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毛概论文 >

浅析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毛概论文(3)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毛概论文篇三:《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创新》

  [摘要]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巩固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过程。从改变观念,到体制机制改革,再到制度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的一系列符合国情的制度,这些制度不断巩固和积累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要继续用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创新,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制度;创新

  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表明,改革开放既是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模式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巩固的过程,更是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过程。改革开放围绕解决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要害问题,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逐渐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过程将经历:由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突破传统观念、体制、机制,到创新制度,积累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再到继续改革开放,继续推动制度创新过程,社会主义将在制度创新中巩固、完善和发展。

  一、改革开放推动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再认识

  正如实践已经证明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是多样的一样,实践还将进一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一经建立,也不可能只是一种模式,社会主义制度也必然在创新中发展。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但是,这种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改革开放后,才形成全党的共识。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必须重新认识以苏联为模式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揭示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得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结论。马克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批判影响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马克思指出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消灭私有制”。[1]因此,苏联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体制社会;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无政府状况,因此,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因此,苏联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没有错,至今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仍然没有解决。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预见也没有错,但是,我们必须清醒,马克思的预见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1949年,中国经历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沧桑,在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落后的社会基础上,跨越了“卡夫丁峡谷”,选择了社会主义,样本就是苏联模式。不能否认,这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建立初期,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都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这些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采用非此即彼思维方式建立的苏联模式,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后来,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僵化状态,不能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能更快地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尤其在中国,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脱离了中国处于经济落后的国情,更有甚者,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进行““””,人民长期贫困,经济发展缓慢。

  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摆在国人面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反思这个重大历史课题,首先,他肯定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没有错,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2]同时,邓小平认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3]于是他紧紧围绕完全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进行探索。邓小平同志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4]。“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5]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6]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资源的主要配置者,以市场为经济活动的主要调节者,以健全的市场体系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枢纽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将在较长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他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8]进而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9]邓小平同志还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0]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深入思考,反映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的观点是,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邓小平以上论述阐明,社会主义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性,即必须比资本主义更解放生产力,更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必须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即必须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底子薄、人口多、经济比较落后的实际出发,即必须符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割断历史,不是对以往社会的全盘否定,而必须吸收人类社会文明的先进成果,即必须具有继承性、现代性;社会主义要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具有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必须是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任何教条主义,任何僵化的模式都是不可取的,要发展,要创新,即必须具有创造性。这些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回归,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的创新。

  改革开放,突破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曾遭到两方面思潮的干扰,至今这些影响仍没有销声匿迹。一是来自极左思潮影响,他们固守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认为改革开放就是搞资本主义;二是来自极右思潮的影响,他们认为,改革开放还不彻底,中国只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是补资本主义的课。每当改革开放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这两种思潮都会出来指责,企图改变中国前进的方向,要么主张走过去的老路,要么主张全盘西化。这两种思潮都没有把握社会主义的真谛,也不懂得社会主义制度也应该在不断创新中发展,更不懂得创新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精华所在。

  中国共产党人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排除了“左”和右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接着办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城市综合改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以及文化体制改革。这些改革破除了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机制、体制到制度的创新。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举世瞩目的变化。30年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由改革开放初位居世界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正在缩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正在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实践证明而且将继续证明,只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选择并不断创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中国一定能够用比发达资本主义短的时间,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社会主义,这将是对人类发展史的重大贡献。

  二、用创新的制度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变化,各国的地理、人口、人文以及既定的经济具体情况的差异,决定了社会主义不可能是一种模式,社会主义制度的实现形式也不会是固定不变的。改革开放,就是要突破传统的观念,改革原有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思想解放,束缚生产力的体制机制禁锢一旦解除,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就能够充分发挥,生产力就能够获得解放和发展。创新制度既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又是使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以持久、生产力能够不断发展、社会保持稳定的制度性保证。

  制度按其外延大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关于整个社会形态方面的规定性,如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等;第二层次是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的具体社会制度,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第三层次是一定社会制度下的具体的工作程序和行为规范。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这些制度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也必然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改革开放同步,经济制度创新首先从农村开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大胆的创新,这使当时的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接着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破除传统的“一大二公”、“平均主义”、“计划经济”的经济制度,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此,中共中央先后作出三次重要决定。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了旧经济体制的弊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开始突破原有的体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新制度。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重申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

  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财税体制,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等等。这些,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框架已经确立。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权威性表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对经济制度作出的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从宪法层面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框架,就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能够持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经典之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决定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必然要求政治体制改革。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由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具体政治制度组成。我国的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没有丢。但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具体政治制度,需要改革,需要创新。早在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就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要改革。提出取消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要改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11]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主要包括,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现象得到很大改变,党的领导得到加强与改善;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选举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民主建设,在农村广泛推行了村民自治;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各级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党政机关精简机构,实施了公务员制度;进一步进行干部制度改革,对干部选拔开展民主推荐,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引进竞争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谈话诫勉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依法实行质询制、问责制、罢免制。所有这些都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雏形已经开始显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经济、政治的变革,必然要影响文化变革。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必然带来文化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必然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立。社会中有不同个性的人、不同要求的群体、不同利益的集团或阶级,他们具有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标准,社会的统治阶级或统治集团往往要提出人们追求价值应遵循的规则和原则,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价值规范和价值尺度,并通过风俗习惯、规章制度、宗教戒律等形式表现出来,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按照一定的轨道进行,这就是文化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人们的价值观,乃至风俗习惯都必然产生新的变化。新的理念、新的价值观,也需要通过文化制度加以规定。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的决议》。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两个《决议》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精神文明建设是文化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十五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出了纲领性的表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其中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里提出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对于文化产业的承认和对其地位的认可,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文化分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确了整个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原则是把深化改革同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加强宏观管理,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党的十六大还提出要“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十六届四中全会连续研究了文化体制改革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党的一系列重要决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国务院和中央文化管理部门陆续制定和颁发了200多部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或部门规章,涵盖了舞台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互联网、文化经济等诸多领域。

  总之,从改变观念,到体制机制改革,再到制度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制度,这些制度不断巩固和积累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继续改革开放不断推动制度创新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就曾指出:“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12]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逐渐形成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试”、“改”到“定型”的过程,而只有不断改革开放,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永恒动力。

  从我国目前改革开放的进程来看,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应做两方面深入思考。一方面,对传统模式的改革到目前还没有完结,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轴心的各方面制度还没有完全定型。另一方面,已经建立的各方面制度,随着实践的发展,还会遇到新的问题,也需要通过改革开放,不断创新。制度创新包括吸收先进国家的先进制度,但更主要的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进行符合中国国情的内在制度创新。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方面有很多制度需要在改革开放中深化和确立。比如,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等等。总之,在经济领域,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有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破除,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新的制度设计、安排还没有完全到位,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轴的经济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还正在进一步深入探索。到目前为止,中央还没有作出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定,这说明政治体制改革更加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风险性。虽然,我国的宪法已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但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非常重要的民主制度、法律制度还不健全。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产生腐败和社会不公的重要原因,搞不好,势必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要坚持并创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总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关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文化制度,还需要不断加强。当前,我国的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关键是文化制度的设计和安排还不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需要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文化体制改革还需要不断深入。

  我们还必须清醒认识到,就是在改革开放中创立的制度,也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创新。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例,在改革开放之初,它确实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实践的发展,随着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进一步创新,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只有进行机制体制创新才能根本解决。再以分配制度为例,改革开放后,我们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制度,建立了新的分配制度,刚开始,能够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出现了新问题,如资本、技术、管理在发展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需要创新分配制度,以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再有,在改革开放初制定的有些分配制度刚开始能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但一旦被既得利益集团利用,就会挫伤大多数人的积极性,这也需通过创新制度来解决。总之,这样的情况很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使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得更快一些,使社会主义国家比资本主义更稳定一些,更和谐一些。

  好的制度还需要人去执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而我国长期封建社会遗留的人治文化,也会影响制度的执行,不能使创新的制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是在新形势下遇到的新问题。以廉政制度为例,如果不经过严格的制度培养,是很难执行的。也许有人认为,强调制度,就会导致僵化。实际上,只要我们坚持制度创新,不仅不会僵化,反而更有利于社会进步。如果没有法治,不讲规则,市场经济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很难想象;没有法治的民主,将是什么样的民主,也很难想象。依法治国,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不可或缺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要继续用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创新,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6.

  [2]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1.

  [3]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

  [4]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4.

  [5]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6]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7]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

  [8]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9]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0]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1]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1:331:339.

  [12]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猜你喜欢:

1.改革开放为主题的毛概结课论文

2.论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毛概论文

3.浅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的毛概论文3000字

4.关于改革开放的毛概论文

2303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