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毛概论文 >

有关毛概的参考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有关毛概的参考论文篇二

  《试析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整体性及其当代启示》

  〔摘要〕从整体上科学考察毛泽东现代化思想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必然要求。毛泽东现代化思想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多层面的宏大体系,为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留下了许多深刻启示。

  〔关键词〕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社会主义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毛泽东思想也是集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于一体的整体性思想,也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征。历史与实践反复证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毛泽东终身追求的目标,也是他一生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以极大的精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寻求一条能迅速改变我国贫穷落后面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性思想,使毛泽东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既勾勒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也付诸了毕生的实践。

  一、树立从整体上考察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思维意识

  从理论上看,现代化是整体性的,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一场全面性的变革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涉及经济、政治、价值系统、社会心理、组织结构、区位结构等人类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而且这些方面也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1〕因而,在现代化的实践中,是否有系统的、完整的现代化指导思想,是决定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现代化成功与否的根本性因素。

  实践证明,新中国成立后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初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伟大成效,从根本上说不仅是因为有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而且是因为有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毛泽东关于现代化的一系列整体性思想。这些整体性思想既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改革开放后掀起中国式现代化浪潮、加速现代化进程起了重要作用。

  从总体上看,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包括经济现代化思想、政治现代化思想和文化现代化思想等方面。在政治现代化思想方面,毛泽东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确立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二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包括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文化现代化思想方面,毛泽东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确立了中国特色的文化纲领,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二是社会主义时期提出了以“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根本指针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实践证明,毛泽东的政治现代化思想与文化现代化思想时至今日仍然是正确无疑的。然而,在经济现代化思想方面,学术界有一定的分歧。有的学者全面肯定毛泽东的经济现代化思想;有的学者则基于毛泽东在领导经济建设中有过严重失误而认为他“不懂经济”、“不重视经济”;有的学者认为,毛泽东领导经济建设取得过一些成就,但没有比较系统的经济思想;有的学者认为毛泽东有些经济观点正确但早已过时。〔2〕

  事实上,上述看法都有偏颇之虞。为了全面准确和科学地评价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尤其是经济现代化思想,必须将其现代化思想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只有在全面考察各个层面的现代化思想基础上,又将其现代化思想的各个因素加以横向比较,才能深刻透视各层面现代化思想的合理成分和不足之处。

  第一,毛泽东现代化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现代化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必须通过革命和改革,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带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了转移经济重心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重要方针和原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实施“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进一步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具体化,并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可见,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确定,突出地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国情认识的深化,是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是对现代化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第二,从整体上理解毛泽东现代化思想,既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又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根本观点。毛泽东提出的转移工作重心思想,本质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因而体现了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根本观点。毛泽东提出的既要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又要发展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立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独特的民主政治制度,还要坚持发展以“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基础的中国特色文化建设,本质上反映了和强调了中国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整体性要求,因而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第三,从整体上理解毛泽东现代化思想,既是深刻总结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合理成分和不足之处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实践证明,毛泽东现代化思想是我们党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重要基础,对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并无现成道路可供借鉴,因而的确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为科学认识毛泽东现代化思想,以便于更好地坚持和发扬其合理成分,必须从整体上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其宏伟的现代化思想体系,从整体上剖析其现代化思想的合理内核。这既是坚持和继承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和创新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客观需要。

  二、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整体框架

  基于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整体性变迁进程,因而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也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多层面的宏大体系,其整体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板块。

  (一)经济现代化思想

  1.转移工作重心思想。在毛泽东领导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他多次提出转移工作重心的重大经济战略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三大改造”开始前的经济思想。1950年6月,毛泽东提出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而斗争”〔3〕的重要思想,明确提出实现财政经济状况好转的三个基本条件,包括“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4〕。此后,在1951年2月,又提出了“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5〕的重要战略构想。正是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在建国后很快就实现了国民经济恢复的目标,从而为“三大改造”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三大改造”开始后的经济思想。“三大改造”开始后,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提出了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的“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即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左右的时间,“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6〕。实践证明,虽然“三大改造”过程中有点急于求成,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第三,“三大改造”即将完成前的经济思想。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毛泽东也再次明确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以往的革命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技术革命上来。毛泽东在1956年9月党的八大一次会议上提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但是,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7〕。但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干扰,导致党的八大确立的转移工作重心思想并未能真正实现。

  第四,反右斗争结束后的经济思想。1958年1月反右结束后,毛泽东重新提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方针。他指出:“中国经济落后,物质基础薄弱,使我们至今还处在一种被动状态,精神上感到还是受束缚,在这方面我们还没有得到解放。要鼓一把劲。再过五年,就可以比较主动一些了;十年后将会更加主动一些;十五年后,粮食多了,钢铁多了,我们的主动就更多了。”〔8〕但由于仍然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干扰,导致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思想也并未能真正实现。

  第五,“大跃进”时期的经济思想。1958年5月,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与实现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方针相适应的,反映了毛泽东迫切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强烈愿望。但由于这一思想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因而“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便接踵而至。

  第六,““””前的经济思想。毛泽东逐渐认识到“大跃进”的错误以后,在1962年初为切实做好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工作而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有了总路线还不够,还必须在总路线指导之下,……有一整套适合情况的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才有可能说服群众和干部,……使他们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统一的行动,然后才有可能取得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的胜利。”〔9〕然而,由于仍然没有摆脱“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导致上述思想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执行。

  2.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工业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反复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要求全国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在实现工业化的途径上,他既反对英、法等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也反对“苏联模式”的工业化道路,指出各国应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决定方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基于此,毛泽东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这就是:第一,经济建设必须以重工业为中心,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第二,发展重工业不能忽视轻工业的发展,因为轻工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消费品和资金积累;第三,发展工业必须与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重工业逐步积累起足够的资金。

  3.中国必须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国后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照搬了苏联模式,但苏联以“社会主义大家庭”为由反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毛泽东坚决反对和抵制苏联的做法,明确提出中国必须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独立,以确保政治独立。同时,毛泽东还明确提出了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原则,指出“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10〕。这些思想的确立为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指明了正确方向。

  4.提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总任务和“两步走”的战略步骤。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提出,要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1〕,这是“四个现代化”思想的最初萌芽,而后几经修改终于在1960年初明确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他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2〕但“四个现代化”提法的正式公布,是在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才得到明确确认,报告指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3〕后来,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再次指出:“遵循毛主席的指示,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曾经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4〕

  5.提出打破封锁、对外开放的政策。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中国不是孤立也不能孤立,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的事实,也是我们的立脚点,而且必须成为我们的立脚点。我们不是也不能是闭关主义者,中国早已不能闭关。”〔15〕建国前夕,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16〕后来,毛泽东在其《论十大关系》一文中也进一步明确指出:“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17〕同时,他还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18〕。但由于帝国主义对我们实行敌视、封锁和禁运的政策,以及后来我们自己所犯的“左”倾错误,毛泽东在对外开放方面的许多正确思想并不能完全付诸实施。然而,其力争打破封锁、坚决主张对外开放的重大思想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态势下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政治民主化思想

  1.确立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众所周知,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便揭开了中国现代化的新序幕,开辟了近代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实践证明,“走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自我意识、世界现代化大潮的发展趋势、中国独特的国情与发展背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百年历程,所有这一切内在和外在的因素都使得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了社会主义基本导向”〔19〕。毛泽东在不断探索和追求现代化过程中,始终坚持民族独立,走中国式的现代化,因为除了社会主义没有别的道路可行。历史与实践反复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正是基于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才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确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毛泽东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构建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事实证明,上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既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障。

  (三)文化现代化思想

  毛泽东的文化现代化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二是社会主义时期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文化的目标。

  1.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20〕,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21〕。毛泽东不仅高度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指出建设新文化是使中国摆脱落后走向现代社会的重要环节,而且明确指出了建设新文化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并虚心向外国学习。同时,毛泽东指出,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对于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他既强调“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又反对“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认为应当“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22〕。正是在其正确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和文化作品,也为开创中国文化工作的新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建国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改造旧的社会意识形态,即涤荡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封建主义文化观念,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并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因而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毛泽东明确指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23〕。毛泽东的上述思想对于今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1.必须积极推进经济现代化。基于毛泽东现代化思想指导下的中国初期的工业化实践证明,经济现代化的及早启动明显地有利于中国整个现代化进程的顺利进行,因为经济现代化的成就可以为政治现代化的推进创造良好条件。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积极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经济,在建国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就实现了经济的明显发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正是基于这一成就,从而为政治现代化的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经济现代化对增强新生国家政权的力量,提高国家政权的渗透能力也有直接的积极影响。因此,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攻坚阶段,必须进一步加速推进经济现代化进程,提升经济现代化水平,为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

  2.必须加大政治现代化的力度。实践证明,政治现代化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为其服务的功能。搞市场经济必须发展民主,民主作为政治体制,它总是适应一定的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当经济基础发生变革时,政治体制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此外,政治现代化的发展又有制约市场经济的弊端,限制其功利原则、权益交换和价值目标等在社会政治领域扩散的功能。〔24〕毛泽东在追求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虽然确立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但他选择了“社会主义加计划”的赶超型发展战略,确立了以计划体制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机制,导致基于计划经济体制而建立的政治体制大厦因高度集权而政企不分、机构臃肿、效率低下,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现代化的发展。为此,要彻底清除与市场经济相悖的弊端,保持指导市场经济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科学性,都依赖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

  3.必须充分发挥政治现代化对经济现代化的政治保障作用,但又不能片面夸大政治现代化对经济现代化的促进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这是有一定条件的,并不是生产关系在任何时候都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生产关系的超前抑或滞后都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完善生产关系,但不能人为地置客观现实于不顾而盲目拔高生产关系。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进而夸大了政治这一上层建筑对经济现代化的促进作用。1963年,毛泽东提出了“阶级斗争,一抓就灵”〔25〕的观点。正是在上述错误思想的指引下,导致““””这一巨大的历史性灾难降临中国,使中国经济一度濒临崩溃边缘,也让中华民族遭受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既要完善生产关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提供强大的政治保障,又要防止片面夸大生产关系的错误倾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指明方向。

  4.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作用,但又不能过分强调和盲目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的“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26〕即依靠人民群众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既为毛泽东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基本依据,也为后来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提出“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27〕之重要论断提供了客观依据。但是,毛泽东从这一点出发,过分强调人的能动性对经济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忽视了国情的本来面目,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到忽视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道路上,从而导致在经济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可避免地犯了“左”倾错误。此外,“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也盲目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身规律。尤其是当时的宣传工作过分注重“多”和“快”,轻视了“好”和“省”,客观上推动了“大跃进”盲动行为。

  5.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要吸收和借鉴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实现社会主义文明和资本主义文明的有机结合。毛泽东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初期,曾经提出过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资本主义经济应当适当生存和发展。他指出:“可以考虑,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订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的,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28〕然而,基于种种原因,上述思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致使后来“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错误观点大行其道。由于毛泽东没有始终如一地正确认识和客观对待资本主义,没有正确处理好新生的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导致他忽视了利用资本主义有益成果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延缓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6.既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又要立足现实,实现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毛泽东在追求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既想“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从而尽快实现人民公社这一理想的社会主义模式,但又没立足当时的基本国情,导致对开创中国道路的艰巨性、长期性估计不足,并进而导致其绘制的现代化理想蓝图及实现方略远远超出现实可能性。实践证明,当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既体现了我们现阶段的理想诉求,又充分考虑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实现了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7.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又要不断地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做到发展生产力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结合。纵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现代化追求进程,可以明晰地发现,毛泽东既想不断地完善生产关系,尤其是农村的生产关系,又想不断地发展生产力。但由于受“左”倾错误思想的严重束缚,期望单凭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便提出了“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实践证明,毛泽东妄图通过不断变革农村生产关系这种革命的方法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可能成功的,只会造成对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但是毛泽东的生产力观,力图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生产关系以达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一思想对当今我们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8.既要追求效率,又要更加注重公平,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毛泽东既强调公平的绝对优先性,效率要服从公平,同时又坚持效率、功利优先原则,强调“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从效率绩效层面看,在毛泽东“多快好省”思想的指导下,的确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为以后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公平绩效层面看,在毛泽东绝对公平理念的指导下,既避免了基于西方国家工业化模式而产生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也避免了苏联工业化模式中曾造成的极大的城乡差距。可见,毛泽东在对现代化的孜孜以求过程中,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既追求效率,又注重公平,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只是由于在效率的追求上过于急功近利,在公平的诉求上过于注重平等,导致国家各地区缓慢地均衡发展,生产力低速增长,进而致使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共同贫穷的困境。尽管如此,毛泽东的公平观对于我们今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和防止两极分化,进而真正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9.既要采取物质刺激手段,又要实行精神鼓励方式,实现物质刺激和精神鼓励的有机结合。为了更好地推进“政治挂帅”对“经济、利润挂帅”的消解作用,毛泽东坚决反对只重视物质刺激的办法,认为苏联教科书将追求物质利益作为“刺激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和“根本方法之一”〔29〕是不正确的,并明确提出“物质利益是一个重要原则,但总不是唯一的原则”〔30〕,而且要实行“精神鼓励”的原则。可见,毛泽东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既注重发挥物质刺激对生产的积极作用,也注重发挥精神鼓励对生产的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在当时物质匮乏的环境中,通过采取精神鼓励手段来达到发展生产之目的,的确能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效,但将追求物质利益看成是绝对的恶,则既不利于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要,也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虽然如此,其精神鼓励对于我们今天真正贯彻落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社会思潮,进而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仍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毛泽东现代化思想是引导中国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初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科学指南,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实践证明,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征途中发挥了根本性的指引作用,没有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也就不能取得上述伟大成就,不能有效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也不能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不可能取得改革开放30年来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因此,在当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复杂态势下,重温毛泽东现代化思想这一宏大体系,从整体上深刻理解其丰富内涵,把握其发展与创新的本质,认真领会其当代启示,既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

  〔参考文献〕

  〔1〕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启华.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开创者和奠基者〔J〕.党的文献,2008,(5):40.

  〔3〕〔4〕〔5〕〔6〕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7,70,143,316.

  〔7〕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373.

  〔8〕〔10〕〔28〕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380,170.

  〔9〕〔12〕〔29〕〔30〕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4,116,148,133.

  〔17〕〔18〕〔23〕〔2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03,101-102,343,82.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1.

  〔13〕〔14〕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39,479.

  〔15〕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16.

  〔1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6.

  〔19〕陈勤,李刚,齐佩芳.中国现代化史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2.

  〔20〕〔21〕〔2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8,706,707.

  〔24〕路日亮.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34.

  〔2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04.

  〔27〕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9.

有关毛概的参考论文相关文章:

1.毛概课关于四个全面的论文3000字

2.大学毛概论文

3.毛概论文题目大全 毛概论文范文

4.毛概有关中国梦的论文2000字

5.毛概有关中国梦的论文3000字

6.关于四个全面的毛概论文3000字

240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