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毛概论文2000字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改革开放毛概2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改革开放毛概2000字论文篇一:《改革开放国内背景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了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本文试图从这一决策出台的国内背景对其进行解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事实上确立了邓小平同志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地位,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建国以来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通过拨乱反正凝聚了民心,这一切都为改革开放决策的出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如何更好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的要求和做法。
关键词:改革开放 决策 国内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道是“饮水思源”,我们必须要铭记有功于这一决策的伟人,也需要回到三十多年前的中国,去深入地了解这一决策出台的国内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继续贯彻这一英明决策。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事实上确立了邓小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为改革开放的提出和顺利推进奠定了组织基础
邓小平同志一生中经历“三起三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政坛的传奇人物。他有丰富的革命经验、卓越的治国才能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对中国的国情有清醒的认识,对我国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和总结,真正承担得起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角色。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而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既是这一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指导了这一伟大的实践。
第二,建国三十余年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探索的实践及所取得的经验教训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实践条件和理论基础
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八大以来对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的探索,既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如1956年八大一次会议前后一年多的探索、1959年庐山会议以前八九个月的探索和1960年冬天以后五年调整的探索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为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错误的趋向――主要是急于求成、脱离实际的“左”倾错误及其实践,也为党在今后的工作中避开类似错误提供了难得的教训。实际上,改革开放的许多理论、观点、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在总结以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甚至是直接发展而来的。
第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所引发的大讨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导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事求是是指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而且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而要想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成就,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选择适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真正的发展。
第四,大规模的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以彻底纠正建国以来尤其是十年“”中所形成的大量历史遗留问题和冤假错案,做到有错必纠、彻底平反使大批在历次运动中被错整的人得以平反昭雪,表明共产党有错必纠、实事求是的决心和态度,缓和了国内社会矛盾,赢得了民心,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心全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群众基础
“左”倾错误为了确保自己能大行其道,对反对抵制甚至是不合作的人都要打击,粗暴压制,这极大地损害了党群关系、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使民心不稳、社会无序、政局混乱,导致国内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的国内环境不稳,使得全国人民无法集中精力从事国家建设。而通过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恢复正常国内秩序,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和平安宁的国内环境,为改革开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总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的改革开放的决定,符合当时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既是当时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当前和今后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从改革开放的国内背景可知,这一伟大决策的来之不易。在当前改革开放进入到关键时期的重要时刻,我们更需要时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一切从国情出发,紧扣时代脉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我们的事业不断前进,为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和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并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地形式向人民群众宣讲,把群众发动起来,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自觉地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真正地理解了改革开放决策出台的国内背景。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七十年》,胡绳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任汝芬教授考研政治2008年序列之一要点精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改革开放毛概2000字论文篇二:《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
摘要: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是一个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渐进过程,我国改革开放34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当年的那场实践标准思想解放大讨论是分不开的。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局面。只有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才有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关键期,时代进步需要我们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的步伐。
关键词: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
三十五年来,我国成功实现了从计划到市场,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有这一切,都与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不断解放思想紧密相联,息息相关。
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十五年改革开放的进程雄辩地证明:旗帜、制度和道路决定大国兴衰。三十五年的改革开放大大促进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三十五年的改革开放描绘了了一幅大国崛起的历史画卷。
1、改革开放大大促进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978年至2012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2亿元上升到51.93万亿元,平均年增长9.8%,2012年是1978年的142.5倍。
2、改革开放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1978年到2012年之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国家财政收入1978年首次突破1000亿大关,达到1132亿元,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是117210亿元,2012年是1978年的103.5倍。进出口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38667.6亿美元,2012年是1978年的187.3倍,超过美国(38628.59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外汇储备1978年仅有1.67亿美元,2012年底余额达到了3.31万亿美元,2012年是1978年的19820倍。
3、改革开放迅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35年来,我国迅速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并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使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30.7%下降到了2012年的10%。1978年,我国贫困人口为2.5亿,2012年减少到1.28亿,贫困人口比原来减少了49%。1978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379元人民币,而到了2012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38354元,是1978年的101倍。1978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仅为3.9平方米,如今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超过30平方米。1978年私人轿车等于零,如今,私人轿车达到了5308万辆,大约有1.7亿多人拥有机动车驾驶证。197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68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各国人口预期寿命数据,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我们不难看出,解放思想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创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改革开放大门的打开,就没有中国的今天,就不可能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就不可能创造出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改革开放的每一步推进,都是解放思想为其创造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中逐步明晰、发展前进的。
二、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改革开放
思想解放好比是改革开放的“总阀门”。打开这个“总阀门”,思想创造的源泉才会喷薄奔涌,改革开放才具有了原动力,各项事业才会在无限的空间中涌动起来,各项工作也才注入了生命力与创造力。
1、从计划到市场的体制转轨,激发了亿万群众的创造活力,打开了财富涌流的火山闸门。改革开放三十四年来,民营经济一枝独秀,一路凯歌,提供了越来越不能忽视的就业岗位和社会财富,为国营经济发展和正在进行的转调起到了良好的互动作用,毫无疑问,市场的发育是思想解放的硕果。
2、放眼未来,农村改革发展仍然是中华民族复兴巨轮的“压舱石”。纵向来看,伴随着三十五年改革开放进程,体制创新推动着农村的面貌有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这使我们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和激情。但是,勿庸讳言,中国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农业、农村、农民和农民工的问题。这个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农民群体,要想有一个脱胎换骨的改变,尚需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激发智慧,再造辉煌。
3、有效参与国际分工,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基于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准确理解,我们抓住了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难得机遇,搭上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末班快车,创造了令世人嫉妒的“黄色”奇迹。如果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大解放,今天的局面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4、渐进式改革的路子,让我们划过了激流,走出了险滩,民族复兴之船扬帆起航。北方邻居俄罗斯的“休克”疗法,至今让这个民族没有缓过劲来,改革之痛不可谓不深。新一轮的思想解放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睿智,使我们选择了渐进式改革的路子,先从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开始,然后深入存量改革,从而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着陆”。渐进式改革的智慧选择,同样需要打破陈规、条条、框框束缚的思想创新。
三十五年的实践证明,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是一个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渐进过程,思想解放的深入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展,改革开放的需求又给思想解放提供了新的空间,思想解放在改革开放的最新成果中得到了认可与激励,改革开放在新的思想解放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提高,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民富国强、民族振兴。无视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否认改革开放,思想解放也会化作海市蜃楼。
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实践是变化无穷且不断发展的,这就决定了解放思想也必须与时俱进应时而变方能适应新的局面。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证明:实践的大发展无不伴随着思想的大解放,思想的大解放又每每促成了实践的大发展,面对新世纪的新问题新任务,要想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再续恢弘乐章,我们必须强化五种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
1、要破“旧”,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旧”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拘泥于旧思维、旧模式、旧方法,用过去的眼光看待新形势,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因此,只有破除过去那种对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的固有认识,破除那种根深蒂固的对社会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破除对外国经验和西方模式的盲目崇拜,才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创造出适合中国发展的新观念、新意识、新方法、新途径,也才会懂得改革开放没有违背社会主义,恰恰是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所必须的。
2、要破“满”,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满”即固步自封,小成即满。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滋生了骄傲自满情绪,这是小农意识、封建传统的典型表现,是改革开放的大敌。因此,必须从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自然经济观念中解放出来,自觉地把自己放到全国范围内、世界范围内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真正做到居安思危、戒骄戒躁、思想上永不自满、永不僵化,发展上永不懈怠、永不停滞、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增创率先优势。
3、破“浮”,进一步强化实干意识。“浮”即工作漂浮,不抓落实。表现为思想浮躁,工作漂浮,不深入群众,精力不集中,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甚至弄虚作假。“浮”是做好工作的大敌。必须通过解放思想,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实干意识。各级干部要转变作风,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产生活的第一线,把各项工作抓紧、抓细、抓实、确保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4、破“难”,进一步强化进取意识。“难”即畏难发愁,思想困惑。面对困难和问题,有的同志精神不振,意志消沉,畏首畏尾,怨天尤人。必须破除这种思想情绪,全力提升开拓创新的思想,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强化竞争意识、机遇意识,正视困难,增强信心;分析困难,寻求办法;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在不断拼搏中开创新局面。
5、破“小”,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小”就是思想狭隘、目光短浅。表现为小农经济、小农耕作方式,小家意识,引伸而来的就是“小而全”,小富即安,小进即止等。其实质是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生活方式在今天的存留和影响,其最大特征是封闭,追求自成体系,自成王国。比如有的单位和个人本位主义严重,没有全局观念,为了小团体和个人利益,不惜影响和损害大局利益;有的封闭排外,对外来投资者不讲诚信,对承诺不兑现;有的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拖拉,推诿扯皮。必须通过解放思想,进一步强化全局意识、服务意识、开放意识和包容意识,强化政府和部门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百花争艳,万物勃发”的大环境。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大开放、大市场、大流通的观念。充分利用他方资金、资源和人才,大胆地“借鸡生蛋”、“借风行船”,利用开放带来的一切机遇,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总之,我们要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新理念,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过去走过的发展道路,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维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破除那些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我们要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确立优化发展的新思路,从传统的、过时的发展模式、发展路径中跳出来,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加快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由经济增长向社会发展转型,走出一条优化发展的路子;我们要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在当前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压力的情况下,各级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自觉克服发展上的“短视”、“弱视”,克服工作中的急功近利,敢于冲破“GDP”的束缚,敢于舍得数量、舍得速度、舍得名次、敢于抛弃一时的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敢于承担一些压力和误解,敢于做一些惠及长远、惠及民生、惠及子孙后代的好事、实事,努力追求经济社会更持久、更长远、更健康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恩政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7)
【2】郑必坚等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12)
【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6)
【4】当代中国农村的发展与改革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12)
【5】中国国情与科学发展观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
【6】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10)
【7】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9)
改革开放毛概2000字论文篇三:《试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影响》
一、引言
纵观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每一阶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总少不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伟大创举,其理论依据,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其精髓已经被实践所证明。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成为历史的必然,我国在吸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与实践实际,开创了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正确道路。未来很长时间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趋势还会深化,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各项成就,依然会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产物。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我国经济发展
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体现于社会发展变迁之中,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衍进,其实质就是经济规律对不同时期经济活动指导作用的表现。经济规律隐含于这五种生产关系的运动之中,是在特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运行和发挥作用的,并随着这些经济条件的消亡而改变其外在形式。虽然经济规律存在于不同形态的社会之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本质并未发生改变,具体形式的差异主要在于不同阶级对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的程度和态度是不相同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深刻阐释了五种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由表及里,透过经济现象去发现具有本质特征的经济规律,揭示社会主体的经济关系(周文和朱富强,2010),高度概括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由此设计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其理论中国化对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项经济成就,都是我国广大群众用劳动创造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是社会价值创造的源泉,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现阶段所坚持的按劳分配这项基本分配制度,就是对坚持劳动价值论最有力的证明。同时,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方式,承认资本等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资本是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资本为技术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本支撑,是连接劳动者和其他生产资料的纽带,也是解决劳动者和非劳动者对于劳动成果占有、归属矛盾的基础工具。剩余价值理论能够解释我国现阶段许多特殊的经济现象,对于外界释疑这些经济现象具有重要的作用(赵玉琳,2009)。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与我国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具体经济学理论是否迎合而改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客观地解释了经济规律,触动了资本主义社会一直回避的基本矛盾以及社会经济冲突、资本家剥削劳动工人等事实,许多西方国家一直难以接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张俊山,2009)。经济学理论是在探讨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解释社会经济现象,是在不断创新与发展的,不能因为不迎合现阶段社会统治的需要,就遭到排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特别是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中国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改革开放至今已有30余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最典型的时间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思想精髓和特征是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而且也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演化特征,这一特征使我国经济实际情况能够较好地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融合,深刻的演化内涵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生命力,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大方向。调动社会一切可调动的资源,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人类的创造力,在创新中失败、在失败中总结,在总结中进步,虽然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但改革开放的前途是光明的、可期待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济思想,坚持发展劳动价值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借鉴苏联的经济体制建设,始终以国家为主导,以公有制为主体,把劳动作为经济成果分配的一个重要依据。改革开放政策,避免了苏联受到西方“休克疗法”影响而解散的危机,是在实践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我国进行了经济改革,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坚持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则,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经济改革,在改革的同时注重开放,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集中表现。
四、对我国经济改革的思考
回顾整个经济改革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存在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新情况,需要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加以重视并有效解决(薛宇峰,2009)。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国际社会大环境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目标来看,我国进行经济改革、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施改革开放的发展政策,是在积极借鉴马克思主义及其经济学理论精髓,是在结合我国经济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具体体现,但这不意味着我们是在一成不变照搬马克思主义及其经济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我国经济改革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指导,但这些理论只能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借鉴,而不能左右我国的经济改革,更不能完全照搬,必须在经济改革中吸收、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精髓,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才是符合我国国情和特色改革道路之举。
第二、现阶段,我国进行的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是经济制度改革,必须清楚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无论改革中采用何种手段,都必须坚持基本的经济制度不变,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经济改革政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避免“休克疗法”式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思想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精髓的吸收,也必须坚持基本制度不改变、不动摇,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否则,科学的理论也会失去生存之基。
第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有效地指导了我国的经济改革,但我国的经济改革还必须深化,政府应该坚持宏观调控职能,适时转变调控手段,放权给市场经济的微观参与主体,合理引导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让多种资源、多种主体参与到社会分配之中。同时,着力解决好一些严峻的社会问题,避免这些严峻的社会问题对我国改革成效与发展成效的影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