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企业经济民主的马克思主义解读
时间:
沈文玮1由 分享
摘要: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经济民主模式。科技革命及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分工是资本主义企业经济民主的物质基础;劳资关系的力量对比和工人组织程度决定了资本主义企业的民主程度;各国政治、法律、文化等上层建筑方面的差异形成了资本主史企业经济民主的多样化模式;资本主义企业经济民主的实质是资本“专制”的一种新形式。资本主义企业经济民主对我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资本主义;企业经济民主;劳资关系;企业管理
企业经济民主是企业劳动者通过参与管理,从而实现对经济过程不同程度控制的一种制度安排。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经济民主模式。对于企业经济民主,西方学者仅从企业管理层面或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层面进行分析,因此难以揭示资本主义企业经济民主的物质基础、经济性质和多样性等问题。而这恰恰是我们能否科学借鉴西方企业管理经验、并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所在。
一、科技革命及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分工是资本主义企业经济民主的物质基础
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的三次大的科技革命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生的。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言,这三次科技革命既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的原因,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的结果,表现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既要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又要坚持资本雇佣劳动关系的双重性质。这其中,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的分工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每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企业内部的贯彻,都是通过改变原有的分工形式实现的。比如蒸汽机的应用,把原来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主观性质的分工变成了以机器的连续性为基础的客观性质的分工;电力的应用,把原来的机械分工在规模扩大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并与专用性人力资源相结合;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把机器运转为基础的生产环节分工变成了以产品价值点为基础的模块化分工等。企业内部伴随科技革命进行的生产分工的改变,通过企业组织方式,推动了资本主义企业生产关系的随之调整,总的方向是生产技术的社会化,即科技革命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生产技术与生产者更加紧密的结合,“使劳动社会化,并把劳动看做是技术成就很高的一种工程技术事业,这种趋势,抽象地看,是充分发达的机器的一个特点,远比其他任何特点都引人注目。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技术上每进一步,这个发展前途就重复展现一次,但受资本家的阻挠,始终未能成为现实。”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企业劳资双方利益的根本对立性,使得资本只有控制工人才能控制剩余价值。所以,资本家利用每一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新的生产技术。通过组织分工。刻意地制造工人与技术的分离。形成片面发展的“局部工人”和不透明的“片面信息”,从而强化工人对资本的依赖,“马克思已经指出,工业界头目打胜仗的办法和将军们打胜仗的办法不同,后者是充实军队,前者是解散军队。”三次科技革命,资本家先后通过生产技术的物化、专门化和层次化,实现着对整体生产技术的垄断,个体工人只能是局部生产的有限的主人。
资本主义企业经济民主在这里,就是上述生产技术两种发展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企业生产过程中部分工人与全部生产技术的结合,或者是部分工人与部分生产技术的结合,主要的方式是企业工人不同程度地参与企业管理,即资本专制下的企业民主管理。
二、劳资关系的力量对比和工人组织程度决定了资本主义企业的民主程度
伴随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劳资之间的矛盾也不断深化,因此,在资本主义企业生产关系中,工人为争取提高工资、长期雇佣和“体面工作”等权利的斗争此起彼伏,从未停止。
工人与资本家进行斗争的具体途径是通过自己的组织——主要是工会——来进行的,基本方式包括集体谈判、工人代表制(工人董事、工人监事)、工人委员会制度等。斗争的效果从长期和根本上看,取决于无产阶级的意识,“一个阶级如果没有在某种程度上表示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具有共同的问题、利益和前途的集团的话,就不能在社会中存在——尽管这种表示在长时期中可能是微弱的、混乱的,而且是易受其他阶级操纵的。”但从短期来看,则取决于劳资双方力量的对比,在资本统治的条件下,工人组织力量的强大是相对的,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工人在企业生产中的地位,尤其是与生产技术的结合情况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2)工人队伍的团结情况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3)企业产品的市场销量情况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因为企业处在上升期的时候,往往希望有稳定的生产队伍,同时高额的利润也为生产队伍的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工人此时的谈判力和效果都会增长,反之就会下降。
资本对抗工人的途径要丰富得多,由于居于社会的统治地位,所以可以运用国家机器等手段来贯彻自己的意志,“资本是一种集中的社会力量,而工人只拥有自己的劳动力。因此,劳资之间永远不可能在公平的条件下缔结协定,即使在物质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的所有权同活的生产力相对抗的社会看来的公平的条件下也不可能。”除此之外,在企业内部,资本主要通过破坏工人之间的团结和消磨工人阶级的斗志来达到削弱工人力量的目的。主要手段有:(1)资本通过技术分配、管理分级等手段对工人进行分化,使得工人之间产生利益差别,破坏工人组织的团结。(2)资本通过改良措施,麻痹工人阶级意识,减少工人阶级斗志,使工人组织的斗争逐步停留在收入分配的讨价还价上,容易在小恩小惠面前妥协。(3)培育“工人贵族”阶层,既笼络工人精英,减弱工人斗争实力;又模糊劳资界限,麻痹工人思想。(4)激发工人之间的竞争,使他们为了生存自相残杀。(5)生产全球化,使得世界工人的团结增加了文化障碍。
资本主义企业经济民主在这里,就是上述劳资力量对比相对变化的结果,表现为资本绝对统治下的工人权益的部分实现,包括更加人性化的工作方式、一定程度的利润共享以及长期雇佣承诺等。但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按其本质来说,只要超过一定的限度就拒绝任何合理的改良。”工人通过工会组织所争取到的民主权利,必然只能停留在工人能够继续忍受资本专制的水平上。
关键词:资本主义;企业经济民主;劳资关系;企业管理
企业经济民主是企业劳动者通过参与管理,从而实现对经济过程不同程度控制的一种制度安排。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经济民主模式。对于企业经济民主,西方学者仅从企业管理层面或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层面进行分析,因此难以揭示资本主义企业经济民主的物质基础、经济性质和多样性等问题。而这恰恰是我们能否科学借鉴西方企业管理经验、并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所在。
一、科技革命及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分工是资本主义企业经济民主的物质基础
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的三次大的科技革命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生的。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言,这三次科技革命既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的原因,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的结果,表现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既要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又要坚持资本雇佣劳动关系的双重性质。这其中,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的分工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每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企业内部的贯彻,都是通过改变原有的分工形式实现的。比如蒸汽机的应用,把原来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主观性质的分工变成了以机器的连续性为基础的客观性质的分工;电力的应用,把原来的机械分工在规模扩大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并与专用性人力资源相结合;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把机器运转为基础的生产环节分工变成了以产品价值点为基础的模块化分工等。企业内部伴随科技革命进行的生产分工的改变,通过企业组织方式,推动了资本主义企业生产关系的随之调整,总的方向是生产技术的社会化,即科技革命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生产技术与生产者更加紧密的结合,“使劳动社会化,并把劳动看做是技术成就很高的一种工程技术事业,这种趋势,抽象地看,是充分发达的机器的一个特点,远比其他任何特点都引人注目。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技术上每进一步,这个发展前途就重复展现一次,但受资本家的阻挠,始终未能成为现实。”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企业劳资双方利益的根本对立性,使得资本只有控制工人才能控制剩余价值。所以,资本家利用每一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新的生产技术。通过组织分工。刻意地制造工人与技术的分离。形成片面发展的“局部工人”和不透明的“片面信息”,从而强化工人对资本的依赖,“马克思已经指出,工业界头目打胜仗的办法和将军们打胜仗的办法不同,后者是充实军队,前者是解散军队。”三次科技革命,资本家先后通过生产技术的物化、专门化和层次化,实现着对整体生产技术的垄断,个体工人只能是局部生产的有限的主人。
资本主义企业经济民主在这里,就是上述生产技术两种发展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企业生产过程中部分工人与全部生产技术的结合,或者是部分工人与部分生产技术的结合,主要的方式是企业工人不同程度地参与企业管理,即资本专制下的企业民主管理。
二、劳资关系的力量对比和工人组织程度决定了资本主义企业的民主程度
伴随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劳资之间的矛盾也不断深化,因此,在资本主义企业生产关系中,工人为争取提高工资、长期雇佣和“体面工作”等权利的斗争此起彼伏,从未停止。
工人与资本家进行斗争的具体途径是通过自己的组织——主要是工会——来进行的,基本方式包括集体谈判、工人代表制(工人董事、工人监事)、工人委员会制度等。斗争的效果从长期和根本上看,取决于无产阶级的意识,“一个阶级如果没有在某种程度上表示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具有共同的问题、利益和前途的集团的话,就不能在社会中存在——尽管这种表示在长时期中可能是微弱的、混乱的,而且是易受其他阶级操纵的。”但从短期来看,则取决于劳资双方力量的对比,在资本统治的条件下,工人组织力量的强大是相对的,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工人在企业生产中的地位,尤其是与生产技术的结合情况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2)工人队伍的团结情况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3)企业产品的市场销量情况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因为企业处在上升期的时候,往往希望有稳定的生产队伍,同时高额的利润也为生产队伍的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工人此时的谈判力和效果都会增长,反之就会下降。
资本对抗工人的途径要丰富得多,由于居于社会的统治地位,所以可以运用国家机器等手段来贯彻自己的意志,“资本是一种集中的社会力量,而工人只拥有自己的劳动力。因此,劳资之间永远不可能在公平的条件下缔结协定,即使在物质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的所有权同活的生产力相对抗的社会看来的公平的条件下也不可能。”除此之外,在企业内部,资本主要通过破坏工人之间的团结和消磨工人阶级的斗志来达到削弱工人力量的目的。主要手段有:(1)资本通过技术分配、管理分级等手段对工人进行分化,使得工人之间产生利益差别,破坏工人组织的团结。(2)资本通过改良措施,麻痹工人阶级意识,减少工人阶级斗志,使工人组织的斗争逐步停留在收入分配的讨价还价上,容易在小恩小惠面前妥协。(3)培育“工人贵族”阶层,既笼络工人精英,减弱工人斗争实力;又模糊劳资界限,麻痹工人思想。(4)激发工人之间的竞争,使他们为了生存自相残杀。(5)生产全球化,使得世界工人的团结增加了文化障碍。
资本主义企业经济民主在这里,就是上述劳资力量对比相对变化的结果,表现为资本绝对统治下的工人权益的部分实现,包括更加人性化的工作方式、一定程度的利润共享以及长期雇佣承诺等。但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按其本质来说,只要超过一定的限度就拒绝任何合理的改良。”工人通过工会组织所争取到的民主权利,必然只能停留在工人能够继续忍受资本专制的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