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市场营销论文>

利率市场化相关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和经济实现真正的市场化的关键,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也是金融和经济市场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利率市场化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利率市场化相关论文篇一

  《 浅议利率市场化 》

  摘 要:利率在金融中一直是研究的热门问题。如今,利率市场化成为我国金融系统深化改革的重点,其作用、意义对经济发展相当之大。本文用西方经济学供给、需求理论分析管制利率价格的非帕累托有效率,均衡利率市场形成真实有效率价格,货币市场中利率真实价格的形成对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利率;利率市场化;价格

  一、引言

  (一)利率市场化定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作为货币市场的价格机制通过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决定利率水平。主要由市场供求来决定价格,及对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之前对利率管理决策权交给货币市场的供求买卖双方,通过他们在市场上的对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的判断所形成的均衡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依赖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做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做中介,市场供求关系综合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二、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分析

  (一)货币市场的均衡

  1.均衡条件

  (1)模型

  L=M/P L=kY-hR M/P=M0/P

  其中,①货币市场均衡条件: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②货币需求等于三种动机的货币需求加总在一起,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归结为交易动机kY,再加上投机动机-hR;③实际货币供给是一个由中央银行决定的、既定的外生变量。

  把②③代入①得到:R=-M0/hP+k/hY,与此可知均衡利率与货币供给成负相关关系。

  (2)图形

  如图纵轴代表利率,横轴代表货币需求,又代表货币供给,则货币需求是一条单调下降的直线,货币供给是一个固定常数,是中央银行决定的外生变量,所以通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两者的交点,得到均衡的利率水平R。

  综述,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之间的关系确,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利率下降,最终通过货币市场自身机制形成均衡利率,实现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货币市场有效率。

  (二)西方经济学角度看利率市场化原因。在利率不是市场化情况下,即国家对货币市场进行干预,实行管制,则货币市场无效率,并非帕累托有效。若最高限价,则在货币市场上最高限价低于货币市场自发作用所形成的均衡利率,此时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在没有最高限价的时候,虽然利率低于均衡利率,但由于货币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投资者大量抛售证�唬�随着证券抛售利率会逐渐回升,最终在市场均衡利率水平下需求与供给的均衡。然而进行利率管制后,利率在达到最高限价后无法回升,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大于供给,使得产出减少至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的水平,产出减少使得失业上升造成社会人力资源浪费,即不是帕累托有效率。此外,利率管制可能带来如下弊端:

  (1)对利率的管制导致利息承担者负担过大收益过低的扭曲现象。(2)在银行信贷方面,面对超额资金需求,银行由于无法上提利率,而采取一些非利率贷款条件,使部分资金需求者退出银行借款市场,使其消除超额需求以达到平衡。(3)据经济学原理市场利率与边际生产率是相等的,低于均衡边际生产率的企业因其支付利息的负担过大而退出借贷市畅。(4)若金融当局对金融存贷款机构利率进行管制,还会影响资金供给来源。(5)若政府人为将存款利率压低,表面上看降低了银行的成本,但实际上银行吸收同样的存款量可能付出更大成本,或付出同样成本的情况下吸收存款数量减少。为了多吸收存款,银行还可能采取各种隐蔽手段提高存款利率成本,如赠送礼物、奖品、提前付息等。(6)由于存在利率管制,利率低于均衡水平,资金需求量超过资金供给量,促使银行根据各种非利率因素来进行主观信贷分配,这种主观信贷配给制的方法容易降低货币资本使用效率,且使得一些符合条件的企业得不到该利率的银行贷款,可能造成该类企业得不到扩大再生产。倘若被迫求助地下市场满足其资金需求,可能形成金融系统不稳定性风险。

  (三)从西方经济学角度看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为什么不直接控制利率而要让其市场化?利率是货币市场的价格机制,是货币市场的信息传导机制,有自发平抑供求的作用。在大部分微观经济学中假设中都有完全信息假设,这一假设主要含义是市场上所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对经济情况具备完全信息。对单个经济体重要的信息是对自己产品成本、销售价格、产品需求和产品供给的信息等。价格机制传导信息成本最低,速度最快和效率最高,此观点依据是20世纪自然科学重要成果―旧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利率作为货币的价格同样具备这些作用。

  (1)信息论:价格机制是传递货币市场供求信息的经济机制。在市场中,决定一个消费者买不买商品最重要的信息是价格,所以价格机制向买者、卖者传递供求信息。价格机制跟市场机制是完全等价的。

  (2)控制论:价格机制控制经济人、理性人、最大化的追求者。价格机制控制我们成千上万人的行为,刺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消费者购买最物美价廉的商品,刺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生产者生产最供不应求的商品,并且按照最有效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方式进行生产,刺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劳动力阶层追求待遇高、福利好的职业。只要其追求利益追大化,其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其控制,价格机制体现了控制论特点。

  (3)系统论:价格机制协调整个社会的系统。如果市场参与者的主观动机追求利益最大化,客观上有健全的信息传递机制,最终市场经济运行结果是市场出清。

  利率作为货币市场的价格机制,在货币市场上也具有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三大作用,所以市场化的利率将使得货币市场运行更好、更有效率。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目标是利率市场化,即“金融深化”。取消“金融抑制”,取消金融市场最高限价,从直接控制利率到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法定准备金率控制实际货币供给间接控制利率,体现我国对货币市场价格机制自发调节作用、运行效率的重视。作为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固然对资金有超额需求,即容易形成资金市场上卖方市场环境。在这样情况下,倘若实施管制,首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产出降低,社会福利不能最大化。其次,在不透明的配额分配情况下,加大了对落后企业投资的可能性,造成错误投资的循环。再次,在资源有限性约束下,一方面,容易产生寻租空间,破坏社会信用体系。另一方面,加大市场的交易成本,破坏原有的有效率的市场结构。最后,严重破坏经济体中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条件,阻碍经济体形成在未来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经济业态,丧失领跑全球经济增长的优势地位,在现阶段下还可能导致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三、结论

  综述,利率是货币市场价格机制、信息传导机制,有自发平抑供求波动作用。价格自发具有三种作用:第一,传递每时每刻供求信息;第二,控制成千上万利益最大化追求者;第三协调整个系统,平抑供求波动。直接控制利率相当于政府直接操纵货币市场的价格,扰乱了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无论是最高限价还是最低限价,都存在弊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形成真实有效率市场均衡利率价格才利于我国的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真实市场价格作为商品市场信号才能有效调整经济结构,及时淘汰传统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和低效益的发展方式,形成具有高附加值、绿色的有新增长潜力的新经济业态,进而对冲经济下行,金融产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2012),格致出版社

  [2] 曼昆,《宏观经济学》(2011),人民大学出版社

  [3]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2011),人民大学出版社

  [4] 博迪,《金融学》(2011),人民大学出版社

  [5] 萨缪尔森,《经济学》(2008),人民邮电出版社

  [6]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2010),人民大学出版社

  [7] 费罗恩,《宏观经济学》(2009),北京大学出版社

  利率市场化相关论文篇二

  《 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 》

  《 内容 简介》利率市场化是我国深化 经济 改革,迎接入世挑战的重大措施,我们面临的主要 问题 是如何防范因此可能产生的利率风险。本文 分析 了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升高和利率波动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希望对“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金融 市场分割、资产负债 管理、金融创新、利率波动

  十五 计划纲要在第五篇改革开放中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00年6月, 中国 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也宣布要用3年的时间渐次的实现利率市场化,作为先导,中资银行外汇贷款利率在2000年9月21日就放开了。利率是金融市场的价格,若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的,整个金融领域的市场化就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并逐渐完善的道路,但经济各领域市场化的步伐很不均衡,商品市场尤其是消费品市场的 发展 可以说是先行了一步。金融市场的管制虽说有松动,比如商业性金融机构有一定的利率浮动权,全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金融债券回购等货币市场的利率已走向了市场化,但占社会融资份额绝大比例的存贷款方面的利率仍是由中央银行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由此可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仅处于初步阶段。价格、利率、工资能否解除管制或能否实现市场化,实际关系到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能否充分发挥的重大问题,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离不开利率的市场化。

  一、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以麦金农为首的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由于金融压制的存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际受到了 影响 ,因此提出金融深化的主张:主要是放松金融管制,让利率自由浮动以反映资本市场的供求状况,从而把资本配置到效率最好的部门去,解决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的问题。当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否存在金融压制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般认为 ,实行人为的低利率导致实际利率很低甚至为负数是金融压制的重要表现之一,根据2000年的《中国金融年鉴》,1996年8月23日和1997年10月23日的一年期整存整取的利率分别是7.49%和5.67%,同期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是108.3和102.6,所以我国的实际利率在各年有正有负,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严格的利率管制并没有导致我国储蓄存款的减少,而且储蓄率一直居于全球前列,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虽然很复杂,但利率管制没有带来储蓄下降是客观事实,其副作用主要不是导致资本量减少而是导致资本配置不当,大大降低了资本这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用。在我国 20多年的改革中,国有 企业 和国有银行一直没有实现商业化经营,软预算约束和投资饥渴症直到最近出现的局部买方市场才有所改善。政府配置资本可以有力的约束投资膨胀,但也带来了投资效率低下和阻碍资本市场发育的问题。

  在利率自由化的资本市场上,资金的价格由供求决定,因此稀缺的资金能配置到最有效率需求最迫切的部门去。由于利率管制和歧视政策的存在,我国的金融市场多年来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被分割成两个孤立的部分,一是国有企业和受政府支持的其它重点企业为需求者,国有银行为供给者的金融红市场;二是民营企业为需求者,民间放款者和违规发放资金的国有金融机构为供给者的金融黑市场(樊刚)。前者的利率要受到严格管制,虽说政府要根据经济形势不断调整利率,但利率基本上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该市场的参与者除了接受政府制定的价格外,还要符合政府规定的其它参与条件,如入市资格等。金融黑市的价格基本上由供求双方单独决定,由于市场里的政策性风险很高,因此利率水平也很高。在金融黑市上筹集资金的项目需要有很高的投资回报,大量在正常市场上具有可观收益的项目由于不符合金融黑市的高利率要求被淘汰了。金融红市场利用政策优势控制了大部分的社会金融资源,甚至有政府的直接扶持,所以利率水平较低,大量的资金被配置到较低甚至无回报的项目中去了,从而降低了整体资本的配置效率。

  在自由定价的市场上,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特征(平均收益、风险、 税收待遇和流动性)决定。由于金融市场上资金的需求者千差万别,所以每笔金融资产的特征各不相同,其价格(利率)也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式。如果一视同仁的将利率定在市场平均水平上,有可能出现逆向选择的问题。谨慎的资金需求者对偿还借款是很在意的,因此他们愿意支付的利率也相对较低。资金的供给者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求所有的借款者支付相同的利率,谨慎借款者的预期收益就会下降从而将首先退出市场,市场中就主要剩下高风险的借款者,资金供给者的收益会进一步下降,为了弥补失去的收益,资金供给者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利率,这将使风险次低的借款者出局,剩下一批风险更高的资金需求者。因此在逆向选择的情况下,资金供给者可能陷入利率提高,风险提高,收益下降;利率再提高,风险更高,收益再下降的恶性循环。资金供给者为了追求最优的预期收益,就必须改变一刀切的利率水平,对风险小的谨慎贷款者提供较低价格的资金供给,对风险大的贷款者提供较高的资金供给。在利率管制下,金融机构没有资金的定价权,没办法使风险和收益相对称。 实践中的许多企业支付的资金成本远高于官方规定的利率,只是这部分利率剩余被个体或小集团寻租(黄金老,2001),没有反映在金融机构的 会计 报表中。多年来屡禁不止的“储蓄大战”和账外经营就是利率管制的一种扭曲反映,也是产生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的原因之一。

  利率与汇率向来是互动的,一国的利率水平高会促使国外的资金流入该国进行套利,从而使本币升值;一国的利率水平偏低会促使国内资金外逃,抛售本币而使汇率下降,因此利率管制导致金融市场的不均衡是冲击固定汇率体制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固定汇率下,汇率政策和利率政策相得益彰的组合遭到破坏,如果利率不能完全放开,外资流入引起的货币供应增加和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大无法通过利率的变动得到缓解,同样也无法通过利率的上升阻止资本的外逃。(我国 目前 的利率水平低于国际金融市场约2----3个百分点,资本外逃的压力很大。)在汇率不可能短期放开的情况下,实现利率的市场化至少可使国内金融市场处于均衡的状态。根据国外的 经验表明,利率管制解除后,为了反映金融市场的供求也可能是出于对长期压抑的补偿 心理,利率水平会有一定的上升,从而可以缓解本币贬值的压力。

  一国实行利率管制无非出自以下目的:一是维持资金的低成本,以期鼓励投资,促进经济的增长;二是保持经济的血脉——金融系统的稳定,避免激烈的竞争,维护金融安全;三是为了实现特殊的目的,如集中社会资源支持关键部门的发展。但付出的代价是投资的低效率,金融配置的不合理;金融系统寻租泛滥,企业实际承担的成本并不低;金融风险难以化解,金融安全不断受到威胁。利率管制的好处正在消失而弊端日益显现,利率市场化成了一种新的均衡,关键是选择何种条件下、什么时候废除利率管制,即时机是一个最重要的约束条件。

  亚洲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由供给约束型转变为需求约束型,投资水平严重下降。自1996年5月1日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7次降息而且国家还开征了利息所得税,目前一年期存款的税后利息只有1.80%,但居民储蓄还在不断的增长。利率处于低水平,投资饥渴症由于机制转换已得到遏制,金融市场上资金供给充裕,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一个宽松的 环境,因此解除利率管制不但有必要性而且有可能性。

  二、利率市场化的风险

  长期受到压抑的利率一旦放开,在短期内可能有一个上升的过程,之后才会随市场行情作不规则的波动。根据萨奇的 研究 (1996年),实行利率市场化后,在名义利率资料完整的国家和地区中,15个出现利率上涨,5个出现利率下降;在实际利率资料完整的18个国家中,只有波兰在推行该政策后实际利率下降了,其余17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解除利率管制后,我国的利率水平到底会上涨多少及能否承受住利率上涨带来的压力,这是利率市场化需要稳定和谨慎推进的重要原因。2000年9月1日,大额外汇贷款利率放开后,该利率就小幅上涨了10%。因此,利率升高和利率作不规则的波动是利率市场化的主要风险。

  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政府直接掌握了利率的制定权和调整权,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面对的主要是政府无规则变动利率的风险。由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利率市场化后的存贷款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在竞争的金融市场中,客户有选择金融机构的自由,所以针对相同顾客的资金定价会趋于一致。我国金融机构体系表面看来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首的寡头垄断格局,但由于分支机构数量庞大,因此不太可能造成寡头合谋抬高贷款利率的情况。由于风险和收益的替代关系,利率市场化后各金融机构可能会对不同的顾客根据风险的大小采取区别定价的策略。但金融机构无法获得借款者的完整信息,区别定价就很难有准确的依据,金融机构将陷入两难选择:保持高利率,可能把风险小的优良借款人吓跑,从而降低了金融资产的质量,使得预期收益反而下降,;保持低利率,则可能也面临收益非最大化的危险。假定收益在利率为R*时最大,降低和提高利率都会导致金融机构预期收益的减少,因此选择最优的R*是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一大困境。

  利率市场化后导致利率随市场行情作不规则的波动对 金融 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 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经营稳健的银行力求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相匹配,从而消除利率波动对银行经营的冲击。在银行存在缺口的情况下,如果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则金融市场利率的下降会导致银行蒙受损失;如果利率敏感性负债大于利率敏感性资产,则金融市场利率的上升会导致银行蒙受损失。我国金融机构受诸多因素 影响 ,不良资产的比例较大,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要转移给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就达12000亿。如果不良资产得不到充分化解,利率市场化带来利率升高和利率波动的风险会进一步增大金融机构的经营困境。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负债大部分是居民存款,而居民能随利率的变动迅速调整存款的构成,所以银行的大部分负债是利率敏感性负债,其资产主要是对国有 企业 的贷款,它们对利率的变动反映不敏感,在利率上升时会导致银行收益下降。如何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尤其是解决 历史 累积的 问题 就成了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的一大困难。当然,经营比较冒进的银行可能会有意识的留有缺口,期望获得利率变动带来的好处,但利率市场化初期利率很可能是上升,因此即使保留缺口也是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而现在国有银行的情况正好相反。

  利率市场化会不会对 社会 投资带来影响呢?亚洲金融危机后,政府为了扩大内需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2000年我国的GDP增长8%,CPI指数上涨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3%,这表明我国整体 经济 运行出现了走向良性循环的重要转机。利率市场化后出现的利率上升和利率波动是否将对社会投资产生负效应从而使来之不易的大好经济形势受到影响呢?得益于债转股降低财务费用等一系列措施,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改革和脱困的目标基本实现,但因为对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贷款的风险较大,取消利率管制会导致这些企业的利息负担可能有所反弹,国家还需承担国企财务恶化的风险。从整体来说,利率升高和利率波动会影响投资规模,不利于经济增长。但我国的情况有些特殊,首先是金融市场是分割的(请看第一部分的 分析 ),利率市场化后规模稍大的民营企业可以逐渐告别高利贷的民间或地下借贷市场,在正规的借贷市场上获得稳定和合理的资金来源;其次是竞争会导致优良企业的贷款利率下降,扩大这些企业的投资规模;再次是资信低的企业通过付出较高的利率可重返借贷市场,一些对利率不敏感的国有企业并不会大规模的减少投资;第四是利率管制的废除有助于金融创新,花样繁多的金融工具给个人投资与消费提供了多种选择。所以利率市场化后,社会投资总量不会减少,主要的影响是投资构成发生了变化。投资构成的变化给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一时难以精确估计,但劣质国有企业的财务可能难免进一步恶化,国有企业改制的任务仍很艰难。

  根据中美1999年11月及随后 中国 与有关WTO成员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的协议,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程度会越来越大,直到最后取消对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经营方面的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乃至实现“国民待遇”,国际金融大资本就可很方便地在中国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进行大规模的资金调动。在利率自由浮动的开放金融市场中,我国的利率水平与国际稍有差距就可能引发大量国际游资的套利活动,从而诱发金融动荡和冲击人民币的汇率体制。在加入WTO之际实行利率市场化,一方面可以促进金融竞争,为经济 发展 输送源源不断的金融养分;另一方面又解除了抵御金融风险的一道防火墙,对我国的汇率体制改革和金融监管的完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截止到2000年底,我国政府的国债余额约为12000亿,但因为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央行频繁地连降利息和政府开征利息所得税,国家近几年发行国债的利率较低,2000年发行的三年期国债利率是2.89%,五年期国债的利率是3.14%。利率市场化后,各金融工具之间竞争的加剧会导致金融工具收益进一步的趋同,国债利率必然走向市场化,因此政府付息的成本将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并且在短期可能上升,市场利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 财政负担将增加100多亿元,这对我国比较困难的财政无疑是一个挑战。

  三、利率市场化下利率风险的化解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创新风起云涌,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利率互换、掉期等应运而生,金融创新的原因之一是化解或转移基于利率波动产生的风险。利率管制使利率风险得到固定,但也削弱了金融创新的动力,由于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是高度自由化的,即使利率管制国的金融主体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也同样面对大量的风险,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在利率管制废除后必然将国际市场上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创新引入国内业务,因此鼓励创新是化解或转移利率市场化产生的风险的有效途径。由于国内市场经济尚未发展成熟而且许多金融产品是从国外引进的,客户的金融意识不强,对金融创新产品的接受程度有限;另一方面,国内银行的内控体制和监管制度也不健全,对金融创新产品在 科技 支持、内控保障、规章制度等方面难以配套,也客观上限制了金融创新的发展。当然,金融创新如衍生金融产品在交易中蕴藏着巨大的获利空间,为投机创造了条件,可能衍生出巨大的金融风险,所以稳健的金融主体开展金融创新业务主要基于规避或化解风险的套期保值而不是追求投资收益,否则这柄双刃剑可能会害了自己。

  利率市场化后,监管当局不再用行政手段来管理利率,但由于利率波动频繁,监管当局的责任实际更重了。从各国的 经验看,监管当局一般要控制基准利率,由基准利率影响市场利率。美联储控制的是联邦基金利率和联邦贴现率,可供我国中央银行选择的是再贷款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的利率水平。公开市场业务由于其温和性、主动性和可控性等特点,成为各国中央银行日常管理的重要手段。我国债券公开市场业务于1996年启动,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大了公开市场的交易量,全年共进行了60次操作,累计交易量达7075亿元,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加额为1920亿元,占全年基础货币投放总量的52%(谢多,2000)。公开市场业务的最终目标是货币供求平衡、保持币值稳定,但在利率管制下,利率不能自由浮动,公开市场业务无法用通行的货币市场短期利率作为操作目标,难以把握操作的方向和力度,利率市场化可促进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同时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又方便央行稳定利率。由于金融市场上稳定的预期对防止利率波动很重要,如何公布信息和传递信息对市场预期的形成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加大监管当局决策的透明度和拓宽信息传递的渠道就很必要。

  在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货币供求的对比状况,根据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如果一国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多余的货币就会流到国外,导致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如果一国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不足的货币就会从国外流入本国,导致国际收支出现盈余。在现实中由于国内和国外利差的存在,大量的资金为了套利频繁地在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间流动,因此也对汇率制度产生着冲击。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过程中央行要维持1:8.3的美元和人民币兑换比例。国外资本的流入,货币当局需要收购外汇,增发人民币,可能导致货币供给过大,在经济过热时容易促长通货膨胀;国内资本流出,货币当局需要出售外汇收购人民币,可能导致货币供给的过小,在经济下降时期容易促进经济萎缩。所以在利率市场化后,由于要维持汇率制度的稳定,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可能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背,不利于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利率市场化需要我们做好一些配套 工作,包括汇率的自由浮动、货币政策目标的坚持等。

  参考 文献 :

  黄金老,2001:《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经济 研究 》 1 期

  萨奇,1996,《利率市场化与利率关系的国际经验》,《国际金融研究》1期

  谢多,2000:《公开市场业务 实践与货币政策操作方式转变》,《经济研究》5期

有关利率市场化相关论文推荐:

1.有关利率市场化论文

2.有关利率市场化本科毕业论文

3.关于利率市场化的论文开题报告

4.浅谈利率市场化相关论文

5.有关利率市场化的相关论文

6.关于利率市场化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7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