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理学论文 > 统计学 > 统计学学位论文

统计学学位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统计学学位论文

  随着统计知识普及范围的扩大,很多领域都越来越离不开统计学的知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统计学学位论文,供大家参考。

  统计学学位论文篇一

  《 应用统计学学科建设 》

  自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以来,已经历了近17年。2013年,我们国家新批准了十几所高校成立的统计学及应用统计学专业,统计学科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大量涌现。重点大学的统计教学是培养国家的高精尖统计人才,那么对于普通高校,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什么?笔者从事统计教育教学9年,一直在一线教学,接触大量学生,因此,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及教学手段,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相关教育工作者参考和借鉴。

  1紧跟时代步伐,走出自己特色

  1.1立足就业,明确培养目标

  任何一所高校,他培养学生的目标应该是明确的,才能依据培养目标制定相关的培养方案,制定培养大纲,选择相关课程和教材,制定教学日历,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因此,只有教育教学的目标明确后,才能开展后面的一系列教育教学工作。那么教学目的对于学生是什么?就是就业方向,大量的毕业生毕业后不知何去何从,这是普通高校统计专业毕业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有特色、有目的的培养统计人才,是我们普通高校的教育出发点。

  1.2明确方向,紧跟大数据时代

  格雷布林克(Grobelink.M)在《纽约时报》2012年2月的一篇专栏中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管理者决策越来越依靠数据分析,而不是简单的依靠经验和直觉。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的大众化和博客、论坛、微信等网络交流方式的日益多样化,数据资料的增长正发生着“秒新分异”的变化,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毋庸置疑。据不完全统计统计,到2012年为止,全人类历史上所有语言资料积累的数据量大约是5EB。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说:“大数据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而所有涉及数据分析的过程,都离不开统计,因此,在大数据时代,需要更多专业的数据统计人才。

  1.3立足根本,培养技术人员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顶尖的人领导,而这样的人才是我们的理想,但是并不能作为奋斗的目的。作为普通院校,培养技术型人才才更符合实际。任何一个领域,领头人只是少数,更多的是成千上万的具体技术人员。海量的数据,大量的问题,具体的运算,需要的是掌握一个或几个方向的技术工作者,掌握最基本的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操作技巧,处理繁琐的具体事宜,而这种专业技术人才,正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1.4理论是基石,动手是目的

  2015年,600所高校将要转型为职业技术学校,统计教学是不是也要以掌握一门专业技术为目标?随着Internet的日益普及,各行各业都开始采用计算机及相应的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和决策。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信息的正确应用以及提取有价值的经验都具有很大困难。我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数据处理问题,尤其是研究客观事物中多个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统计规律性,因此,掌握各种统计软件尤为重要。应用统计专业的学生应以熟练掌握SPSS和R统计软件为基本,了解SAS操作系统,可以构建Hadopp集成模式,进行简单的大型数据处理。除此之外,熟练掌握C,Java,Matlab等一门或几门程序基础语言,以便工作中可以快速的应用其他应用软件。合理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拓宽就业渠道。

  1.5双向培养,合理布局1.6融合其他学科

  不拘泥于统计的基础教学,添加相关金融方面的选修课,引发学生兴趣,可以让应用统计学毕业的大学生从事多种行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拓宽统计学研究和服务领域。统计学正逐步成为贯穿于各学科范围的一门横断学科,统计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与整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作用,统计部门的统计人员应当将统计基本理论与经济和社会实际密切结合,研究和解决经济和社会实践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增强统计服务社会的功能。

  2培养方案

  2.1确定应用统计学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立足我校特点,把应用统计学专业定位为:强化基础、重视实践、特色突出、与时俱进。强化基础是指强调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应用数学基础决不能削弱。重视实践是指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紧密联系软件工程、数据挖掘、金融以及证券行业的实际情况。特色突出是指要传承我们已有的资源优势,把专业方向定位为:金融统计、数据挖掘两大方向。与时俱进是指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时刻关注最新的信息,不断探索新的专业方向。

  2.2推进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改革

  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首先要体现为:“一基础、二认知、三实践、四提高”的思路,即一年级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二年级认知实习,三年级专业实践,四年级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要体现为:“课上教师负责、课下导师负责、平时班主任负责”的制度,平均每5名同学配备一位指导教师,每个自然班配备一位班主任。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业规划,指导他们独立完成一些有价值的实践工作,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2.3加强实践教学条件,提高实验室设备建设、发展实习实训基地环境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主要包括:专业实验室建设、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建设以及校外实训基地。实验室建设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应用统计学专业拟建立金融统计、数据挖掘方向的专业实验室,用以实现部分统计课程的计算机实现,以及完成一定的应用训练课题。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包括具有完备的实习计划、完整的工作机构和一批有经验的工程师,要以企业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项目确立实习内容。实训基地环境是和专业培训基地合作,跟紧社会需求,快速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使学生既有殷实的理论背景,又有极强的实践经验,达到快速就业的目的。

  2.4立足基础教学,提高考研比率

  由于统计学已成为一级基础学科,加之统计学生规模的扩大,竞争压力的增加,一部分推动了统计硕士点的发展,同时也加大了考研压力,因此,在注重就业培养的同时还应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选拔,这就对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造成一定倾斜,如何兼顾就业的实用性技能培训以及扎实的基础理论教学,值得商榷。

  2.5建立学业导师制,指导就业规划

  目前很多应用统计学毕业的学生并没有从事所学专业,并且比重很大,职业规划与学业导师制的结合,就是要把学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指导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结合专业和学生个性发展要求,指导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学习,使求知成才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3结语

  应用统计学是一门生命力极其旺盛的学科,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应用统计学科带来了发展壮大机会的同时,也使得应用统计学科面临着重大挑战。怎样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一发展契机,建立科学合理的应用统计学学科建设体系,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和尝试。

  统计学学位论文篇二

  《 心理统计学教学改革论文 》

  一、心理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

  第一,注重统计意识与心理学理念的结合。心理统计学关注的是对心理学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且这个解决过程会随着个体专业素养的积累而不断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当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将重点放在统计思维的培养上,而不能局限于就事论事,尤其要避免机械记忆解题步骤的做法;另一方面,心理统计学的大背景是心理学,这对教师的课堂讲授提出了要求:如何高效地实现对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渗透?有研究者提出“将心理统计学的教学目标划分为两大层次:注重统计思维层次和注重统计思维和心理学理念融合层次”,而后者才是心理统计学课程的真正价值所在。第二,教学内容和体例的新探索。计算机软件的普及运用使得大众更深入地进行数据分析成为可能,因此有些教材开始将一般线性模型和多元统计分析纳入其中,并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这不仅进一步表明了培养统计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对教师的理论课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难以通过纸笔计算助力概念理解,如何将新内容新体例表达得直观形象?第三,基于各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探索。近年来,随着统计学重要性的突显,人们开始关注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例如案例教学、PBL教学等。实际上,选择哪种教学法除了教师在理念上的差异,也受具体的班级情况和授课内容的影响。而无论选择哪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最根本的目的都在于引导学生想学、乐学、学有所得。

  二、心理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基于对心理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笔者尝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3个方面对心理统计学的教学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为“一减一增一结合”。

  1.一减在保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逻辑和框架的基础上,适当压缩了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内容,将重点放在统计思维的培养和统计方法的选择上,突出实用性。“……降低解题的难度,降低运算技巧的运用,简化证明过程,但必须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简单线性回归一章,回归模型的建立方法占了一定篇幅,而实际上学生只要了解确定a和b的两个计算式以及这是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即可。类似这种涉及公式推导的内容,只要不影响概念理解和实际应用,教学中均进行了删减。

  2.一增增补了统计检验力、效果量、多元统计分析等内容,并强调其与原有知识点的贯通,力求“将知识转化为认知结构”。关于多元统计分析等内容涉及的相关课程(如实验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衔接问题,笔者将“心理统计学”分为初阶和进阶两部分。初阶部分主要讲述“心理统计学”的基础内容,包括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中的主要脉络和基本方法,在低年级开设,其中涉及多元分析的部分,只是简要介绍,使学生能够理解其基本用途即可。进阶部分则主要具体讲述多元分析方法,这一部分内容纳入“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此门课程的开设时间一般晚于实验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如此既满足了学习实验和测量的统计学要求,又解决了学习较高级统计方法要求代入实际情境的问题。

  3.一结合将SPSS软件应用与理论教学结合,即在理论课课堂上,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后,基于真实研究的数据向学生演示相关知识点的SPSS实现过程,并简要分析输出结果。尤其对于多元统计分析等难以纸笔计算的内容而言,这种方式不仅增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总之,借助直观、迅速的软件,学生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数据所传达的信息,同时也为实验课的开展做了良好铺垫。

  (二)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使用姓名桌签。请学生用卡纸制作一个桌签,姓名是必选项,也可呈现其他可以表明自己身份的内容,上课时将桌签立在课桌上。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消除了学生的匿名感,对学生是一种有效的督促,也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第二,较多采用案例教学。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某道题目如果出现在相应的知识点中,学生可以解出;一旦将各种类型的题目混在一处,有些学生就难以选择恰当的解题办法,甚至会做出削足适履的荒谬之举。也就是说,学生在没有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的情况下,就急于选择了某个模型开始解决问题。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即首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则同时关注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两方面的能力培养。引入案例教学后,心理统计学课堂基本可以分为4个阶段:案例导入与分析、学生讨论、教师评估指导、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来源于实际的鲜活案例生动形象地例证了数据和分析的意义,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其中,成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导者,也发展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说,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案例法对统计学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很明显的。第三,充分发挥讨论的价值。心理统计学课堂上经常涉及讨论环节,不同的问题对讨论时间和讨论形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小组讨论、辩论式讨论等。对于有些问题,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传播学生的观点,使之成为一个全面深入的大讨论。对于这类讨论,通常会采用如下流程:小组内讨论—小组间讨论—小组内讨论—大组间讨论。以32人的班级为例,平均分为两个大组,每个大组平均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依次编号为01、02、03、04。小组内讨论结束后,在每个大组内部,编号相同的人汇到一处,将各小组的观点进行交流———此为小组间讨论。小组间讨论结束后,4人返回各自小组,再次进行小组内讨论。之后每个大组内部各选派一名主要发言人对本组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发言。这种方式可以使每个成员都投入其中,彼此互通有无,而且反复的讨论和沟通也有利于知识的澄清与巩固。第四,改革实验课的上课形式。除了惯常的SPSS操作课,心理统计学实验课还增加了习题讨论课的形式。心理统计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熟能生巧的过程,一定数量的习题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与理论课上呈现的例题不同,实验课中的习题多为源于现实的非典型实例,更考查学生对现实情境的统计化概括能力以及对各种统计方法的综合与变通。第五,加强课外实践。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心理学实践中发展统计学的思维与能力,这也契合心理统计学的本质。有学者提出的自主学习任务,这些自主学习内容一般通过作业的形式督促学生完成,例如,要求学生按照“研究设计—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顺序考察某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过程和结果可能存在各种缺憾,但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是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逐渐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方法改革

  教学评价方面,尝试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也就是说,除了期终考试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日常教学中更多采用形成性评价。作为教育评价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形成性评价最终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与终结性评价发生在教学结束之后不同,它更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就心理统计学的教学过程而言,反馈可以从随堂测验、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而且从统计学课程实际操作的角度,务必要保证反馈的具体性,例如当学生反应出错的时候,避免只给予一个判断式的反馈(“错了”),而是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理解的误区(“能否讲一下你这样做的依据”)。此外,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例如,以作业的形式请学生就某一阶段的学习进行总结,以实现自我反思和改进。

  三、教改效果

  上述教改措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对统计学的消极认识,有效地激发和维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能力培养方面的效果也逐渐突显,具体表现在:第一,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学生慢慢认识到心理统计学区别于其他专业理论课的课程特点,发展了自主学习能力,基本能够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同时,讨论和表达的技巧也有提升,敢于质疑,勇于探索,这些令人欣喜的变化是在教学中能够切实感受到。第二,提高了学生数据管理和分析的能力。从最初面对数据的束手无策,到逐渐可以比较有条理地总结出数据所传递的信息,课程教学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对于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是一种有效的训练。第三,发展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心理统计学的课外实践环节从整体上强化了学生对心理学的理解和运用。在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大学生创业计划等相关项目上,学生们有着不俗的表现,部分学生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总之,教学改革任重道远。上述教改实践旨在使貌似艰涩、枯燥的统计学更接“地气”,使统计教学模式向着有益方向发展。虽然这些措施大多属于局部调整,但已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魅力而且学有所得。希冀未来可以发现更多可为之处,实现教学相长。

有关统计学学位论文推荐:

1.统计学实践教学学位论文

2.浅谈统计学教育分析论文

3.统计学本科毕业论文

4.统计学革新研究生毕业论文

169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