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时间:
赵虹1由 分享
【摘要】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把现代医药学称为分析时代的科学,21世纪将是系统科学时代,亦即中医时代,并将引起整个科学界面貌的改观。未来的中药学也将是中药系统工程学,对药材的栽培(养殖)-采收-加工炮制-制剂-成分-药理-疗效实行最佳线形控制和网络控制。
【关键词】 中药未来 发展趋势
1 中药研究的思想史概述
为了说明未来中药学的发展道路,首先有必要回顾既往在研究思想上的历程。从“医药俱度论”和“废医存药论”得到证明。产生的思想根源是完全迷信合成药物的作用,连植物药都否定了,何况中药。试图脱离中医来研究中药的疗效和有效物质,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现代医学的辉煌成就是在不断发现和纠正自身体系的谬误中取得的。就在盲目否定中医药的年代,西医“自身中毒论”和“病灶感染论”等理论上的错误造成滥施手术,危害甚广。这提示我们,分子药物不论是合成药还是天然产物所潜在的局限性。中药研究必须遵循中医药理论,扩展自己的学术发展途径。
2 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2.1中药理论研究系统化 中药理论除了中医的阴阳、脏象等基本理论外,还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反畏、配伍禁忌以及采制加工经验所包含的理论知识。现在已进行了文献方面的初步整理。
2.2研究思路多样化在药材研究方面大致可以分为 从亲缘关系和生物学研究入手,解决中药资源短缺问题;以传统用药经验和药性归类方面研究,产生20世纪新中药材;从保证中药质量出发,研究地道、加工、贮存、制剂的系统质量控制;从中医治则和临床经验入手,对攻下药物和活血化淤等药物的共性研究。
2.3中药疗效评价客观化 这种趋势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形成了一套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分型,并采用现代科学指标总结中药疗效的方法;二是复方研究成果逐年增多,统计和疗效分析规范化。
2.4中药生产工业化 饮片和成药生产的企业化为机械化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洗药机、切药机、碾压机、粉碎机、包装机等日益推广,并开始和计算机结合,由电脑自动控制。另一方面,中药材收购、生产、销售实行“三证”以后,管理和流通方面一体化加强,对保证和提高中药质量有利。
2.5中药质量标准化 传统的方法是以地道、采收期、炮制制剂技术来对药材整体有效性加以控制,而不是针对其中某一成分。“望、问、闻、切”的特点是快速,而且不需要对样品作任何特殊处理,但量的标准不明确,需要人脑贮存大量特征信息。色谱和光谱技术以及生物测定引入中药质量控制中,将使中药标准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6中药学教材规范化 已有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和中药制剂学等五门专业课程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基础、药用植物学等全国统编教材,有利于人才培养。
2.7药典内容现代化 我国从1963年版开始,药典分一、二两部,一部收载中药。通过比较可看出药典在突出中药特色和吸收现代科技方面的明显变化。
2.8中医中药研究同步化 中医和中药研究相脱节,医不知药,药不为医用都将导致中医整体的消亡。把二者结合起来的途径是加强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把提高疗效和提高药材质量统一起来。
2.9中药科研国际化 中药独特疗效和从中药中发现新药的成功例子吸引着国际学者对中药研究的兴趣。
3 未来中药学的基本特征
3.1以“气味论”为基础的中药理论不变 中药的形色气味是中医几千年来用以解释药性的依据,并受阴阳五行学说的支配,形成特有的理论体系,今后中药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取决于对人嗅味觉生理和药物气味本质的研究。
3.2用于防治疾病的物质形式不变 即使用药材和中成药的方式不变。这是区别于“天然药物”或“植物药”研究的显著标志。“天然药物”是国外针对“合成药物”而提出的,其实二者本质都是分子药物。中药学物质基础的研究是提供安全、有效、精良的药材和成药。在此前提之下,借鉴一切现代化技术来确保“整体药物”疗效的发挥。
3.3辨证论治,采用饮片一汤剂的形式不变 辨证论治是中医精髓所在,与之相适应的是能随证加减的饮片一汤剂形式。既然如此,汤剂的药效研究和改进这一难题就是不可回避的。尽管在技术上还存在很多困难,但是到2000年,汤剂的化学成分谱和主要药效指标可能快速解决;医院用和家用煎药电器将普及;服用量也会大大减少;必要的矫味剂亦将研制成功;制备汤剂所需的饮片,即适于炮制和煎煮、能达到最佳煎出效果的片型和厚度的标准将要确定。
4 小结
总而言之,未来中药学的任务是探索人、药以及人药关系三方面的复杂性。我们现在正处在世界药学史的第三次浪潮中,现代医学的治疗战略正在从对抗疗法转向调节对策,而后者恰是中医药的优势和特点所在。
当代的药物有三大特点:专属性更强,更接近病灶,更多地采用天然物质作为药物。这里描绘的是西药的未来,与前述未来中药学三项基本特征的方向、目标全然不同。毫无疑问,中药学要尽可能采用分子药物的成就来丰富自己,但是如果以分子药物的途径来代替或掩盖中药学发展道路,那就没有中药学的未来可言。
【关键词】 中药未来 发展趋势
1 中药研究的思想史概述
为了说明未来中药学的发展道路,首先有必要回顾既往在研究思想上的历程。从“医药俱度论”和“废医存药论”得到证明。产生的思想根源是完全迷信合成药物的作用,连植物药都否定了,何况中药。试图脱离中医来研究中药的疗效和有效物质,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现代医学的辉煌成就是在不断发现和纠正自身体系的谬误中取得的。就在盲目否定中医药的年代,西医“自身中毒论”和“病灶感染论”等理论上的错误造成滥施手术,危害甚广。这提示我们,分子药物不论是合成药还是天然产物所潜在的局限性。中药研究必须遵循中医药理论,扩展自己的学术发展途径。
2 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2.1中药理论研究系统化 中药理论除了中医的阴阳、脏象等基本理论外,还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反畏、配伍禁忌以及采制加工经验所包含的理论知识。现在已进行了文献方面的初步整理。
2.2研究思路多样化在药材研究方面大致可以分为 从亲缘关系和生物学研究入手,解决中药资源短缺问题;以传统用药经验和药性归类方面研究,产生20世纪新中药材;从保证中药质量出发,研究地道、加工、贮存、制剂的系统质量控制;从中医治则和临床经验入手,对攻下药物和活血化淤等药物的共性研究。
2.3中药疗效评价客观化 这种趋势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形成了一套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分型,并采用现代科学指标总结中药疗效的方法;二是复方研究成果逐年增多,统计和疗效分析规范化。
2.4中药生产工业化 饮片和成药生产的企业化为机械化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洗药机、切药机、碾压机、粉碎机、包装机等日益推广,并开始和计算机结合,由电脑自动控制。另一方面,中药材收购、生产、销售实行“三证”以后,管理和流通方面一体化加强,对保证和提高中药质量有利。
2.5中药质量标准化 传统的方法是以地道、采收期、炮制制剂技术来对药材整体有效性加以控制,而不是针对其中某一成分。“望、问、闻、切”的特点是快速,而且不需要对样品作任何特殊处理,但量的标准不明确,需要人脑贮存大量特征信息。色谱和光谱技术以及生物测定引入中药质量控制中,将使中药标准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6中药学教材规范化 已有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和中药制剂学等五门专业课程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基础、药用植物学等全国统编教材,有利于人才培养。
2.7药典内容现代化 我国从1963年版开始,药典分一、二两部,一部收载中药。通过比较可看出药典在突出中药特色和吸收现代科技方面的明显变化。
2.8中医中药研究同步化 中医和中药研究相脱节,医不知药,药不为医用都将导致中医整体的消亡。把二者结合起来的途径是加强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把提高疗效和提高药材质量统一起来。
2.9中药科研国际化 中药独特疗效和从中药中发现新药的成功例子吸引着国际学者对中药研究的兴趣。
3 未来中药学的基本特征
3.1以“气味论”为基础的中药理论不变 中药的形色气味是中医几千年来用以解释药性的依据,并受阴阳五行学说的支配,形成特有的理论体系,今后中药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取决于对人嗅味觉生理和药物气味本质的研究。
3.2用于防治疾病的物质形式不变 即使用药材和中成药的方式不变。这是区别于“天然药物”或“植物药”研究的显著标志。“天然药物”是国外针对“合成药物”而提出的,其实二者本质都是分子药物。中药学物质基础的研究是提供安全、有效、精良的药材和成药。在此前提之下,借鉴一切现代化技术来确保“整体药物”疗效的发挥。
3.3辨证论治,采用饮片一汤剂的形式不变 辨证论治是中医精髓所在,与之相适应的是能随证加减的饮片一汤剂形式。既然如此,汤剂的药效研究和改进这一难题就是不可回避的。尽管在技术上还存在很多困难,但是到2000年,汤剂的化学成分谱和主要药效指标可能快速解决;医院用和家用煎药电器将普及;服用量也会大大减少;必要的矫味剂亦将研制成功;制备汤剂所需的饮片,即适于炮制和煎煮、能达到最佳煎出效果的片型和厚度的标准将要确定。
4 小结
总而言之,未来中药学的任务是探索人、药以及人药关系三方面的复杂性。我们现在正处在世界药学史的第三次浪潮中,现代医学的治疗战略正在从对抗疗法转向调节对策,而后者恰是中医药的优势和特点所在。
当代的药物有三大特点:专属性更强,更接近病灶,更多地采用天然物质作为药物。这里描绘的是西药的未来,与前述未来中药学三项基本特征的方向、目标全然不同。毫无疑问,中药学要尽可能采用分子药物的成就来丰富自己,但是如果以分子药物的途径来代替或掩盖中药学发展道路,那就没有中药学的未来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