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政治论文 > 政治哲学 >

孔子政治思想论文(2)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孔子政治思想论文篇2

  论孔子的政治思想对当代政治建设的意义

  【摘 要】政治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西方的政治文化,更为重要的是立足于本国的历史政治文化特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形态。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政治思想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不仅要深刻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的内涵,更要实现其思想的当代价值的转换,这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孔子;天下为公;为政以德;仁;举贤才;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体系。他的仁政德治和礼治思想被多位学者继承和发扬,进而形成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庞大系统。孔子的政治思想经过后世继承和发扬,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念,并对东亚、东南亚、欧洲产生了影响。孔子的政治思想不仅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就是在我们社会主义的今天,他的政治思想对当代的政治思想的提出和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认真研究孔子的政治思想的现代意义,实现其思想的当代价值的转换,是现代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天下为公”——构建和谐社会

  “大同”是中国人民二千年来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不避身份贵贱,要求与贵族公天下,破门第举贤才的代名词。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意思是说,在实行“大道”的时代,天下都是公共的。人们做事都为天下公共利益着想,社会管理一定推举贤德和能干的人来主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定讲求信用,保持和睦友善,所以大家不单是以自己的双亲为双亲,不单是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这样使老年人都能善终,壮年人都有事干,幼年人都能健康成长,鳏、寡、孤、独和残疾人都能得到抚养;男人都有分内的工作,女人都有如意的归宿。“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大同理想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画图,为我们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也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六个方面:(1)“天下为公”的民主政治;(2)尊老爱幼、充满仁爱的社会风尚;(3)“讲信修睦”,高度文明的道德水平;(4)“人尽其才,地尽其利”,藏富于民的社会经济;(5)人人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

  他所提出的“天下为公”,是对这种理想社会最精辟而又最美妙的概括。大同社会充满仁爱,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他抓住了实现这一理想社会的根本,那就是人们的思想境界必须达到大公无私,奉献社会成为人们的心灵需求大同社会充满仁爱,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在孔子那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对等的,父母慈祥子女孝敬,兄长友爱弟弟尊重,丈夫仁义妻子顺从。这种关系体现了朴素的平等观念,作为家庭伦理的“孝悌”向全社会扩展即为“仁者爱人”、“泛爱众”。这样如果人们能自觉地把作为家庭伦理的“孝悌”之道扩展到整个国家和社会,做到“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就会形成一种尊老爱幼、相互友爱的社会风气,社会不但公平公正,充满正义与友善,而且充满了人间温情,男女老少、鳏寡孤独以至残疾人无不享受人间关爱,普天之下处处是亲人,处处有亲情,社会充满温馨和仁爱。

  孔子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是一个“讲信修睦”、文明礼貌的道德社会。在这种无私为公高尚情怀的陶冶下,人人都成为具有很高道德水平的谦谦君子。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忠等一系列道德原则,得到很好的实践,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并内化为集体无意识的良好习惯。在大同社会,社会利益的分配完全可以通过道德调节来实现,高度文明的道德水平成为社会公平与安定的根本保障。

  孔子的大同世界是一个经济高度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的社会。孔子主张搞好经济,并把“民富”放在为政的首要位置。孔子在规划国计民生时,有一整套目标和措施,孔子的治国三政“足食、足兵、民信”,都与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积累有关。孔子反对统治者与民争利,主张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希望通过厚施薄敛、博施广济、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均衡贫富等措施来提高经济增长率,使得“人尽其才,地尽其力”,从而实现民富国强的理想。

  孔子追求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人人皆得安适和乐的社会。首先是社会安定,人们没有丝毫的私心杂念,没有罪恶,没有偷盗残杀,不用刑罚,外出不闭户,社会安全稳定。其次是人人安生。在大同社会中,每个人不仅善待一部分人,与朋友共财,修己安人,而且善待一切人,使老有所安,少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利益民众全体,更为重要的是人人安适和乐。在大同世界,不仅社会安定,人们衣食无虞,而且幸福快乐。

  孔子的大同理想,只是他对美好社会的一种憧憬和对上古原始民主时代的一种向往,在他那个时代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他的“天下为公”的民主政治;尊老爱幼、充满仁爱的社会风尚;“选贤与能”的仁政德治;“讲信修睦”,高度文明的道德水平;“人尽其才,地尽其利”,藏富于民的社会经济;人人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的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具有互补性,能够为我们创建现代和谐社会提供可贵的借鉴:法制与德治的互补;人性的异化与同化的互补;市场竞争与“讲信修睦”的互补;重利与重义的互补;为己与为公的互补。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二、“为政以德”——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孔子的政治思想包括:德治仁政,提出“为政以德”(《为政》)。孔子认为对被统治的劳动者实行宽惠,即实行德政。德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对民宽刑罚重教化。经济上惠民,使民“足食”,“所重:民、食、丧、祭”。主张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反对统治者无节制地剥削人民,过分的剥削会造成“不均”,“不均”是有国有家者的大患。孔子认为要给百姓施仁德,教化百姓,首先要让百姓富庶,然后教化。他要求统治者管理人民是三部曲:庶、富、教。这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人民的富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日趋富裕,但贫富差距较大,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足食”,社会还存在许多不稳定的因素。要实现政治的稳定,国家的安定团结,先要让老百姓富裕,从而“富而无骄”、“富而好礼”,只有物质上满足了,再让老百姓在道德境界上提高,进而进行道德教化,促进个人完善与社会完善,促进人格高尚,才能构建社会和谐。

  政治上宽民,即反对实行“不教而杀”的纯任刑罚的苛政,主张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论语·为政》)认为德化礼教能禁止犯罪于未萌,比行政命令和法律制度更具有效力。 “道之以德”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统治者必须推行德治,表现为宽惠使民,轻徭薄赋,省法轻刑。二是统治者为人民树立道德榜样,启发民众的心理自觉。“齐之以礼”又包括:一方面统治者要模范的遵守礼的规定,从而感化和影响群众;另一方面是所有的人都应该用礼来规范自己,用礼来约束道德。这样,德化与礼教的结合就能防止犯罪和反叛。孔子重教化,轻刑罚,但他并不否认刑罚的强制作用,他视德与刑为政治的两手,两手都要重视。“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他认为政治宽厚百姓就会怠慢,怠慢了就要用严厉来纠正;政治严厉百姓就会受伤残,伤残了就要用宽厚的政策补救。孔子基于“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认为犯罪可以通过德化和礼教来预防,罪犯可以通过仁德和礼义来教化,反对不教而杀,是道德教化为消灭犯罪的有效手段。认为审判和刑罚的目的在于消除争讼发生的原因,而不在于残酷的制裁,他的这一思想被后人归纳为“以德去刑”。孔子重视道德,是针对当时社会严重的道德沦丧,道德沦丧加剧了人性的凶残。他认为“为政以德”,不但要以道德来领导政治,而且还要用政治来推进道德秩序之重建。孔子的这种思想为当代社会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以道德为中心治理国家的思想对影响中国两千余年,从理论到实践,甚至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都流淌着孔子传下来的德性论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直在提倡依法治国,但是我们还必须考虑到以德治国,这是中国的特色,中国需要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如果仅仅以法律来规范人民的行为,以刑罚来治理国家,不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化,也不是长久的治国之道。建国后邓小平就提出了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以来,我们的政府也更加注重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了。江泽民同志就提出:“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其中,“以德治国”就是在全民教育中,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三、“仁政”思想——民主议政

  许多人认为孔子的伦理政治思想是保守的,但是孔子并不保守,这在他的国民政治观念中得以体现。所谓国民政治,简单地说就是打破贵族政治垄断。主张刑无等级,法无贵贱,黜陟开放。孔子顺应了这种趋势,主张用人应该更器重“先进于礼乐”的“野人”。他以一个游士的身份创办私学、参与政治,这本身就是当时社会变革的重要部分,即是向学术和政治皆垄断于贵族的不平等制度发起挑战,从而冲破了君子、野人的社会身份隔离,这无疑是宣示一种伟大的平等主义。

  首先,孔子凸现周礼中的道德层次,用人格平等的道德代替人格不平等的道德。他强调等级中的高低上下只是角色不同,无人格上的贵贱,并且主张君主在道德关系中履行义务更应该主动。孔子的仁政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爱民惠民,所谓“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奉行以民为本,以“百姓”利益为中心,更甚一步就是民为重、君为轻。孔子虽然没有提出废除特权,但其强调的人格平等精神,为从根本上消除特权打开方便之门。现在我们提出人人平等,强调民主议政,人民当家作主,无疑是受到孔子国民政治的感染。

  其次,他将学术连同政治授于平民,他和他的弟子不是凭身份,而是凭自己修成的道德与才能参与政治,这一点自觉反映到孔子的政治主张之上,即尊贤,所谓“政在选臣”、“举直措诸枉”,从而否定官爵世袭制度。他培养和鼓励下层弟子发奋好学,苦心修养,乐以忘忧,而不像法墨两家那样指责人主不慧、环境不公,把升迁的希望多寄托在他人身上。孔子以这种国民政治意识传及后世,无数平民书生自我砥砺,不惧权贵、敢斗恶势力,以天下为己任。这也为当今社会提出平等开发放,要求青年、知识分子主动承担起改造世界的责任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孔子及其弟子的“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也为后来广立学校、以学选官的平等民主制度树立了最初模式。孔子高度赞扬“让贤”,他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直到《礼运》中说的“天下为公”,这表明孔子是向往王位禅让的,从而否定王位世袭制,这些都是孔子的民主主义思想。

  孔子的政治民主思想主要体现在“不患贫而患不均”的经济平等,“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尊贤”、“禅让”的政治平等和民主。这些精神被后来的儒家今文学派继承和发展,并构建出一套理想制度。直至现代,给我们的民主政治以极大的指导意义:政治必须以爱民为本,这是政德之根本,政治必须建立在道德合法性之上,民主参政议政不是别的,而是促进公共利益的一种道德责任,具备这个责任是一个合格现代公民。学术、政治皆因民众利益而获得价值,两者也以此获得有意义的联系。维护民众的利益,就是仁,就是至高的道德,于是这种道德又是一切学术、政治的根本价值基础!当今中国的整个价值体系有必要重建于这个根本基础之上!

  四、“举贤才”——反腐倡廉

  依靠君王、官员的道德示范进行政治统治,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之一。孔子当年提出的“为政以德”,也是针对官吏的。就现代来说,领导干部作为国家以及我们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担负着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领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官员的一言一行在网络信息特别发达的今天,随时都有可能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领导干部的特殊地位,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道德的国家,他们的言行往往具有社会导向作用,对社会的思想、言行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为了实行德政,孔子进而提出“举贤才”的政治主张,《论语·子路》记载:“仲弓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赫小过,举贤才’”;又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进而孔子把民意也列入了考虑之列。在君主制时代,统治者的言行的确在国家政治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执政为官者个人的修养和品德,认为国家政治的关键在于执政为官者的道德榜样,只要执政为官者是“贤人”,一起问题就解决了。他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从。”自己行为正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自己行为不正当,即使三申五令,百姓也不会信从。他强调执政者首先表现自己“正”,然后才可以“正”人。这与当今社会倡导反腐倡廉有异曲同工之妙。老百姓都会呼唤“包青天”,赞扬那些秉公执法的官员,而唾弃那些贪污腐化、生活作风严重有问题的官员。因此,领导干部必须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作出表率,然后才能以道德教化人民。这才是孔子“为政以德”的真正内涵。

  执政者的腐败,是当今政治的最大弊端之一。执政者不“正”会导致制度的缺失、社会的动荡、人心的丧失。在当今社会,物质的充斥导致领导者滥用权力、高高在上,他们忽视了执政最为重要的因素——榜样的作用。两千年前的孔子已经深深地体会到如此的为官之道,他常常以尧、舜、禹等圣君贤臣的榜样来教育弟子,要他们努力学习和修养,使自己能成为贤才,以具备入仕的资格,因此,孔子提出“举贤才”的主张,主张“学而优则仕”,从那些文化修养较高的人中挑选人才。认为“士”应当具备的标准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读书人立志学习和追求真理,孔子对学习与追求这种道很重视,主张根据道德来处理政事,在挑选人才方面孔子认为君子治政应尊五美。

  “五美”指“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即君子治政应提倡五种美德:给民众以实惠而自己不多耗费钱财,合理安排百姓劳作而不使产生怨恨;欲行仁政而不贪求;安详舒泰而不居功自傲;仪表容貌威严、庄重而不凶猛。因此,在政治上应当选拔具有“五美”的人才。“学而优则仕”,他的这种举贤主张,突破了奴隶制度的“礼不下庶人”和用人上的“亲亲”原则,而且“仁”的思想中包含着惠民思想,顺应了社会的进步,对针对当今出现官僚主义、官官相护、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的政治现象的整治有重要意义。杜绝腐败现象首先要选举贤德的人从事政治职务,同时对在任公职人员加强党性修养,再辅以一定的监督措施和严厉的惩治手段,这正是孔子的政治思想的体现。

  孔子曾受到人们的称赞,而且名声很高,这是人所共知的事。虽然总的看来他在政治上是保守的,但也不是顽固派,所以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有很多创新合理的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当时的人们能接受,而且我们以马列主义的观点来分析,也认为有些有进步性,有些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他的“天下为公”的思想对现代构建和谐社会;“为政以德”与现代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在“爱人”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仁政”思想与现代实施民主议政;在改良主义指导下,提出的“举贤才”等观点,对当今政治的发展和创新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启谦:孔子的政治思想和在教育上的成就,中国历史文物,2010-05-15

  [2]党明德:孔子的大同思想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东岳论丛,1996年02期

  3、王佃利、刘宗贤:孔子仁学的社会伦理导向,东岳论丛,1994年第6期,第74-80页

  [4]张明:孔子思想中的仁政德治,理论学习, 2001年08期

  [5]杨爱民:孔子政治思想小议,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4年

  [6]陈四光:孔孟思想中“仁”的认知内涵,理论界,2011年07期

猜你喜欢:

1.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2.孔子和谐思想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探讨论文

3.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4.论孔子的德育思想的论文

3317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