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思修论文>

大学生法律与道德论文范文怎么写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法制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对于大学生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法律与道德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法律与道德论文范文篇一:《浅议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案件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也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话题。笔者认为,法律意识的基础是对法律常识和法律知识为基础的,而现有的教育模式恰恰忽视了对学生法律常识和法律知识的培养,学校应当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法律意识;教育

  2013年4月16日,上海复旦大学一名大学生因中毒医治无效死亡,而投毒者正是被害人的室友。该事件披露后,在社会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应当说校园犯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在“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这一点上整个社会基本达成共识。是什么造成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薄弱?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现状,应当采取哪些措施?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一)大学生的法律常识和法律知识匮乏

  曾有学者针对大学生的法律认识在湖北省各大高校法学专业的学生中做过调查,结果发现“44%的大一学生、49%的大二学生、92%的大三学生和79%的大四学生不能够完整的说出公民的基本权利。而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对涉及公民的基本法律知识的问题很少有人能准确回答”。上述情况说明,现阶段大学生不仅在法律知识上是欠缺的,甚至在法律常识上都是处于匮乏的状态之下的。

  (二)大学生自觉守法的意识薄弱

  从法学理论的角度出发,自觉守法即包括要自觉的遵守法律规定,不从事法律禁止的行为,同时也包括能够自觉的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而在这两点上,大学生表现出的状况都是令人担忧的。自觉遵守法律笔者无须多说,不断上升的大学生刑事案件的出现,就很好的说明大学生自觉守法的现状。笔者需要强调的是,伴随大学生刑事犯罪数量不断提高的,是大学生违法行为大幅度攀升。笔者在与多所高校中负责学生管理、校园治安的部门以及同专设的专门管理大学治安的公安机关进行沟通后发现,这些部门工作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处理违法行为。

  关于大学生自觉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方面,大学生的表现出现了两个极端,一种极端是放弃使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笔者在与一名涉嫌盗窃的大学生进行交谈的过程中了解到,在这名学生所在的年级中,有一名学生在连续丢失了七台笔记本电脑,甚至已经知道行窃人的情况下,坚持不报警,也不向学校反映。而理由仅仅是觉的麻烦。另一种极端则是异化了法律的作用。2011年笔者承办了一起大学生盗窃案,因盗窃数额不大,本院拟对该案进行不起诉处理,被害人却找到犯罪嫌疑人所要赔偿,否则就不出具从轻处理的意见。被害人提出的赔偿款要远远高于盗窃财物的价值,被害人这种看似是在正当行使法律赋予自己权利的行为,实际上已经构成了犯罪。这也恰恰印证了被害人法律意识的极度薄弱。

  (三)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加强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据笔者了解的情况,很多高校在新生入学时都会对学生进行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因为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差是大学生合法权益频遭损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近年来大学生受骗的案件,尤其是通过网络受骗的案件的案发率在不断攀升。有的学生把贵重物品放在宿舍内但不锁好门窗就外出,给不法分子创造了良好的行窃机会,甚至有的学生会使用钱包占座,这些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大学校园均有发生过。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

  (一)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理解存在偏差

  1.过分强调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

  笔者在上文已经提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应当以加强大学生的法律常识和法律知识为重点,大学生只有掌握了法律常识,并在了解了一定的法律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谈到法律信仰的建立。但是现阶段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评价往往跳过法律常识和法律知识,而直接上升到法律信仰的层面。笔者看到网络上在评论本文开篇提到的上海复旦大学生投毒案时,很多文章只提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缺失问题,却很少提到大学生法律常识和法律知识匮乏的现象。

  2.将法律意识与道德水平挂钩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法理学上一个重要的命题,也是多年来理论界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触犯法律的行为必然是不道德的行为,道德的人往往不会触犯法律。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会被人们习惯性的认为是道德的人。所以当大学生犯罪时,人们往往会从道德的立场上谴责大学生明知故犯。从我国高校课程安排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名称也可以看出,即使在教学的层面上,对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教育也是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的。笔者认为,这恰恰是错误理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表现。法学与管理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以及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一样,它首先是一门学科。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不能必然的与道德挂钩。现阶段除法学专业的学生外,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接触法律知识的机会是很少的。在道德的层面上给予大学生过多的关注,带来的后果就是忽略了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是提高法律知识,而不是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体系设置存在偏差

  1.对法律法学专业学生来说,高等教育缺失正规的法律知识课程设置

  有学者在湖北各大高校的法律专业大学生中做过这样的调查,结果发现17%的大一学生、21%的大二学生、41%的大三学生、100%的大四学生认为真正接触法律基础知识的时间是在大学,而20%-25%的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反映自己了解的法律知识是在初中阶段。而初中和高中的课程中,涉及法律知识的课程为政治课,虽然政治课从小学至高三均有设置,但其涉及的法律知识的内容,不仅非常浅显,而且基本不具有实用性。进入大学后,大学虽然会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学基础》的课程,但该课程仅为公共课或选修课,课程的重点在于思想教育,涉及法律知识的内容相当简单,其课程的深度几乎与初中、高中政治课涉及的法律知识相当,所以就造成了非法学专业大学生虽然进入了大学,仍然无法接受到比较全面的法学知识教育,导致出现了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专业课程上是大学水平,而在法学知识层面却是初中水平。

  2.基础教育忽视对法律常识的普及

  近些年来,女大学生犯罪的情况越来越突出,触犯的罪名多以盗窃为主,有的因爱慕虚荣而顺手牵羊,有的因宿舍关系不和而打击报复。还有的因与被害人关系极好,知道对方银行卡的密码而盗卡取款。这些种种表现就很容易让人怀疑,这些学生怎么会连基本的行为准则都没有?如果加以分析就不难发现,这种现象的发生正是基础教育出现了偏差。笔者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基础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学生的基本行为准则的教育应该是有家庭和学校共同来承担的。家庭教育虽然更能深入人心,但现阶段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过分关注对孩子的给予,而忽视了对孩子的责任教育,致使在孩子的意识里,仅有我可以得到什么,而没有我需要付出什么,更有的孩子会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想要的一切,不必考虑通过什么手段,因为即使手段是不适当的,也会有家长出来承担责任,而不是自己来承担责任。在学校教育中,更多的内容是知识的传授,对孩子的行为准则教育少之又少。涉及行为准则教育的思想品德课,也逐渐的演化成了知识的灌输,另一种涉及行为准则的教育大多表现为普法讲座,这种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没有系统性且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校是一学期一次,有的是一学年一次,且每次只能针对一个年级,授课时间也多为一堂课的时间,这样的教学安排,实际的教育效果其实并不理想。

  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不缺乏道德教育,而是缺乏法律常识的教育。因为法律常识是一些最朴素的法律原理,它更像是人与人之间基本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着最基本的社会秩序的一些行为规定。教育部门是可以从法律法规中,梳理出基本的法律常识,以知识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普及的,通过这种系统的,而又是潜移默化的方式,就可以让学生对法律有了基本的认知但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中的法律常识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

  (三)普法工作形式大于效果

  1.普法工作的职责划分不明

  从现阶段来看,承担了对学生开展普法工作的单位有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以及社区。那么在这些单位中哪个部门应当是承担普法宣传的主要部门呢?笔者认为应当是司法行政部门和社区,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司法行政部门和社区开展的普法宣传,尤其是针对大学生开展的普法宣传,效果并不明显。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司法行政部门和社区并不是从事司法工作的专业部门,无法掌握司法实务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和典型案例,由司法行政部门和社区往往还是邀请或者组织司法部门的人员来进行校园普法工作。现实的情况也往往是检察官和法官承担的校园普法工作更多一些。究其根本,其实还是因为很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职责部门没有划分明确。

  2.普法教育流于形式

  由于大学生犯罪预防工作并不是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主业,在普法宣传过程中,存在的很明显重形式轻效果的现象。不论是普法讲座、还是普法宣传,都存在“一稿讲遍天下”“一稿发遍天下”的现象。普法宣传工作更多成为另一种任务,无法做到针对不同的专业,针对不同的学校开展不同形式的普法工作。而由于普法工作的效果一般,学生对“普法进校园”这样的工作也大多采取消极的态度。而从使普法的效果进一步被打折。

  三、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教育思路,强调普法重点

  笔者认为,现阶段的校园普法,从教育思路上看,有其局限性。学校要勇于承认高等教育中关于普法教育的缺失,要承认大学普法的任务首先是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由法律常识层面提高到法律知识层面,然后才涉及是否能够再次提高到法律信仰的层面。要承认预防犯罪是有功利性的,向学生讲授法律知识的首要目的不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是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自觉,在自己产生恶念时,能够通过这种自觉将恶念及时的控制在想法的层面上,而不是转化为行为,同时要将学生的法律意识与学生的道德水平相分离,要认识到,专业水平高、成绩好、品德好的人,如果法律知识是空白的,那么他就有可能因为对法的无知而触犯法律,所以,要明确传授法律基本知识才是大学阶段普法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确定普法主体、明确普法职责

  通过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针对大学生,普法的主体应当确定为学校和司法机关。学校应该把普法教育提高到基础课的高度上来,不能作为公共课或者选修课。如设有法学院的大学院校,法学院的教师应当负责完成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课,当然法制教育课于专业法学课还是应当存在区别的,法制教育课还是以传授基本的法律知识为重点,可以以部门法的法条为教科书,以串讲或者重点讲座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了解诸如宪法、刑法、民法、诉讼法的基本要点和重要内容。而司法机关则应当以法制讲座的方式,从工作中总结典型案例,结合工作实际,向学生重点讲授各种司法实务问题。使学生对各部门法的运行有大致的了解。司法机关的法制讲座,要有系统性,每学期要保证一定的数量,通过学校与司法机关的配合,使大学生能够通过四年的学习,对刑法、民法、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基本概念、基本制度有大致的了解。

  (三)细化普法内容,突出普法实效

  学校和司法机关,要善于把握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特点,要总结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征,做好大学生违法犯罪情况的调研工作,根据现阶段出现盗窃案件多、重点讲授关于盗窃罪的各种规定,根据大学生激情犯罪多的特点,重点讲授法律中关于激情犯罪涉及的相关内容,根据大学生受骗案件增多的情况,要及时总结不法分子行骗的方式方法,司法机关在普法过程中要避免大而全的做法,重点的要详细讲,非重点的省略讲甚至不讲,同时可以采取旁听庭审,参观羁押场所等方式,让学生确身体会法律的威严。

  大学生法律与道德论文范文篇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摘要:随着当今世界法治社会的发展,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依法治国”方针政策,会议中更提出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主力军,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在适应社会这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已迫在眉睫。本文对当代大学生培养法律意识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二,培养并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三,针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提出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及方法。通过社会、学校、大学生个人等多方面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以此推进我国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和公民法律素质提高的进程,推动我国法制化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我们生活在一个法治的社会,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建设法治国家已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法律常识缺乏、法治观念淡薄等问题仍存在。有鉴于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容忽视,而且应当成为大学高等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任重而道远。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法律常识缺乏,法律观念模糊

  当代大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课学习,而对其他课程不予重视。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没有足够的法律知识作为基础,法律水平也难以得到提高。在本校社团开展3.15消费者维权活动时,仍有部分同学不了解3.15到底是什么日子,这种法律基础知识存在欠缺,更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堪忧的现状。并且现今信息更新换代周期短,在促进大学生应变、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导致了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对某些生僻的用语往往停留于文字的表面意思。这就间接的导致了他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如大多数大学生分不清楚犯罪与违法的区别,认为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违法。

  (二)大学生对法律的重视度不高

  由于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不高,他们所知道的法律知识,也仅限于课堂上老师的灌输所得,也许还存在一些偏差。他们很少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法律法规,往往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最终不利于大学生自身前途的发展,更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培养并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一)思维上能想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系统,具有严格的结构和层次,通过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的逻辑思考方式,扩大视野,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完善大学生自身思维方式,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提升当代大学生整体思想境界与法律水平。

  (二)实事上能认

  当今世界新闻讯息传播迅速,国家时事与人民群众生活联系紧密,大学生虽身处校园,但大学生的眼界并不能局限于校园内的事务,更应该关注时事新闻。通过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知识,避免因专业对认识事物的限制,辩证地认识和评价时事新闻、学习工作等事物,建立当代大学生对身边事物系统的认识体系。

  (三)现实中能防

  现代社会,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法律正好是这两者之间的桥梁。它规定人们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这些权利和义务的实现,以此来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通过学习相关法律知识,避免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措施及方法

  (一)培养宪法观念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法律都是以宪法为母体产生的,马克思称之为“法律的法律”。在现代大学生中,法制观念偏低,对宪法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大多数人把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摆在一个可有可无的地位,然而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学生应当通过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从而树立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二)改革课堂模式

  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中,课堂教学模式平淡而无新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非法学专业学生更是未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想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必须要改革现今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要优化教师队伍。法学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更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其次,建设实践性课堂。开设一些模拟法庭审判等法律活动的虚拟课堂,学生扮演,学生纠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联系相关法院,组织学生去感受真正的案件审理过程,感受法律的独特魅力。

  (三)加强学生认识

  在2013年评比大学十大冷门专业中,法学占到第三位。在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总共有11729个职位,而对报考考生专业存在限制的职位就有11645个。而在这11645个国考四大系统限制专业的职位中,法学类占2291个职位,将近占到总数的20%。由这些数据可以得出,法学专业是大学的十大冷门专业的说法是片面的。只有改变传统观念,才有可能提高人们对法律的关注。

  据有关资料,28.49%的大学生表示愿意接受“法制教育”,其中有11.34%的人把自己最愿意接受的教育内容选定为“法制教育”;38.04%的大学生已明确意识到自己法律意识方面的不足,认为自己必须“积极学习法律知识”。但38.04%的比例仍是不够的。因此在大学校园里,学校应多鼓励学生自主举办校园法制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文化氛围。专题式法律知识讲座、校园普法、法律知识答辩赛等活动,同时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法律兴趣。只有通过参与活动,才能将学生们所学到的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文化水平,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在经济文明、政治文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法治文明也在逐步发展。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社会主义青年,是大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然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反映出现代高等教育的不足,通过社会、学校、学生自身,全面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扩大法律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力,从而为全面构建中国法治社会打好基础,推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小燕,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培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硕士

  [2]杨芳,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硕士

  [3]黄稻著,社会主义法制意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田立华.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J].教育艺术.2002(03)

  [5]张文显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

  [6]焦洪昌主编,宪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05)

  大学生法律与道德论文范文篇三:《大学生法律道德分析论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继续,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大幅度比例逐年提高,社会各个层面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提高中。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我国正在加快融入法制社会。这对置身在未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是无法摆脱法律而生存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加入WTO,所有市场主体都得遵循统一的规则或制度,在这种高度规则化的社会里,“法制手段”将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的现实社会关系中。这意味着,从个体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到丰功伟业之创造,均离不开一定的法律知识或法律技能。当我们以审思发展和关切生活的态度来判断实践视域时,自然会发现,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青年学生们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关于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是一个值得人们不断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早在古代奴隶制的希腊,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等人就提出要由少数有德性的贤人来治理国家。《牛津法律指南》一书中对道德是如此定义的“道德和伦理与惯例、社会习俗、法律、习惯和舆论的含义是重叠的,一般说来人们可以说,道德是社会所接受的和生活于社会中的阶层所接受的行为准则……法律总的说来是确证并强化社会普遍接受的道德行为;在这个社会中,法律控制并否证和惩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法律和所承认的道德之间并不是完全符合一致的,所谓道德并不是一部分法律条文或原则性法规,但它毕竟是描绘良心和社会控制良好行为的力量的一种名称,有时它是与自然法同义的”。

  可见,法律不是由国家制定的,是自然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或者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准则。而,法律和道德是两个层次上的东西,法律属于制度上的范畴,但是道德却是社会意识形态上的范畴。从唯物的角度上看,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即所谓的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恩格斯说过:“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这表明道德是基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在阶级社会中的道德具有阶级性。

  但是,法律和道德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它们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途径,而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动力,是法律的有益补充。没有道德的法律是冷冰冰的束缚,它只会规定各种人类改做的和不该做的事情,并且对犯错的人依法进行法律的制裁,这样的法律注定是不会被人民接受和认同的,注定会被人民所推翻。同样,只有道德的法律是不完整的,它失去了法律所该有的最原始的意义,对任何人不构成警醒和约束,因而国家也就无法依法治理好它的人民。所以,真正的法律不是完全撇开了道德的范畴,它以道德为依据,并且用法的手段来提高人们对道德的认识。这样,法律和道德也就可以做到相辅相成了。

  然而一个成功的人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同时也要有相当多的法律意识。没有法律的约束力,一个人的道德素养无法真正得到实现。只有心中有法的存在,人们在做人行事方面才会有所顾忌,才不会越过法律的界限做出不合法的事情。

  现代社会的法律也正朝着人性化的一面发展和完善,法律再不是过去的只讲道理不看事情的真相。正是因为法律的道德性,人们的幸福感日益增加。再大力倡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物质条件的改善虽然带来了很多的新鲜事物,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人们的幸福感反而日渐减少,再日常生活中,人们要担心的事情太多,抢劫、偷窃现象屡见不鲜,有的人甚至患上了恐惧症。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国家对有关法律的完善。

  前不久看的一部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中,主人公在十年前犯了法,但他因为害怕受到法律的制裁而隐瞒真相十年。十年后,他再也无法忍受良心的谴责和不安主动向警方自首,本以为等待他的是无尽的牢狱之灾,但是他却最终因为证据不足而被释放。这个案列不是告诉我们法律的不公平性,而恰恰是从侧面告诉我们法律的人性化。他是犯罪了,虽然他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在这十年中,他所受的痛苦和煎熬远超过与法律带来的。

  他受到来自自己的和社会各方的道德谴责,在这个层面上,他已经经历了自己的“牢狱之灾”。在这个事件中,法律的人性化和道德性体现的完美无暇。正像剧中的人所说,现在的法律也是讲理的,这正体现了新时期下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和要求。法律的底线是道德的自我约束,或许正是因为有些人们的道德自我约束力不够才要求有一种强制力的诞生来调解社会的矛盾,而法律就恰好扮演了这样子的一个强制力的角色。因而法律也就显得神圣而不可侵犯,在某种程度上甚至称成为了一种信仰。就我个人而言,法律应当成为一种信仰。“一个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生成相当重要,它是一个国家法治化的关键性要素。正因为如此,伯尔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才会广为流传,成为所有崇尚法治的人们确信的一条真理性原则。”

  有了法律和道德的双重保障,幸福感便也会迅速上升。有了法和德相互作用,社会才有可能出现家家晚上不用闭门的和谐现象。在法律的人性化的旗帜下,人们更确定了社会主义旗帜的正确性,才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充满信心。当人们致力于建设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时代,无论做什么都是有意义的,是可以感到幸福的。幸福的定义是什么?不是说一定要生活富裕了,手里有钱了,我们所讲的幸福要上升到精神层面。幸福就是人们的心理得到了满足,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憧憬,至少他有动力去为了美好的未来去奋斗,这就是幸福了。

  最后来说说关于大学生所要担负的关于法律责任和道德义务。毫无疑问,大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栋梁,中国的未来还要靠这一批特殊的人来创造。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肩上的胆子着实不轻。思想道德的修养当然是相当要紧,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要学习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在守法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扬中华民族流传了几千年的美好品德。要学法、懂法、守法,在法制的轨道上,做一个有着良好道德素养的人。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法律的完善日益体现人性化和道德性。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在新时期下又有了进一步的解释和完善。同时,法律和道德的密不可分性又反过来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生活的幸福体验,即所谓的幸福感在法和理的间隙最近偶那个得到看更好的提高。作为新时期下的大学生,要带头学法、懂法、守法,在道德和法律的世界中寻找幸福。

  参考文献:

  《道德与人的幸福》

  《法律知识是幸福快乐人生的保障》

  《法律的道德性》

  《让你变的更自信》


猜你喜欢:

1.法律与道德的相关论文1500字

2.法律与道德为主题的论文

3.思修论文:浅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4.法律与道德的思修论文

5.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论文

6.论法律与道德的相关论文2000字

大学生法律与道德论文范文怎么写

法制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对于大学生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法律与道德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法律与道德论文范文篇一:《浅议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154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