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内容论文
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统一战线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论文,欢迎阅读!
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论文
《试谈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战略,统一战线理论是党的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创新成果,而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战线理论,则是其中独具特色、极其光彩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战线理论,作为体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发展的创造性成果,同时又是一脉相承的。那么,这个“脉”是什么?如何把握好这个“脉”?这是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新局面必须回答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只有找准和把好这个“脉”,才能抓纲带目,更好地坚持、完善和发展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把新世纪新阶段的统一战线实践不断推向前进。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战线理论一脉相承之“脉”,至少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始终把统一战线作为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统一战线,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取得胜利,什么时候我们消弱、放弃了统一战线,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遭受损失。毛泽东同志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通过总结我国18年革命斗争经验,就作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的著名论断。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缩小,而是应该扩大”。江泽民同志强调:“在新世纪,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绝不能动摇。”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继承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统一战线是重要法宝的思想,进一步指出,统一战线不仅是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共同坚持统一战线的法宝地位,使统一战线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不断深入人心,巩固发展了全党重视、全社会支持统战工作的良好局面。
第二,始终把大团结大联合作为统一战线的主题。
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安身立命之本。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和内部构成有所不同,但实现最广泛的大团结大联合则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共同强调的主题。毛泽东同志曾精辟地说,政治的本质就是把赞成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并指出“我们的势力越大,胜利的把握就越大,这是很硬的道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统一战线的本质“就是团结大多数,孤立敌人”。进入新时期,他又根据我国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强调统一战线“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江泽民同志根据我国社会一致性增强基础上的多样性发展,指出“不论哪一个阶级、阶层,哪一个党派、集团、哪一个人,我们都要团结”。从而突破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局限,发展和壮大了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由于始终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统一战线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都为巩固和发展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始终把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作为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
人心向背、力量对比,始终是一个党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和执掌政权的决定因素。因此,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把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作为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把工农联盟以外的其他一切赞成革命的阶级、阶层的力量团结起来,是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建国后,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提出,要继续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调动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和直接间接的积极因素,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服务。邓小平同志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共同奋斗,还要为促进台湾归回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共同努力”。江泽民同志则在2000年召开的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统一战线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正因为如此,统一战线才能为中国共产党克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第四,始终把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
统一战线的存在和发展是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一项长期的基本战略,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毛泽东同志曾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高度来说明统一战线的重要性、长期性,多次指出这是无产阶级实行统一战线的基本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在建国初期就指出:“统一战线有其策略性,但更主要的是它的战略性。”江泽民同志针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统战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指出在我们党近80年的光辉历程中,统一战线始终是党的工作全局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我们党一项事关全局的长远战略方针”。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统一战线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与长期性,揭示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与历史上封建阶级和国外资产阶级统一战线的本质区别,是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根本方针。
第五,始终坚持又团结又斗争、又团结又批评的重要方法。
统一战线是不同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等社会政治力量结成的联盟,是同与异的统一体。有的异无关宏旨、无碍大局,可以存而不论;有的异涉及重大原则是非,必须坚持原则,进行正确的引导乃至严肃批评和斗争。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这是一个真理。“只有团结而无斗争,或者只有斗争而无团结……都是错误的政策。”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统一战线内部大量存在人民内部矛盾,“团结----批评----团结”成为处理统一战线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要“发扬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传统,按照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加强党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帮助各方面人士和群众在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共同基础上不断增强团结。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针对统一战线内部差异性、选择性增强的趋势,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讲两点论,既要讲团结,也要有一定的批评,当然方式方法要注意。”同时强调,在涉及重要原则问题上,还要进行必要的斗争。正是由于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坚持既团结又斗争、既团结又批评的重要方法,正确处理了统一战线中同与异的矛盾,才使统一战线做到了“和而不同”,从而充满蓬勃生机与活力。
第六,始终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领导权问题是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关系统一战线的发展方向。为此,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都反复强调党的领导对统一战线的极端重要性。1947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深刻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时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邓小平同志针对改革开放后一些人在党的领导问题上出现的模糊认识,明确指出:“我们国家也是多党,但是,中国的其他党,是在承认共产党领导这个前提下面,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并反复告诫,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原则不能动摇,“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根本保证”。正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坚持党的领导问题上的一贯思想,才为统一战线始终服从服务于党的总目标、总任务提供了根本保证。
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战线理论是开放的理论体系,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完善的理论体系。以胡锦涛同志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统战工作,并着眼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新情况、新变化,提出了一些新的重要的论断和思想,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党统一战线理论之“脉”的内容。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统战理论研究,准确把握统一战线理论发展之“脉”,为巩固和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作出新的贡献。
毛泽东思想论文篇1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厌学现象
一、高职院校学生对《概论》课厌学行为的特点及表现
1. 高职院校学生对《概论》课的厌学行为特点
所谓的高职院校学生对《概论》课厌学行为指的是高职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课程学习的消极、对立、不配合等情绪,从而出现一种背离教育者期望目标的反向行为。这些行为具有鲜明的特点,归纳起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消极性。这种特点体现在高职生行为上,表现为他们面对教育时在行为意向上具有与教育者意图相异的消极倾向,呈现出被动、消极应对《概论》课教育的行为特点。
第二,反向性,指的是高职学生思想和价值观表现出与《概论》教育期目标相背离的现象。其表现是高职生淡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等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对传统社会价值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同时对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却逐渐接纳和认同,在价值取向上则从单一趋向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主导意识形态的反向的离心倾向。
2. 高职院校学生对《概论》课厌学行为表现
高职院校学生对《概论》课厌学行为表现指的是高职学生在这门课程学习对此门课程持厌学情绪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课堂表现,出现频率较高的主要有集中在听课出勤率低、听课抬头率低、前排就坐率低三个方面。
第一,听课出勤率低。从小学、初中、高中乃至高职,思想政治课开设内容大致无二,很多道理或理论于文科学生来说已经烂熟于胸。所以,很多学生开始质疑高职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和实际有效性。再加上,尽管高校在开展这门课程的时候已经说明是公共课,由此,出现了学生到课率和出勤率低,甚至有的学生长期不到课堂上课的现状。
第二,听课抬头率低。可以说,很多高职生在刚入学之后,特别是在参加完军训之后,都有较高的纪律性,各门课程的学习也能够准时到,很少有缺课的情况,课堂上也能遵守纪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纪律性慢慢地降低,很多学生也开始有选择性地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或者是在课堂学习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比如爱情方面的、社会一些焦点等)进行听讲。尽管我尽量根据时政与学生进行探讨,也安排了多次实践课的内容,但学生兴趣度不高,更多的时间会在课堂上做其他的事情。
二、出现上述问题及想象的原因分析
1.学生方面
相对一般的本科院校的学生,就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他们有务实性质强、生源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学习目标不明、学习意志力薄弱等问题。务实性强导致他们只会对就业有帮助的学科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而《概论》课作为一门“副科”,多被学生列为无用课程。不少学生认为上《概论》课纯粹是浪费时间,不如多看看专业课方面的书,或者多看看外语和计算机,多考几个对自己以后找工作有帮助的“证书”。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讲,只专心做自己的事情。由此,不切实地了解学生内心世界,有针对的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难会收到有效的教学成效。另一方面,高职生生源文化知识基础也比较薄弱,也就是说教师如果不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有针对地课程内容调整,设计符合学生学习水平的教学大纲,势必会导致其学习效率低下。同时,由于其基础薄弱,也会导致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普遍偏低,更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坚强的意志,在学习上容易放松要求,缺乏进取精神,导致意志力比较薄弱。
2.教师方面
《概论》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社会科学,教师必须要有足够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吃透教材、切实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这样才能真真切切去驾驭它。但是,在现实中,思想政治政课教师队伍中多混有非本专业人员的加入,这样教学效率必然大大折扣。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一贯的“灌输式”理论讲授照样存在。虽然,不少老师有针对性地加入了多媒体技术教学、增加了师生互动等等,但是也存在简单化、绝对化的问题,使学生依然认为思想品德课地教学“假、大、空”而不愿意去学。
三、针对原因分析提出的相关解决办法
1.整改教学内容
目前,高职院校思想品德课的内容选择与本科院校教材规定的内容大致相同,相关的针对性比较差。所以,任课教师要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有针对性的整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
2.加大思想品德课专业师资力量建设
对于在职教师,要加大在职教师出去的培训、考察力度,注重任课教师师风、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水平。如:现有很多教师都是闭门造车,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能力。对于师资数量,要积极扩充,改变过去那种什么学科教师都能上思想政治课的现状,让专业性强的教师对口教育。
3.改革现有教学方法
对于思想政治课,每个学校要有针对性地扩展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力度,尽可能多的使用先进的教学工具。但是,值得注意的就是防止现代化教具的滥用,仅把多媒体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在课件的制作上,不可花哨,更不能上课只对着多媒体“目空一切”,忽视学生的反应和感受,否则同样会引起学生反感而达不到教学效果。此外,要积极拓展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延伸到课外的思路,充分开发课堂之外的教学途径来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标。
4.重视对学生的引导
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特别是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个人魅力感染学生,让其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使他们更加乐于去学习、愿意去学习;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概论》课的教育,不仅仅是教师本身一味的讲授,而是让学生去预习,做课件、找案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入到课堂中来,挖掘他们的潜力,提高他们的兴趣。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