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率市场化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关于利率市场化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和经济实现真正的市场化的关键,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也是金融和经济市场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利率市场化的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利率市场化的研究论文篇一
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分析
摘 要:
以利率市场化对经济中微观活动主体的影响为研究重点,在综合梳理了利率市场化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设定经验假设,建立包含商业银行、储户和企业三部门的存贷款货币市场理论模型,首先分析了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同时实行市场化的局部均衡,然后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存款利率管制、贷款利率放开下,对存贷款资金市场中对三方主体的不同影响。最后,结合我国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贷款利率市场化;理论模型;均衡分析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120-02
2013年7月20日,中央银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的管制,取消了金融机构对外贷款利率为贷款基准利率七成的下限规定,从此金融机构可以依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的放贷利率水平,总体上会使实体经济贷款成本下降。这也标志着我国自1996年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在初步完成对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之后,逐步加快了对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1 理论综述
利率的决定一直是西方经济学中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存在较多分歧的问题之一。古典学派承袭了古典经济学重视实物因素的传统,认为贷方的资金来自储蓄,而储蓄获得的利息收入是对储户因储蓄而延期消费的一种补偿,而贷款利息则是优先享有使用当期资金所要支付的成本。古典利率决定理论通过储蓄和投资两个实物因素的均衡决定利率水平,认为利率具有自动调节功能,能够使储蓄和投资趋于均衡,完全没有货币的影响。
1936年以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标志,发起了对传统利率决定理论的革命,形成了以流动性偏好和货币数量为决定的货币利率理论。凯恩斯认为,利率也是一种价格,反映了货币市场的供求状况。当市场利率低于均衡水平是,居民持有现金的量将超过现有货币供给量;当市场利率高于均衡水平时,会导致部分现金过剩,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促使利率趋向均衡水平。
罗伯逊和俄林在吸收和借鉴古典利率决定理论与凯恩斯货币利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贷资金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率的决定因素在于可贷资金的供求,实物市场和货币市场双重因素共同决定了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从而控制利率的途径不再单单是货币供应量,而是通过多种渠道实现,比如制定官方利率,通过直接影响金融市场的活动,影响可贷资金的供求,间接地调控市场利率。
希克斯和汉森在吸收凯恩斯货币利率理论和可贷资金决定理论的基础上,将利率和国民收入放到货币市场和实物市场,发展成为了IS-LM模型,将局部均衡扩展到一般均衡,用于分析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均衡利率和收入的决定。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以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割为起点,主张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而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因此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息率取决于平均利润率。“因为利息只是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利润本身就成为利息的最高界限”。利润率决定利率,从而利率具有以下特点:平均利润率由于技术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呈下降趋势,因而平均利息率有同方向变化趋势;但是这个变化过程非常缓慢,在特定的某一阶段,平均利润率是一个相当稳定的量,因此,平均利息率也相对稳定。由于利息率高低取决于两类资本家对利润分割的结果,所以利息率的决定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如同“一个股份公司的共同利润在不同股东之间按百分比分配一样,纯粹是经验的、属于偶然性王国的事情”。
以上经典理论都为进一步分析利率的决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上述对利率的决定是一个广义概念,不仅仅是存贷款利率,还包括其他的利率指标,如存款准备将率、资本市场的拆借利率等,而且更多的着眼于长期的、一般的均衡分析。本文试图对某一时点的、短期的存贷款货币市场的局部均衡利率的决定及经济影响做出分析。
2 模型设定
2.1 前提假设
(1)法定准备金率为零,即经济体中所有的储蓄用于企业投资;
(2)所有时点以存量资金作为分析对象,且每一时点商业银行贷出资金规模等于存款规模;
(3)所有时点由企业、商业银行和储户三方共同存在,且储户去除消费的资金全部用于银行存款和购买企业股票,存款利率为r-deposit,简写为rd,同时为商业银行吸取单位储蓄的成本;企业从商业银行贷款用于投资,贷款利率为r-loan,简写为rl,同时为商业银行贷出的单位资金的收益;商业银行的利润来自借贷利差,rl-rd,商业银行可能盈利也可能亏损,数量大小取决于利差和存贷资金规模乘积;
(4)商业银行、企业和储户其他交易成本和费用(如股票交易费用、股票发行费用、银行管理费用等)忽略不计;
(5)在分析期内,央行的货币供给、社会平均利润率等经济变量不发生变化;
(6)所有参与者都对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信息变化完全知晓。
2.2 模型构建
商业银行,作为资金市场的中介,一方面利用存款利率吸引储户将闲置资金存入银行,并支付存款利息,另一面通过贷款利率将储蓄资金放贷给企业,而获得放款收益;储户的闲置资金既以存款形式存入商业银行,也可以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获得利息收入和股息收入;企业的融资形式包括从商业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和向储户直接发行股票的直接融资两种形式,并为此支付贷款利息和股息。
令Q为资金的存款和放贷数量,r为存款和贷款利率水平,且设存款函数为Qd=f(rd),即储户存款规模Qd取决于存款利率水平rd,且是关于存款利率rd的增函数,存款利率水平越高,储户用于存款的资金越多,而用于购买股票的资金越少,反之,用于存款的资金越少,购买股票的资金越多;贷款函数为Ql=f(rl),即企业贷款规模Ql取决于贷款利率水平rl,且关于贷款利率rl为减函数,贷款利率越高,企业贷款的规模越少,发行股票融资的规模越大,反之,贷款规模越大,直接融资规模越小。 3 模型分析
3.1 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同时市场化下的均衡分析
由于商业银行贷出资金的数量来自一定存款利率水平下储蓄量。因此以一定存款利率水平下存款量为分析起点。如图2,假设初始点为A点,此时存款利率为rd1,商业银行吸引存储资金量也即可贷资金量为Q1。在当前的可贷资金规模上,商业银行全部贷出资金对应的贷款利率水平为rl1,对商业银行而言亏损为
(rd1-rl1)*Q1
。因此商业银行将降低存款利率,而提高贷款利率的方式改变存贷带来的损失。存款利率将延Qd=f(rd)曲线向左下方移动,贷款利率将沿贷款曲线Ql=f(rl)向左上方移动。假设分别移动到D、C点,在存贷资金规模相等的前提假设下,此时的存款利率为rd2,贷款利率为rl2。商业银行利润为
(rl2-rd2)*Q2
。由于此时贷款利率远高于存款利率,对企业而言,贷款成本高于直接从储户获得资金的成本,因为储户愿意向企业提供的单位资金成本为rd2,对储户而言只要存入银行的收益低于企业向其直接融资的收益,即股息,就会放弃部分银行存款,而用于股票投资。于是储户存储资金和企业贷款资金都会减少,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将会上升,贷款利率将会下降。
总之,上述相互作用的过程,会在存款利率等于贷款利率时,达到均衡,此时商业银行利润为零,企业两种融资方式和储户的两种投资方式都保持相对稳定。
3.2 存款利率管制,贷款利率放开下的分析
当中央银行对存款利率实行管制,贷款利率实行市场化定价时,对市场活动主体及资金流动情况的影响如下分析。
(1)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利率,低于均衡存款利率水平。
如图3,假定存款利率由于管制,央行将存款利率设定在rd的水平,此时,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数量,也即可贷资金数量为Q1,相应的贷款利率水平为rl。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为(rl-rd),获得利润为(rl-rd)*Q1。而企业获取融资的成本相对远高于存款利率,储户的存款收益相对较低。企业有动机以低于商业银行放贷利率而接近存款利率的支付成本向储户直接融资;储户也会由于存款收益低于股息收益,而愿意将更多资金转向企业的直接投资。直到贷款利率接近甚至等于存款利率时,这种行为才会结束,此时,对应管制存款利率水平rd,贷款的潜在需求量为Q2。
从上面的过程看出,当存款利率管制水平低于市场化的均衡利率水平时,贷款利率放开后,贷款利率会逐步接近或达到存款利率,对企业而言,贷款需求量在不断扩大,而由于不断扩大的贷款规模,对商业银行是有利的,迫于利益驱使,商业银行会千方百计增加自身在管制存款利率的水平吸收的存款资金的规模,然后用于借贷;而对储户而言,由于存款利率水平低,存款动机不足,所以会造成商业银行可贷资金缺口不断扩大,而导致整个银行系统中出现“钱荒”。如果经济体中直接融资渠道不健全,企业不能便捷地获得股票融资,更会加剧企业融资困境。
(2)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利率,高于均衡存款利率水平。
如图4,假定存款利率由于管制,设定在rd1水平,对应的存款规模,也即商业银行可贷资金规模为Q1,把全部存款贷出的贷款利率为rl1。此时,对商业银行而言,贷款利率严重低于存款利率,面临(rd1-rl1)*Q1的亏损。商业银行会不断提高贷款利率,减少放贷规模,以减少由此造成的亏损。假定商业银行将贷款利率提高到rl2,贷款规模为Q2,面临的亏损为rd1*Q1-rl2*Q2,此时,高的贷款利率,会促使企业向储户直接融资,因此贷款利率最终会“倒逼”商业银行下降到rd1水平,放贷的资金量为Q3。对整个商业银行系统而言,储蓄的资金量Q1远大于放贷的资金量Q3,即有Q1-Q3规模的存款过剩。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存款利率固定,贷款利率放开的情形下,银行系统中出现“钱荒”或者存款过剩,取决于存款利率的管制水平是低于还是高于利率市场化时的均衡存款利率。如果央行规定的存款基准利率低于市场化均衡存款利率,由于商业银行系统吸收的资金量不能充分满足潜在的贷款需求,而导致银行系统内部的“钱荒”,并给企业间接融资带来硬约束。如果央行规定的存款利率高于利率市场化均衡存款利率,会导致储户过度储蓄,一方面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吸收存款的成本,另一面也使商业银行面临亏损,缩减放贷资金规模,整个银行系统面临存款过剩,给企业带来更大的融资困难。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的模型分析可以看出,在不考虑商业银行、企业自身的经营成本和资金借贷活动的其他交易费用的前提下,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管制或市场化的不同,会对包括储户在内的三方微观主体的资金活动产生影响。当存款利率处于管制,贷款利率放开时,如果央行管制的存款利率高于市场化均衡存款利率,会导致储户过度储蓄,商业银行出于亏损,同时抑制商业银行对外放款规模,造成银行系统总体存款资金过剩,企业间接融资状况有所改善;如果央行管制的存款利率低于市场化均衡存款利率,储户储蓄规模降低,商业银行有稳定的利润收入,由于受到储蓄规模的限制,商业银行流动资金短缺,放贷资金有限,因此会千方百计“揽储”,同时放贷利率处于高位,增加了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
4.2 政策建议
在我国当前循序渐进地实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特别是自2013年7月20日放开贷款利率后,我国的存贷款资金市场面临着存款利率管制,贷款利率放开的形势下,市场中出现流动资金短缺或者过剩的局面将是常态,这主要取决于央行规定的存款基准利率是低于还是高于潜在的市场化均衡利率水平。为稳定存贷款资金市场的供需平衡,笔者提供以下拙见。
(1)完善央行的基准利率决定机制。
在存款利率管制,贷款利率放开的情形下,央行有必要更加存贷款资金的供求变动,适时适度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以期更接近潜在的均衡利率水平。一方面通过监控商业银行系统的存款余额和贷款申请规模,预测未来资金的供求状况和存贷款利率走势,另一方面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市场利率走势,定期公布存款基准利率。
(2)完善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报告制度。
细化商业银行存贷款的规模、存贷期限、到期期限等存贷结构,定期向监管机构汇报,同时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制度和利率风险防范制度的分析和评估。
参考文献
[1]范新英,冯江茹.中国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瓶颈及对策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2,(01).
[2]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王国松.中国的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J].经济研究,2001,(6).
[4]王兴友.贷款利率变动对微观经济影响的个案分析[J].金融研究(实务版),2007,(6).
[5]亚当·斯密.杨敬年译.国富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6]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利率市场化的研究论文篇二
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摘 要: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官网宣布:自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具体措施包括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等措施,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做调整。至此,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再进一步,而贷款利率完全放开之后,在通往完全利率市场化的道路上,只剩下存款利率完全放开,而这也只是时间问题。
关键词:贷款利率市场化; 影响;银行;中小企业;稳步推进
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事实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行多年,其中,债券、票据和货币市场的利率都已实现市场化,目前需要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是指银行利率的市场化。去年,央行宣布允许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分别上下扩大10个基点,掀起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改革的大幕。此前贷款利率市场化主要历经两次重大调整。2004年,央行放开除城乡信用社以外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上限管理,允许贷款利率下浮至基准利率的0.9倍;2012年7月6日,央行将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下降0.56个百分点,下浮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
一、货币利率市场化的积极影响
货币利率市场化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金融危机随之爆发,中国也未能幸免。中国的中小企业由于利润空间加剧下滑,大量的企业倒闭,破产,其中融资难是主要的问题,从目前来看,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由于利润的下降,实际上中小企业只能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银行贷款,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后,将有效地缓解融资难的问题。在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前,由于贷款利率上限的限制,银行贷款的收益与风险并不对等,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息收入不足以弥补风险损失,再加上责任认定问题等,商业银行把大量的贷款投向了大型优质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而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则几乎得不到贷款。而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后,银行为了保护息差,银行将更多地倾向于愿意支付高利率而偏好风险的借款人,因此,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对银行的报价来获得信贷资源。贷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积极影响。贷款利率市场化将会提高大银行的市场占有率,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后,有可能出现以较高的贷款利率贷给信用等级较低的主体,这部分客户可能是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也可能原本是民间金融的客户,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导致大银行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长远来看,贷款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推动银行经营管理转型,从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前后,商业银行利差一般要经历先降后升最后逐渐稳定的过程。尽管多个国家都曾经出现过部分中小银行出现困难甚至破产倒闭的情况,但利率市场化将使银行业获得更大的自主定价空间,增加了银行的危机感和转型动力,大多数银行通过内部挖潜、管理提升、业务转型、加大创新等方式经受住了利率市场化的考验,最终走上新的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信用体系逐渐形成。现代商业银行的本质特征就是对信用的风险定价。在贷款利率没有放开之前,国内银行对信用风险定价的权限十分有限,银行的竞争不是价格竞争而是信贷规模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银行不仅同质化严重,而且没有约束机制与动力来提高风险定价能力。贷款利率放开,银行就得针对借款人的不同信用给出不同的风险定价。信用好,贷款利率就会低;信用差,贷款利率就会高。这既要求国内银行提高其风险定价能力,也要求建立起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这样,银行业的竞争将会由信贷规模数量上的扩张转向风险定价能力的提高上来。同时,金融市场的信用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不是完全由政府来担保。就此两方面而言,贷款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二、货币利率市场化的负面影响
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将增大,由于大企业相对小企业具有的优势短期不变,比如政府隐性担保,项目往往与政府相关,且存款规模较大。叠加贷款利率的开放,使银行在竞争大企业客户时会给予更优惠的融资成本,提高了大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议价能力。然而,银行为了补偿大企业贷款利率下行带来的损失,而中小企业对资金需求较高,因此银行可能通过增加对利率较高的中小企业贷款。银行通过提高小企业贷款利率而弥补盈利的损失的做法,一方面提高了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小企业还本付息的压力。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后,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挤压。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后,由于上述原因,大型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将扩大,从而进一步挤占中小银行的发展空间,所以贷款利率市场化后有可能进一步打击民间金融体系以及较小规模的银行,甚至使一些银行最终走向破产,不利于民间金融体系的形成。
三、如何稳步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
由于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和外币存贷款利率基本已实现市场化,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放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贷款业务领域,但是对债券投资和存拆放业务的影响也不可掉以轻心。由于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的放开,可能带动债券收益率和存拆放利率的下滑,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债券投资、存放中央银行、存放同业和拆出资金等资产收益率。因而,商业银行作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应高度关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和影响,并做好应对措施。首先,仍需坚持贷款业务,培育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使其成为新的增长点。随着贷款利率下限的放开,大型企业的贷款谈判地位较高,其贷款利率可能下降,但其水平仍将会高于投资债券和存拆放类资产收益率。商业银行仍需要坚持贷款业务,尤其对于贷款利率较高的中小型企业--它们未来将成为商业银行盈利的新的增长点。从理论上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将得到较快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债券市场自身存在较严重的市场分割等问题,债券市场短期内还不能完全承担起大型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功能,大型企业仍将是商业银行竞相争夺的贷款客户。随着债券市场规模越来越大,逐步成为大型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商业银行需加快债券承销业务的扩展。最后,逐步建立起健全的利率定价体系,提高存贷款利率定价能力。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需要拥有一套可操作性的资金定价体系。利率市场化使存贷款利率成为存贷款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若定价过高,银行在存贷款市场中将处于劣势甚至失去市场,反之,则可能使竞争到的贷款业务无利可图甚至亏损。因此,借鉴外国银行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存贷款定价机制,是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迫切需要。商业银行应完善利率定价管理政策和程序,建立包含宏观经济运行指标、市场流动性、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等各种变量在内的内部资金定价系统,在市场基准利率基础上参照合理的成本收益方法确定本行的基准利率水平,综合考虑风险补偿、费用分摊、客户让利幅度、产品收益相关性及因提前还款、违约和展期等导致必要的价格调整等因素确定价格水平,减少价格和风险不匹配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刘义圣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论纲》.
[2]刘利《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3]张健华《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
利率市场化的研究论文篇三
论利率市场化的前世今生
摘要:2013年7月,我国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利率市场化大幕拉开。由资金供求决定利率可促使商业银行实现功能上的转变,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速推进汇率市场化。无论利率市场化下一步具体措施为何,大方向不能改变,即坚决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小微企业融资;存款利率开放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限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本次调整距人行上次宣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浮区间最低可至基准利率0.7倍的时间不足1年。如果将贷款利率可下浮30%看作我国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的敲门砖,那么本次全面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则意味着利率市场化大幕的拉开。
什么是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何在?在贷款利率全面放开之后,人行下一步动作是继续逐步放开存款利率管制?还是索性直接放开长期定期存款利率管制?直至全面取消存款利率管制,使得利率彻底市场化。
本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改革的下一步剑指何方,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都将是本届政府经济工作中的重点,一旦利率市场化完全实现,将是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金融机构的定价水平、金融机构的议价能力的严峻考验,实现社会融资渠道更多的由直接融资实现的转变。
一、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按照官方的解释: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换做我们通俗的理解,即由市场决定利率,由资金供求决定利率。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我国经济在很多方面已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政府主导、政府控制、政府定价的模式,改为由市场定价,由市场决定企业的优胜劣汰。但改革至今,利率管制及汇率管制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顽疾,银行业金融机构凭借稳定的净息差旱涝保收;大型央企凭借政府背景及规模优势获得长期低息贷款;众多中小企业融资无门,或通过民间借贷勉强维生,或干脆放弃实体经济转而进行房产或股票投机,进一步助涨地产股票泡沫,造成社会经济畸形发展。
如果说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利率管制的初衷是由于彼时银行均为国有,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利率管制符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那么在进入21世纪后,新的所有制形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此时的民营企业已是百花齐放,成为社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银行早已遍地开花,除了传统的四大行外,交行、招行、民生、中信及各地的地方商业银行异军突起,银行数量急剧增多。如今的银行市场早已不是当年的寡头垄断市场,而是完全的完全竞争市场。而在此时仍然沿用老套的政府管制定价方式,显然不能使多数人的效用最大化。并且利率管制将进一步遏制商业银行的创新精神,旱涝保收的净息差无法鼓励商业银行从事中间业务、票据业务、投行业务等方面的创新,无助于商业银行向真正的混业经营发展。
因此,利率市场化是当今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那么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从何时开始的呢?经过了哪些过程呢?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严格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始自1996年,彼时人行全面放开了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拆借利率。1997年放开了银行间债卷回购利率。1999年实现了国债招标发行。至此,基本形成了银行间利率、国债利率的市场化。
1999年,人行进行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尝试,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即保险公司协定存款利率实现市场化。
2004年,人行迈出了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实现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9,上浮不封顶,扩大了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权,提高了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程度。
2012年,人行宣布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可浮动至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可浮动至基准利率的0.7倍。
至2013年7月,宣布完全放开贷款利率管制,至此,我国贷款利率经过了近10年的漫长时间,终于实现全面开放。不难看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是沿着先贷款后存款、先银行间,后企业间的思路逐步放开。若从1996年人行初次试水利率市场化,至今已过去17个年头。步伐随缓慢,但目标十分明确。那么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何在呢?为什么成为了当前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呢?
二、利率市场化的意义
1.鼓励金融机构自由竞争,实现商业银行优胜劣汰
由于利率的管制,导致商业银行的净息差高企,根据人行2012年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平均净息差在2.9%左右,中国工商银行2012年平均净息差为2.66%,建设银行平均净息差为2.58%。利息收入占到全部银行业收入的70%以上。由于稳定息差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缺乏产品创新的动力。
实际上,金融创新始终伴随着利率市场化过程,或者说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创新本身就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一方面,金融创新对利率市场化有客观的要求,因为大部分的金融创新是在利率的不确定性基础上产生的,利率市场化给金融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使得金融创新形式更为多样。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也需要金融创新,在进行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变动更加频繁,市场波动加大,相应需要金融创新来控制风险。可以说,金融创新是金融市场深化发展的原动力。过去的实践表明,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创新极大地激发了金融市场的活力,拓展了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也将保障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金融改革的顺利推进。
另一方面,对于银行业来说,利率管制相当于收入管制,而稳定的收入来源使得商业银行的倒闭成为镜中花水中月,经营不善的商业银行大而不倒,无法实现资源在市场最有效的配置。全面推行利率市场化后,配合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使商业银行的破产成为可能,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将获得更多资金支持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资金成本上升,为保持适度的利润增长,资产业务将向银行拥有更强的风险定价权的方向倾斜,银行风险偏好加强,势必会增加对高收益资产的配置。当前,国家对房地产、平台贷款以及“两高一剩”行业的宏观调控力度持续加大,战略型新兴产业和文化产业等新兴领域尚处于培育阶段,相关金融服务模式也未成熟,因此上述产业领域短期内难以发力,成为商业银行重点信贷投放的可能性较小。
因此,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会更加专注于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不断深耕中小企业产品。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要求上,最新出台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已经对小企业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给予了优惠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对小企业加强信贷投放。此外,由于简介融资成本的上升,更多的企业选择直接融资渠道获取资金,且从国家政策取向、企业自身需求以及银行客户发展路径选择等多个角度看,小微企业有可能成为今后信贷业务的重点进军领域。
3.利率市场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先决条件
资金趋利本质使得利率的很小变化就能引起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动。提高境内利率水平,会导致境外资金流入增加,反之,会导致境内资金流出增加。目前我国利率水平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容易引起跨境套利资金流入,并且境内外利差的存在导致通过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流入的外资形成过多的外汇、迫使人行增加本币资金投放量,在国内引起“输入型”通货膨胀。而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会降低套利机会及预期,有利于货币国际化的稳健推动。在没有资本控制和市场完善的条件下,套利使不同资本市场的利率趋于一致,减少套利机会,压缩套利空间,从而降低投机性跨境资金流动,促进交易性、避险性跨境流动需求的增长,有利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三、利率市场化的下一步方向
短期看,本次人行取消贷款利率下限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受银行资金成本限制,目前商业银行发放贷款80%以上仍为基准利率或基准利率上浮贷款,少数利率下浮贷款幅度平均也并未超过10%。因此,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对商业银行影响不大。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将直指存款利率市场化这一核心问题。
无论是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的引入,还是进一步提高存款利率上浮比列,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都显得迫在眉睫。从货币政策调控的角度看,随着信托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网络金融等新金融规模的不断扩大,自发的利率市场化已在悄然进行。这对我国现行的数量型货币政策框架提出挑战,以存款准备金率为代表的数量型工具的效率被削弱,所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利率调控体系建设的紧迫性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利率市场化将促使银行加强管理,降低成本,也会促使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等收费业务,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更为重要的是,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市场经济,金融自由化、创新化的必经之路。
有关利率市场化的研究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