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哲学论文 > 国学 > 谈谈国学经典教学论文范文

谈谈国学经典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 谢桦657 分享

谈谈国学经典教学论文范文

  国学是我国非常宝贵的文学资源,国学的教学应该具有时代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关于国学教学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国学教学论文篇1:《浅谈国学校本课程开展的必要性与价值》

  摘 要:国学承载着中华文化,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来源。8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形成的《巴黎宣言》称:人类要解决21世纪面临的问题,就应当到东方孔老夫子那里去寻求智慧。可见,学习中国文化,已经成为世界卓越人士的共识。通过小学教育教学来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将其有计划、有步骤地纳入课程体系,最起码也应当作为校本课程来研究和推进,并在国学校本课程走入课堂的实践中获取国学教育的价值与影响。

  关键词:国学;校本课程;必要性;价值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因此,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通过社会传媒宣传中国典籍毕竟只是一种补充渠道,真正使国学深入人心应当是基础教育。国学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在小学实施国学教育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在小学国学校本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课程实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它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而“课程改革的关键往往在于实施。对实施过程的考察是研究具体课程方案的重要一环。”学校层面的课程由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建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思路。在暑期实践中我们在四个地区探究了国学校本课程的开展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国学教育还没有真正引起重视,所以探明国学教育的价值和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开展国学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1.符合文化强国战略

  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意识发展的土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将全面推进“文化强国”战略,而在“文化强国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也加大了对中国国学的推广力度。那么,国学课程走进小学课堂可谓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国学是中华文明的根源和灵魂,国学经典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和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国家统一规划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课程中,国学教育内容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国学校本课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符合当代对学生的期望与要求

  让学生在最宝贵的年龄读最有价值的书。儿童学习经典,就如同师从贤哲,从人生的第一步就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从高起点展开人生。国学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文化知识,奠定孩子的人文底蕴,而且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孩子的儒雅、安静气质,为孩子以后的“薄发”,蓄积力量。对小学生科学的引导,是希望孩子在生活中秉承孔子的仁义精神,学会谦和待人、谨慎待己、勤学好问这样的优良品行。我们从积极正面的方向来培养孩子对国学的热爱,并非是机械地恢复旧学,而是希望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培养他们的刚健人格,使他们成为内外兼修的中国少年、未来精英。在国学教育方面,特别倡导:桃李不言让孩子感受国学,春风化雨让孩子享受国学,童蒙养正让孩子扎根国学,采用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快快乐乐学习国学。

  二、国学校本课程的价值

  (一)学术价值:

  1.传承中华文明,发展中华文化新内涵

  国学承载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开展国学校本课程,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开展国学校本课程,有利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建设新时期中华文化内涵。

  2.完善经典教学,丰富国学课堂教育经验

  为探索国学校本课程有效教学模式提供可行性建议。重视在课堂上采取激发兴趣、注意积累、训练能力的策略等。根据不同的学情、教学内容仔细设计教学过程,确保其时效性。使国学校本课程在小学课堂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应用价值: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性情品德

  鼓励学生接触国学经典,就是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能够让学生在国学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做到“美心美文,嘉言懿行”。用国学经典中的优秀思想滋养学生的成长,使学校成为书香校园、精神家园、和谐乐园。在接触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增大学生的识字量,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促进《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任务的落实。学生在教师讲授过程中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加经典储备,从而打下语文水平的厚实功底。

  2.开设特色国学课程,促进国学需求

  国学教育在今天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它不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而是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小学教育阶段应该打造国学校园文化,开设特色国学课程;树立“大国学”观,与学科教学进一步融合;开展特色国学活动,不断创新开展国学教育,提升学生国学素养。

  不同年级的学生吟诵不同的经典内容,避免重复、浅显、拔高,使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更加系统、有序。以《国学小书院》典藏为依托,按要求制定国学课的教学目标、计划、进度,确保国学课的顺利进行。将经典内容有机地融入教学中,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的同时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并由此带动其他学科结合教学实际,采取灵活、生动、有效的教学方式恰当渗透经典内容。

  3.推进特色校园建设

  国学经典进校园,传统与现代有机对接,打造当代教育新特色。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用传统文化丰富现代教育教学形式,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国学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国学教育也就必须是非线性的简单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小学阶段将国学教育有机地纳入课程总体规划设置,将更有利于保障和促进国学教育系统性、纵深性、科学性。就小学阶段国学课程设置进行有益且有效的探索,积极挖掘国学教育因素,结合实际,开发校本课程将国学教育深入课堂,将能有效地提升教育品质、培育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8.

  [2] 马云鹏.课程实施探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国学教学论文篇2:《国学教育与语文教学》

  摘 要: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内涵、外延十分丰富,汇集着本民族文化中最基本的知识,浓缩了传统的道德文化、礼仪文化、审美文化、音乐文化,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质。可以说二者密不可分。除此之外,语文教学面对广大的人群,直接影响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其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范围之广、时间之久、程度之深,不言而喻。可以说,语文教学是重振国学教育最基本最广泛最有效的途径。重振国学,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然而,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也正是当下国学教育缺失的主要症结。

  关键词:国学教育 语文教学 深化国学教育

  1、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的弊端一方面是应试问题,另一方面更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流失的表现,是社会政治庸俗化、功利化的集中表现。它只侧重于对作品进行肢解,对语法、词汇和结构进行分析,很难给学生带来思想陶冶和人文关怀,沦为纯知识、纯技巧的教授和模拟考题的反复演练,反而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个性特长、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发展。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语文教育不再是文化教育、人格教育、历史教育、经典教育,而变成了匠人教育。

  经历高考历练的我们,自然对语文教学之弊深有体会。在课文选取上,标准本应是“文质兼美”,而事实上却是政治大旗首当其冲。整体基调可以概括为资本主义国家黑心烂肺(《项链》、《套中人》、《欧也妮葛朗台》),旧社会万恶滔天(《药》、《雷雨》、《窦娥冤》)。通过课文作者的选择上,我们也可以看出选材过于注重思想的深刻性和政治性。老舍、巴金的代表作大都为鸿篇巨制,一贯通过行文的整体性、连续性来表现思想深度,而不以语言的精妙取胜。而教材却断章取义,仅截取一篇便分析其思想之深,既将原著分割得支离破碎,又难以打动读者。鲁迅的文章,文笔犀利,思想深刻,固然是好文章,但大部分都不适合中学生阅读。他的文章大都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人事背景,再加上教材教参的曲解和误导,学生如何读得懂。而真正以文笔见长的作家如张爱玲、张恨水等的著作却从未出现。对于涉世不深的高中生而言,语文教学应该是通过体现语言文学的美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从而在课余生活中培养起阅读名家名作,独立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思维的深化要靠阅历的积累,而不能揠苗助长,而目前课文中屡见不鲜的“揭露社会黑暗、人性丑恶”脱离生活、脱离时代,很难引起学生共鸣,这样文章的学习就变成了套话的堆砌而不是真实情感的表达。语文教学应该是方法的教导、兴趣的开发、人文的熏陶,而不是政治思想的灌输,语文教材更不应沦为政治宣传的脚本。

  考试制度上的弊端更是历来为人所诟病。语文教学相比其他学科本应是更开放更主观,而如今却愈发单一化。数学、物理等科目解题还允许其他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而语文却只能有一种。林天宏说真正的原因是写稿时窗外正好在下雨,两次写雨,只是随性。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本来就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事情,出题人却非要将主观臆断强加与原著之上,规定一个非此即彼的标准化答案,既不科学,又不公平,而且束缚了学生们的创造力。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等各类体裁的经典之作乃是各时代文人墨客的智慧结晶,语言文学美感的集中体现,国学之精髓所在,本应引人入胜,美不胜收,如今却被剖析地惨不忍睹,阉割地体无完肤,机械地要求考生去揣摩出题人的意思,成为禁锢学生思想的枷锁。如果终点本就是葬身之地,那一切的前行又有何意义。

  语文教学之根基已然千疮百孔,国学教育无从依附,又如何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语文教学本应是滋养国学教育的沃土,如今却成了绊脚石。当语文失去了本应有的人文魅力,而变成了考试的工具,当人格的教化、文化的传承变成了八股取士般的摧残,试问何人愿承此衣钵,发扬国故。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深化国学教育,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2、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深化国学教育

  2.1、提高教师整体国学素质

  打铁还需自身硬,语文教育要担当起接续国学的重任,让国学教育真正被年轻一代所接受,首先教育者应该具备较高的国学素养。一方面,对在职语文教师进行集中培养。教育部门将国学培训作为语文教师上岗之前的必修课程。各地的中小学教师系统地接受传统礼仪课、国学素养课和教法课培训内容,以提高教师的整体国学素养。另一方面,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国学素养,对传统经典之作耐心钻研,对其中可借鉴的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在教学之中将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名家名篇为载体传达给学生。

  2.2、培养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国学经典,“好读书,不求甚解”,阅读求博而不求专。开展读书月、文化周、朗诵比赛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用经典名著熏陶学生文化情操,用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为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提供条件,使之成为保护、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使者。

  2.3、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国学教育,应该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出发,将经典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国学教育对学生的感染力。对于小学生,可以将传统文化以动画片、儿歌的形式进行教学,将晦涩难懂、脱离生活的古文变得真实可感,寓教于乐。对于初中生,可以通过文化经典名著读书报告会和读后感演讲比赛等方式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更加有效地吸收;对于高中,可以邀请大学国学研究专家做专题讲座。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深入了解当地乡土文化,探寻根源,挖掘内涵。

  参考文献:

  [1]黄龙芳.国学教育与语文教学改革反思.硕博学位论文,2007

  [2]金文珠.浅谈《论语》教学中人文教育面临的困境.现代语文,2012

  [3]现行高中语文课文选取存在的问题

  [4]语文教育中加强国学教育的路径选择,文理

  国学教学论文篇3:《浅论高校历史教学中的国学渗透》

  [摘要]近些年来国学热之风在全国悄然兴起,这对于当代青年的成长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从历史中感受并学习国学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但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国学的内容值得我们每一个高校中国历史教师深思。传承国学不仅符合高校的教学定位,同时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历史教学 国学渗透 重新架构

  一、国学概述

  1.国学的定义。研究国学,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国学。古人云:“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由此可知,国学最早是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等教学机构,这并不是我们今天国人口中所称的国学。今天所讲的国学则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专指清朝末年产生的一种文化。当时,西方文化逐渐向中国渗透,形成了“西学东渐”之风,形成了当时所谓的“西学”。为了与之区别,一些知识分子就把中国传统文化统称为“国学”,晚清时期也成了中国文化转型的关键期。但对于如何定义国学这个问题,严格意义上来说,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做出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个普遍认可的说法,即“国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提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更多是强调“国故”中的一些经世致用之学,该定位由于受到历史时代的局限,不足以概括今天国人认知范畴中所认定的国学。随着时代的进步,今天的国学也不仅仅局限于经世致用的范畴,更多是指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而非读几篇中国传统经文就能领略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不能以读多少篇经典文献作为学习国学的一个标尺,更多应着眼于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统的领悟。

  2.国学的构成。总体而言,国学就是指中华文化的传承。在不同的时代对国学的构成也有所不同。今天看来,国学应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流传下来的传统典籍,这些属于有形产物。记载于经、史、子、集中的学问,儒家、道家等思想也涵盖其中。《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比较明确:“经”主要是指儒家思想、文化系统;“子”也就是道家和佛家等的思想;“史”就是指历史;“集”是个人文集,比如兵家、农家等思想著作,这些东西我们今天都是用历史来展现的。另一种则是无形产物,也就是我们所指的精神传承。这种精神主要依托第一种有形产物传承下来,没有第一种具体文字的流传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

  二、中国历史教学中的国学渗透

  1.渗透的必要性。当代的大学生对于国学的领悟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发生了变化。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国学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是要靠同学们课余时间的自我学习;二是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国学习得过程。作为一名中国近代史的老师更是应该在课堂上将国学更好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根据邓先生的国学传统定义来看,国学成为一门学科是在中国近代晚期时形成的,在此之前,虽然国学渊远流长但是并没有形成一门学科。究其原因,有一定的历史原由:这一时期西方社会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文明,中国的有识之士也第一次有机会去真正了解世界。在中西文明的碰撞当中我们看到中国的文明被撞得支离破碎,以至于当时的中国文化在西方人的眼中是那么的脆弱:“中国人做过什么?他们知道些什么?他们对科学作过什么样的贡献?他们不是对现代艺术和科学完全无知吗?”面对这样的误解、鄙视和凌辱,国人才真正去查找中国文化的缺失。

  以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运动是一次中国人将西方文明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主旨,当时提出的“中体”就与我们现今意义的国学概念十分接近了。洋务运动的贡献不仅仅是针对其本身所取得的一些成果,更重要的一点是它让学生们明白了中国文化背后的国学内容之所在。使学生真正明白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只是那些四书五经、八股文章,还应该是“经世致用”之学。

  2.渗透方法。热衷于国学是好事,但切不可盲目而为。任何学习都要讲求方法,国学之习得亦然。笔者认为,在中国近代史的讲授过程中去渗透国学内容,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首先,要有历史观。今天很多人一提起国学都觉得很熟悉,但再向深去探讨则感觉到非常困惑。什么原因呢?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国学来说没有一个总体的历史观。要想获得历史观就一定要去研读中国历史典籍,因为国学流传到今天,我们更多的感受应该是从历史典籍中来的。

  其次,要学会整理。很多人认为国学书籍很难懂,诚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古文的阅读对我们今人来说确实是感觉比较晦涩,但却并非是完全不可读懂的,只要学会了整理就会事半功倍。胡适先生对于整理提到过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形式上给古籍加上标点,替它分开段落;二是在内容方面加上新的注解,折中旧有的注解。今天我们享有很多前人的成果,所以我们的阅读和学习容易了很多,但是必要的整理工作还是需要有的,理出一条主线,做相应的笔记,再加以自己的心得体会,这种学习依旧十分有效。

  最后,要有传承性。国学有着几千年来的传承,它是一个系统,我们不能将其割裂,要能够总体把握其传承脉络,这样才能真正去领悟到国学的真谛。断章取义式的理解会对国学形成理解上的徧差,从而不能真正感受到国学的深意。

  三、中国历史教学中国学渗透的意义

  1.国学在近代的意义。由上论述可知,现代国学在某种意义上讲的其实就是历史。中国浩浩荡荡五千年的历史,每一个历程都有国学的印迹,伴随着历史的前行,国学的积累也在逐渐加厚。1840年后的中国历史被划分为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同时国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此之前那些四书五经、八股文章随着中国国门的被打开也受到了质疑,而那时也正是国学的一个重要转型期,国人在经历了内忧外患之后,痛定思痛重新审视国学。那时的国学已经与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国故截然不同了,无论是洋务派还是维新派都注重传统理论中那些经世致用之学,同时针对西方文化对之进行有效的整合。但当时也仅仅只是对西方一些成形的科学技术直接拿过来运用,特别是一些自然科学方面成果,带有明显的“拿来主义”色彩,而与其相对的社会科学方面主要还是遵从于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西方先进的政治理论、社会学说等人文方面的内容基本上没有任何引入。

  2.当代国学是近代时期的一个延续。近几年兴起的国学与中国古代和近代时期的国学又都不相同。当代国学在古代“经、史、子、集”与近代“西学东渐”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它继承了古代典籍当中的精华,也吸取了西方社会的一些成果,同时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全新的国学理论。当代国学与近尽国学也有着不尽相同理论基础,当代国学对于中国传统的理论尽管也十分重视,但却抛弃了传统思想中那些腐朽的阶级统治思想,更多是重视人的发展理论、社会和谐理论等。一言以蔽之,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是我们今天国学学习的方向。

  国学热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取士制度所造就的国学之热远胜于今,但意义却截然不同。高校历来是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根据地,而历史学科是国学传承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同学们学习历史、尊重历史、解读历史,从历史中领悟国学的魅力,是我们高校历史教师目前的重要任务,让国学在历史教学之中得到传承与发扬,也是每一个历史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英)约·罗伯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M].蒋重跃,刘林海,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

  [2]章太炎.国学大师说国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1.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2.国学经典学习论文

3.诵读国学经典培养合格大学生论文

4.大学国学经典论文2500字

5.小学国学经典教学论文

6.国学经典校本课程论文

330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