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法论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以及相关论述,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特点。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应遵循邓小平所提出的创新改革方法论,坚持以社会主义本质为导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关键词: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方法论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系统的社会经济建设工程,是具体的社会经济建设实践发展过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现实基础和出发点、目标方向和价值目的、要素构成和过程环节以及手段途径和模式机制等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构成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科学方法论的现实载体。?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
(一)对国情的客观辩证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主体性的发挥在于对客观现实的尊重和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以实践辩证的方法论为指导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就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出发,不能从别国的模式出发,而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就要客观地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了解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并以此为基础和前提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社会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根本要素。在对来社会划分了两个阶段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未来社会的两个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历史任务,不同的具体制度和不同的分配方式,前者为后者准备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和更高阶段。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前提。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必须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坚持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十三大前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包括两层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我国社会的质的方面,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量的特征,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邓小平指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就实现了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准确定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基础,摒弃了空想化的对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甚至共产主义阶段的盲目追求,遵循了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规律,克服了不顾中国现实国情和特定历史阶段盲目建设的弊端,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建立在了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
(二)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
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从发展的角度认识事物,辩证分析社会经济建设的客观条件是正确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必要前提。?
从中国国情出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就不能不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把逐步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的要求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但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决不是凭主观意愿一味拔高生产方式的具体形式来实现,而必须坚持在实事求是的实践探索中创造真正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合理体制和机制。由于历史上形成的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模式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对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就显得势在必行了。从国情出发进行经济建设,就不能使自己置身于世界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现代化的基本趋势之外,而是必须科学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学会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手段与目的相统一的方法论?
(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
社会主义建设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有科学的价值目标作为导向。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前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告诉我们,不能真正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能正确区分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特征,是造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困难重重和巨大挫折的重要原因。鉴于此,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所发生的失误和偏差,就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他指出,“我们冷静地分析了中国的现实,总结了经验,肯定了从建国到1978年三十年的成绩很大,但做的事情不能够说都是成功的。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1]。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只有搞清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才能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才能真正克服姓“资”姓“社”的模糊认识和不合理的思想束缚。?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价值目标和发展方向。[2]?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具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1.突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地位。2.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3.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态性。?
社会主义本质论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它突出地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体现了在当前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挑战的回应。它又突出地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指出了我们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根本不同的。?
社会主义本质论还集中体现了发展与公正的辩证统一。只有经济发展了,才会富裕,才可能进一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只有以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公正合理为规范和导向,才能引导经济建设合理发展,也才能避免两极分化,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其实就是一个以公正为导向,以富裕为目标的协调发展的动态过程。社会主义本质论既为人们指引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目标——共同富裕,又体现了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由之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及在实现这个目标过程中所应采取的和谐发展方法——消除两极分化。?
总之,发展生产力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保证,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和我国经济建设的根本目标。生产力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发展生产力是手段,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把它简单等同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本身,否则就会倒向“唯生产力论”。目的的实现依赖于手段,手段要为目的服务,目的决定手段的选择与创造。社会生产力的更快发展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但不应该把它视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点,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共同富裕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内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始终要高度关注的重要方面,实现共同富裕则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价值目标。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法论在根本上继承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坚持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中考察社会历史问题,但又不仅仅侧重于生产关系的方面,而是恰当地强调了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更加强调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具体化,是衡量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的科学标准。生产力发展是判断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性标准,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标准,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形成并确立系统的生产力标准,就是为了从根本上剔除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和空想。[3]综合国力的提高也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多项目标和实力的综合发展,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的重要内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所在。“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统一,也是经济要求和价值目标的统一,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这同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们共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根本的价值目标和方法论指导。?
坚持以社会主义本质为导向,必须坚持手段与目的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要通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途径来实现,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是目的,是改革开放的目的,同时它又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个根本目的的手段。解和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模式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消除两极分化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但都是为实现共同富裕这个最根本的目的服务的。按照辩证法的原理,手段是灵活的、可调整的,目的是相对坚定的、不可变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就是要通过不断地改革开放,探索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和机制,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总之,坚持以社会主义本质为导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就是要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要求,必须时刻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必须及时消除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贫富分化现象,避免两极分化,从而实现在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雍成瀚.试论邓小平经济辩证法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