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构建和谐社会的毛概论文
有关构建和谐社会的毛概论文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关系,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处理社会矛盾的能力,更新工作理念、推进管理体制创新,明确工作重点,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有关构建和谐社会的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构建和谐社会的毛概论文篇一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几个问题的认识》
摘 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也是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的需要。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关系,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处理社会矛盾的能力,更新工作理念、推进管理体制创新,明确工作重点,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 对策问题 正确认识
1.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当前关键是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1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必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但是,人们逐利动机的增强和相关制度规范的不完备,带来了腐败现象增多等问题,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一系列“窝案”、“串案”,甚至出现“前‘腐’后继”的现象。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通过创新制度来根除腐败。
1.2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的持续高增长期,往往也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我国长达30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不仅使原来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而且使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逐渐显露,对原来相对稳定的社会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应当看到,我们原来的稳定是建立在贫穷和落后基础上的,是低水平的相对平衡,而旧格局的逐步解体会带来新的不平衡因素,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人心稳定,人心稳定的基础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则必须依赖生产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的执政理念和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政绩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我国改革开放使全社会都得到了好处,但也必须承认,先富起来的毕竟是少数人,加之分配制度上的缺陷,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这是新一轮改革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离开了社会公平,我们党就会失去执政的依据,就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因此,我们应当在初次分配重效率、再次分配重公平的基础上,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逐步建立起使社会大多数人得到较大实惠、困难群众有基本生活保障的利益机制和利益格局。
2.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处理社会矛盾的能力
在我国改革开放正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进的过程中,新矛盾新问题大量产生,有时甚至集中暴露出来,而且这些矛盾和问题大都发生在地方特别是基层。因此,如何提高地方各级党委驾驭和处理社会矛盾的能力,就成为我们党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重要环节。
2.1努力提高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的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调整和重组,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日益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从而使社会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带来了一系列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隐患。如何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已成为检验各级党委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必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这是因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众之间既存在着共同利益,又有着各自特殊的具体利益要求。为此,一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二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三是要特别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把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提高到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我们应采取切实措施,做好下岗失业工人的就业再就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低保”等工作;做好农村的扶贫工作,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努力为困难群众编织一个可靠的“安全网”。尽快建立健全社会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
2.2努力提高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的能力。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使许多社会深层次矛盾逐步显露出来,诸如实施“一免两补”、土地征用、城市拆迁、国企改革、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等项工作引发的群众信访不断攀升,特别是企业改制和农村“一免两补”两大热点引发信访量大幅度上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地方党委建立稳定、有序、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信访是我国特有的人民群众反映问题的主渠道,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信访工作,是我们立党执政的重要保证。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必须善于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全面推进工作结合起来,把抓好当务之急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把教育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结合起来,尤其要解决好上访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首先应从思想上重视,把做好信访工作作为实践执政为民、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任务来落实,变被动接受来信来访、消极应付来信来访为自觉主动地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做深、做细、做实群众工作,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应建立重大决策的群众听证会制度,疏通广大群众和社会各阶层表达意愿、意见、要求的渠道;应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应进一步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处理和解决信访问题不力导致矛盾激化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应牢固树立信访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搞好配合与协作,逐步形成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大信访工作格局。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并亲自解决信访难题,坚持常年接访、定期约访制度,真正把解决和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摆到突出位置上。
2.3努力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一个地方的党委和政府能否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能否构建起和谐社会,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是否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社会稳定机制,是否能果断处理突发事件。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政治学上被称为危机管理能力。一段时间以来,由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仅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而且有的群体性事件组织化倾向明显。此外,由于经济利益驱动造成的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也引发了一些意外事故。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让那些群众关注的突发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不仅会严重降低党和政府的威信,也会给群众和社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应急事件,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对于群体性事件要坚持依法办事、按照政策办事,既要依法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又要坚决维护社会稳定。要建立健全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协调机制,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化解矛盾的合力。要不断加强对新形势下各类群体性事件形成规律的研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地震、洪灾、矿难等灾害,应建立应急预案,并逐步建立应急指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对于各种犯罪活动、各类社会丑恶现象,要严厉打击。要充分发挥司法等专门机关惩治犯罪、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3.更新工作理念,推进农村管理体制创新
当前,农村处于黄金发展期,各级支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发展。同时,农村也处于矛盾凸显期,农村人口多,一些地方农民增收慢,人均占有资源少,城乡差距拉大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在思想上早转变、争主动,清醒认识当前农村面临的新形势,从传统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从旧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确立与和谐社会相一致的思想理念。
3.1以民为本的理念。人民群众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参与主体,是基层党组织构建和谐社会的服务主体。农村基层党组织想问题、办事情,必须首先考虑群众的利益,听取呼声,摸准脉搏,以群众情绪为第一信号,以实惠群众为根本目的,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超出绝大多数群众心理承受能力的事情不干,违背绝大多数群众意愿的政绩不要,真正让群众放心,让群众拥护。
3.2依法办事的理念。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广大农民群众的政策、法律水平普遍得到增强。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群众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必须靠法律来协调,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靠法律来支撑。在这种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做群众工作必须有法律、政策依据。否则,群众不买账,工作受影响,造成不稳定隐患。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努力学法,带头守法,严格执法,正确处理行政推动和依法推动的关系,促进行政行为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
3.3民主公开的理念。一碗水端平,凡事问个究竟,讨个公平,是农民群众的进步表现,也是和谐社会的一大标志。当前,大部分群众来信来访,多是由于农村基层干部办事不公开、不民主引起的。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基层党组织应尊重和保障广大群众的民主权利,把公平、公正、公开、公道贯穿各项工作的始终,做到公开办事,公正论事,公平理事,公道处事。
3.4协调发展的理念。和谐社会要求基层干部考虑问题要全面,推进工作要协调。既不能为了一时的发展,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也不能一味强调稳定,因循守旧,不敢迈开步子。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整体谋划,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精神文明、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工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凝聚各方力量,促进良性互动,有效整合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4.明确工作重点,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当前,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的一些因素,不同程度地存在。从表象看,这些因素突出的表现是干部处事不公,农民致富不快,社会治安混乱,人居环境脏乱,各类矛盾频发;从深层次原因看,是农村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不能适应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能力,抓住影响农村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建设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有针对性地加强工作。
4.1着眼于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双带”能力。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广大群众思富、快富的愿望日益迫切。但一些农村党员干部致富、领富能力不强,不能成为群众走向富裕的领路人。构建和谐社会,首要的就是转变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及时跟上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的形势,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致富、领富能力,满足农民群众的致富需求。
4.2着眼于解决农村矛盾纠纷增多的问题,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处理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近几年农村的矛盾错综复杂,涉及方方面面,处理起来难度较大。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学会妥善处理协调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不仅要做大“蛋糕”,而且要分好“蛋糕”。对农村干部之间的矛盾,应通过开展思想教育、强化民主集中制、健全工作机制的办法解决;对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矛盾,应在教育群众的同时,重点查摆解决干部自身存在的问题,促进干部转变工作作风,转变领导方式,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对农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应认真排查,积极化解,依法调处,对有可能诱发群体性事件的问题,应及时控制,妥善处置。
4.3着眼于解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问题,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能力。当前,一些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落后。封建迷信、赌博等不正之风蔓延,婚丧事大操大办之风久禁不止,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格格不入。根除这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已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引导,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创建文明新风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员队伍建设成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生力军。
作者简介:
黄炳裕,男,福建省漳州市林下林场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