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哲学论文>中国哲学>

哲学类论文写作发表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任何一种哲学观都是以民族性的存在方式、时代性的内容、人类性的追求和个体性的风格去追求和探索关于世界本原和人类生活意义的“终极关怀”问题。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哲学类论文写作发表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哲学类论文写作发表篇1

  浅谈广谱哲学同以往传统哲学的异同

  【摘 要】本文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试从广谱哲学的内容展开,以其合理内核为线索,通过广谱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子哲学,受系统科学的启示而发展,侧重于广义方法论等方面的讨论,进而阐述广谱哲学同以往传统哲学的异同,最终揭示了广谱哲学的科学理性精神 。

  【关键词】广谱哲学 传统哲学 异同 科学理性

  广谱哲学的创始人张玉祥教授研究广谱哲学有近十五年时间,对于他自己定义其广谱哲学,常概括之:广谱哲学是关于相对广泛知识系列的一般哲理的广义量化研究。[1]广谱哲学的出现到饱满的过程中,各种关于广谱哲学同以往哲学的比较就没有间断过,真正意义上说,广谱哲学并不简单,本文就相关异同问题仅做一些简单阐述。

  一 从片段的合理延续和拓展看广谱哲学与传统哲学的联系

  历史上所有学科的诞生或发展,总是多少都继承了前面学科的合理因素。诸如古希腊时期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他们之间思想片段是延续性;到了中世纪的康德,黑格尔,直到马克思,那种关于哲学中合理内核与方法论的继承仍然存在。如今到了广谱哲学,这种在某些方面对以往哲学的延续和发展也有凸显。

  (一)广谱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子哲学

  张玉祥曾这样阐述广谱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思想是广谱哲学的背景坐标系,而广谱哲学是由这个坐标系定位了的一个子哲学”。[2]现实中在追随张玉祥做学问的过程中,他始终表示其本人和广谱哲学都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张玉祥从小对于像父亲那样朴素的无神论者就固有影响,自始至终经过后天教育之后,在他的德行里就便更容易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举例说,在请教关于广谱哲学学科定的得问题上,他立场坚定的回答“对于广谱哲学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多元哲学”。

  事实上在广谱哲学范畴和内容的框架中,也无不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灵魂。关于广谱哲学的精神也包含坚持唯物论观点,反对一切唯心主义,坚持辩证法,反对一切教条僵化、形而上学的方法,诸如广谱谱阴阳论和广谱联络论的应用就是讲辩证法的。正如此广谱哲学一直秉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和现代结构分析与广义量化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血肉的辩证结构主义建构思想。

  (二)广谱哲学受到系统科学的启示而发展

  广谱哲学的出现是受到了传统哲学的影响,这一点是肯定的,可以简单说一下。1978年在秦皇岛全国自然观会议上,张玉祥接触到数学家、泛系理论的著名学者吴学谋,从此二人便有交往。后来整个80年代末期张玉祥一直追随吴学谋研究泛系方法论,并和吴老一并成为泛系哲学的领跑者。吴学谋先生对广谱哲学认同的说,这是张玉祥娴熟地把泛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的结合起来,创造出广谱哲学这样独具特色的新的理论体系。[3]

  二 就“四个体系”的分析比较广谱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区别

  关于广谱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区别,首先在意识心态和结构体系上。一般来说传统哲学的范畴应属于社会科学或意识形态范畴,而广谱哲学可归属于大范围跨学科领域的元科学范畴。元科学是指各门学科的基础学科,比如各门数学的基础是元数学,那么所有科学的共同基础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元科学即哲学。可传统哲学总体是没有起到这个作用的,纵然象笛卡尔或者其他学者企图用结构(数学)解决哲学的问题,但并未得到好的结果。

  其次在观念体系和公理化体系方面,传统哲学是由自然语言组织的观念体系,广谱哲学则是由公理化方法组成的准形式化体系。自然语言的特点是含义丰富,但由此也产生了不够严密的缺点,采用公理化方法,通过概念或者命题的分层、排序以及对每个概念、命题的规范化处理,使哲学原理变成相对严密的逻辑体系,是广谱哲学建立自己的体系的独到之处。

  此外二者的区别还表现有,传统哲学是属于非构造型的定性分析,广谱哲学是构造型的广义量化分析。比如传统哲学讲的质,是区别于别的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从表面看似乎完整,但它只交代了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歧义在于质是怎么构造出来的,广谱哲学试图用广义量化的结构将质表述出来。

  关于哲学与数学化问题上,传统哲学往往在一个方面,即哲学,或者传统哲学又仅限另一个方面,比如数学化,甚至传统哲学能做到哲学和其他学科的简单交合。广谱哲学是类似于传统哲学将哲学和数学化的东西融合,但它并不简单仅限于融合,比如广谱哲学将各门具体科学的观察试验结果作为基本事实,并采用数学方法,以公理、模型等形式刻划所研究的内容,这是与传统哲学又一点不同的。广谱哲学作为一门基础哲学,它属于形而上的层次,但它并没降低哲学之为哲学的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在传统哲学的哲学思想、哲学观念与各门具体科学之间架起了一座联系和转化的桥梁。”[4]

  三、实现理论方法论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尝试-----揭示广谱哲学的科学理性精神

  从传统哲学的出现开始,哲学一直在为解决各种复杂问题而努力。哲学作为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从智慧之学,到形而上学,到解决世界和人的本质问题,以至发展到是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无可置疑哲学史是一部进步的发展史。到了广谱哲学,它仍然涵盖以往哲学的观念和思辨传统,并很好的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解决实际为其哲学的宗旨,以广义方法论为工具,从而在新的起点上具备了一种科学理性的精神。

  纵然广谱哲学作为哲学也带有传统哲学的东西,但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框架支撑,这就使广谱哲学具有了科学性和前瞻性。张玉祥始终将哲学与自然科学来改造传统哲学,在汲取传统哲学历史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并应用以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程序,提出了“广义四化”标准建构。

  纵然广谱哲学还有待发展,也受到一些学者的猜测,但它科学理性的吸收和扬弃系统科学、泛系方法论和现代结构类数学的成果,是广谱哲学奠定在极其宽厚的科学和数学基础上,作为哲学本身就是历史性的一大进步。事实上,广谱哲学做到了这些,诸如广谱哲学已经用于运筹学,行政自由裁量,可持续发展分析,素质教育问题,企业文化的广谱分析等领域。广谱哲学为实现传统哲学适应现代科学形式开辟了一条科学理性的道路,作为哲学广谱哲学是崭新的,作为科学广谱哲学是理性的。

  参考文献:

  [1] 张玉祥:《广谱哲学简明读本》,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广谱哲学研究所

  [2] 汪宏:探索哲学现代化之谜(关于广谱哲学的对话),郑州大学学报,1998(3)

  [3] 张玉祥:《广谱哲学探索》吴学谋 序 中国经济出版社

  [4] 张玉祥:《广谱哲学答辩录》.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4期

  哲学类论文写作发表篇2

  浅析后现代哲学如何体现西方哲学的内在逻辑

  [摘 要]哲学是思想的活动.现当代哲学虽然呈现为不同流派,却无一例外地表达着对生命意义的追寻,秉承着“能否思想”到“有无意义”的内在逻辑。本文通过对西方哲学史的梳理,阐述后现代哲学如何体现西方哲学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内在逻辑 能否思想 有无意义 后现代哲学

  哲学源于疑问:人何以存在?存在何以思考?存在有无意义?面对这些问题,人不可能局限于实存着的东西,而是转化为对世界和生命意义的强烈追问。这是一种寻根究底、永不满足的探寻。正如亚里士多德说的“求知是人的本性”。哲学探讨围绕人本身,在追求外物本质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现了对命运的追寻、对智慧境界的向往和对人生意义的拷问。

  一、从“能否思想”到“有无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怀着特有的探求事物的好奇心,开始构建其精神家园。这是对人与自然、自我与外物以及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最初探索。巴门尼德提出的著名命题:“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同一回事情”,即是说,感性认识不可能确立知识与对象的同一性,惟有理性认识才能达到这一点。巴门尼德自觉不自觉地看到了能否思想与是否存在的内在关联。能思指人的理性认识,不能思指人的感性认识.凡是能思想的东西就具有哲学的真实性和现实性,就是“存在”,反之,就是“非存在”,不能成为哲学的世界。

  到了近代,西方哲学开始了知识论转向,人们用理性把握世界。笛卡尔认为,“我思故我在”,“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一方面当我否定所有的事物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的存在时,因为我在怀疑或思想,我仍然是存在的;另一方面如果我停止了思想,我就不存在了。所以,只有一种属性属于我,与我不可分,这就是思想。

  康德哲学认为在认识领域,理性作为思辨能力,以先天的知性范畴规整感性材料,构造知识;在实践领域,则以理性自身具有的先天道德律规范人的行为,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和营造人性的生活世界指明了方向。

  西方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建立了历史上最庞大、最全面的哲学体系。“绝对精神”经过漫长的辨证运动不断丰富自身,最后在其自己的哲学中返回自身。因此,哲学的真实性就在于”对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能否思想”是哲学活动的本质规定。

  然而西方哲学在以“能否思想”作为哲学真实性的判断原则的同时,也包含着一个悖论:即对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遮蔽。这样,现代西方哲学的许多流派在力图是哲学研究从关心天体世界到关怀人间世界时,就明确提出了人的生命的意义问题。意义问题是人所特有的,寓于人类的生活世界之中,除人之外的自然界、动物界都是无意义的,把“有无意义”作为判定哲学的真实性和现实性的标准,就使研究意义的现代哲学超越了近代知识论哲学,成为面向人类生活和人生意义的哲学。

  胡塞尔以先验还原的方法试图重新建立一门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他的现象学也因此成为20世纪哲学的基点.海德格尔立足于现象学的基础上,认为存在先于意识,在我们进行思考与行动之前,我们已经被抛在世了,人类此在的存在方式就是理解与解释.伽达默尔把海德格尔哲学潜在着的理解的本体论维度挖掘出来,并把理解与解释事件扩大到人文世界的各个方面,就形成了“视界融合、效果历史”的哲学解释学.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再到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有无意义”构成了德国当代哲学的主题,也成为当代西方哲学的主题.

  通过上述对现代哲学的简单梳理,我们不难发现,虽然现代哲学不再追问世界的始基是什么,不再探寻认识何以可能等问题,但它不是一个哲学各派之间的差异愈来愈大的过程,而是一个在思维方式上日趋走向统一的过程。换言之,现代哲学的各家各派,不论它们之间存有多么大的差异,它们均是在生活世界观之下进行思维的,均在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是面向人类生活和人生意义的哲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不断转向表明哲学的实质是对人类生存方式及其发展道路的自觉反思.从“能否思想”到“有无意义”是西方哲学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

  二、后现代哲学的真实意蕴

  “后现代”这个词最初产生于20世纪40、50年代的建筑学、诗歌等领域,表示不同于传统的、个性化的风格。到了上世纪60年代,表现为一种文化现象。之后,该词被赋予一种哲学的概念。

  “现代性的终结”,是时常挂在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嘴边的一句口号。如果从内容上看,这句口号包含了这样三个方面,即“哲学的终结”(思潮哲学和体系哲学的死亡)、“真理的终结”(绝对真理和理性原则的死亡)、“人的终结”(主体地位和人类中心的死亡)。这三个“终结”,体现着后现代思潮的基本趋向。

  所谓“哲学的终结”,就是要求结束两千年来思辨哲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彻底摆脱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传统。罗蒂认为,“我们不应企图获得一种接替认识论的学科,而宁可企图使自己摆脱认为哲学应当以发现永恒研究构架为中心这样的看法。我们特别应当使自己摆脱这样的看法,即哲学可说明科学留下的未予说明的东西。按我的观点,发展一种‘普适语用学’或‘先验解释学’的企图,是极其可疑的。”

  德里达的“解构哲学”更是直指西方传统哲学的中心结构。他认为,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确定中心结构的过程。这个中心结构可以是理念、精神、实体、上帝、意识、秩序等。

  由于这个中心结构的确立,传统哲学建立了一个以二元对立为基础的“在场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 of presence)。“从柏拉图到卢梭,从笛卡尔到胡塞尔,整个西方哲学都设定先有善尔后有恶,先有肯定尔后有否定,先有本质尔后有非本质,先有单一尔后有繁复,先有必然尔后有偶然,先有原本尔后有模仿。这并非是形而上学态度的一面,而是其基本要求,是其最永恒、最深刻、最内在的程序。”

  “真理的终结”伴随着“哲学的终结”而来。几千年来,“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是贯穿在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根红线。而以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压根就不相信终极本质的存在,不相信客观真理的存在。因而,他们举起了“反基础主义”和“反本质主义”两面大旗。

  罗蒂提出,无论是传统的基础主义还是现代的基础主义,都把追求基础和超验本体作为哲学的根本任务。在体系哲学那里,这个基础和超验本体就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事实上,根本不存在绝对真理以及作为世界本体的“基础”。真理并不是对实在的反映,而只是我们加以相信的东西而已。只要我们是面对变化无常的经验世界,我们就会从偶然性出发,从而放弃对绝对真理的追求。

  “人的终结”,或者说“主体问题”是后现代主义哲学极力探究的一个形而上学问题。德里达和福科等人将人本主义视为形而上学,提出了“主体移心”的反人类中心主义。根据他们的观点,西方传统人本主义有着三个致命的错误。

  一是赋予人一种普遍的理性本质,将人类视为宇宙的精华和万物的灵长,从而得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

  二是强调人作为思维主体所具备的自律意识和构成意识,在康德那里得出了“人为自然立法”的结论;三是在人类的理性认识和社会进步之间划上了一个等号,相信科学的发展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重新思考“主体问题”,在后现代哲学那里,也就是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启蒙运动以来,“人类中心主义”不但没有实现主体的张扬,反而导致了主体的失败。现代人不仅要面对社会文化危机,而且还要面对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带来的危机。现代人并没有体验到人的主体性存在,而是感受到人的非主体化趋势。在旧的价值体系被破灭之后,后现代主义哲学试图重新找到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由上可见,后现代主义 哲学对于西方传统和现代哲学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要否定人类所有的文明,而是通过对传统与现代文明的批判来改变人们对自然、 社会、 文化和人的传统的、单一的和确定不变的看法,从而把人与自然、社会协调起来。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在终结西方传统和现代哲学的同时也在建构着新的价值基准。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每个流派都在追寻着各自理论不同的意义。

  三、后现代主义哲学仍然体现着西方哲学的内在逻辑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后现代”的“后”其实是一种“辩证性的反”,也就是指它的存在跟前面出现的原因、现象等是具有连续性的,它在这种连续性中以一种反省的态度,尝试去反抗前面的现象。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后现代”的“后”,又具有叛逆、抗拒、颠覆的意味。“后现代”可以说是现代社会或工业社会 发展到一个巅峰后的一种逆转。一旦社会发展到一个高峰,人便会开始反问:“这样的社会好吗?”人们感激机器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同时,又开始厌烦机器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为此,他们想把机器一脚踢开,重新生活于田园,回归大自然。

  后现代哲学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以人的生存价值为研究对象,在批判现代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文情怀,为人们观察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也使世界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探究生命意义的途径和方法,是人的内在需要和精神需求,它从人自身出发对包括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投射,是人类生命活力的象征意义。只有在活生生的生命中,在比较纯粹的意识体验里,人们才能获得一种关于人生活意义其问题回答的可能;人们才能理解,意义乃是人对于世界之整体的一种体验。正因为人是意义,所以才会有意义的世界及意义的结果,从而在根本上反叛虚无。

  哲学只要存在,它就会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但它的发展方式是自我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从今天对人的本性的反思和理解来说,就会看到人之为人的那个本性并不是“被给定的”,而是属于人的“自为的”本性。人的“自为”本性必然体现在人乃是作为一种追求和超越的存在。人总要在自然世界中去蕴注自己的追求,体现自己的超越,表达自己的意义。

  从古代的本体论,近代的认识论转向,现代的 语言学转向,后现代哲学的虚无,实质都是哲学不断实现自我、人不断超越自我的历程,表达“能否思想”到“有无意义”的进程。所谓后现代哲学对现代哲学的破坏倾向绝不可能意味着哲学从此成为历史的垃圾,而这恰好就是哲学本身的一种发展方式。对意义本身的追寻依然是后现代主义不懈努力的方向,也正是由于后现代哲学的反意义使后现代主义哲学获得意义本身。因此后现代主义哲学仍然体现着西方哲学“有无意义”的内在逻辑。

2918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