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毛概论文 >

毛概结课5000字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毛概结课5000字论文篇二

  《邓小平价值理论探析》

  摘要:邓小平价值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猫论”是邓小平价值理论的基础,科学技术是邓小平价值理论的核心,发展是邓小平价值理论的关键,“三个有利于”是衡量价值的标准。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产生了辉煌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在党的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邓小平理论无疑具有巨大价值,邓小平价值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价值理论深刻论述了价值的涵义、价值理论的基础、价值理论的核心、价值理论的关键、价值理论的标准等各个方面,把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进一步推向前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成果。

  什么是价值?在一般意义上,价值指的是事物的用途或积极作用;在经济学中,指的是凝结于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指的是事物(物质的和精神的现象)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邓小平始终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需要放在首位,着重于从价值的角度认识和对待问题。对每一方案、政策,他既从真理观的角度,看它“对还是不对”,还从价值观的角度,看它“好还是不好”,也就是看它是否符合国家利益、人民需要,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他认为:“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9页)

  邓小平主张对外开放,因为“利用国际和平环境更多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这对加速我们的发展比较有利。”(《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8页)邓小平鼓励发展“三资”企业,因为“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1页)邓小平最先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因为在他看来。“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3页)邓小平非常重视社会稳定,因为“中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只要有利于中国稳定的就是好事。”(《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3页)对于知识分子,邓小平有十分独特的看法,他指出:“说什么‘白专’,只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好处,比闹派性、拉后腿的人好得多。”(《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页)在国际活动中,邓小平主张中国决不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因为“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3页)。

  这里,邓小平所说的“有利”、“益处”、“好处”、“好事”等等,都是相对“对”、“真”、“正确”而言的价值问题。任何一个政策、计划、方案、行动,都既要是“对的”,也要是“好的”,坚持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作风。

  一、猫论:邓小平价值理论的基础

  1956年邓小平被选为党的,走上了第一线的领导岗位,亲历了“公社化”和“大跃进”及以其为主因导致的三年严重经济困难。为了改变局面,他从价值观的高度进行反思和指导,寻求摆脱困境的出路。

  猫论最早见诸文献是在1962年邓小平谈《怎样恢复农业生产》。邓小平谈到“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23页)他引用民间谚语:“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邓小平的这些话带有浓厚的生产力标准和务实的价值取向。这里,“好”讲的是价值,“最好”就是最有价值。“态度”讲的是价值观,即关于“哪种形式”的生产关系“好”,“哪种形式”的生产关系“最好”的看法、观点。邓小平的这一论断,用价值论的语言来表述就是,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生产关系,就是好的生产关系,否则就是不好的生产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价值观。

  按照这样的历史观、价值观,“包产到户”、“责任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好的生产关系,应予坚持;那种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人民公社”则是不好的生产关系,应予摒弃。这种对生产关系形式所持的好或不好的看法,坚持或摒弃的态度,就是人们关于生产关系的价值观。

  1961年后广大农村再次自发兴起“包产到户”的做法。中共安徽省委对此加以支持和引导,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制度。邓子恢、陈云、邓小平等中共领导对这个做法表示赞同,著名的“好猫论”就此出名。“猫论”改变了过去凡事都要先以意识形态衡量、凡事都要先从政治着眼、凡事都要先问问教条的思维习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猫论”成为中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的一个理论标志。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价值理论的核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按照这个思想路线,我们党逐步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经济和文化还相当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重申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其“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而科技就是生产力。

  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所做的开幕词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他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1985年3月7日,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在1988年9月和胡萨克会谈中,邓小平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春,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又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出发,从_-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状况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非实体性要素,渗透在生

  产力的实体性要素之中,并直接影响着实体性要素。科学技术武装了劳动者,革新了生产工具,扩大了劳动对象。科技水平制约着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的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力其他因素的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力整体的变化,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大好事,而发展生产力要靠科学技术。因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成为邓小平价值理论的核心。

  三、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价值理论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初,他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这个论断,抓住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邓小平同志讲发展是硬道理,“硬”有两层含义:一是少做无谓的争论,先去干实事;二是告诉我们只有发展了才能解决一切问题。中国解决一切问题都离不开自己的发展。1982年小平同志在《一心一意搞建设》的谈话中指出“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终究要靠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基础,发展是根本。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政治性命题。中国的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但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上,要把经济问题同政治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把经济发展上升到政治问题的高度。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依靠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要依靠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主动权,离不开发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才能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实际利益,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人民群众才能从内心里更加拥护社会主义。这不只是个经济问题,实质上是个政治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战略性命题。战略问题是关乎全局性、长远性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问题很多,矛盾十分复杂,这些问题和矛盾都需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一个一个地逐步加以解决。但是解决中国所有的困难和问题,都要依靠发展。从国际看,应对复杂多变的局势,战胜种种风险和考验,最终要靠发展。目前,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的优势,短期内不会改变。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实行遏制和“西化”、“分化”图谋,也不会改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创造条件,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我们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从国内看,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战胜各种困难,最终也要靠发展。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经济不发达,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发展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前进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只能通过加快发展来解决。发展了,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才会游刃有余。

  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时代性命题。邓小平早就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正处在大转折、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任何国家要跟上时代潮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必须高度重视、切实解决发展问题。

  发展问题关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提出的要求,是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发展是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是硬道理”也成为邓小平价值理论的关键。

  四、三个有利于:衡量价值的标准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认识和实践的不断上升中,系统地形成了以“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时期的科学价值观。在党的十三大上,“三个有利于”上升到价值标准并进一步上升、发展和普遍化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讲话中,又作为价值标准全面地重申了“三个有利于”。“三个有利于”在社会主义社会价值标准体系各自特定的地位及逻辑关系是: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根本标准,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中介性标准,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是最高标准。

  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评价不同,最主要原因就是所持标准不同。价值评价的根本问题是标准问题。这种评价事物是否有价值的标准,即价值标准。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一直关注正确的价值标准的确立,对于如何运用正确的价值标准,科学地评价事物有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关于经济政策,他说:“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准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4页)。关于思想文化教育卫生工作,他认为:“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5页)。从根本上说,“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生活,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页)在1992年的南方讲话中,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著名论断。他全面而深刻地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新时期价值观体系的根本价值标准,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理想。邓小平讲的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人民利益的价值取向。“三个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目的,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评价的根本依据。“三个有利于”标准还深化和发展了真理标准理论,坚持了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回答的是认识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也即认识的对错问题。“三个有利于”是检验实践及其指导实践的理论认识的根本标准,它回答的是实践及其理论认识是否符合需要,是否具有价值的问题,也即实践及其理论认识的好坏问题。实践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基础,“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践标准的深化和发展。

  邓小平的价值理论还涉及到价值范畴和价值实现的问题。邓小平的价值范畴主要包括物质价值、精神价值、知识价值和人才价值,价值实现的途径归纳为学习、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科学试验。对此不再一一赘述。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袁贵仁,论邓小平的价值观思想[J],光明日报,1999,7

  [3]赵守运,邓小平的价值观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2


看过“毛概结课5000字论文”的人还看了:

1.关于毛概的5000字论文

2.大一毛概论文5000字

3.毛概结课论文1500字

4.大一毛概结课论文3000字以上

5.毛概论文范文5000字

6.有关中国梦的毛概5000字论文

2998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