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类论文范文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社会科学作为协调社会关系、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它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大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成为决定人类命运的关键因素。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科学类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科学类论文篇1
浅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差异
摘 要: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科学是研究及阐明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二者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以及研究的功能上均存在差异。文章旨在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上的区别进行探讨。
关键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差异
自然科学以物质自然界为研究对象,它起源于人类对各种自然现象的困惑,是人类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科学则以人类为中心,研究和解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主体是人,因而具有价值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它们各自具有的功能。这不仅为深入探讨科学研究方法的体系与结构提供必要的依据,而且也为在科学研究中更好运用自然科学方法以及社会科学方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1 研究方法主导的方法不同
所谓主导方法是指“在同一领域,在众多的方法中,经常被用到的起决定性作用、处于主导地位的一类方法。”自然科学把实验(试验)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在自然科学领域,大量的、新的、精确的和系统科研资料,往往是通过试验而获得的。而社会科学的研究途径则以观察或调查研究的方法为主,例如问卷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等。
实验方法与观察方法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从内容上看,实验方法是简化、纯化、强化、优化研究事物的自然过程或以典型的形式再现客体。而观察方法是在对社会所发生的现象和过程不进行人工干预或控制的情况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观察,尊重客观的社会过程。从特征上看,可重复性是实验方法的根本特征。就是说,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实验结果决不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重复此项实验,应该得出相同的实验结果。不能重复再现的实验结果是不能作为相关的科学理论的客观支撑点。而社会现象则因时间和地点不同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即社会历史不具有重演律。
当然自然科学研究中也会运用到观察的方法,为了将二者进行区分,笔者将自然科学中运用的观察方法称为科学观察,将社会科学中运用的观察方法称为社会观察。就研究主体的身份而言,科学观察是一种非参与式观察。而与其不同的是,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不一定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研究,社会观察还包括参与式观察,研究者既是研究的主体,同时也是研究的客体的一部分。
此外,自然科学主要使用定量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而社会科学除了使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外,还大量使用访谈、参与观察等定性的方法。这是因为自然科学研究和的对象领域是物质世界,而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领域人类社会中参杂有精神世界的要素。社会科学研究涉及到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除了具有物理系统的非线性动态机制的复杂性之外,还具有凭借人自身的经验来进行内在调适和学习的复杂机制。尽管其中存在着内在的量化关系,但是这种内在的量化关系是极其不稳定的。因而,社会科学研究往往采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混合的方式进行。
2 研究方法的结构不同
根据研究方法适用范围的大小和概括的程度不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一般可以化分成三类。一类是最普遍的研究方法即哲学方法和逻辑方法,它适用于一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二类是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例如观察、实验(试验)、模拟、数学等方法(广义的观察、实验和数学等方法,研究社会科学也需要)。三类是适用于某一门或几门自然科学的特殊研究方法,例如在生物学研究中运用解剖法研究生物的构造和功能的关系。根据人类认识过程的发展顺序和深度不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又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通过科学观察、实验、模拟、调查获取感性经验材料的基本方法――经验方法。二类是通过对科学技术研究资料的加工得出科学结论的基本方法――理论方法。例如科学抽象法、各种逻辑方法、想象和灵感、数学方法、科学假说等等。由此可见,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层次性,且在每个层次里,经验法和理论法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例如在许多基础科学理论研究中,研究者将研究工具、仪器设备作用于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第一手事实材料,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使用观察实验和模拟等方法。然后研究者运用经验方法进一步将事实材料进行加工和整理。再次研究者把通过经验方法加工获得的事实材料,通过科学抽象,使用数学、逻辑、模型、归纳、演绎、假说、等方法上升为科学理论,这个阶段所使用的方法即为理论方法。因此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是呈立体网络状结构。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包括三大领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本身、与之相关的统计方法以及计算机统计软件的应用(如SPSS)。社会科学的研究目的有探索、描述、解释和评价四种。科学家在进行探索性研究时,往往采用定性的方法。问卷调查、实地研究、内容分析等在描述性研究中较为普遍使用。解释性研究常常需要运用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而评价研究则较多的采用实验研究和比较研究。可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结构是平面化的。
社会科学在研究过程中虽离不开理论思维方法,但更多运用的则是感性认识的方法。社会科学试图说明个人和群体的动机和行为,以及社会制度对它们的影响等复杂现象。这些现象往往不能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直接观察到或者加以量化,而更多的是依赖于人们的感性认识。因此,社会科学的研究呈现出大体上以感性方法为主,理论方法为辅的平面结构状态。
3 研究方法的特性不同
3.1 刚性与弹性
自然科学较为关注数据,它总是在受控的条件下收集数据,并把数据作为检验理论的一种方法。其研究结果具有很强的可检验性。在同等的条件下,运用适当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大体上是一致的,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很高。这是因为,不同的研究者在运用同一种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时要求严格遵循方法本身所给出的规则,也就是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刚性。 而社会科学的很多研究,尽管在同等条件下,运用同样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唯一的。例如,两个研究者在同一时间运用同样的方法――比较法对相同的两个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进行比较研究,得出来的结果却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就在于研究者在比较对象时,待入了不少主观选择性,所观察和比较到的结果自然不一样。可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弹性。
3.2 精确性与价值性
自然科学的研究强调在同样条件下运用同一方法的可检验性,也就是说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更具有精确性。其研究结果依赖于实证数据的支撑。例如,在经典数学中,科学家用微积分方程将力学、热力学、电磁学等等的基本规律一一地表示出来,然后运用这些微积分方程去解决问题。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之所以具有精确性,是由于它本身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决定的。在对自然现象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描述中,往往描述的是量的关系。事物的量虽然常常以变化的形态出现,但这种处于变化形态的量,在每个确定的条件下,也是有确定的值的。即使是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规律,其量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
与自然科学不同,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人们的价值观对研究目标、研究工具、研究路径的选择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研究者在探索中渗透着个人的价值观,在数据中参杂着个人意愿。例如,为了考察城市居民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接受性程度,我们可以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问卷的设计就会因人而异。由于研究者对这个题目的主观感受不同,所以所设计的题目的侧重点和考察点就会有很大差异。有的从邻里关系的角度来考察,有的从城市居民对外来人口的评价来考察。其次,访谈中,即使访谈的提纲一样,调查者在记录被访者的回答时,也会因为个人价值的差异而使得记录的侧重点完全不同。调查很容易被个人情感所驱使,对受访者产生同情、怜悯等心理。虽然社会科学研究一再强调价值中立,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上的价值性不可能完全的消除。
4 结束语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上存在明显差异。自然科学以实验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方法具有多层次性、刚性和精确性,呈现立体网络状结构。社会科学以调查研究方法为主要研究手段,其研究方法具有平面化、弹性、价值性的特征,呈现平面结构研究状态。在二者的研究中,我们需要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才能正确的描述研究对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栾玉广.自然科学技术研究方法[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8).
[2]蒋逸民.社会科学方法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6).
[3]唐盛民.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新解[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9).
[4]A・F・查尔莫斯.科学究竟是什么(第三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1).
[5]刘国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比较研究[J].探求,2004(3).
[6]梁枫英.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嬗变及和谐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2003(4).
[7]刘伟伟.从价值论的视野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差异――以马克斯・韦伯的价值中立原则为例[J].晋中学院学报,2008(8).
[8]叶初升.从认识论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J].社会科学,1995(5).
社会科学类论文篇2
谈科学看待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摘 要】 科学社会主义在一百六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凯歌高奏的高潮阶段,也经历了发展低潮时期。
【关键词】 科学;看待;科学社会主义
一百六十多年来,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过高潮和低谷的犬牙交错,既有革命胜利后的喜悦和建设过程的巨大成功,也有挫折后的沉沦,同时又有磨难中的奋起,其丰富而深刻的经验教训已经积淀为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同错误思想的斗争中曲折前进的,其发展共有四次飞跃:
(1)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理论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通过《共产党宣言》这一纲领性文件及其他科学社会主义著作,不仅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作了明确的回答和完整的表述,而且根据资本主义的矛盾冲突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实践,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基本原理,构成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2)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二次飞跃是列宁主义的产生。
列宁创造性地运用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揭示了俄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规律,率先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实体,使科学社会主义获得了崭新的内容.得到了巨大发展。从此,开始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阶段。
(3)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三次飞跃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同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性地应用于小国革命的实践,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市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丁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间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成功地解决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丁作、关于党的建设等——系列基本问题,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世界社会主义体系时期的科学社会主义。
(4)社会主义理论的第四次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形成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现律等方面的重大创新性认识。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面对新的世纪、新的实践、新的任务,在总结发展经验,分析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提比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现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这些思想的积累和升华。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和壮大都不会一帆风顺,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古今中外概其能外,社会丰义的发展也是如此。社会主义制度是与旧的社会制度和传统腐朽观念的决裂,必然受到被剥夺的“剥夺者”以及敌对势力疯狂的反抗和破坏,必然受到习惯势力、传统观念顽强的进攻和侵袭;社会主义制度是对资本主义的整个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的彻底否定,必然受到敌对势力的仇恨和围攻,他们企图通过有硝烟的和“没有硝烟”的战争,最终“在世界上彻底消灭共产主义制度”。
但是,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制度,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主义“最后的胜利依然是确定无疑的,但是迂回曲折的道路,暂时的和局部的迷雾”——虽然这也是难免的——,现在将会比以前多得多了。不过我们一定要克服这些障碍,否则,我们活着干什么呢?我们决不会因此丧失勇气。”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于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绝不是马克思主义“大失败”、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东欧苏联剧变是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根本原因在于信仰、信念上改旗易帜、改弦更张,使执政党发生质的檀变。长期以来,苏联奉行的社会主义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主框架的教条主义模式。这种教条主义的模式逐渐处于“僵化”的状态,阻碍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专制主义所造成的恶果,又使苏联一些主要领导人跳到右倾取消主义的极端,搞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终导致了社会主义政权的丧失。可见,东欧苏联剧变,是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基本问题的结果。冈此,东欧苏联剧变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理论教条主义、专制主义和取消主义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终结,而是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终结。苏东剧变的事实从反面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这是一个在“无产阶级政党内根本不容讨论的问题”。不然,就会像洪水决沙堤那样,顷刻间土崩瓦解。
观察问题,要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透过事物的进程看本质。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率先建立的,这就给社会主义出了一道“历史难题”: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使社会主义遇到前所未有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制约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但是,中国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综合国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提高,社会主义优越性终于较充分地发挥出来。如果我们以表象的、片面的、凝固的观点来进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优劣比较,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得以充分发挥看成其本身不具有优越性,那就必须得出错误的结论。
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挫折和低潮,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运动,而必然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即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列宁曾经说过:“把世界历史设想成一帆风顺的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向后作巨大的跳跃,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笔直、平坦的。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必然也会既有高潮也有低潮。
参考文献
[1]顾海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及其主题转换[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