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市场营销论文 > 金融市场相关论文参考

金融市场相关论文参考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金融市场相关论文参考

  在金融市场上,农村金融作为主体,通过一定方式和制度将农村金融的资源提供给农村,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的发展提供金融资源的支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金融市场相关论文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金融市场相关论文参考篇一

  《论农村金融市场构建》

  提要: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相对城市金融发展来说比较滞后,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市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金融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研究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探索有效的发展途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河北省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信贷资金投入不足、金融创新不足、农村金融运转效率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差四个方面深入分析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剖析其中的原因,在简要分析国外几个成功做法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吸收国外有效的做法,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构建我国和谐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生态;信贷支持;农村市场

  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市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对金融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改革课题,需要我们多层次、全方位、下大力予以研究解决。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加快三农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在我国13亿人口中,农民人口有8亿以上,占据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农民的弱势、农业的弱质和农村的落后,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因此,深入研究农村金融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市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贷资金投入不足

  县域金融机构营业网点锐减。近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大量县域金融机构和营业网点被撤并,直接减少了对“三农”经济的信贷投放。据调查,2001年至2006年,河北省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县域机构网点及从业人员分别减少2118个和19015人,全省农村信用社撤消代办站37000多个,营业机构减少785家,减少人员5000多人。

  农村资金外流严重。目前,多数国有商业银行县域网点只有吸储功能,无放贷权利。邮储机构改革缓慢,长期以来县域资金全部外流。而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县域贷款受控,资金也逐渐向大城市和大项目转移。据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统计材料显示,河北省农村金融资金流出总额(存款总额减贷款总额)从2001年的564亿元增加到2006年3015亿元,增长了5.3倍;存贷比也由64%下降到48%,下降了18个百分点。

  农贷业务拓展不力。长期以来,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发展缓慢,商业性金融更是将工作重点定位于城市和发达地区,合作性金融受体制、机制不健全以及人员素质低等因素的制约,支农业务拓展能力弱,致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农村医疗卫生等社会公益性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政策性金融支持。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和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贷款需求满足率低。据了解,2006年河北省新增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比例为13.7%,比2001年的25.8%下降个12.1个百分点。

  (二)金融创新不足

  机构体系不健全。目前,在农村金融市场,虽然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等各类新型金融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试点,但是整体进展较慢,以河北省为例,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迅速,已成立超过60家,村镇银行只成立1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则还没有起步;其他正规金融在农村的组织设置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民营金融多种形式并存、定位明确、功能互补、产权明晰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形成,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竞争性多元化农村金融市场建设尚需时日。

  市场体系不完善。功能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由许多功能不同的具体市场构成。按不同的交易标的物,分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等;按交割期限,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等。目前,我国各地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是信贷市场,其他市场发展严重滞后,相互配合促进的市场体系没有建立;市场配置简单,交易内容单一,市场功能无法实现,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金融工具创新不足。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以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为主,金融工具单一,服务品种少,缺乏有效的信用工具,企业(农户)不能将现有资产资本化,农村资源无法进行重新配置,农村经济主体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三)农村金融运转效率低

  金融服务意识淡薄,农银互相信任、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尚未形成。目前,我国农村信贷市场中,正规金融机构网点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电子化水平低、网络系统不畅,使得存取款缺少便捷和安全保证;存款利率低,再加上农村居民从正规金融获得贷款的机会少,导致农民储蓄积极性不高,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测算,农民闲置资金的一半以上没有存入银行和农信社;服务意识差,银农联动、共同发展的格局很难形成。

  农村信贷市场竞争性差。1996年以来的农村金融改革一直是围绕现有机构的改革,而没有吸收我国企业改革的经验,从体制外突破,并结合体制内的改革,所以没能促进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和农业合作基金会等机构从农村市场的撤出和关闭,农村信用社在农村正规贷款市场处于垄断地位,而垄断的农村信贷市场一般来说是低效率的。另外,受体制和机制不健全、软硬件条件较差等因素的影响,农信社金融服务低质低效问题尚未彻底改变。

  金融机构间合作少。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各自为政,银银、银社、银保等之间合作少,缺乏有效的情况信息交流平台,致使借款人恶意多头贷款、逃废债务,甚至拆东墙补西墙借贷问题时有发生,对银行业安全运营和信贷资金正常周转造成了影响。由于缺乏配合,农村地区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困难,如在网络系统、银行卡、电子银行以及各类保险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方面严重不足,农村金融运营效率低,现代化进程发展缓慢。

  (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差

  1、农业生产水平低

  我国农村地区延续了几千年的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得到实质性改变,基础薄弱、产业化程度低、靠天吃饭和抗风险能力弱。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低下,难以承载高成本的商业性金融。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公司+农户”等组织形式,虽然在带动农户进入市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公司与农产之间不能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致使农业生产分散粗放、盈利低和市场风险大等问题尚未得到实质性解决,农业产业的弱质性特征依然突出,农村经济实力依然较弱。

  2、配套机制不完善

  配套机制建设不完善影响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协调和谐运作,加剧了农村金融生态的风险。一是法制环境欠佳。现行法律体系中缺乏《农村金融法》等专门法律规范;司法和执法缺位严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成为农村法制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顽疾,对欠赖账的个人、企业打击不力,守信者未得到有效保护,失信者未得到严厉制裁,逆向刺激了违约行为,严重破坏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和谐。二是担保机制缺乏。缺乏有效的担保机制,使得缺乏贷款抵押担保的农村私营企业,无法从为防范信贷风险把有抵押物担保作为放贷必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制约了一部分有发展前景的农村企业的发展。

  3、信用环境缺失

  信用环境缺失是导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而低素质的农民则是造成农村信用环境缺失的重要原因。一是农村诚信教育和宣传工作滞后,社会信用文化缺失,农村企业和农民的诚信意识比较薄弱,信用村镇远未形成。二是农民所信奉的“信用观念”缺乏法律约束和稳定性,造成对企业和个人以各种手段逃废金融债务的失信行为制裁不力,加大了农村金融诚信环境道德风险的存在,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极其不利的冲击。三是农村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发展缓慢,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运行范围还没有涵盖到农村地区,无法为信贷市场提供有效服务。

  二、国外农村金融体系构建借鉴

  (一)美国农村金融体系

  美国现行农村金融格局是伴随着美国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革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以1916年创设联邦土地银行为起点,农村金融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先后建立起生产信贷协会、商品信贷公司、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农民家计局、小企业管理局。基本形成了以商业金融机构及个人的信贷为基础,以农场主合作金融的农业信贷系统为主导,以政府农贷机构为辅助的多元复合型模式②。由于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农村信贷体系,美国农场主的农业贷款利息一般低于工业贷款利息1/3~1/2,有的甚至低于存款利息。

  (二)法国农村金融体系

  早在19世纪,法国就颁布了《土地银行法》,开始着手建立农村信贷机构,支持农业的发展。法国农村金融体系属国家控制式合作金融型模式③。其金融机构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并运行的,金融机构的运行还要受到政府的管理和控制。在民间信用合作组织基础上由上而下逐步建立起由地方农业信贷互助银行、地区(省)农业信贷互助银行和中央农业信贷银行(法国国家农业信贷银行总行)三个层次组成的农村金融体系。贷款利率一般只及非优惠贷款利率的一半左右,利息差额由国家财政负责补贴。贷款的期限结构也由短期向中长期转变,2~15年的中长期贷款比例从1950年的20.5%上升到1975年的70%。

  (三)印度农村金融体系

  80年代以来,在政府主导下,印度农村金融获得较快发展。目前,印度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印度储备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国家农业农村发展银行组成。商业银行中的地区农村银行是印度政府为解决农村地区商业银行机构网点少、农村金融服务不足问题而设立的。每个地区农村银行均由一家商业银行主办,资本金由中央政府、邦政府和主办商业银行分别认缴50%、15%和35%,还可通过发行债券筹措资金,其营业机构主要设立在农村信贷服务薄弱的地区,按商业原则进行经营,有特定的贷款对象,实行优惠的贷款利率,并向贫苦农民提供维持生活的消费贷款。除了直接为农村提供金融支持的金融机构外,印度还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监管、保险和间接支持体系,特别是建立了存款保险和贷款担保公司,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高效运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和谐的农村金融市场

  和谐农村金融市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转变三农增长方式,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等,只有金融内外政策密切配合,各方力量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农村金融市场建设才能日新月异,和谐发展。

  (一)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1.深入了解农村信贷需求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金融发展规划

  全面了解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掌握市场主体差异化的金融需求,是明确农村金融发展方向和完善制度设计的基础。坚持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不同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征,实施有差别的农村金融发展规划。即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中区别对待,循序渐进。切忌将国外农村金融发展模式与城市金融体系发展思路和架构简单套用于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只有尊重了农民的意愿和需求,农村金融改革才能取得真正的突破和进展,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2.丰富和完善市场体系,培育适度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

  根据农村金融需求多样性的特点,在强化资本和监管约束的前提下,全面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参股、收购、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农村融资性组织,如村镇银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小额贷款公司等。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扩大试点范围,允许资本金达到一定额度、制度健全、运作较规范的民间融资组织转为“小额贷款组织”或“民营银行”。

  通过财税政策引导各类金融回归农村。对服务于县域和三农的金融机构予以税收优惠,即实行部分或全额的营业税、所得税减免政策;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及农户等方面的金融投入给予财政贴息或补贴等,以刺激各类金融机构重返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繁荣和稳定。

  鼓励金融创新,努力培育适度、有序竞争及合作共赢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积极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放宽金融产品的市场准入限制,允许符合农村经济特点的各类金融产品的推广和使用,拓宽服务领域,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相互依托、合作发展,确保其规范健康发展。如鼓励国家开发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及邮储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后者机构网点遍布城乡的优势,支持新农村建设;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与保险类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鼓励邮政储蓄资金参股农村信用合作社,投资设立农村小额保险组织,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等。

  3.推进农村金融信息化进程

  建立省市县三级金融系统支农投入数据库系统,搜集、整合分散在各金融机构、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等部门涉农金融投入的历史及当前数据,并努力实现部门间的联网共享;发展服务理念,改进支农方式,升级技术手段,加快银行卡及电话、电视及网上银行业务的推广,加强金融业内部的协作,推动金融网络资源共享;提升金融机构内部电子化水平,实行客户经理、财务、内控和行政办公等系统化管理,强化业务培训,确保各类信息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4.加快农村金融中介机构建设

  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担保、评估、咨询等各类“双向服务型”中介机构,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农村市场主体和金融业提供评估、担保、咨询等不同类型的中介服务,促进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和合作。强化监管,加强对中介高管人员的管理,确保其合法合规经营;加强业务开展情况的检查,促进其规范有序的发展。制定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定期开展任职资格评定,不断提高中介机构的执业水准;建立协调和交流平台,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升中介机构整体服务能力。

  (二)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1.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和壮大三农经济。当前农村地区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产业化程度低,农村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矛盾突出。为此,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使农村小生产转变为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大生产,提高农村经济的运行效率和效益,增强农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努力为金融投放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金融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但由于我国信用制度建立滞后,社会信用环境欠佳,悬空和逃废金融债务的现象比较普遍,从农村情况看,导致银行有钱不敢贷和“三农”贷款难的局面。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整体上处于低效率运行状况,主要原因是农村金融市场上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信息不对称主要是由于长期的信用缺失造成的。因此,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加快以人民银行企业与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为依托,以信用村镇创建工作为载体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宣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观念,同时,坚决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促进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和优化。

  3.建立补偿制度,有效降低农村金融的经营风险。建立健全财政补偿农村金融机制。通过税收优惠、利差补贴、提供低息和无息贷款资金、提供担保等方式对农村金融投入予以补贴,增强农村金融抵抗风险的能力和信用创造功能。同时,创新补偿机制,把扶持农业经济发展的补贴和保护政策,更多地通过农村金融通过降低利率、改善贷款条件、增加信贷额度、扩大贷款范围等措施,以市场的方式,间接地扶持和补贴需要扶持的农村经济部门,从而较好地把农村经济主体对国家政策的被动依赖,转变为对市场的主动适应。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提高“三农”主体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4.改善农村金融法律环境,规范政府行为。法律制度是金融生态的基础环境,营造良好法律环境,提高金融生态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是构建和谐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方面。为此,应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法律体系,鼓励农村金融主体多元化发展,以不断提高市场的竞争效率。可以参照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做法,结合我国实际,尽快研究出台涉及农业政策性金融、农村合作性金融、农村商业性金融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各自的职能定位,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研究制定《金融机构破产法》,实行严格的市场退出;完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以克服监管中的错位和漏位现象,提高监管效率;探索建立金融中介组织法,规范中介行为,确保金融业健康发展。

  同时,规范政府行为。各级政府应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遵循经济、金融发展规律,按照法制化、市场化、规范化的原则,重新调整职能定位,改进行政方式。针对新农村建设,要树立让位于市场、让位于农民,让位于金融的意识,把工作重心转到创造环境、提供服务和培育市场主体上来,为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创造条件,营造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新生,谢元态.美国农村金融体制、运作及启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3

  2.陶耿,畅会饪.中国农村组织生存、变迁及发展[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2,6

  金融市场相关论文参考篇二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自入世以后,给中国金融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给中国金融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适应金融业的发展变化,必须要调整金融业的发展方针,促进我国金融市场良性发展。

  关键词:金融市场;经济;制度;发展

  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广而言之,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定义是:金融市场是交易金融资产并确定金融资产价格的一种机制。

  一、金融市场的特点

  金融市场可以将众多投资者的买卖意愿聚集起来,使单个投资者交易的成功率大增,即在接受市场价格的前提下,证券的买方可以买到他想买的数量,卖方可以卖出他想卖的数量。交易所的这种属性其实就是流动性,交易所的流动性使得资本在不同的时间、地区和行业之间进行转移,使资源得以配置。金融市场出现的目的是提供交易的便捷,因而流动性就是金融市场的基础经济功能所在,没有了集中流动性的功能,金融市场就失去存在的基础。流动性的作用还不仅在此,作为交易成本还体现在市场对交易机制的选择和变迁的决定作用,因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各个金融市场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而流动性是其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

  二、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

  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相对缓慢,对于金融创新的研究也开始的比较晚。我国的金融市场目前是很不完备的,除了传统的银行信用间接融资外,今年以来又先后在沈阳、上海、武汉、西安等城市建立了金融市场,但是仅仅局限于同业拆借业务和票据承兑业务,发展很慢,而且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归纳起来大致由以下原因所致:

  1.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投资欲望和价值观念。2.人们对金融市场知识的贫乏。据了解有的企业财务人员不懂得票据贴现是怎么回事,竟拿粉货款申请书到银行要求贴现。3.价格体系的不合理,不能给投资者带来准确及时的投资信息,资金得不到合理流动。4.市场体系不完善。由于技术市场和劳务市场的步履艰难,信息市场滞后软弱,作为市场体系的一部分――金融市场是很难有特殊表现的。5.专业银行没有企业化,信贷资金尚有供给制,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尚不发达,信用工具缺乏,现有证券的不流通。6.金融立法、章程残缺不全,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据此,我认为,我国近期内还不宜全面开放金融市场,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可以逐步开放以摸索经验,而更多的地方还需要创造条件。

  三、发展我国金融市场策略

  (一)完善金融管理制度

  首先要增强本国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这要求在过渡期内,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化改革应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经营机制和方式适应市场化,优化金融资产,在分业监管、分业经营的框架下,在监管能力许可的基础上,允许银行、证券、保险业务适当交叉,支持金融机构在合法经营、稳健管理的前提下进行业务创新,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拓展中间业务。其次要建立审慎的监管制度和预警制度。预先活化透明度原则,按国际标准建立财务、统计、审计、报表和资产负债管理制度,强化内部控制机制。

  (二)尽快培育市场体系

  实现本国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封闭运行下的完善性,然后通过不断健全市场运行机制和利率、汇率机制、使市场开放后能够具备基本的抵抗、缓冲和化解风险的能力。首先,市场准入放宽之前应先对内开放,可以考虑放宽金融业的进入标准。允许国有和民营企业及私人从事金融领域的经营活动,以增加金融业的竞争强度。还可以资本换市场,向国内逐步出售金融机构的股权,充实资本实力,并改善其组织结构和内部运作机制。其次,加快国内证券市场的建设,弥补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性缺陷。

  (三)提高国内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

  按照先利率后汇率的开放秩序,让市场决定价格。一是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央行要改变宏观调控手段,真正发挥商业银行经营自主权,建立有效的利率传导机制。二是央行要加快公开市场操作。搞活国债市场,允许银行参与二级市场的国债交易,打通银行间债券市场与证券交易所之间的隔离墙,使国债市场成为沟通债券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重要通道。三是加强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入世后随着市场的深化,股价和利率水平会更加敏感地反映供求关系,有必要适当增加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弹性,灵活调节资本流动的速度与规模。

  (四)确立正确的对外开放策略

  首先进行汇率制的调整,然后开放资本项目下的货币兑换。同时,可以先机构、后业务开发资本市场。事实上,开放金融与开放资本帐户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金融开放重在强调对金融服务的外来供给者提供非歧视性待遇,并未强调资本帐户立即开放。对我国来说,在资本项目开放过程中设计有吸引力的政策,以诱导那些对经济增长有明显正面作用的投资、减少有负面影响的投机行为。

  四、小结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得发展还是比较滞后的,环境、服务、技术、质量、法律法规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和发展。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还需要积极参与到国际金融市场上,通过不断的接触、合作,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发展经验,使我国金融市场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正桥.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深化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07(12).

  [2]王元龙.谈如何把握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发展趋势[J].西部金融,2009(02).

  [3]满红智.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启示[J].统计与决策,2009(01).

  [4]高乙宁.入世后金融市场开放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8(09).

  [5]张敖.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战略调整的原则与对策[J].黑龙江金融,2009(02).

  [6]郑升伟.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趋势[J].企业家天地,2007(08).

  [7]黄洪民.从次贷危机的角度看金融创新[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9(06).

218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