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发展论文相关范文
农业的发展论文相关范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产品总产量快速增加、品种日益丰富、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农业的发展论文相关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农业的发展论文相关范文篇1
浅谈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
引言
我国是人口大国,十几亿人口的衣食都依靠农村农业的产出,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为整个国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近些年虽然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对于其它产业来说,发展速度还是慢,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解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阻碍,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迫不容缓。
一、农业经济发展主要表现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2.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
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进一步加大对财政困难县乡和产粮大县的支持力度。
3.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
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提高;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
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农业科技项目,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5.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同时,推进征地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继续清理和化解乡村债务。
二、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产量供不应求。
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的需求也逐步提高,尤其是当前我国居民对畜牧产品和工业原料的需求增幅明显提升,但国内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限制了粮食产量的增幅。尽管我国的粮食连续七年增长,而且出口也收到了限制,畜牧业生产的减少也减少了对饲料粮的需求,同时发改委还出台了政策限制利用粮食作为原料生产生物原料。但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缺口仍然存在,就是因为农产品需求的增加是持续的、刚性的、不可逆的,无论气候适宜与否,农民积极性高低与否,对于粮食、棉花等食品和工业原料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
2.农业生产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低。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发展方式非常粗放的情况,很多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还是在沿用以前的发展方式,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扩大耕种面积和自然资源的投入量来实现的。粮食的增产主要依靠的是以化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但化肥的利用率并不高,而且当达到一定的用量时,单产水平不会再有提升,要想有所提升就要用到生物科技。但我国农业的科技投入占整个GDP的0.5%,低于1%的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的水平是2%-3%,而且农业科技很大一部分是周期长、投入大,这就更需要政府的支持,而且农民的教育程度低,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3.农业生产不能很好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由于农民本身年龄文化的局限,以及对市场信息理解不足,农业生产经常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市场决定生产、生产服务市场,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来组织和调配生产要素,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近年来,一些地方在结构调整中,不研究市场规律,而是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造成各种“大战”,如红麻大战、柑桔大战、苹果大战、蚕茧大战等此起彼伏,造成农业生产能力的大起大落,农民投资的巨大损失。
三、提高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1.保证耕地面积,合理运用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
政府对农业土地用地的保证是18亿亩农田,以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而地方政府则一心只想搞经济,买地相当积极,因此国家除了保证18亿亩农田的底线之外,还应规定地方政府通过卖地所得的收益,必须投入到农业中。要运用好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在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采取出租、转让、转包等形式,使土地流转起来。只有用好土地使用权,把土地流转工作做好,才能把农业规模化经营搞好,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农民作为农业生产者,生产水平的高低以及对生产程度的应用直接影响农业产出。为此,应根据农村的现有实际情况,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技术培训,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建立多种方式,多层次的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把科研力量集中运用到园艺产品、深加工产品上,使农业经济向着高档次、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围绕降低生产成本开展技术研发。大力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能和节劳农业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创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信息体系。
3.克服农业生产盲目性,把握市场经济规律。
为了克服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盲目性,避免浪费,基层政府要及时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通过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帮助农民抢抓市场机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和创汇农业,正确处理好生产与市场的关系,以切实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还有当地农民应把握区域经济特点,发展优质、名牌产品,改变一般农产品“资源型、趋同型、低变化”的状况,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出路,种养业要在布局上实现转移,即从不适宜区向适宜区和最适宜区转移,从分散产区向集中规模化产区转移。要以科技示范区为载体,按照市场需求淘汰传统低劣品种和落后技术,大力推广良种工程,把引进、选育和推广农产品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
四、结束语
总之,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发展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生活,为此我们必须正视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积极应对农业发展问题,以使我国的农业更好的为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
农业的发展论文相关范文篇2
浅析都市农业发展
摘要:都市农业是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与间隙地带区域范围内,随着都市经济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农村和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等进一步融合,为适应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形成的具有紧密依托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并服务于都市居民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发展都市农业,对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效,不断夯实城乡一体化经济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以瓯海区为例,对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都市农业;发展;探讨
都市农业是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与间隙地带区域范围内,随着都市经济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农村和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等进一步融合,为适应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形成的具有紧密依托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并服务于都市居民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经营形态高级化、多样化的农业,具有多功能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发展都市农业,对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夯实城乡一体化经济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一、瓯海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有利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
瓯海地处浙江省东南部,位于温州市郊,是温州市三大城区之一,现辖12个街道、1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85个社区,251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瓯海是未来温州城市“南连西拓”的重要腹地,境内拥有温州火车南站(动车)及温州高速主出入口,瓯海大道全程高架贯穿东西,直达温州机场。
2.人民生活水平较高。
瓯海户籍人口40.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92万人,占总人口的83.5%。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16.1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 79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 42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2.0。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城市周边的农业观光游、农家乐体验等亲近大自然的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与需求也越来越高。2011年,全区旅游接待总人数37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5亿元。
3.自然资源优势。
瓯海国土面积467平方公里,地形类别多样,土壤肥沃,河流众多,“七山一水二分田”,拥有较好的土地、水域、湿地等农业资源。境内温瑞塘河主河道长19.21公里,内河网水域面积14.94平方公里,林地面积35.87万亩,耕地面积12万亩。瓯海是温州市特产水果、粮油、蔬菜、花卉等重要的生产基地,是“中国杨梅之乡”、“中国瓯柑之乡”。
4.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瓯海初步构成了“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企业、营销有组织、流通有市场、出口有渠道”的农业产业化基本框架。农高园聚集了一批国家、省、市农业龙头企业,花卉市场、禽蛋市场等有效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2011年末,全区共有50家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4家;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136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
5.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提高。
推行农业标准化,完成了瓯柑、丁岙杨梅的国家级标准的制定,组织实施省、市级农业标准化推广示范项目。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得到重视,到目前止,全区通过省无公害产地认定13个规模0.8887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个,绿色食品认定4个。动物疫病防控得到加强,全区畜禽规模场、散养户应免疫率均达100%。强化防疫、检疫等标识管理,建立了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6.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农村新能源技术在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成效显著,森林防火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形成,森林消防责任制得到落实,植树造林工作得到重视,林业生态建设持续推进。
7.“三农”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加强了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试验和推广,全区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组织实施蔬菜产业提升项目;全面推进与浙江大学、浙江省柑橘研究所联合开展的瓯柑杂交、瓯柑储藏技术研究,着手进行无核瓯柑新品种认定;成功申报瓯柑、丁岙杨梅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强化专业农民培训,开展春耕备耕、双夏农机化服务等。
二、瓯海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市政建设、工业建设用地剧增,耕地日益减少,基本农田保护压力骤增,制约了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由于投入不足,农田排灌、路渠等基础设施老化、地力退化,综合生产能力下降,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差。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的紧缺、农业用地的困难,畜牧养殖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受到较大限制。
2.农业投入机制和扶农政策亟待完善。
在农业信贷上,除农村合作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融资环境较差,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不够,相应的担保体系也不健全,农业风险保险保障机制并不健全,妨碍了农业产业发展。并且在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后,扶农政策尤其是财政支农资金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吸引社会资金、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政策优惠度不高,吸引力不强。
3.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适应发展需要。
目前全区约26万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约占85%,尤其是从事生产一线的劳动力基本没有受过技能培训,总体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于学习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实施标准化生产,发展现代农业,存在一定的障碍。并且农民失土和失业压力日益增大,农业劳动力难以有效转移。由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适应发展需要,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
4.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近年来,瓯海以农业“强龙工程”为抓手,抓龙头、拓市场、创品牌,虽取得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现有的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大多规模偏小,多数与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尚不紧密,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力不强,运行机制特别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 5.农业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动植物疫病仍呈多样化、常年化态势,疫情日趋复杂,防控难度大;工业“三废”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仍然严重,农业投入品监管、科学使用仍有差距,管理、生产、消费环节的质量安全意识还需进一步引导强化,尤其是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低等,对于发展生态农业,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是巨大挑战。
三、瓯海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
1.培育各类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设都市农业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标志,要大力培育各类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科技进步、培育品牌、发展深加工等方面的主力军作用。“筑巢引凤”,探索建立农业总部经济园,建设农业总部经济大楼,建立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发展会展农业,培育和孵化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完善公共设施,改善生产环境,改进政府服务,把高科技农业项目“请进来”,同时鼓励企业“走出去”,在区外建设农产品原料基地。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健全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二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和监督,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培育一批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安全化、社员技能化的规范化专业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致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据库建设。三是加快农产品现代加工流通业发展。以“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为重点,培育发展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中心批发市场,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提高农产品生产与市场对接率。积极发展冷链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虚拟经营等,培育建设农产品品牌集中展示、产品展销等新型流通业态。
2.突出“农业两区”规划和建设,推进主导产业优化升级。
把农业“两区”建设作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总抓手、新平台和突破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两区”建设。一是建设高新农业产业园区。在温州市农业高新园区新一轮园区建设中,重点培育种子种苗、精细食品制造、农业生物技术应用、休闲观光、会展农业等5大高新产业,发挥核心区农业科技产业集聚效应。二是以创建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进一步推进主导产业优化升级。坚持多类型、多主体联动,坚持多功能、多效益并重,依托现有的花卉、蔬菜等主导产业,以及杨梅、瓯柑等特色优势产业,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三是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力度。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的投入,发展设施农业,引进推广名特优稀蔬菜新品种,提高蔬菜生产能力;依托山区生态优势,打造高山有机稻米生产基地。
3.突出产业功能拓展,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创新农业经营理念,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观光旅游相结合,实现农业产业功能拓展,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一是发展美丽乡村旅游。结合美丽乡村规划,依托原有的村庄文化、习俗、特色,实施古村落保护,建设一批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文化古村落。如泽雅塘宅村,通过挖掘千年纸山文化,建设古法造纸博物馆,打造古法造纸特色村。二是发展农业节庆游。依托三、茶山、瞿溪、泽雅等地的杨梅、瓯柑等生产基地,开展生产体验、品尝采摘观光游,并利用杨梅节、瓯柑节、迎春花卉展及泽雅民俗金猪节等农业特色节日,将农业和文化旅游结合起来,开展农业节庆文化游等。三是深入挖掘休闲农业观光游。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功能区块的特色为基础,精心包装组合休闲观光农业产品。如依托泽雅生态旅游区、三湿地、丽岙花卉园区,开展生态景观、果园风光观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休闲度假游。四是培育一批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区。重点建设珍稀动物标准化养殖示范区、中医药休闲文化示范区、生态林保护示范区等,以及一批“一村一品”、农业科技基地、产业精品园等。
4.加强农业生态保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维护,是提高农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营造良好人居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一是大力保护土地资源。通过实施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地改、土地增减挂钩等,集约、节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施“沃土工程”培肥地力,提升标准农田质量,通过三至五年的投入使标准农田质量提升一级。二是切实保护林业资源。开展“森林城市”创建,组织实施森林公园建设,申报西雁国家级森林公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引导和鼓励各种社会主体参与林地流转,着力打造林业产业精品基地。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等现象。加快林区特色经济林和竹林基地发展步伐,提高林区林地产值。三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推进“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治理等技术,开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利用,使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95%以上。加强畜牧规模养殖场排泄物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建设“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示范点,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态环境。
5.健全五大体系,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要紧密结合主导产业,健全五大体系,加大农机推广力度,突出“兴机富民”。一是科技示范体系。加强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和科研开发,开展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二是质量保障体系。强化对农机产品质量的市场监管,组织开展在用农机产品的跟踪调查,建立健全农机产品质量投诉体系。三是兴农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公司、经纪人队伍等新型农机服务主体,建立和完善区域化、专业化农机维修服务网络。四是安全生产体系。强化农机源头监管,加快推进“农机安全村”建设,制定农机安全操作规程,创新农机安全模式,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五是技术培训体系。加强对农机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教育,强化农机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安全教育,提高农机操作水平和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能力。
四、瓯海都市农业发展措施保障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农业农村工作新发展。
加快建设都市农业,首要的是加强领导,更新观念。树立统筹城乡发展观念,克服传统农业观念束缚,将“三农”工作纳入现代城市建设和管理范畴,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与城市生态建设、市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农村工作新发展。科学制定全区都市农业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作好规划目标的细化分解,建立目标责任制。大力推进“三分三改”工作,促进资源要素流动。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措施,特别是对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温州花卉市场”、“农产品物流中心”、“农业总部经济园”、“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等的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壮大,山区药材产业的培育等。
2.建立完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体制,较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
都市农业是技术、资金密集的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多渠道增加投入十分关键。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加上农户分散经营,仅靠农业及农户的自身积累,难以在短期内形成“聚积效应”。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以增加国家投入为引导,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体,广泛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为补充,金融信贷投入为驱动,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功能,各级财政要较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研发的投入,以土地整理、农综开发、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流通设施和科技研发等为重点,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科技装备。要整合各级多渠道补助农业的专项资金,集中投入优势产业区,扶持特色产业发展。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增加对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基础设施及科技研发的投入。要创新农业金融支持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加农业信贷资金。同时积极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扩大覆盖,开发新品种。
3.健全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
农技推广是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应用于生产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包括农业、林业、水产、农机、畜牧兽医等)是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主要渠道,也是建设都市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农技推广网络建设,尤其是镇(街道)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是直接为广大农民提供公益性服务的事业机构,必须健全区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立镇街“三位一体”(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解决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保障,推进村级农业公共服务站点建设,改善条件、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突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逐步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转化机制。突出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示范推广,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
4.加强农业综合执法,推进依法治农、依法兴农。
继续开展“绿剑综合执法系列行动”、“打击破坏森林资源专项行动”、“渔政执法行动”、“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动物防疫及其产品专项整治”、“植物有害生物防疫和控制专项整治”等专项行动。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加强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业投入品的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农机源头管理,有效遏制农机重特大事故;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做好植物(森林)有害生物的监测、防治、检疫工作等。实行农林渔牧综合执法,采取市区镇(街道)多级联动,推进依法治农、依法兴农。
5.提高农业应急能力,保护农业生产安全。
加强农业“三防两安全”建设,有效应对农业突发事件,保证农业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针对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自然灾害,如台风、森林火灾、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入侵等,组织专家进行灾害防御研究,建立农业应急技术标准和应用规程,制定完善抗台防洪、森林火灾、重大动物疫病、植物有害生物入侵、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预警预报机制和应急反应机制,强化体系预防能力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农业和农民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张占耕.中国都市农业发展论[J].上海经济,2005,(1).
[2]王景红.简论都市农业的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价值工程,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