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市场营销论文 >

浅谈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由于“市场失效”的存在,政府宏观调控就成为必然,因为政府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能够有效地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论文篇一

  《论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

  摘要: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但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还有其弱点和缺陷,存在“市场失效”问题,进而提出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宏观调控的简要回顾,实证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又能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文章结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宏观调控的重点和调控措施。

  关键词:市场机制;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方式

  一、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以市场竞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市场经济运行方式,适合于社会化大生产、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虽然市场能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自身有其弱点和消极方面,这就是“市场失效”问题。“市场失效”主要表现为:市场不能调节具有外部性的行为;市场很难调节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给;产品生产的垄断,导致富有效率的价格机制弱化甚至失效;信息不完全,难以实现“市场成功”;收入分配不公,导致“市场失效”。上述引起市场失效的情况表明,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依靠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显然不能解决市场本身固有的弱点和缺陷。由于“市场失效”的存在,政府宏观调控就成为必然,因为政府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能够有效地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

  宏观调控,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源配置偏离、商品价格与价值严重偏离的经济运行状态进行调节、控制,引导和规范市场经济的最佳运行。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经济体制转型以来,经济运行经历了几次周期性波动,即“增长-过热-衰退”循环。我国政府针对经济过热、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的状况,及时进行宏观调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互相依赖,不可分割。宏观调控要以市场配置资源和市场调节为基础,市场经济运行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的补充。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模式。这种体制,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又可以抑制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既有利于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又能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则以无限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当经济危机爆发时,受害最大的是广

  大劳动者。

  二、坚持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

  坚持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强化宏观调控的科学性,突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从而可以保证经济运行的健康发展。

  (一)强化科学的宏观调控

  在宏观调控过程中,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克服急于求成思想,避免顾此失彼,防止经济运行发生“大起大落”,运用宏观调控把握经济发展的方向、节奏,促使经济发展进程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在实施宏观调控过程中,要切实处理好如下重大关系:生产与需求相适应;经济增长速度与提高质量效益相统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就业创业相协调;实施财政、货币政策与加强财政、金融监控相结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强宏观调控相互促进。

  (二)结合实际针对重点实施宏观调控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增长堪称“奇迹”,GDP在全世界名列第三,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表明,我国30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贫困问题。但是,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出口贸易受阻,经济增长下滑。我国长期以来,靠投资和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面临世界金融风险的严峻挑战。这种靠投资和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造成环境和资源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因民生领域欠账不少,又造成内需不足,越来越难以维持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无论是否发生世界金融危机,在其边际收益最大化后,调整发展方式的周期迟早都会到来,世界金融危机将这种周期大大提前了,并成为迫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外在契机。所以,从表面看世界金融危机冲击的是出口产业,实际上冲击的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表现为高投入、高增长、高出口、低消费的主要特点。经济高增长是靠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获得的,而并非技术创新获得。这种经济高增长会刺激资源价格和要素价格的上涨,由此引发资产价格膨胀,也成为从货币与商品渠道推高通货膨胀的因素。以上分析表明,我国现存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客观地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任务之一,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2、扩大内需,提高国内消费水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经济增长速度与国民消费水平相比,却显得很不协调。国民消费率指标,能够反映出内需不足、消费水平不高的现状。2000年国民消费率为62.3%,2006年为49.9%,2007年为49%,消费水平呈下降的趋势,已经低于世界平均消费水平。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具有庞大的内需市场,扩大内需经济,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经济增长和赶超世界发展的原动力来自内部,发展内需经济,扩大国内需求,提高国民消费水平,是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最佳选择。扩大内需既能拉动经济增长,又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符合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要求。当然,扩大内需并不意味着发展外需经济不重要,要在扩大内需经济的同时,稳定外需经济的发展。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不失时机地加快外需经济的发展。

  3、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结构调整,要按照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的原则,运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进行客观引导、规范、调节和控制。一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一方面,调整方向,以扩大国内需求为重点,优先发展民生产业,引导竞争力差、出口受阻的外向型经济实体向内需经济转型,促进涉及广大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生存必需的产业以及文化、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从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出发,增强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收入的比例,增加劳动收入的分配份额;调整经济实体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管层人员与普通劳动者收入分配的比例,缩小分配差距。通过调整收入分配,增强广大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加强对银行信贷的监管,抑制通货膨胀,防御金融风险。在金融全球化局势下,金融往往是产生系统性风险进而引发经济危机的主要因素,2008年美国由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就是典型的例子。我国银行对房地产贷款,也潜在较大的风险。潜在风险的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房地产贷款上升速度过快,是房地产过度膨胀的指标之一。近几年房地产贷款增长率超过25%,比金融机构全部人民币贷款增长率高20个百分点。2006-2007年,12家H股上市房地产公司抵押贷款平均同比增长53%,而非抵押贷款平均同比增长286%。2008年前三季度,各类房地产贷款增加4264亿元,占全部中长期贷款增加额的37%,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增加1350亿元,同比增加1006亿元(林跃勤,2009)。

  (2)全国商品房存量市场巨大,空置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占全国城市住宅面积的5%以上。

  (3)房价持续大幅度上涨,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房价上涨幅度,已大大超出居民收入的增长水平。为什么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市场存量巨大,房价还持续大幅度上涨呢?究其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土地资源有限。在人们思想上形成了房价必然上涨的认识,尽管消费能力不足,也要争先贷款购置住房。二是低息贷款为房地产开发商提供了廉价的资本。我国目前银行信贷具有高储蓄、低利率的特点,房地产开发商通过低息贷款,取得廉价资本,再通过提高房价,获取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三是投机商炒作房价。采取囤积住房,散布虚假信息等手段,合伙抱团抬价,从中获取高额利润。四是土地和原材料涨价。从表面上看,由于土地和原材料涨价,使房价上涨。实质上是由于房地产发展过热,造成土地、原材料短缺,推高了土地和原材料价格。五是房地产行业垄断。通过市场竞争,逐渐形成了行业垄断,市场调节价格的机制弱化或失效,垄断开发商成为市场价格的决定者。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银行贷款大量投入房地产行业,房地产市场存量较大,房价大幅上涨,导致房价膨胀、泡沫积累增多。在住房销售萎缩,加上银行对房地产开发商借贷和展期困难的情况下,将会造成负债率较高的开发商资金链吃紧甚至断裂,形成恶性循环。开发商一旦无能力偿还贷款,就会把巨额风险转移到银行。房价严重膨胀、泡沫积累增多,潜在较大的金融风险,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点和难点。在实施宏观调控过程中,一方面要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发挥价格、税收、利率等杠杆的调节作用,抑制房价上涨,促进其回落并贴近价值;另一方面,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并采取必要的限价措施,实行双向调控。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增强监管手段和约束力,增进监管机构的权威性,建立良好的金融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防范金融风险,把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

  (三)注重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

  中央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规定和措施,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了上万亿元的资金,用于刺激消费、扶助民生、拉动增长,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但是,能否收到预期效果,也是全国上下乃至世界各国关注的大事。因此,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把财政下拨的资金花在刀刃上,充分发挥资金的最佳使用效率。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求真务实,克服利益趋动的本位主义倾向,切实抓好政策、措施和资金使用的落实,防止宏观调控失效。

  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是经济学家们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认为政府除了保护产权、制定竞争规则外,不应该管更多的事情,政府从经济中一退出,市场马上就会繁荣。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政府迅速退出许多经济领域。但是,其结果却因政府作用的过度削弱,还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和社会混乱。我国的经济改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既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又保持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控和管理。这对“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观点,是一个实证否定。市场经济活动,是一个不断运动的变量系统,而宏观调控则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不断地发挥作用和完善。市场经济离不开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越发展,宏观调控越重要。

  参考文献:

  1、邹东涛.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李成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谷书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吉林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岗位考核办公室)

2356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