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毛概论文 >

关于毛概课的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要实现“毛泽东思想概论”的教学目标 ,必须通过科学的教学内容设置 ,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来增强教学效果 ,让学生真正接受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毛概课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毛概课的论文篇一

  《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贫富观》

  [摘 要]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贫富现是他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但社会主义的中国还很穷;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但需要实行“三步走”发展战略;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但不能“同步、同等、平均富裕”;社会主义允许“先富”与“后富”,但要防止两极分化。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主义;贫富现

  [作者简介]吴大胜,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主任,副教授,硕士,浙江台州。

  邓小平社会主义贫富观是他的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与贫困的不相容性,回答了社会主义如何消灭贫困、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如何消除两极分化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邓小平“社会主义要消灭贫困”的思想与“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构成他社会主义贫富观的基本内容。

  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与贫穷是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地由低级到高级、由野蛮到文明、由贫穷到富裕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发展经历的五种社会形态,从性质上说,后一种社会形态都是在扬弃前一种社会形态的基础上诞生的,任何后一种社会形态都应当比前一种社会形态更高级、更文明和更富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不同的制度形态更迭的必然结果。所以,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理应体现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多的财富积累、更富裕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产物,更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在表现。

  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原理,邓小平针对““””中有人提出的“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荒谬观点,他谴责说:“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还有道理,难道能够讲什么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吗?”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的中国还很穷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特征,但社会主义的中国确实还很穷。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分析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指出:“说我们穷还不够,是太穷,同自己的地位完全不相称。”1987年4月,邓小平在同一位外国领导人谈话时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

  为什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依然很贫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为,当资本主义制度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容纳不了庞大的生产力的时候,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无产阶级就要通过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比资本主义社会有更发达的生产力。然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上的。“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在开始的一段很长时间内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完全消灭贫穷。”“存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和贫困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落后状况,缩小地区差距,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只能为消除贫困提供一个必要条件,而不能完全消除贫困。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低下,是贫困现象长期存在的物质根源。

  当然,邓小平也指出“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是导致“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的一个重要历史原因。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长期贫困,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都会产生极为不利的消极影响。邓小平在总结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训时指出:“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他还提醒:“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就有问题了。”

  回顾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邓小平说:“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假设我们有五年不发展,或者是低速度发展,例如百分之四、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二、百分之三,会发生什么影响?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他从战略高度上揭示了一条真理:要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社会主义,关键要解决自身的贫困问题。社会主义建设最紧迫的问题,也就是“使我们真正睡不着觉的,恐怕长期是这个问题,至少十年。”

  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他毅然提出,要向贫穷宣战,“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如何消灭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们的贫穷现象呢?邓小平提出了以下战略思想:

  1.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是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反复强调改革对消灭贫穷的重要性。他说: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实行全面的经济改革。这些改革举措,对于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起到直接作用。其次,对外开放也是消除贫困的重要手段。邓小平说:“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资本主义的封锁、遏制政策,致使我国错失许多次与发达国家缩小差距的良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提出以经济特区为试点,逐渐打开国门,积极吸纳国外先进科技成果,利用外资和市场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为我国消除贫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消除贫困的战略步骤要分“三步走”。邓小平提出消除贫穷的战略,也就是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分三步:第一步,到20世纪80年代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500美元,解决温饱,摆脱贫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人均达到1000美元,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达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要证明社会主义真正优越于资本主义,要看第三步,现在还吹不起这个牛。我们还需要五六十年的艰苦努力。那时,我这样的人就不在了,但相信我们现在的娃娃会完成这个任务。”邓小平确定的“三步走”战略,为我国消除贫困指明了正确方向。

  党的十五大根据邓小平的战略构想,结合我国

  实现前两步目标的实践,在原有的“第三步”战略基础上,详细地勾画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三步”战略,即分2010年、2020年、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党的十六大进一步确定本世纪头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指出“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消除贫困的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在邓小平看来,中国的贫困问题,实质是“三农”问题。他说:“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年在我国确定的8000万贫困人口中,有5700万分布在592个贫困县。到2000年“八七”攻坚计划完成时,“按年人均纯收入625元的低标准计算,9亿农民目前尚未摆脱贫困的仍有3000万左右,如果标准再提高200元,农村贫困人口就有9000万””j。因此,在谈到20世纪的经济发展目标时,邓小平仍非常关切地说:“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为解决“三农”问题,从1982年至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发出五个“一号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及其实施)对推动中国农村改革和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稳定和进步、农民生活的改善,起到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国家权力保障作用。党的十六大继承和发展邓小平解决“三农”问题的思想,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作出了一个重要论断:“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邓小平对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说:“致富不是罪过。但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核心,它包括三层含义:

  1.“共富”是一条价值原则。中国社会有“均贫富”的传统,毛泽东的共同富裕论就含有平均富裕、同步富裕的思想。然而,这种“共同富裕”的结果是共同贫穷。邓小平的“共同富裕”不是指同时富、同步富,也不是拉平贫富的均富。他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并且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这个原则体现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价值原则取向,反映了他的社会主义本质观的核心。

  2.允许一部分人“先富”。为了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以一个战略家的胆识和气魄,提出了著名的“先富论”。这就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他说:“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如果不允许“先富”,“共富”就不能达到,绕来绕去,又会回到共同贫穷的老路上去。邓小平认为:“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所以“先富论”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这个“大政策”承认差别,克服了平均主义,打破了“大锅饭”,它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前提,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事实证明,这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现状的正确的战略决策。

  3.先富带动后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有一部分人暂时还没有富,先富与后富有一个时间差。那么,到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先富带后富的问题呢?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时,曾设想在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先富带动后富,邓小平认为,要遵循的原则是要使富的更富,穷的也跟着相应地变富,绝不是穷富拉平。他设想的具体措施是,可以让“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还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他认为,先富帮后富,是先富起来的地区的一种责任和义务,也是先富起来的个人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当然,国家必须在政策和法律上保护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的合法利益,“决不能搞摊派”,随便吃大户。

  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构想,把先富当作后富和共富的条件,虽然先富是共富目标的一部分,但它不是目标本身,它被共富目标规定;部分先富是一种手段,共同富裕是根本目的;先富带动后富,后富追赶和超越先富,是这个构想的关键环节。把握先富与共富的关系,不能离开共富来谈先富,离开了就会导致两极分化;也不能离开“先富”讲“共富”,离开了就会导致共同贫困。先富带动后富,是调动群众发展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重要方法。所以,邓小平把它称为“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继续鼓励先富带后富,加大政府对落后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要正确处理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关系,积极倡导鼓励富裕阶层向贫困人群捐赠等形式的“第三次分配”;要在物质上对贫困人群予以扶持,从思想观念、致富技术等方面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这一系列的新政策,正在为“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开辟新的途径。

  五、社会主义要消除两极分化

  邓小平所说的先富与后富,是指全体成员在致富道路上,有先有后、有快有慢,不是要富者越来越富,贫者越来越贫。他提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1.社会主义不允许存在两极分化。两极分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现象,从根本上讲是劳动依附于资本的结果,是基于资本权力之上的政治权力对剩余劳动无偿占有的结果。私有产权制度是两极分化产生、存在和延续的制度性根源。而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

  2.中国国情不允许两极分化。邓小平强调,中国有十多亿人口,现在还比较落后,如果走两极分化的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

  口的百分之一,而大多数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同时,“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因此,他严肃地告诫我们:“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基于这种警觉,邓小平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

  怎样才能保证改革不走邪路?邓小平指出,必须坚持两条原则:“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他坚信,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忽视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或削弱公有制,或把公有制变得名存实亡,社会主义国家就没有能力防止两极分化,就会自毁根基。邓小平说,“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因此他重申“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

  要防止两极分化,一是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控制个人收入差距。“加强政府对收人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持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坚决反对腐败。腐败等非法收人的存在,确实造就了一批暴富者。目前,某些高收入不是通过市场竞争获取的,而是通过各种腐败行为取得的。被查出来的大案要案中,违法违纪金额动辄上百万、上千万元。所以,应加大反腐败的力度。

  综上所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贫富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大成果之一。它在继承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基础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贫困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内在联系,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脱贫之路,把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归结为社会主义的目的、特点、核心内容,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贫富观,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给予了科学的解答,如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即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如何才能建成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即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怎样才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即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富裕起来;等等。这些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科学论断,为我们党制定反贫困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尽快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0多年来,在邓小平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消除了2亿多人口的贫困问题,全国城乡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毛概课的论文

299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