动听,写的精彩,可是观其行为,却是另一套。这种“说得漂亮,做得马虎”的德育结果不是我们所期望的,而光说不练的德育也不是完善的德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课外、校外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在真实的道德环境里产生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
我们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理想的舞台,大胆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拓展教与学的空间,加强老师与学生、老师与家长、学生与社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因地制宜,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如:通过“五一”、“十一”、“元旦”等节日庆祝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通过组织学雷锋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使学生在身体力行中体验关爱、友善、奉献的真谛和快乐,以心灵撞击心灵,以心灵赢得心灵;通过开展环境卫生调查、寻找街头的不道德现象等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关注国家发展的责任,进而提高对道德现象的评判能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笔者这里谈到的,仅是个人在实践探索中的粗浅认识,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自所特有的德育教育优势,三管齐下,齐心协力,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
浅析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