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论文百科
社会科学论文百科
各国政府日益认识到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更多地依靠社会科学,因而各自调整各国的科学政策,增强社会科学在国民经济以及社会政治过程中的决策作用。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科学论文百科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科学论文百科篇1
谈社会科学信息资源网络的构建
1 社会科学(社科)信息资源网络的基本 问题
1.1 社科信息的涵义
社科信息从广义上讲,包括社科领域的科学信息与社会现象描述信息两大类。前者是指凝聚在社科(包括 政治 、 经济 、文化、 教育 、人文科学、 历史 、地理、 法律 等领域) 研究 成果中的学术信息,这些信息在社科活动中产生,多以 文献 信息为主。社会现象描述信息则是指对于社会中种种现象、事实等的客观记录和描述后形成的信息。
1.2 社科信息的特点
从内容上讲,社科信息具有以下特点:主观因素较多;定性 分析 多,定量分析少且精度不高;综合性强。与自然科学信息相比较而言,社科信息又具有以下特点:社科信息往往比自然科学信息分散,社科领域的同一专题信息常存在于各个相关学科中,甚至在一些非学术性书刊中。文献单元的信息冗余度大,在同样篇幅中,有用的新内容一般比自然学科少;社科研究的积累性与时效性决定旧的文献并不一定被新的取代。社科文献还具有篇幅大,不同文种之间翻译难的特点,同时翻译中也需要较长的时间。
1.3 社科信息资源网络的构建
20世纪初出现的中心图书馆或贮存图书馆,可以算是最早的信息资源网络。直至20世纪70年代,国际社科研究日益活跃,社科文献增长速度加快,资源压力越来越大,主要靠图书馆来承担的信息资源网络已无法适应需求,专门面向社科的信息机构或网络开始出现。随着 计算 机和通信技术的飞速进步,联机检索的日益普及和数据库的大量生产及商业化,为建立 现代 化的社科信息资源网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得各种信息资源网络不断涌现。而因特网的普遍 应用 ,为建设社科信息资源网络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新型的开放式的资源网大量涌现。
当前构建社科信息资源网络的目标就在于,从社科信息利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对社科信息进行优化配置,以求达到最大效益。
2 构建角度一:借鉴自然科学资源的开发模式
2.1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信息资源的联系
在知识呈指数趋势增长,社会分工日益明确等因素的作用下,学科专业化加强,许多人被限制在某一狭窄的专业领域,从事高度技术化的细节工作,无力顾及科学的整体,对知识的其他领域缺乏必要的了解,造成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人为隔阂,使不同领域的从业人员相互的沟通和理解困难重重。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来自人类社会实践的积累 总结 ,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不同方面的反映,对知识的一种人为分类。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现象及其 规律 的科学,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二者无论是从自然世界的 发展 ,还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都有着深远的渊源。它们在人类社会经济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共同发挥作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2 借鉴自然科学信息资源的开发模式的可能性
在我国信息资源的建设上,自然科学和技术起步较社科为早,直到 目前 ,社科信息资源的建设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 科技 信息资源建设的经验,无疑将有助于社科信息资源建设的奋起直追。当前的信息资源建设,实际就是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离开网络来讨论信息资源建设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无法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资源共建共享。由于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原理、方法和技术等不论对自然科学还是对社科都是相同的,在信息资源网络建设上并没有差别,所以借鉴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的经验是完全可能的。但由于社科和自然科学在内容、研究方法、评价、信息收集、知识组织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这些差别必然会在信息资源建设上,特别是在应用软件的开发使用上反映出来。
2.3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信息资源的共享的实现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多方面的差异性连同两个信息系统间检索语言的不一致性,决定了应在保持各系统的独立性的基础上,在两个系统之间建立兼容。采用具有转换机制的兼容模式部分相近领域采用标准化兼容模式。
在检索语言上,可采用自动匹配转换兼容方式、中介词典兼容方式、集成词表兼容方式和抽象词表兼容方式。自动匹配转换兼容方式是两词表间相互对应的词直接转换,当词汇以机器可读形式存在时,有一部分词汇可由机器自动进行匹配转换工作。通常,两词表结构原则越相似,学科覆盖重合率就越高,可自动转换的词就越多。中介词典兼容方式实质是一种转换中心,它通过不同系统词汇的协调转换以达到系统间的兼容。它的功能是用任何一种检索语言表达的文献内容毫无遗漏地转换为用另一种检索语言表达。然而当参与转换的主题覆盖面不同时,其转换困难增加。集成词表兼容方式来源于对若干分类和主题体系结构兼容及“集其大成”的检索思维,将某些特定主题领域的若干叙词表与分类法汇编成一个含全部款目词及相关参照的词表。而这里提出的“抽象词表”是一种“属”上层结构,它不是一个具体的词表,而是对各类词表进行一般性的抽象概括,形成实用性较强的词表构建模板,具有通用规则的特征。可以作为设计、建立、维护词表的依据,也可以在各词表间起到调控转换的作用,从而达到兼容词表的目的。但任何情报检索语言检索方式均有利有弊。这需要技术上(如人工智能)进一步的发展与应用,包括相关领域以及信息科学本身理论发展。
由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别,因此仅仅在检索语言上建立兼容是不能满足用户的真正需求的。这样就需要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信息系统间建立一个转换系统,从而方便系统而而非语言标识方面的兼容:设计友好界面,当用户进入系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喜好等自由决定适合自己的检索界面及检索方式;建立关联知识库,在所有文献资源库之外再建立一些知识库,选择科普形式与专业形式并存的模式,逐一排除用户在文献获取和应用上的障碍;构建信息交流网络,各专业领域在这一基本网络的带动下,积极参加交流。
3 构建角度二:发挥图书馆的基础性作用
3.1 图书馆在社科信息资源建设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社会科学的研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反复观察获取数据和信息,再通过反复实验获得结论,正如印度学者莱尔所说,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社会科学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进行实验。因此人们直接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社会行为规律和社会发展机制的活动也受到限制。然而文献中记载了大量人文社会现象信息,对已有文献中的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和进一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而,文献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可取代的资料。社会科学资源的主要载体是文献,没有文献,就没有社会科学体系。
随着知识 经济 的到来,人们对社科信息需求呈现多元化和上升的趋势,对图书馆、情报所等信息机构提出更高的要求。专门的社科 研究 机构,收藏的 文献 信息资源比较专一,服务对象比较单一。但图书馆是公共机构,面向广大读者,在社科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方面要比专门的社科研究机构发挥作用大。社科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已经成为图书情报机构的主要任务。
3.2 数字图书馆是社科信息资源 网络 建设的 发展 方向
3.2.1 数字图书馆是网络化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发展
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开发的结果将有助于图书馆更好地完成 社会 赋予它们的智力储备与知识传递职责;与传统的纸介质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在存储和检索能力上有巨大的提高;同时,数字图书馆研究也将促进信息资源进一步丰富,并促进相关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着眼于人类的整个知识范畴,它对信息资源的建设、存储、存取和利用既包括 自然 科学 和工程技术,也包括社科。因此,社科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字图书馆是社科信息资源网络建设的发展方向。
3.2.2 数字图书馆是开发潜在信息资源的重要场所
潜在信息资源是指个人在认知和创造过程中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资源,它们虽能为个人所利用,但太容易忘却而消失和无法为他人所利用,是有限再生的。它是未来信息资源开发的重点和难点,而数字图书馆的很多特性可以满足潜在信息资源开发的要求,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数字图书馆在未来潜在信息资源开发中的先天优势和重要作用。
潜在信息资源具有其独特的性质:隐蔽性、随机性、模糊性、有限再生性、短暂存在性、冗余性、创造性和“人性”。
一个互动并且开放的信息 环境给潜在信息资源开发提供了必备的条件:现实信息资源和信息栅栏或者信息门户。现实信息资源是作为潜在信息资源开发的一个前提,或者是催化剂。一个人只有掌握或者是了解了一定的现实信息资源,才能有效和清楚地形成对身边事物和周围环境的一个明确看法,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产生自己独创的思想。因此创造一个能让人方便、容易地利用现实信息资源的环境,并且能让他方便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数字图书馆实际就是这样一种开放、互动的环境,它已经突破了传统图书馆的范畴,尤其强调了人(包括图书馆的 工作人员和读者、用户)的因素,因此它更加突出了可进行信息资源开发的功能。图书馆给潜在信息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它能提供一个开放互动的环境,它丰富的现实信息资源的积累能充分激发人的潜能,能够让人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这种环境还是一种可以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充分过滤、筛选和 组织加工的环境,并且能及时把各种新的、现实的信息资源及时发布和反馈给这个信息资源的参与者,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在图1(数字图书馆在开发潜在信息资源中的作用)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来的数字图书馆将在潜在信息资源的开发中起到一个基础的核心作用。
附图
图1
4 构建角度三:做好网络化布局
4.1 社会科学信息资源网络化的意义
国家信息化的本质就在于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此也就需要进行信息资源建设。这样的信息资源建设必然是网络化的信息资源建设,因为信息化和信息资源网络本来就是紧密地 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信息资源网络建设也就无所谓信息化,还因为信息化所要求的信息资源共享只有在网络条件下才可能真正、完全地实现。因此国家信息化必然要求进行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当然,社科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并不排斥传统的文献资源,而是包括了传统的和 现代 化的特别是数字化的所有文献社科信息资源和非文献社科信息资源在内。
4.2 社会科学信息资源网络的布局
一般地说,信息资源的布局结构有集中式、分布式和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混合式三种类型。所谓集中式是指信息资源在空间上集中配置的系统。其优点在于:①资源集中, 管理方便,规范统一;②专业人员集中,便于组织人员培训;③信息资源利用率高;④系统安全措施实施方便。其不足在于不利于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以及随着系统规模增大,管理、维护工作越来越困难,系统比较脆弱等。
利用 计算 机网络将不同地点的信息资源联系在一起,相互通信并进行资源共享,服务于同一个共同目标,就构成了分布式信息资源系统。它具有如下优点:①可以根据用户的 应用 需要和存取方式来配置信息资源;②有利于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系统对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的适应能力;③系统健壮性强;④系统扩展方便。其主要不足是由于信息资源的分散造成系统管理和维护困难,有关的标准、规范不易统一。各场地由于利益冲突在管理协调方面产生许多 问题 。同时,增加了安全措施的实施难度。
对于一个国家的信息资源网络建设而言,最重要的是应该针对总体资源情况和发展目标做出全面、合理的规划。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社科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可能是以集中式和分布式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布局和结构较为恰当。
【 参考 文献】
1 袁名敦,刘时衡,赖茂生.社会科学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57~62,64~69,83~84
2 樊志伟.图书馆在开发潜在信息资源中的作用.情报资料工作,2002,(2):52~53
3 李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信息资源共享初探.情报 理论 与 实践,2002,(1):23~25
4 马费成.CSSCI与社会科学评价.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0,(4):155~160
社会科学论文百科篇2
浅析社会科学管理方式的创新
社会科学的规划、管理工作在本质上是为社会科学进行深人、细致的研究,从而生产出高质量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服务的。做好社会科学的规划、管理工作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一、社会科学研究与组织发展的明显转变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社会科学自身的研究和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了解、分析近些年社会科学研究与组织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比较明显的转变:
(一)在研究的行为方式上,由倚重个体行为向注重公共行为转变。
也就是说社会科学研究由以个人活动为主向以组织活动为主转变。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社会科学研究主要是个人的事情。选题、立项,研究什么与怎么研究,几乎完全由研究者个人决定。尽管现实社会生活中个体的研究现在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社会科学的价值、功能和作用被国家和社会进一步认可,社会科学与 自然科学共同进人国家创新体系,社会科学研究越来越超越了个体、个人的狭小范围,日益渗透着更多的国家、事业、 企业因素。其研究及其成果的应用体现了更多的国家、社会、企事业的利益和兴趣,社科研究已经成为国家大事,社会大事,企事业大事。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科学研究已经由私人领域走向公共领域,由个体自由选择变成一种公共理性选择。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一种公共产品。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公民道德纲要,国家经济社会人口发展规划等等都是典型代表,即便是比较传统的人文社科研究领域,也已经渗透了更多的公共色彩和成分。比如清史研究,蒙古族史研究,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投人连年增加。
(二)在研究的动力上,出现由重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向注重功利意义和经济价值的转变。
也就是说社会科学研究由原来的远经济利益向近经济利益转移。现在,各种经济活动、经济机会增多,知识分子凭借自身的知识力量产生了更多的以经济为主的利益诉求和满足。应当说个人的经济要求和追求物质利益需要的满足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正当的要求必须得到尊重。但是也要理智地看到,个人收人与其实际付出的劳动和研究者生产成果的质量还大量存在不相符合的现象。知识经济的时代意味着知识就是商品,在商品市场上假冒伪劣行不通,在学术研究的市场上同样不需要假商品。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越重要、越突出,其引发、获得的经济利益也就可能越大、越高。由此国家、社会对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研究成果有效性的期望值也越大、越高。人们的期望值越高,社会科学研究者肩上的责任也就越重。不能离开社会责任空谈学术责任。社会科学发展的脚步越快,人们的期望越大,社会科学研究者、工作者的责任就越重。在物质利益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中,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应当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三)在研究成果的受众上,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的享有范围由以知识分子阶层为主向开放的社会各阶层、领域转移。
也就是说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享有不局限在书斋,而是跨出专门化的圈子,已经真正走出了自我欣赏的误区,克服了自娱现象。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既成为党和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决策的重要 参考,也受到民间社会的广泛关注。比较典型的是于丹谈论语、庄子,易中天教授品三国。与过去简单的书院、书斋式研究模式相比,现在的社科研究过程和成果的应用已经走向社会、走人生活、走向大众。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科学发展、人才队伍的特点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的地区,社会科学的规划、管理工作必须密切注意社会科学研究生产方式的新变化,同时结合本地社会科学发展和人才队伍的特点,以便充分有效发挥社会科学规划、管理的作用。这些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研究力量不集中,人才队伍不专业。
欠发达地区一般来讲高校少,科研院所少,专业研究群体主要集中在党校和层次比较低的少数大中专学校,而且人数较少。多数社会科学研究者是分布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非专业的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可以说因为研究力量参差不齐,产生高质量的、规范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就很难。但是,把劣势认识、分析到位也会转化成优势。因为社会科学实际工作者人员多,专业研究人员少,标志着社科研究的着眼点、着力点、突破点更能关注社会实践的需要,更能贴近实际生活,基础研究薄弱,应用研究会厚实些。迫使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是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研究,研究中做的密切结合过程。这就为整合社科研究力量和资源提供了机会和场所,为社科规划管理提供了广泛空间,进而实现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果。
(二)研究主体的多层次还不可替代。
在欠发达的地区,社会 科学个体的自主研究还不可替代,特殊的群体自主研究不可替代,各个单位的自主分散管理不可替代,社科规划管理的协调组织作用不可替代。个体和特殊群体的社科研究活动尽管有自主性,但多数科研活动往往也与一定的组织架构相关,他们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受规范或挂靠的社科研究管理部门的影响。尤其是在今天,社科研究日益成为公共行为、公共产品、公共活动,社科规划管理对个体和群体科研所施加、产生的影响力、指导力也在增加。事实上,不管是个体还是特殊群体的科研活动,研究任务最终都要通过分工落实到具体人身上,单位的科研活动更需要分工。有分工就需要协调、组织和管理,同时在具体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没有个体的自主研究就不会有上层次的群体研究。没有自愿的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就不会产生协作力。社科管理的基础是尊重研究者的自主权,社科管理的价值是调动区域内一切社会科学研究的积极因素,有效开发、整合分散的社科研究力量和资源,社科管理的终极目的是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对 经济、 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三)党和政府的社科规划、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在组织力、协调力和动员力的“三力”发挥上应加大力度,那就是要有效解决对个体研究的信息咨询和对群体研究的组织力不大,对单位及其单位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协调力不高,对社会上社科研究资源的动员力不强的问题。社科规划管理部门要发挥好自身在社科信息资源的搜集、运用,社科社会资本的争取、利用,社科人力资源的组织、整合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好在研究方向、具体选题,获得各方面资源的渠道,建立与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关系等方面的作用。哪些问题是党和政府所关注的,哪些是具体职能部门所需要的,哪些社科研究资源是可以利用的,以上信息只有社科规划管理部门的指导、协调、组织,才能更有效、迅速传递到具体研究者那里。所以必须加大服务力度,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好社科规划管理的职能作用。
三、如何创新社会科学管理方式
显然,社科规划管理的基础内容是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核心目标是生产高质量的社科研究成果。为实现这个目标,当前需要从三个角度进行突破:
(一)抓质量。
必须形成共识,社会科学的繁荣必须通过高质量的社科研究成果做支撑。没有质量的成果再多也是废品,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靠研究数量堆不成社会科学的繁荣。社科研究成果的质量取决于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研究者的基本立场如何,研究的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是不是来源于活生生的实践,研究的具体过程是否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也就是说是基于事实还是主观杜撰,研究出的产品是不是具有实际意义,是否解决实践问题或者具有学术价值,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研究成果的质量。作为管理方,必须明确质量问题贯穿于研究的始终,从研究主体到研究客体再到研究过程都离不开跟踪管理。
(二)促创新。
高质量的社科研究成果是以创新力为基本条件的。创新力包括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能力和创新的文化力。如果说创新的动力和创新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个体层面上,那么创新的文化力则主要体现在社科规划管理层面上。不能轻视创新的文化力作用,因为规划管理是否鼓励创新,鼓励批评,鼓励学术上不同的吉音,是不是对暂时失败采取宽容的态度,是否尊重知识尊重知识产权,等等。对这些问题作出明确、正向回答,无疑对研究主体进行大胆学术创新具有引导、激励作用,同时也会形成很好的鼓励创新的文化背景。
(三)搭平台。
我们要适应社科研究创新要求,在社科规划管理上除了建立健全一整套常规管理的规范基础上,更主要的是根据本地区实际,为社科研究者们搭建进行社科研究的平台。客观上讲,不同的研究者其施展才华的平台必然不同,有的在教室,有的在书斋,有的在学校,有的在机关,有的在 企业。但是,如何识别党和政府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大众的需要、企事业单位的需要,把握实践所需和学术前沿,分析不同研究个体或群体的各自科研优势进行统筹安排,这些都为社科规划管理部门为研究者搭建科研平台留下很大的创新空间。必须承认,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力量、资源永远是短缺的,但是,我们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我们本地的社科研究力量和资源还
有许多没有被发现,还没有被充分、有效地使用。不断地开发社科研究的资源,不断地生产高质量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 发展提供有效服务永远是社科管理的责任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