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进展
时间:
若木1由 分享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已经被公认为癌前疾病状态,引起国内外医学者的广泛重视和研究。中医根据其病症表现多将其归属于“胃脘痛”、“痞证”等范畴。西医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上,目前还没有好的治疗措施。中医药在治疗CAG上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重视整体治疗,侧重健脾扶正的思想,从而改善患者症状,延缓萎缩发展,甚或逆转萎缩[1],而且具有辨证论治、个体化、方药随证加减、不良反应少等特点。本文对近年来有关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的研究和治疗情况进行总结,以了解本病的中医治疗进展,为进一步促进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深入研究提供平台。
病因病机
本病病位在胃,与脾、肝、胆、肾等脏腑密切相关,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与以下几种因素密切相关:饮食失调、饥饱不调、喜食热烫粗糙或辛肥油腻食物、嗜酒吸烟、情志怫郁、忧思恼怒、禀赋不足、素体虚弱、邪毒内侵、久病体弱、劳倦内伤。
为了配合现代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步伐,对病机的认识、分析是必要的,目前对此病病机研究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戴博军[2]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先天不足、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思虑过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运化腐熟功能失调,湿浊内生,气机阻滞。段飞茹等[3]认为CAG的基本病机是以脾胃虚弱、升降失常为本、热毒侵袭、肝胃郁热为标、久病入络,气血瘀滞为变。但肝郁气滞贯穿始终,既为发病诱因,又为病变结果。故萎缩性胃炎的病机与肝的关系密不可分。陈昌华[4]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虚、热、滞相兼。虚主要是指脾胃气虚,热是指脾胃蕴热,滞是指气滞或气滞血瘀,发病过程中可以出现虚、热、滞侧重不一,但三者往往相兼为病。有人采用结构化方程模型研究发现脾胃虚弱、胃阴不足为最常见的中医证型[5]。郑宝平[6]根据痞、满、胀、纳差、疲乏等虚弱症候临床表现将CAG分为脾胃气虚型、脾胃虚寒型、脾胃阴虚型,认为“脾胃虚弱”为CAG及其癌前病变的发病之本,《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虚以“脾胃虚弱”为要,正气不足,则容易被邪所侵,或感邪后无力驱邪外出,使邪伏于中焦脾胃,如再遇饮食不节、情志所伤、过度劳累等损伤脾胃,正虚无力攻邪,邪伏中焦,病情迁延日久,变化多端,终致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发生。
辨证分型
中医治病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各个医家对CAG的认识各有仁智之见,辩证分型各有不同。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有以下几种:高富贵[7]将CAG分为胃阴虚、胃阳虚及胃阴阳两虚3种证型。李花玲[8]归纳为肝气犯胃、湿热中阻、胃阴亏虚、脾胃虚寒这4种证型。戴博军将其分为脾胃虚弱(或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肝胃不和证、胃络瘀血证5种。张文斌将其分为6型[9]: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魏建中[10]则将CAG分为脾胃气虚型、脾胃气滞型、肝郁化热型、胃阴不足型、脾胃阳虚型、肝脾不和型、瘀血入络型,共7型。虽然对本病的辨证分型各不相同,但概括起来不外虚、实、虚实夹杂3种,但以虚实夹杂者多见。虚者多以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正亏表现为主,实者多以兼见湿热、寒湿、食滞、痰饮、瘀血等邪实表现。
治疗方法
中医开展CAG伴IM和异型增生的治疗工作已有多年,初步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罗平[11]认为本病的中医治疗原则为扶正祛邪,根据阴阳、气、血、寒热、虚实之不同而分别侧重以不同治法。脾胃虚寒者宜温中止痛,胃阴不足者养阴益胃,气滞者疏肝理气,郁热者清热和胃,瘀血者活血化瘀。陈昌华治疗采取补益脾胃、清热解毒、行气活血三法并用,并根据虚、热、滞的侧重不同,以一法为主,兼顾其他。董军梅等[12]治疗上则注重益气养阴,理气活血。中医治疗CAG多从补虚入手。最新研究表明,临床CAG的主要中医独立治法依次为益气健脾、疏肝理气、滋阴养胃、清热化湿、温中健脾和活血化瘀之法[13]。
中药治疗作为中国传统医药的主要治疗手段在治疗CAG方面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因此中医药被广泛用于CAG的治疗,并获得了相当多的经验。临床医生在临床研究中采用固定方加减、基础方加减或随证加减治疗,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高富贵将胃阴虚、胃阳虚及胃阴阳两虚3种证型的CAG分别予自拟三酸汤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合理中汤加减以及益胃汤加减。结果:108例患者中,临床控制75例(69.4%),临床好转26例(24.1%),无效7例(6.5%)。谢微杳[14]将CAG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健脾养胃、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对照组予丽珠得乐、维酶素片、阿莫西林胶囊、吗丁啉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胃黏膜病理变化及Hp感染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对胃老年人用药的体会
病因病机
本病病位在胃,与脾、肝、胆、肾等脏腑密切相关,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与以下几种因素密切相关:饮食失调、饥饱不调、喜食热烫粗糙或辛肥油腻食物、嗜酒吸烟、情志怫郁、忧思恼怒、禀赋不足、素体虚弱、邪毒内侵、久病体弱、劳倦内伤。
为了配合现代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步伐,对病机的认识、分析是必要的,目前对此病病机研究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戴博军[2]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先天不足、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思虑过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运化腐熟功能失调,湿浊内生,气机阻滞。段飞茹等[3]认为CAG的基本病机是以脾胃虚弱、升降失常为本、热毒侵袭、肝胃郁热为标、久病入络,气血瘀滞为变。但肝郁气滞贯穿始终,既为发病诱因,又为病变结果。故萎缩性胃炎的病机与肝的关系密不可分。陈昌华[4]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虚、热、滞相兼。虚主要是指脾胃气虚,热是指脾胃蕴热,滞是指气滞或气滞血瘀,发病过程中可以出现虚、热、滞侧重不一,但三者往往相兼为病。有人采用结构化方程模型研究发现脾胃虚弱、胃阴不足为最常见的中医证型[5]。郑宝平[6]根据痞、满、胀、纳差、疲乏等虚弱症候临床表现将CAG分为脾胃气虚型、脾胃虚寒型、脾胃阴虚型,认为“脾胃虚弱”为CAG及其癌前病变的发病之本,《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虚以“脾胃虚弱”为要,正气不足,则容易被邪所侵,或感邪后无力驱邪外出,使邪伏于中焦脾胃,如再遇饮食不节、情志所伤、过度劳累等损伤脾胃,正虚无力攻邪,邪伏中焦,病情迁延日久,变化多端,终致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发生。
辨证分型
中医治病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各个医家对CAG的认识各有仁智之见,辩证分型各有不同。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有以下几种:高富贵[7]将CAG分为胃阴虚、胃阳虚及胃阴阳两虚3种证型。李花玲[8]归纳为肝气犯胃、湿热中阻、胃阴亏虚、脾胃虚寒这4种证型。戴博军将其分为脾胃虚弱(或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肝胃不和证、胃络瘀血证5种。张文斌将其分为6型[9]: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魏建中[10]则将CAG分为脾胃气虚型、脾胃气滞型、肝郁化热型、胃阴不足型、脾胃阳虚型、肝脾不和型、瘀血入络型,共7型。虽然对本病的辨证分型各不相同,但概括起来不外虚、实、虚实夹杂3种,但以虚实夹杂者多见。虚者多以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正亏表现为主,实者多以兼见湿热、寒湿、食滞、痰饮、瘀血等邪实表现。
治疗方法
中医开展CAG伴IM和异型增生的治疗工作已有多年,初步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罗平[11]认为本病的中医治疗原则为扶正祛邪,根据阴阳、气、血、寒热、虚实之不同而分别侧重以不同治法。脾胃虚寒者宜温中止痛,胃阴不足者养阴益胃,气滞者疏肝理气,郁热者清热和胃,瘀血者活血化瘀。陈昌华治疗采取补益脾胃、清热解毒、行气活血三法并用,并根据虚、热、滞的侧重不同,以一法为主,兼顾其他。董军梅等[12]治疗上则注重益气养阴,理气活血。中医治疗CAG多从补虚入手。最新研究表明,临床CAG的主要中医独立治法依次为益气健脾、疏肝理气、滋阴养胃、清热化湿、温中健脾和活血化瘀之法[13]。
中药治疗作为中国传统医药的主要治疗手段在治疗CAG方面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因此中医药被广泛用于CAG的治疗,并获得了相当多的经验。临床医生在临床研究中采用固定方加减、基础方加减或随证加减治疗,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高富贵将胃阴虚、胃阳虚及胃阴阳两虚3种证型的CAG分别予自拟三酸汤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合理中汤加减以及益胃汤加减。结果:108例患者中,临床控制75例(69.4%),临床好转26例(24.1%),无效7例(6.5%)。谢微杳[14]将CAG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健脾养胃、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对照组予丽珠得乐、维酶素片、阿莫西林胶囊、吗丁啉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胃黏膜病理变化及Hp感染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对胃老年人用药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