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市场营销论文 > 关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论文

关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关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论文

  利率不仅表示的是金融产品的价格,也是金融市场的主导因素。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的改革经验能够看出,利率市场化对于银行业,是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变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论文,供大家参考。

  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一:关于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防范

  论文摘要:利率市化是我国人世后融入国际经济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我国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的根本举措。本文较深入地阐述了利率市场化的效用传导机制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在全面分析利率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基本对策。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金融深化;利率风险

  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基本摆脱了商品匮乏的时代,商品市场己日益完善。但在金融市场方面,其价格一利率仍旧主要由中央银行计划确定。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由此也加快了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并同世界接轨的步伐。

  一、利率市场化的效用传导机制

  利率市场化发挥效用的传导机制是利率放开一利率上升一储蓄增加一投资增加一经济增长。可见,以上传导机制得以实现并达到预期效果则必须满足(1)利率放开后,利率一定要升高,否则储蓄不会增加;但又不能太高,否则就会导致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进而演变成金融危机。那么,这个储蓄的增加一定要转化为投资,如果储蓄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则其对经济增长的效果就要打折扣了。(2)投资增加一定要是实物投资,如果大量投资用于证券市场,则只会吹起经济泡沫。(3)实物投资一定要排除那些报酬率较低的项目,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二、对理论的实证检验

  金融抑制和深化理论自提出后,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关注,不少国家已开展了实证研究。如A—IanH.Gelb(1989)的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实际利率低于一5%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率比保持正实际利率的国家平均低1.4%;MaxwellFry(1989)认为,实际存款利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就提高0.5%。在我国,实证研究的关注点在于利率与居民储蓄的关系。李焰(1999)认为,白1978年以来,收入增长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并不确定:从名义利率看,有微弱的负效应,从实际利率看,有不显著的正效应。王国松(2001)运用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对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率与利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单变量线形回归检验,发现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率与名义存款利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实际利率水平变动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许东江(2002)对储蓄存款和利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储蓄存款与名义利率相关度较大,而在加入收入变量和人均GDP增长因素后,名义利率与储蓄额成负相关。另外,曾宪久(2001)对中国货币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做了研究,认为中国货币需求和投资需求大部分年份都具有明显的负利率弹性,但弹性的绝对值很小,不足于表明利率对投资需求的重要作用。

  在金融抑制和深化理论的指引下,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掀起了一场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但是,结果却出入意料,众多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

  对此,麦金农(1997)认为,内部价格水平的稳定是获得金融实际利率高增长而又不至于引起严重金融恐慌和崩溃等过度风险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拉丁美洲以及前东欧国家的金融自由化之所以失败是由于国家未能恰当地实施足够的内部财政控制和货币控制。斯蒂格里茨和威斯(1981)则认为高的通货膨胀以及价格不稳定会使事后实现的实际利率变的难以确定,诱发商业银行出现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现象,进而导致银行恐慌与危机。

  Hellmann,Murdock和sti(1998)强调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的监管能力有限,发展中国家应实行利率管制,这样有利于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道德风险,维持银行业的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而以肖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坚持认为,利率自由化带来的危机是改革前或改革中的宏观经济不稳定、缺乏监管以及不当战略造成的,因此发展中国家应稳步推进利率自由化,消除金融抑制现象。

  三、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正如—把双刃剑,既有正面的积极影响,又有负面的消极影响。其积极影响表现在:

  1、促使商业银行改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官方利率制度下,无论是利率水平还是计息方法都由中央银行决定,各商业银行只能在央行利率改变后,被动地根据其经营状况进行局部调整,且常常不能奏效。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金额、期限制定不同的贷款利率,这不但提高了商业银行经营的灵活性,而且促使商业银行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不断致力完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润激励机制,根据风险加成原则及风险与效益的权衡对贷款利率实行合理定价。

  2、促使商业银行不断面向市场开展经营。第一,商业银行可根据市场利率变动趋势主动地调节资金头寸,优化资产负债比例。第二,商业银行更加关注利率的市场走向对自身效益的综合影响。对于贷款部门,能够促使其自觉注重贷款的收益;对于存款部门,则能促使其改善负债结构,降低负债成本。第三,促使银行客户结构逐步优化,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化运营的开展,银行就会根据经济效益原则,按照客户的经营状况、自身的资金成本、违约成本、管理费用等因素综合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对优质大客户采取优惠利率,对违约风险高的客户采取较高利率。从而逐步优化客户群。

  3、促使商业银行为适应竞争需要,不断加强金融创新。根据麦金农和肖(1973)的理论,发展中国家实施利率市场化后,其实际利率一般都将升高,尤其是存款利率。而各家商业银行为了降低资金成本,必然要在金融产品、服务手段、营销策略上各展所长。加大创新力度,以适应激烈金融竞争的需要。当然,其结果还将增加一国的金融总量和推动金融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不仅是机遇,同时更多的是挑战。黄金老将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分为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并认为阶段性风险是指利率放开管制的初期,商业银行不能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所产生的金融风险。恒久性风险是源于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黄金老,2001)笔者认为,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主要面临以下风险:

  1、利率飞涨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在利率管制放松后,“其朝向瓦尔拉斯均衡水平回归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一国宏观经济与价格水平极不稳定,名义利率的上升和通涨率一起将会诱发银行产生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而诱发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如阿根廷、智利、乌拉圭、墨西哥等国,在实行利率市场化后就引发了异常的高利率,一些商业银行纷纷破产倒闭。目前我国虽宏观经济较稳定,但大量的不良资产和资本充足率低下问题一直是商业银行正常运营的隐患。再加上长期以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不匹配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一旦放开利率,发生经营危机的可能性会较大。

  2、利率预测风险加大。也就是黄金老所说的恒久性风险,在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四类基本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汇率风险中,利率风险将逐渐成为最主要的风险。Sprague(1986)认为,80年代以前,大多数银行经营失败,都是由于对利率的预测发生了错误,因此在西方,利率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在我国,由于利率的高低及其结构变动长期以来一直由央行统一确定,商业银行只是被动执行,因此从来没有应付利率变动的经验。一旦市场化后,利率由资金市场的供求决定,由于在开放环境下影响利率变动的要素较多,所以要想准确预测利率的变动是相当困难的。况且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贷款利息收入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利息预测风险加大将直接引起利息净收入的变化,继而影响银行的收支。

  3、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受到冲击的风险。在市场化的利率管理体制下,商业银行拥有利率决策的自主权,为了争夺客户,竞争势必相当激烈。从银行角度看,为了增加存款,存款利率就要有一定程度的上涨,而为了争取贷款客户尤其是优质客户,贷款利率又要下降。这样,银行的利差空间将会缩减。为了生存,银行必然要发展中间业务拓展业务空间,增强赢利能力,由此导致传统存贷款业务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从市场角度看,利率市场化带来了金融市场的繁荣,尤其是相当一部分投资将从间接融资转化为直接融资。大量的资金投放至资本市场,使居民对储蓄这种资产形式渐渐漠视,而会更多地关心形式灵活、品种多样的资本市场。使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冲击。

  4、宏观经营环境可能恶化。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受利率、汇率以及产品市场价格等多重因素影响,宏观经济环境可能变的不如过去稳定,这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进而加大银行面临的违约风险。

  5、资金定价风险。目前。多数商业银行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资金定价机制,对各种类型的资产和负债业务定价中需要考虑的因素、遵循的原则、依照的程序、定价的技术等知之不多,对利率定价模型中需要的大量基础性数据和资料.如对客户的营销成本和存款帐户管理成本、对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分类等数据相当缺乏,使存贷款的定价缺乏依据,在定价时无法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按费用、风险、期限、客户贡献、目标利润等要素进行加成另外,随着商业银行利率浮动范围被大大放宽,放款人的道德风险也随之产生。由于初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人情贷款”、“关系贷款”和借机提高贷款利率的政策性漏洞又将浮出水面,而不是真正依据利率市场化所规定的按风险加成的原则对贷款利率实施合理定价。

  四、商业银行防范利率市场化风险的对策

  1、建立风险防范组织。在西方,商业银行设有专门的组织——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Asset/L~bnityCommittee,ALC0)——来管理利率风险。其目的在于将利率风险水平控制在事先规定的限度内,并尽可能提高银行的净利息收入。目前,我国一些银行己建立了资产负债管理部,可以发挥ALCO的职能。但由于专业水平不够,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R&D的投入,及时把握宏观经济变动形势,准确预测利率。

  2、科学识别利率风险。识别利率风险,即分析银行现有的资产负债状况承担了多大的利率风险。识别利率风险的基本方法有:编制缺口分析报告、净持续期分析、净现值分析和动态收入模拟四种。可利用计算机建立起来的模型,根据系统提供的各时期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总额、缺口大小和方向、资产负债存续期等,用编制缺口分析报告、净持续期分析、净现值分析和动态收入模拟等方法来识别利率风险。

  3、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将面临多重利率风险,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势在必行。从内部来讲,就是通过对资金来源的利率水平与期限的分析来确定贷款利率与转移资金利率。在确定资金利率的过程中要主要考虑四方面的因素:一是资金和服务成本;二是预期利润;三是企业形象,四是客户结构。通过不同的利率水平反映政策导向,引导资金的流向与流量,使资金向低风险、高收益的地域、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水平;从外部来讲,就是要把多余的资金投放在货币市场,获取短期利益,弥补资金来源与运用中的期限缺口。

  4、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由于利率是很难准确预测的,以及很大一部分资产负债结构的主动权掌握在银行的顾客手里,以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方式来控制利率风险,有时在实践中很难行得通。于是,各种积极控制利率风险的方法,如远期合同、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等衍生业务应运而生。我国目前还没有金融衍生品市场,国内的商业银行暂时还无法开展这些业务而且衍生品市场本身还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因此,我们只能是从规避风险的角度开展此项业务,不宜追求投机利润。

  5、加强中央银行的金融监控。利率市场化不等于中央银行退出利率管理,而是责任更大了。中央银行在开展监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转变监管理念,从单纯强调安全性向安全和效率并重转化;二是制定基本利率,由基准利率影响市场利率;三是建立银行监管评级体系,可以借鉴美国的骆驼氏评级体系;四是发挥银行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的作用,为各家商业银行提供一个利率水平协商的平台;五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六是敦促商业银行尽早完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做好准备。

  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二:论利率市场化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 商业银行; 利率市场化; 对策

  [论文摘要] 当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到最关键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阶段,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认识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冲击,加快构建利率定价与利率风险防控机制与体系,提高应对利率市场化环境的能力。

  当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到最关键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阶段,即逐步放开对人民币存贷款利差的管制。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12月10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中国加入WTO五周年座谈会上透露,央行培育的“中国基准利率”将于2007年元旦开始发布,以促进中国金融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变,此外还将进一步增加央行利率形成机制的弹性,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将对我国商业银行形成多方面的影响与挑战:银行竞争更加激烈、利率风险凸显、利差下降、利润滑坡,等等。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认识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冲击,加快构建利率定价与利率风险防控机制与体系,提高应对利率市场化环境的能力。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向纵深发展过程中对国有商业银行形成的利弊分析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对我国金融业的改革意义重大。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在人行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发挥利率、汇率的杠杆作用,稳步推进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提前做好这一改革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利弊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正面因素。

  目前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也拥有利率浮动权,即下浮10%,上浮30%。若比照央行对农信社的政策,存款利率最高上浮50%,贷款利率可上浮50%-100%的话,这无疑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营销价格空间。笔者认为,利率市场化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带来的积极影响至少有以下几点:

  1.可以更加有效地从社会上吸收资金。显而易见,利率上浮对存款大客户的闲置资金有更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适当地把握时机应用存款利率上浮,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相当数量的资金以备今后的发展。

  2.可以增加获利能力。合理应用贷款利率上浮,做好存贷差的测算,能够获得更多的贷款利息收入,从而创造更多的利润。

  3.可以进一步完善信贷准入退出机制。科学地运用利率市场化的杠杆,能够给优质客户创造更多收益,同时使质量不高的客户收益下降甚至无法获得收益,从而迫使这部分客户主动地加以自我改进;而风险隐患较高、低信誉度和零信誉度的客户将被迫从信贷市场主动退出。

  (二)负面因素。

  我国长期实行低利率管制政策,利率的变动和存贷款利差均由代表政府的央行确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没有多大的变通余地,只能被动接受,以至于形成利率波动无风险的思维定式,即使对利率波动风险有所意识也只是浅层次的。最典型的例证是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连续多次降息,其间包括利差的缩小,这种大幅频繁的利率调整事实上已经构成了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然而,据调查,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频繁大幅下调利率的风险,有意识地防范和规避者却寥若晨星。金融机构这种利率风险防范意识和定价能力的缺失,使之在利率市场化后的经营面临着的冲击和压力不可小觑。可以预见,利率市场化后,利率风险将是我国金融机构经营的主要风险。

  利率市场化后,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有:一是存贷款利差缩小的风险。根据国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总体水平会升高,但并不意味着存贷利率的同步升高,而往往是存款利率升幅大于贷款利率的升幅,造成利差缩小,商业银行的表内业务获利空间变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仍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中间业务和其他表外业务不发达,利差收益占银行机构总收入的90%以上。因此,利率市场化后一定时期内,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着极大的经营压力。二是利率波动的风险。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利率对经济变数的敏感性大大增强。经济的过热与低迷,货币资金的供求变化,通货的膨胀与紧缩,外资的大量流入与流出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上升与下降等因素,都会引起利率的大幅波动。商业银行面临利率波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即来自于可重新定价的资产和重新定价的负债的不匹配所引起的利率风险;利率结构的风险,即存款贷款利率不一致或短期存贷款与长期存贷款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所造成的风险;客户选择提前还贷或提前取款所造成的风险,等等。三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由银行与客户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尽管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就已经存在,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改革还不到位,内控机制不健全,缺乏应有风险防范意识,特别是在经济金融领域里信用缺失较严重的条件下,当商业银行获得了贷款定价权之后,一些自我约束机制差的银行为了追逐高收益,乐意将信贷资金投向愿意出高息而还款能力差的企业或高收益、高风险行业;一些不法企业故意隐匿不利于其融资的信息,以高息为诱饵,恶意套取银行信贷资金;也不排除银行工作人员与企业合谋化公为私的案件增多,从而凸显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二、国有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新竞争格局中的对策分析

  (一)确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国有商业银行至少在两个方面拥有相对其他中小商业银行的绝对优势,即品牌优势和整体优势。国有商业银行的实力非常雄厚,在广大客户的心目中具有和国家等同的信誉度,大型和超大型的优质客户从心理上也更愿意和国有商业银行打交道。同时,国有商业银行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和完备的结算网络也是中小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

  国有商业银行的劣势主要表现在央行的监管力度很大,政策不够灵活,历史包袱沉重等等,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加以慎重考虑的负面因素。

  (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设想。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大势所趋,要在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能积极地去应对。笔者认为,国有商业银行至少应从服务、产品和管理三方面采取对策。

  1.服务方面。必须看到,今后银行的存贷利差收入将逐渐减少,而中间业务收入将是现代化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国有商业银行拥有众多的分支机构和完备的结算网络,这就为客户提供了健全的服务设施。因为客户要想更多地获利,其资金的流动性也必将越来越强,我们的服务设施恰好为客户提供了这样的便利。当然,为了保证我们的服务质量高于中小商业银行,还必须在服务的内涵上不断深入,不能仅仅停留在微笑、站立等层次上。

  2.产品方面。谁能够提供让客户获利的产品,客户就乐于与谁合作,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2003年年初,央行起草了《人民币协议存款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办理主动负债业务,发行大额长期存单,这无疑是又推出了一个新的金融产品。但由于该产品各商业银行均可使用,我们并不能保证应用该产品就能在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同时该产品利率较高,会增加银行的筹资成本。鉴于金融产品的趋同性,笔者认为,在产品上应加大组合的力度,将现有的各种金融产品进行科学的组合,对客户实施“打包式”的营销,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设计组合方式。

  3.管理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总体宽裕的情况下,应科学测算自身在某一阶段的发展需要的资金量,根据自身的需求去吸收存款,对于存量资金,为避免其流失可以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但绝不能一律将浮动范围用到极限,否则央行即使提供再大的浮动空间也没有意义,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就不可能顺利进行。从这一角度来看,目前各商业银行在社会上“争抢”资金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为了保障长远利益,不应单方面地强调去吸收存款,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就是不应一味地以吸收存款的数量作为经营成果最核心的标准。毕竟企业要以利润为经营目标,银行也不例外,如果存款特别是“高价存款”不断膨胀,而贷款营销却不能相应增长,相反还要不断发放优惠贷款,中间业务的各种收费又往往作为对客户的优惠条件加以减免,那么银行的利润必将不断萎缩甚至走向枯竭。所以,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新形势,绝不能把“吸存能手”作为优秀信贷经营者的考评核心,更不能作为唯一标准。

  三、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必须以效益最大化来考评银行的经营管理者。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今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主要竞争对手必将由国内中小商业银行转为实力更加强大的外资银行,因而必须彻底改变当前那种以最优惠利率去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同时把中间业务收入也当成优惠条件一同放弃的恶性竞争方法,否则不但各家银行的利润都难以保证,还会被进入国内市场的外资银行诉以违反WTO约定和不正当竞争等罪名。

  应当承认,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资金的定价体系成为商业银行的软肋。理论上,作为资金价格的利率的市场化是所有金融市场实现真正商业化运作的前提。如果不实质解决资金的定价体系问题,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为了用好利率市场化这柄“双刃剑”,也为了保证这一改革的稳步进行,建立一套完善的资金定价体系是国内各商业银行绝对必要的根本对策。但要做到这一点,恐怕不是任何一家国内商业银行能够独立完成的。央行指导下的基准利率是否能真实反映一定时期内市场资金供求状况、银行同业公会如何加大协调作用及信用体系的建设等等,同样是影响到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

关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论文相关文章:

1.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论文

2.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影响研究论文

3.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论文

4.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影响论文

1437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