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哲学的诞生地—重读《关于费尔巴哈提纲》(2)
时间:
王辉1由 分享
历史领域一直是唯心主义的最后避难所。马克思将实践概念作为哲学的基本概念,第一次全面论述了历史观的主要内容,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将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实现了历史哲学的革命转变。
第一,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在人和环境、教育关系的错误观点及其英雄史观,指明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在实践基础上的一致性。他批评说:“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教育的产物。”旧唯物主义看到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但是把这些说成是决定一切的东西则是错误的这种学说不了解革命实践对“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不了解环境的形成和教育的改变正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来实现的。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必然导致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依照旧唯物主义的解释,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而环境和教育又是由所谓“人类理性”决定的。这样就陷人了不可解决的自相矛盾之中,仍然是在思想领域兜圈子。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是马克思对人和环境的关系所作的正确结论。这里的“环境”指的是客观世界。就是说,人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改造环境,同时改造人类自身。人在革命实践中受到教育后,又反过来更好地改造环境。所以,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变环境和改变人,都是统一的实践过程。统一的基础是革命实践。
第二,马克思抨击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出发,对宗教唯心主义世界观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现实的天堂世界是不存在的,宗教上的上帝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他说:“上帝的一切特性只是从人那里得来的”。这样就剥去了宗教的神秘外衣。但是,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是不彻底的。他把宗教的产生根源抽象地归结为人类感情的永恒需要。他批判宗教的目的不是消灭宗教,而是建立新宗教一一爱的宗教。一句话,他没有正确指出产生宗教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
针对这种情况,马克思指出:“世俗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人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这就是说,人们根据现实的人间幻想出一个宗教的天堂世界,并使它成为凌驾于人间世界之上的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人间世界的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来说明。因此,批判宗教仅仅靠揭露它的神秘外衣是不够的,还必须提高对宗教的认识。它的产生和发展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的矛盾之中,如果要消除这种矛盾,只能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即需充分发展生产力,改造整个社会,逐步消灭阶级,实现人类的解放,最终消灭产生宗教的社会根源。
第三,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抽象理解,提出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认为上帝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他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则是抽象的、错误的。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所谓“理性、意志、心”。理性是为了认识或思维;意志是为了愿望或自由;心是为了爱或友谊。费尔巴哈尤其推崇心中之爱,认为爱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是支配人的决定力量。一句话,费尔巴哈认为人只是有“理性、意志、心”的高级动物而已。这样,“抽象的共同性”既没有历史的差别,也没有阶级的不同,它们是抽象的、永恒不变的。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应当从人自身的心理属性中去寻找,而应当从社会生产劳动中,从具体社会关系中去探索。他说:人的“本质不是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这就是说,每个人都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劳动和生活,都处在以一定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关系之中。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关系制约着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因此,人的本质不仅是历史的、具体的,而且在阶级社会中总带有阶级性。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抽象的、永恒的、超阶级的人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由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是从抽象的人出发,不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他就不可能做到“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即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及其阶级本质进行批判。费尔巴哈既然找不到一条通向现实世界的道路,也就必然迷人另一条错误的道路。由于费尔巴哈离开人的历史发展,离开人的社会关系去抽象地孤立地观察人的本质,因而就不能把宗教感情看作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而是看作人类心理感情上的永恒需要;因而就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类在自然属性方面所具有的一些共同性。诚然,人的“理性、意志、心”是不能脱离人的自然生理机能的,但是用人的自然生理机能去解释人的“理性、意志、心”则是错误的。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人的社会特质,认为人的本质是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并不否认人的自然属性,只是反对孤立地、抽象地观察人的自然属性,只是反对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马克思说;“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惟一的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最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崇拜抽象人的阶级实质,一针见血地指出,费尔巴哈“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这就是说,费尔巴哈用对抽象人的崇拜来代替对上帝的崇拜,是反映了当时德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马克思把实践概念作为哲学的基本概念,通过批判费尔巴哈哲学,阐明了自己新世界观的科学性,并高度概括了新世界观的两个根本特征:1)新世界观的阶级性与旧唯物主义有根本的区别。正如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也就是说,旧唯物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基础上的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新唯物主义是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和思想体系联系在一起的,是无产阶级探求解放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精神武器,是无产阶级世界观。2)新世界观和以往旧哲学的另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它不仅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以前的旧哲学家,都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他们都没有正确地解决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不懂得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的道理。他们填给自己提出说明世界的任务,而没有给自己提出改造世界的使命。马克思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引人哲学,正确地解决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总之,马克思在《提纲》中,立足科学的实践观,从根本上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详尽地阐明了他的新哲学的全部构想。对于我们建立新时代的哲学理论体系,必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