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论文
利率市场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重要内容,是加强我国金融间接调控的关键。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论文篇一
《对稳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
摘要:本文从回顾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入题,通过分析我国利率现行市场化存在的难点,然后结合国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启示,提出我国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具体政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货币市场;金融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9―0039―03
一、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回顾
利率市场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重要内容,是加强我国金融间接调控的关键,是完善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机制、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在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同时《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2003年,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
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要决定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金融市场的需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确定为: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自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启动以-来,经过10年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见表)。
二、国外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启示
从国际上看,金融自由化成了近30年来各国普遍采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政策。无论从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到亚洲新兴化国家如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我国的台湾省,还是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如智利、阿根廷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这一浪潮。虽然各个国家情况不尽相同,所选择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时机、途径和程度及结果也不一样。但经有关对比研究和分析,总结出的一些共同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国借鉴。
启示一:利率市场化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由于利率市场化只是金融自由化、经济自由化整体中的一部分,所以必然要涉及到改革顺序安排问题,利率改革不可超前,当然也不能久拖不改,只有逐步推进,才能稳定有效地进行,最终取得成功。
启示二:在正确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同时,应该建立起一套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积极控制风险。建立起一套有效运作的金融监管体系、尤其是加强对银行行为的有效监管,可以弥补改革政策设计中的不足,缓和利率放开后短期内释放出的冲击波,减少其对社会经济正常运行所带来的波动,保证改革能按既定的方向进行下去。
启示三: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并非发达国家历程的简单翻版,切不可照搬照抄。发达国家在金融改革方面已先行一步,其经验可供发展中国家借鉴,但其历程和具体方式、方法、时机选择并不一定都适合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它们在市场培育程度、财政依赖程度、经济管制程度和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均有差别。
三、推进我国利率市场改革面临的难点
(一)宏观金融调控面临更加不确定的环境
在经济景气上升时,商业银行顺应市场需求可能大量增加贷款;反之,在经济衰退时,则可能大量减少贷款。这种情况在利率完全放开以后。央行对市场利率的调控只能通过间接调控货币市场利率结合在一起,使央行对宏观金融波动的控制能力可能减弱。如果再加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增长,使金融交易出现脱离实体经济的现象,进而导致宏观金融风险增加。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使商业银行面临较大风险
我国银行业近90%的利润来自于存、贷款之间的利差收益,现行的管制性存、贷款利率水平能使银行坐享300多个基点的利差收入。因此,今后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影响将是前所未有的,其最基本的收入来源――利差将会受到严重威胁,如何应对利差空间缩小带来的历史性冲击将是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还将使我国银行面临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而抵御这两种风险的能力正是我国银行业的软肋。
(三)企业高利率借款蕴藏着债务风险
利率市场化的目的之一就是让银行根据风险加成的原则对贷款利率实施合理定价。近年来,我国出现银行“惜贷”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贷款需求之所以得不到满足,主要原因是企业效益不好,银行觉得风险太大。而高风险就应当有相应的收益与之匹配。这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很难做到,所以银行不愿冒险。一旦利率放开,银行就有可能冒着高风险以获得高收益,而国有企业和部分其他企业本着借了款不想还的思想,势必会利用银行赚取高收益的心理以高利率争取贷款。这一过程本身就可能导致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进一步增加。当然,在目前银行普遍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大背景下,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很小。
四、稳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建议
(一)要培育市场化的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的市场化在利率市场化的各个环节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为货币市场进行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和完善,创造一个利率市场化赖以存在,并能有效发挥作用的良好的货币市场制度环境。在货币子市场中,同业拆借市场是商业银行调节短期头寸的场所,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动对商业银行有重要的影响,中央银行可以以此为基础制定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利率市场化依赖于整个货币体系的稳步市场化,而国债市场是货币市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国债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将是残缺的和不健全的。根据国外的历史经验,我国应尽快完善国债市场,让国债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
(二)建立科学完善的资金定价机制
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当中,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一定要彻底打破“银老大”的思想,树立靠竞争生存的自立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将许多原来由中央银行统一管制的金融产品价格的确定权
下放到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在产品定价过程中,不能从利润着手哄抬贷款利率。国家也应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规范利率执行中的行为人,使其行为符合有关规定,防止不法行为,在准确反映成本的基础上,确定具有竞争力的存、贷款利率水平。
(三)提高利率管理水平
由管制利率变为市场利率毕竟是一个较大的转变。这其中由于金融部门的风险广泛而集中,控制不好就会引起社会经济的非正常波动,因此,政府决不能放而不管,让市场去决定一切,而是要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必须建立健全各种相关的监管法律法规,不断规范操作规程,提高金融监管人员素质,加强业务培训。
(四)转换经营机制,消除利率传导障碍
我国利率传导机制不完善的主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尚未真正得以转换,银行缺乏自我约束机制。所以必须深化商业银行改革,使银行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平衡、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并按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开展经营活动。当前,我们应大力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并使其逐步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以加强自我约束机制,避免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只有银行经营机制得以彻底转换,才能保证利率信号的准确传导,促使市场化利率的形成。
(五)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企业成为对利率变动反映灵敏的市场主体
必须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经营机制,塑造健全的微观市场主体,使企业真正走向市场,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首先,要实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落实企业自主权。要根据国家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企业发展战略,尽快明确企业的产权主体,加快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上市进程,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其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能力,提高其对宏观调控政策反应的灵敏性。其次,强化企业预算约束,建立企业资产经营责任制,在给予企业充分的经营自主权的同时,由企业自担风险。再次,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使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在总经理、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之间形成目标一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有效机制。通过建立健全企业的利益驱动和风险约束机制,来加强企业对利率的反应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