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学专业毕业论文发表
农业学专业毕业论文发表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已被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证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的共同目标,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农业学专业毕业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农业学专业毕业论文发表篇1
试谈农业合作社对农民收入的介入机制
一、引言
消费、投资、出口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是其中最主要的马车,是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因素。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经济贸易萎缩严重,使得我国出口严重受阻。随着农业产业化呼声的不断高涨,农业合作社模式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国家为了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探索农业合作模式的内部运行机制,研究其对农民不同来源收入的影响,发现农业合作社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发挥农业合作社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建言献策。
二、相关理论综述
在国外,Emelianoff[1](1942)首次把合作社看作是农场的延伸,是独立的农场主的不完全联合,他据此建立了一个复杂且综合的合作社理论框架,把研究重点放在社员与合作社之间关系上;Phillips[2](1953)根据Emelianoff的研究建立了一个垂直一体化的合作社产出和价格决策模型,他从社员利益最大化的假设出发,推导出基于社员利益最大化的合作社目标函数的最大值;在国内,牛若峰[3](2000)提出,农民的分散性以及发达合作组织的相对缺失,是造成市场不公、无序竞争和畸形发展的根本;夏英[4](2001)认为,通过不同类型的产供销专业合作组织,实现小规模农户的组织化,通过聚合规模效应,提高农业的市场集中化程度,以加入合作组织的形式,整体参与社会化大市场,由此克服小农思维所造成的行为缺陷。
三、农业合作社的运作机制分析
农业合作社的运作机制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组织利益分配机制、组织规范约束机制以及组织运作保障机制。这三大运行机制,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是维系社员团结合作、维护合作社共同利益的纽带。
组织利益分配机制是农业合作社正常运作的核心。只有合理的利益分配政策,才能调动农民入社的积极性;只有合理的交易利润分配,才能最大的保障公平,维护合作社内部团结;农业合作社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必然要建立一套既能调动农民入社积极性,又能维护成员之间公平的完整、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
组织运营约束机制是维护合作社成员利益的重要保证,农业合作社作为一个组织,带有一定的企业性质,而广大社员就是这个企业的员工,广大社员的利益必须得到应有的保障,才能真正实现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相对简单的合作合同模式成为农民最主要的选择,这也正是前面我们所提的组织利益分配机制“利润返还”模式之所以得到广泛认可的原因。
组织运作保障机制是保障农业合作社正常持续运营的重要保证,农业合作社作为一个以造福农民为主要目标的组织,必然要有一套完整的保证组织正常运作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必须建立在公平民主原则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障组织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因此,组织保障是保障机制的基础。
农民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因缺乏市场供需信息,不仅无法有效控制生产量,导致产品积压滞销,而且由于缺乏议价能力,承担着过高的交易成本。农业合作社作为联系农民和国家,农民和收购商之间的桥梁,将分散的个体农民集中起来,形成规模效应,通过专业人员的市场信息收集和谈判议价,有效地避免了生产过剩以及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降低了农民的交易损失,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在三大运作机制的保障下,合作社与社员之间,实现了矛盾的妥协和利益的共赢。
四、农业合作社对农民不同收入的介入机制模型
农业合作社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由其组成部分决定的,首先,农业合作社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入社会员,农业合作社会员通过签订合作合同,将自己农产品交由合作社统一出售,并最终进行利润分配以及年终分红,而合作社在交易过程中通过谈判降低交易费用,获得利润分配权,以获得支持农业合作社长期发展的资金,这是农业合作社发展初期的主要收入来源;其次,农业合作社通过资金入股的形式,建立与农业生产直接挂钩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工厂,直接参与生产领域的利益分配,这是农业合作社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之路,也是实现农业合作社资本扩张的重要途径;另外,最后,农业合作社作为国家政府支持的农业发展模式,必然会得到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及资金扶持,拥有一定数量的转移性收入。
五、结论及建议
个体农民生产的分散性,造成国家资金、政策及技术推广十分困难,这是近几年来制约中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主要阻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性,迫使国家和政府不断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路径,农业合作社模式就是再这样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农业合作社的建设必须以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切实保障农民的各项权益,只有这样,农业合作社才能得到农民的支持,才能使农民心甘情愿的加入并为之健康发展付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农业合作社在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还要有更多的建树。
农业学专业毕业论文发表篇2
浅议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管理
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逐渐加大了对农业科研的方面的投入。同时,各类项目检查越来越频繁,对项目的管理、经费使用、验收与财务审计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趋于规范与严格。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经费多渠道拨付,经费投入不断增强,同时也加大了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中的难度。国家也陆续出台和修订了一部分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办法,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要求越来越精细。通过预算的精细化管理,强化预算执行约束力,是实现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精细化管理重要的监控手段。
一、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就是借鉴这种精细化的企业管理思想,使预算做到有理有据,编制精准,明确与课题项目研究任务的必然联系;编制预算时要按预先制定的程序和具体的要求进行,还需通过相关专家严格的把关与审核,同时依据农业的季节性等情况变化与科研项目进展需要调整的,需先提出调整方案,按照报批的程序审批后执行。
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明确了各相关的主体在经费预算管理不同环节的权责,将各个相关的主体有效的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权责相对明确的管理网络,有效的保证经费预算管理处于监督之下,从而提高了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率。
二、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精细度不高
目前,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重视度不高,为争取到科研经费,在科研项目申报时对预算编制没有有效联系实际,做到实事求是,结果项目实施进展的过程中项目经费未能严格按预算要求执行。
同时,多数科研人员欠缺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财务专业知识,对各项直接费用的内涵缺乏认识,凭借不足的经验或是笼统的测算将科研经费按一定的比例在支出项目之间进行大概的分解,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2.科研经费预算调整和报批事项不合理,随意性大
部分农业科研单位欠缺预算调整事项的手续,擅自根据项目进展的需求,随意调整预算。或者部分单位不考虑项目经费使用的实际情况,要求一概不允许进行预算调整。一些课题承担单位在项目进展的过程中,未对照预算进行经费支出,最后擅自调整预算,既未按照相应的规定履行报批的程序,亦缺少需调整的充分依据和理由。对部分需按规定进行报批事项,部分单位没有按规定程序报批备案,如课题负责人因为退休、调离、辞职等原因而自然更换等。在存在项目合作情况中,对项目合作及外协单位的情况缺少充分的认识和分析,不管项目经费金额大小,随意进行资金拨付,有的没有签订合同任务书或者虽然有任务书项目参加单位并未提供外拨经费的细化预算,拨付完资金之后,缺乏连贯、有效的监管措施。
3.科研经费预算执行力不强,缺乏效力性
据笔者了解,多数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的管理都是由课题项目负责人全权负责。在这种集权管理方式下,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支配随性大,当存在着一个项目负责人负责多个课题项目情况下,由于个人精力有限通常会疏于对项目支出预算实施的管理。一是将本应放在科研项目中列支的费用在报销时未注明列支的项目,财务人员将其当成单位日常的公用费用,挤占了事业经费,最后项目验收的时候人为调整账务。二是对于一些相同类型支出,科研人员未考虑各个项目实际研究和进展的情况,只是在审批单上简单签字确认,存在项目之间交错使用的情况。项目验收前突击花钱或者人为调账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往往出现发票开具的内容和需要验收的科研项目研究无直接关系,如差旅费的出差地点非课题项目研究内容中的地点。
另外,在科研项目经费国库集中支付的规定下,部分科研项目经费直接由财政预算系统下达,但经费下达和经费的使用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然则科研项目的主管部门对经费在财政预算系统的使用进展有考核,实际项目经费执行期间可能出现财政预算系统中不同大类的项目之间相互垫支的现象,脱离了预算实际的规定。
4.科研经费的绩效考核制度亟待完善
不少农业科研单位在科研经费整个使用与管理中,忽略对经费预算的考核评估。大部分单位都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实际工作中,缺乏有效评价科研经费预算实施效果的指标与规范,也缺乏相应的奖惩措施。
三、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1.设置科研经费预算科学合理的编制程序
首先要让科研人员转变“重争取轻管理”的思想,编制预算时应参照国内同类研究活动支出水平及当前我国国情,严格按照相关课题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中的明确要求,在考虑项目的各类费用支出关键性与合理性的前提下,对预算编制的各项内容对照全方位测算与论证。在弄清楚每个预算科目内涵的前提下,对预算支出科目的具体内容逐项细化,对每一支出的数据进行测算,列示计算过程;同时自筹经费要结合科研单位的自有资金实力进行编制。
其次应联合财务、科研和资产等部门,对编制的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进行预审,编制预算的科研人员根据预审意见对预算进行修正,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2.规范科研经费预算调整和报批手续
科研经费预算执行要严格比照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办法与预算的编制内容等规定,进行各个项目的经费使用,如无特殊情况不可以调整预算。如因特殊情况,确实需要调整的,应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要谨慎对待预算调整,必须履行严格的程序。目前预算调整事项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报批调整,第二类是主持单位审批调整。倘若出现课题项目总预算金额发生变化或课题合作单位之间以及增减合作单位的预算调整情况之一的,需要进行报批调整。
其他情况比如在课题总预算没有改变的前提下,课题项目直接费用中专用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以及其他支出预算如确实需要调整的,由课题项目主持人提出申请,由课题项目主持单位进行审批,有关管理部门在必要环节进行确认。设备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预算通常不进行调整增加,间接费用不得调整。 课题项目实施过程契合相关要求可以调整课题项目预算的,需要列示调整的原因、项目、金额,同时要提交相关的证明材料,报送管理单位核准;审批单位要依照有关要求对合作单位、项目参加成员、项目经费和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之间的相关性比照审核。审批后应及时告知财务人员,对课题项目的预算进行相对应的调整。
3. 强化科研经费预算执行的精细化
首先通过会计软件进行预算的额度控制,实现精细化管理,可以采用总额控制、浮动调整的方法。将审核通过的课题项目的费用支出的预算金额按照各个会计科目录入到会计核算系统中并设置额度控制,对于相关会计科目,比如差旅费、专用材料费等可以调整的科目可以设定相应的浮动比例,对于相关会计科目,比如管理费不可以进行预算调整的科目不设定浮动比例。这样一旦单类或总额超支会计系统会自动预警,以便相关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及时了解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对科研项目预算执行的进行有效的监督。
其次要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督。部门之间要形成的有效的联动制度,同时有效落实好岗位责任制,将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精细化融合到整个经费预算管理的各环节中。 项目负责部门要对整个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整体负责,随时了解项目经费到账、收支及结余情况。财务部门要对照预算认真审核在执行中的各项票据,对不真实、不符合财政和税务部门规定的原始票据,不予受理;对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票据,予以退回,要求更换或补充。科研部门则对项目进展与经费支出是否相符进行监督。各部门之间的联动的监督机制,是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有效保证。
4.细化预算考核指标,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农业科研单位要进一步加快科研经费绩效考核机制的建设,制定相关预算绩效考核指标,可以设计相关定性和定量的指标进行分析。定性的分析就是要保证科研目标实现,预算开支的范围是否符合相关的管理制度。定量分析可以采纳从科研经费预算完成情况的比率指标来呈现。绩效考核过程中要做到公开、公正、规范,要将结果进行必要的反馈,让绩效考核机制发挥它的激励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