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金融市场学相关的参考论文
与金融市场学相关的参考论文
汇率是金融市场中的价格,它们的特点与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息息相关,金融市场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或劳务市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与金融市场学相关的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与金融市场学相关的参考论文篇一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金融改革的重大意义》
【摘要】以余额宝、理财通、百度百发等互联网理财产品为代表的存款利率市场化产品对于中国金融改革的意义最大,而且是帕累托改进的过程。与此相比,P2P网贷、众筹等创新商业模式都不会发展到很大的规模,只会是对传统金融的一种补充,不会对传统金融形成大的冲击。因此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业最大的影响是存款利率市场化,其他的互联网金融创新还不足以对金融改革产生真正的影响。借存款利率市场化之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是中国金融改革的突破口,它将提高中国经济整体的效率,释放出制度改革的红利。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改革;利率市场化;直接融资
在当代社会经济体系中,金融制度的安排是否合理有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经济体的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业与民生和经济休戚相关。同时,金融业又是非常专业的一个经济部门,规则由少数精英所制定,关于金融改革的讨论与普通大众的距离比较遥远。不过,由于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异军突起,使2013年成为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元年,而且也使金融这个“高大上”的话题成了寻常百姓的餐桌谈资。
以余额宝为例,这是一种便捷、高收益的活期理财产品。它的出现,使普通人认识到原来金融变革离自己如此之近。余额宝的发展速度绝对超乎传统金融人士的想象,有关人士曾预计,今年其规模将达到1万亿。这是个什么概念呢?这是一个超过中国第三大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的资产规模。余额宝发展如此之快,凸显出中国金融需求受到严重的压抑。余额宝或者类余额宝产品本质上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产品。中国贷款利率市场化几年前已经实施,但存款利率市场化则迟迟没有推行。据高善文等人的研究①,中国银行负债端市场化定价的产品占比约30%,利率受管制的产品占比仍然高达70%。而余额宝通过货币基金的形式将那些原本只能忍受受管制利率的资金集中起来,然后投放到利率已经市场化的金融同业市场,使得在原来的市场环境中受利率管制的70%的资金也可能享受到完全市场化的利率。有人称余额宝的做法是监管套利,这种说法有点负面,笔者更愿意将之看成是自下而上的一次存款利率市场化变革,而且截止到目前,以余额宝、理财通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得到了监管部门的认可。
余额宝为什么在一夜之间就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这就不得不提及其母公司支付宝。电商巨头阿里巴巴生态链上的支付宝公司最初的诞生是为了解决网络支付环境中的信用缺乏问题。但是由于支付宝这么一个小小的金融创新,使得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在过去十几年间迅速发展,至今中国电子商务在社会零售总额中的占比比美国还要高。与此同时,支付宝自身也发展壮大,2012年其注册用户数已经超过7亿,而活跃用户数目前已经超过3亿。
正是因为庞大的用户规模,所以当支付宝推出余额宝时就可以迅速接触到广大的用户。因此,互联网理财产品的迅速崛起,除了前面提到的金融需求受到压抑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依赖于以前并不起眼的第三方支付工具所积累的客户资源,这真可谓“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互联网金融的帕累托改进
吴晓求教授在《互联网金融的逻辑》一文中指出,按照现代金融功能理论的划分,金融系统具有六项基本功能,即:跨期、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配置;提供支付、清算和结算;提供管理风险的方法和机制;提供价格信息;储备资源和所有权分割;创造激励机制②。
目前互联网金融已经提供其中四种功能,即互联网金融的四条产品线:快捷、低成本和安全的支付系统,服务更广大人群的理财服务,服务更广大企业和个人的信贷服务以及金融产品的销售渠道。
当然,随着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更多的产品线仍然在不断地涌现,有些一开始我们还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界定。比如最近出现的“娱乐宝”,这是一款保险产品还是仅仅是营销手段呢?同时,互联网对金融业的冲击也不仅仅体现在银行业,对于证券业、保险业都会有较大影响,比如证券的经纪业务可能会被互联网金融彻底颠覆。迄今为止,互联网企业在消费金融领域展现出了出色的经营能力,这与它们本身擅长与消费者打交道有关系,互联网企业都是完全市场化竞争的企业,它们更加重视客户体验,因此,能够在金融市场快速赢得消费者的心也不奇怪。那些漠视消费者体验、不用心经营用户的金融巨头们真的要小心了。
整体上而言,笔者认为,以余额宝、理财通、百度百发等互联网理财产品为代表的存款利率市场化产品对于中国金融改革的意义最大,而且是帕累托改进的过程,原因有三点:首先,它提高了广大银行低收入用户的利益;其次,银行的资金成本上升之后,很难向大型优质企业转嫁成本,因此迫使银行更多地服务于广大中小企业,从而有可能降低这些企业的融资成本;第三,它促使中国诞生一个更加发达的直接融资资本市场,优质企业有了这个直接融资的渠道,融资成本也不一定会上升。此时,资本市场才真正起到了让低成本的社会资本流向优质企业的作用,也使得社会资本的分配优化,这将提高整体金融和经济效率。
上述三点中,第二点值得进一步讨论。为什么在银行资金成本上升之后,中国企业的融资成本不会上升呢?原因在于中国信贷市场的双轨制,笔者认为实际上存在着三轨制甚至是四轨制,即中国实际上存在至少四种贷款利率:第一种是低于8%的基准贷款利率,即官方贷款利率;第二种是企业通过银行理财产品拿到的资金利率,在8%到12%之间;第三种是企业通过信托拿到的资金利率,在10%到15%之间;第四种是民间借贷,高于15%。如果银行能够真正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那么这些原本只能通过民间借贷进行融资的企业,其融资成本很有可能是下降的。
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必要性
至于为大企业融资服务的直接融资市场,中国还没有准备就绪。目前,中国仍然是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市场:2013年中国社会融资总额为17.3万亿,其中银行贷款8.9万亿、信托等影子银行5.2万亿,也就是说间接融资占比仍然高达81.5%。从存量看,2013年中国的银行的总资产约为150万亿;而同时保险业只有可怜的8.3万亿;债券只有约29万亿,其中90%以上是国债和金融债;股市的总市值也不过24万亿。银行的规模显然过于庞大,而如果我们继续任由银行不断扩张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在存款利率受到管制的情况下轻松赚取利差,其实是在积累更大的金融风险。目前,中国上市的商业银行的市值多在净资产上下交易,这说明资本市场担忧银行的信用风险,即坏账。市场担心的坏账来源有两个:一是房地产,普遍的观点是中国房价存在泡沫,而且存在建设过度的问题;另一个来源即地方融资平台,据审计署截至2013年6月底的数据,地方政府的债务约18万亿,其中10万亿是银行贷款。对于上述巨额的银行高风险贷款,解决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将之打包进行资产证券化;另一个就是让借债主体进行直接融资市场发债。资产证券化今年已经开始了,与资产证券化相比,直接融资市场更值得大力发展。
以上更多是从消除风险的角度来谈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必要性。而从实现社会资本效用最大化的角度,高效的直接融资市场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直接融资市场让资金的需求方和供给方直接面对面,消除了中间环节,降低了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成本,从而提高了资金配置的效率。取消了中间环节,使得风险和回报匹配得更加好,也有利于避免出现太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怪兽”。
直接融资渠道无非是两个——权益和债务类,二者都有赖于一个发达的证券市场。权益类的证券市场就是股票市场。中国股票市场采取审批制,这不仅导致了大量设租寻租,而且使得上市本身变得无比困难,大量企业无法上市,成为上市公司本身价值巨大——一个可用来佐证的事实就是,中国股票市场壳公司的价值往往高达10亿元。今年,国务院和证监会已经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实施注册制。笔者相信,一个健康的进出自由的股票市场,不仅对中国股市的投资者是个好消息,而且对于提高中国整体经济的效率也有重大意义。
在股权融资、银行间接融资和企业发债直接融资这三种外源性融资方式中,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直接融资是成本最低的一种融资方式,低成本融资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扩大生产所需的资金,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然而,中国的企业债发展严重滞后,这无疑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诚如之前所提到的,中国债券市场主要是国债和金融债,真正以普通企业为主体发的债还不到10%。相比之下,美国以企业为发债主体的债券占到债券总体市场份额60%以上(2005年的数据)。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1993年出台了《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对企业债券发行主体的资格、利率、资金用途都做出了严格限制,由此导致中国企业债发行规模较小。同时,由于上述限制,也使得中国信用评级市场严重滞后,在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的评级机构缺乏话语权即是明证。
除了标准化的证券市场之外,类似PE(私募股权投资)、VC(风险投资)这样的直接融资也值得鼓励,但是这类投资必定是一种补充,在整体融资市场中占比不可能太高。
总之,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发展到了目前这么大的规模,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投资者,甚至是银行的经营者,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理解都有困难,管理好其中的风险则是更大的挑战。银行风险的外溢性又决定了一旦银行发生危机,政府就不得不出手救援,这种利益传导链条存在明显的道德风险,是时候终止这种恶性循环了,而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就是打破上述循环的关键一步。
直接融资之外的金融创新难当大任
互联网金融除了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利率市场化产品之外,还有P2P网贷、众筹等创新商业模式,但是与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比,这些业务模式都不会发展到很大的规模,只会是对传统金融的一种补充,不会对传统金融形成大的冲击。比如P2P网贷,目前是在没有监管条件下的野蛮生长,其中存在显而易见的风险,这些风险体现在:一是平台的中间资金账户缺乏监管,这直接导致老板卷款跑路时有发生。二是平台倒闭,无法兑现收益。虽然承诺的收益惊人,但如果最终不能兑现还有什么意义呢?反过来说,如果可以不用兑现承诺,那又有什么是不可以承诺的呢?三是虚假贷款。据笔者所知,P2P公司居然可以给一些小公司授信,比如某小企业主获得一个1000万的授信额度,还可以发展下家。事实上,目前,我们并没有看到P2P网贷在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上有什么本质创新,因此,一旦对之进行严格监管,中国P2P的发展速度会急剧下降,规模也会萎缩。
众筹分为实物众筹和股权众筹。实物众筹这种商业模式虽然有一点金融的特性,但性质上与阿里巴巴的“娱乐宝”更可类比,它更像一种营销方式而不是金融产品。而股权众筹因为公司法和证券法的限制,实际上是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前景也并不乐观。
今年,政府批准了5家民营银行试点,不少人对民营银行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寄予厚望,希望以此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笔者对此也不乐观,原因在于:首先,从牌照和监管的角度看没有这种可能性。我们在发起这些民营银行时设定的目标就是对原有金融系统的一个有益的补充,而不是取代。比如银监会明确要求这些试点银行“坚持服务小微企业和社区民众的市场定位,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效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实行有限牌照”。其次,即使给了互联网企业全业务牌照,短期内也不大可能对传统的银行业形成大的冲击。原因在于互联网企业做银行业还有一些明显的能力短板。银行业的商业模式很简单,无非是从公众吸收存款,然后将之贷给有资金需求且有还款能力的企业或者个人,银行赚取存贷利率的差价(中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还很低,暂不讨论)。这个商业模式要求银行面向两类用户,一类是资金提供方,即存款的公众,另一类是借款的企业或个人。互联网企业多秉持消费者导向的、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因此,笔者相信互联网企业办的银行在服务个人客户方面会做得很好,但是,服务企业客户的经验则不足,尤其是如何确定风险并进行风险定价方面,还需要一个学习和证明自己的过程。再次,金融是一个有资本约束的行业,民营银行没有可能迅速积累类似于目前大银行一样雄厚的资本金,因此,从资本约束上也限制了民营银行的规模。
因此,就目前的情况看,互联网金融已经吹响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号角,如果能够促进中国拉开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序幕,那将提高整体经济和金融的效率,真正释放出制度变革的红利。当然,这个过程的阻力不小,噪音也很多,决策者不必纠结于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比如P2P、众筹、民营银行等,而应从大处着眼,真正实施和鼓励提高整体经济效率的创新和改革。
注释
①高善文、姚学康、尤宏业:《利率市场化与余额宝的兴起》,安信证券宏观研究报告,2014年3月23日。
②吴晓求:《互联网金融的逻辑》,《中国金融》,2014年2月。
与金融市场学相关的参考论文篇二
《金融市场的内在经济特征与金融危机》
摘要:本文通过对金融市场内在经济特征的分析,发现诱发金融危机的两个基本因素是汇率的内在不稳定性和金融市场的特殊性。这对正在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我国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金融市场;金融危机;内在诱因;启示
金融市场的内在经济特征
汇率的内在波动性:汇率是两种货币的相对价格,同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当需求和供给相等时,汇率达到均衡。有所不同的是,汇率是一种相对价格,两种货币的相对供给等于相对需求时决定了汇率水平。但有些因素会引起两种货币供求不平衡:货币政策变化是潜在不对称的根源,其它非对称变化,例如财政政策的变化、自然灾害、对世界货币的需求的变化,也能影响汇率,甚至是事件本身是对称的,如果市场参与者的反映不同,汇率也会发生改变。
一国的货币当局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必须不断地干预市场,如果干预政策有效,为了抵消起初的非对称变化导致的汇率改变,相对货币供给必须相应发生变化。
但是基于一些原因,外汇交易干预很容易变得不可能:一是外汇储备不是无限的,这适用于本国货币遭受攻击的情况,如果要使本国货币停止贬值,当局必须卖出外汇买入本国货币,但没有一个国家拥有无限的外汇储备面对全球市场大部分市场参与者连续不断地买入而不断地卖出,每天在全球外汇交易市场上易手的货币数量超过所有IMF成员国的外汇储备之和。
另一个原因与丁伯根定理有关,该定理表明,为了达到政策目标,独立政策工具的数量不能少于独立政策目标的数量。在目前环境下,工具是货币政策,目标是汇率稳定和国内经济稳定,一般来讲,一种政策工具不能达到两个目标。
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就必须干预市场,然而却面临“两难选择”的困境,究竟是优先考虑汇率稳定还是国内经济?一个国家一般准备放弃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或资本自由流动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尽管如此,外汇储备的匮乏会使该项目标成为不可能,汇率不能简单地一直保持固定不变。
金融市场的特殊性:汇率是金融市场中的价格,它们的特点与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息息相关,金融市场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或劳务市场。金融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很低,交易迅速,短期内大量资金能从一个市场流入另一个市场。在金融市场中,市场预期、传言和当局的可信度在价格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这个原因和上面第一点原因,金融市场的价格具有内在不稳定性。信息不对称盛行,债务人比债权人具有更多的偿还债务方面的信息,这不仅容易导致逆向选择,不良项目得到融资,而且“无知”市场参与者受到意外事件冲击时容易诱发金融恐慌。进一步地讲,由于金融交易的隐蔽性和低交易成本性,市场交易者和监管部门也具有不对称信息。金融部门的道德风险显著强于其他部门的道德风险。没有其他机构能取代金融中介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金融危机的诱因
在金融市场的这些特征中,前三个特征随金融全球化而得到强化,他们构成了触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金融市场具有内在不稳定性,有些经济萧条或政策失误就会触发金融危机。事实上,即使不考虑跨国资本流动和汇率变化,金融市场的特征足以诱发国内金融危机。
如果考虑到国际资本流动和汇率变化,危机就会更加严重。国际借贷增大了资本流动的数量;如果发生金融恐慌,国外资金比国内资金更可能被抽逃;当资本在国际范围内流动时,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恶化,两个国际经济机构比两个国内经济机构更可能具有不同背景,当局获得国外企业信息更加困难,尤其是建立在“避税天堂”中的企业;如果一国货币是可兑换的,货币当局就不易控制货币事件,因此国际资本流动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易变性。
汇率易变性和金融市场的特殊性是经济逻辑演绎的结果,具有普适性,每一个参与国际经济流动的国家都会或多或少发生一些危机。换句话说,金融危机并不是新兴金融市场的个别现象,金融市场的特征决定了金融危机容易转化为经济危机。这是因为,金融中介维持着经济系统的血液循环,一旦货币或金融中介活动陷入无序状态,整个经济就会迅速而又严重地受到冲击。
对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启示
当前,在入世的推动下,我国正在逐步开放我国的金融市场,人民币自由兑换、国内金融领域向国外开放已经逐渐提上议事日程,前面所论述的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在我国也开始发挥作用。根据前面的论述,由于无法消除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我们的目标只能是尽可能地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政策并不能很好地改变诱发金融危机的两个基本因素,我们只能采取措施降低危机发生的程度和频率。
保持竞争和保护之间的均衡
如果一国想分享全球储蓄有效分配的利益,资本管制无论如何也无法永远存在下去,一旦一国解除资本管制,诱发经济危机的基本因素就会凸现出来,政策能改变的两个基本因素就是减少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
开放金融市场放松资本市场管制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必须采取以下措施来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通过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完银行造成的损失后,政府和中央银行不应再替市场中的商业银行承担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市场参与者确信没有最后求助贷款,道德风险就会减少。
逐步对国外竞争者开放我国金融部门。换言之,资本流动管制不同于禁止国外竞争者进入本国的金融市场。这一点对减少金融危机的频率与规模具有深刻含义。禁止国外竞争者进入本国金融部门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会导致一国金融中介标准的唯一化,如果一味排斥国外竞争者,金融中介标准就会促进信息不对称和风险。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的风险,一个方法是开放本国金融部门参与国际竞争,这种措施具有下列好处:国外金融机构一般要求更多透明度,规定与标准将愈加全面;为了在竞争中获胜,我国的金融机构不仅在产品数量而且在风险管理中也必须是有效和有效率的;在同国外金融机构竞争过程中,我国金融机构可以学习到外国同行的先进做法,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如同我国家电行业的发展那样;在金融市场开放的过程中。我国政策当局将逐渐放弃对本国企业的特殊照顾,政策当局的活动将更加透明,这将为金融市场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开放的过程中,我国政府也将会看到要求建立健全维持稳定的竞争性环境的法律框架的迫切需要。
但是,另一方面,金融部门天生具有不稳定性,过度竞争会导致金融部门的不稳定,这与竞争是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以稳定市场的目的抵触。显然,我国国内金融部门引入竞争要比在其他部门引入竞争需要更加慎重。
货币当局需要权衡,金融部门的过度竞争会阻碍经济稳定和发展,这就是一个国家在早期发展阶段需要管制和固定的汇率的缘由。然而,金融部门的过度保护会诱发道德风险,降低金融中介标准的透明度。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规则
与世界公认的监管规则相协调一致,如果各国的金融中介标准一致,金融业务就会便于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汇率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发生变化,根据定义,趋于一致意味着更弱的信息不对称,从这种意义上讲,不考虑究竟会趋于怎样的共同规则,共同规则本身已经令人非常满意。如果共同规则能确保透明度和信息揭露度,它将更加有利。金融交易标准应该保证合同和原则向每个人公开,这种标准就是理想的“全球标准”。
参考文献:
1.PaulKrugman.WorkingPaper.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1998
2.陈玲娟,李栋巍.探讨金融危机的成因及预防.决策探索,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