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哲学论文 > 中国哲学 >

800字哲学论文范本(2)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800字哲学论文范本篇3

  试谈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及中国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揭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进程中,以“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为基本目标,深入研究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经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传播、苏联布尔什维克党的生态理论与实践探索、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日益引起更大范围的认同。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在全世界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真正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精髓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体现着整体论思维方式、唯物论基础、辩证法原则、唯物史观立场,包括哲学、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自然环境等六个层面的基本理论内涵。

  首先,人与自然和社会有机统一的生态文明主体论。人、自然和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三个基本要素,他们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其次,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生态文明物质基础论。马克思恩格斯借用“物质变换”这个自然科学术语,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双向的物质变换过程,体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蕴,是循环经济的理念源泉。同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用“新陈代谢断裂”这一概念来阐述资本主义生态问题,并从城乡分离、远距离贸易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大土地私有制,由浅入深地分析了生态问题的根源。不仅如此,他们还把克服新陈代谢断裂、实现人与自然的合理物质变换看作是未来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指出那时人们将“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再次,生态问题的制度批判论。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面批判资本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从而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和反人性属性。马克思认为在以追逐利润为唯一目的资本逻辑作用下,资本主义的劳动成为了异化劳动,进而导致了工业文明社会的自然异化和资本主义生态危机。马克思恩格斯把资本主义看作是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把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合理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要求。

  第四,人类主体性与自然优先性相协调的生态文明价值论。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价值主体地位,指出“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强调人类相对于自然存在物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同时,他们又辩证地强调自然界对于人类的先在性,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相互统一,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应自觉遵循生态价值理念。

  第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想与社会进步论。马克思恩格斯预测未来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解放、社会解放与自然解放共同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不仅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在社会有机体理论框架下,提出了一些走向生态文明的社会生活实践措施。他们提出,“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或发展”,“只有通过城市和乡村的融合,现在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染才能排除”.

  第六,热爱尊重和爱护自然论。马克思恩格斯把自然看作是人与自然和社会有机统一的基础因素,主张热爱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他们指出“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前提、财富基础和精神源泉。他们强调尊重自然生态规律,认为“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他们对工业污染的河流表示深切痛惜,认为“这条河的水就不再是鱼的‘本质’了,对鱼来说它将不再是适合生存的环境了。”提示人类应该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来爱护自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涵,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最根本的理论源泉、最可靠的思想启示,为我们认识现实生态问题,科学理解生态文明内涵,实施生态文明战略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传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人类学笔记》,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进一步阐述了地理环境对生产力与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及其生产劳动的基础作用。在共产主义国际运动中,除了拉法格和梅林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生和战友最早重视他们的自然地理环境理论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在继承、解读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理论做出最大贡献的是普列汉诺夫。对此,黄楠森指出:“唯有普列汉诺夫全面、系统地研究和论述了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地理环境理论。”

  普列汉诺夫的地理环境理论主要阐述了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独立于地理环境之外的逻辑和规律、生产力中介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互动、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可变的量”,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意蕴,具有重要的学术成就和历史价值。

  苏联布尔什维克党的生态理论与实践探索。首先,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发展。列宁提出了科学的物质概念,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他针对黑格尔的观点指出:“不能用精神的发展来解释自然界的发展,恰恰相反,要从自然界,从物质中找到对精神的解释……”

  ?与马克思恩格斯相一致,列宁也强调尊重自然,重视人与自然关系,批判资本主义破坏环境。他引用恩格斯的话揭露了资本主义大城市糟糕环境状况,“人们都在自己的粪便臭味中喘息,所有的人,只要有可能,都要定期跑出城市,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喝一口清洁的水。”

  列宁批判了垄断资本主义追求超额利润生产目的生产方式、帝国主义对外扩张所导致的工人生存环境恶化、殖民地原料被掠夺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列宁还通过人造肥料的使用阐述了城乡资源循环利用的思想,肯定了科学技术在改善环境中的作用。其次,布哈林的平衡论生态哲学思想。布哈林的平衡论把自然界称作“环境”,把社会称作“体系”,认为历史就是在这两者平衡与不平衡中发展的;他把平衡分为社会体系中的内部平衡和社会体系与自然界之间的外部平衡,二者不可分割,互相联系,后者决定前者。在此基础上他强调指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的培养基。这就决定着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另外,布哈林在狱中哲学笔记《哲学的沉思》中认为:“人类是自然的和自己的两重动物”,提出了人类“生活和工作在生物圈中”的观点。再次,斯大林改造自然的生态观。斯大林既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唯物主义立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性,又对恩格斯抱有偏见而抵制辩证自然观,轻视自然界的整体性以及自然界内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只关注改造自然带来的眼前利益,却忽视了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斯大林的改造自然计划当时取得一定成效,但留下了生态后遗症。20世纪70年代咸海开始干涸与1985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成为苏联工业化进程中的两大生态灾难。苏联生态问题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在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能够自动解决生态问题。

  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挖掘。首先,福斯特等人批评了西方学者歪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缺乏生态思想的荒谬言论,明确把生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在本质上就是生态唯物主义。

  奥康纳认为马克思主义具备了“一种潜在的生态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视域”,主张历史唯物主义向生物学和自然观延伸。其次,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本性必然破坏生态环境。高兹指出,“任何一个企业都对获取利润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会最大限度地去控制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投资,以使自己作为强者存在于世界市场上。”

  福斯特也谈到,资本主义制度是形成生态危机的社会力量,要阻止世界环境危机日益恶化的趋势,不能仅仅在生产、销售、技术和增长等环节上做文章,而必须进行制度变革,用生态社会主义国家取而代之。

  ?再次,对生态危机本质和危害的揭示。福斯特认为当前的世界生态危机是一场“终结一切的危机”,是人类“最后的危机”.奥康纳从资本主义第二重矛盾出发推演出资本主义双重危机,强调生态危机与经济危机相比更加具有根本性。最后,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号召开展变革资本主义、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的全球行动。奥康纳呼吁:“建设一种没有剥削的、社会公正的生态型的社会,特别需要联合起来斗争,必然发展某种统一的政治策略,如此才能同全球性的资本和那些不断壮大的全球性准国家组织相抗衡”.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环境的忧患责任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生态公正等思想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他们过于突出人与自然的矛盾、生态危机在资本主义矛盾和危机体系中的地位,寄希望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来解决社会矛盾、用生态革命代替社会变革的思路也带有空想色彩。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逐步获得学界认可。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发展根本性问题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思想先后引起了学术界的认可和关注。首先,《自然辩证法》对于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最早受到现代自然科学家的肯定。因提出基本粒子结构‘坂田模型’而享有盛名的日本着名物理学家坂田昌一,在其对科学界和哲学界都有很大影响的《我所遵循的经典---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论文中,强调了《自然辩证法》对于“科学的方法”的重要指导作用,他说:“今天,我想谈谈所遵循的经典着作,尤其是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这部着作就像珠宝的光芒一样照耀着我四十年的研究生活。”

  在日本还有另一位深受《自然辩证法》影响的着名物理学家宫原将平,也十分认可这一点。不仅如此,《自然辩证法》中的“历史发展的思想”也获得了创立耗散结构理论的普里戈金的赞赏。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及其时代价值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美国的拉斯金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关于人类解放及其物质基础的学说有一种生态学上的持续性要求,“剔除它的传统和19世纪的假想,马克思主义能够为探讨一种新的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式提供一个内容丰富的框架。”1995年在法国巴黎国际马克思大会上,马克思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第一个生态哲学家和第一个社会生态学家,青年恩格斯也被认为是最早的伟大的生态学作家之一。2007年在美国克莱蒙研究生大学召开“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马克思主义和生态文明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全球意义与对中国的启示受到中外学者关注。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迈克尔·佩罗曼教授强调,“马克思在帮助我们解释当今困扰人类社会的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方面则有巨大作用。”美国生态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查伦·斯普瑞特奈克也认为,“马克思的一些敏锐观察依旧适用于当前,马克思的认识对于后现代经济和生态文明仍然是重要的。”

  除此之外,英国环境伦理学家乔纳森·休斯在着作《生态与历史唯物主义》中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对环境问题的积极意义,得出了建立在生态上适度可行的生产发展是“各取所需”共产主义原则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结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不同区域和制度范围内的理论与实践,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思想启示、价值指引、实践经验和世界眼光。

  思想启示在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指导,这种指导地位有待于在实践中凸显;价值指引在于,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必要行动,同时社会主义有制度优势,中国生态文明的成功实践必须要与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并行;实践经验在于,生态文明建设是综合性的战略设计,应结合基本国情实施有中国特色的建设行动;世界眼光是指生态文明具有全球性和人类性,中国要承担国内建设生态文明与推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的双重义务。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开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伟大实践

  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社会主义只是一种理论,尚没有成为现实,所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还只能以理论形态存在,没有付诸实践的条件。”苏联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从理论走向实践提供了制度可能性,但未能转化为应有的实践价值。生态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但“西方中心论”和资本主义制度制约着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彻底解读。中国共产党作为全球最大的执政党,在全世界率先以国家战略的形式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伟大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实践作用和世界意义。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探索。建国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生态理论与实践中,绿化祖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做了历史铺垫。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生态环境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因素,领导开展了兴修水利、保持水土、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修复生态、保护环境、计划生育、防治病虫害等工作。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号召植树造林和绿化祖国,兴修水利工程和减灾防灾,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建设,提出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强调“集约经营”和“生态平衡”.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于1994年确立了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2003年提出了21世纪我国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总体构想。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提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十一五”规划纲要。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战略,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性运用和发展。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价值理念、实施原则、建设内容做出了全面、系统、具体的规划部署,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突出了生态文明的战略地位;第一次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根本目标,以及“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未来目标;第一次对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做出全面部署,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以及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和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建设方针以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制度建设等重点任务,这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设计与实施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继承、结合时代特点的最新发展以及体现中国特色的创新性运用。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指引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引领全球生态文明进程。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同志着眼战略全局,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

  比如,高度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将其看作是关系人民福祉和关乎民族未来的大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民意所在民心所向的重要问题。从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探索环境保护新路、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等六个方面出发,对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提出了明确、系统的指导思想、根本原则和实践要求。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又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理论指南,也将对全球生态文明进程产生引领作用。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未来。习近平同志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引领着中国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另一方面,中国将引领全球生态文明进程。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发达国家绿色变革动力不足,资本主义失去了在人类生态文明转型中的引领地位。相反,不以利润为本而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价值的契合性。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开辟了一条具有全球价值的探索人类生态文明进程的新道路。


猜你喜欢:

1.哲学论文2000字

2.生活中的哲学论文1000字

3.关于哲学的论文8000字

4.哲学论文3000字

5.中国哲学论文

2748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