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的毛概论文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毛概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毛概论文篇一:《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
【摘要】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高校的毕业生迅速增加,社会的进步导致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更有部分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尤为严重,但是企业还是缺乏综合型的人才。这就矛盾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想要的人才!本文就是从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出发剖析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形势,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的软肋和误区,深刻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问题,从而客观理性地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有利的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学校教育;社会原因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大量高层次人才培训,为社会,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导致了我国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解决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实践问题的根本途径,从各个角度,不同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毕业生就业的这种现象是不是唯一可能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现实社会的稳定提出了挑战。
一、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自身的素质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都非常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目的,并采取了很多相应的教育措施。然而,取得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比如在政治上,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政治立场不够坚定。在思想上,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容易走向了犯罪的深渊。另外在专业学习上,学习能力差,创新能力差和治学的不严谨,少数学生学习不认真,考试作弊的陋习。
2.高校在本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自2003年中国的第一批入学的学生融入社会,为我们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改变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庞大的队伍。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该地区的经济衰退,社会并没有提供这么多的工作。导致突然增加就业难现象,凸显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其次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我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多在综合能力上有所欠缺,专业技能不强,很难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另外,由于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一些高校仍然传达政策,组织信息,“双选”一刀切阶段,职业指导远远不能满足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改革的需要。
3.不规范,不健全的人才市场机制
在当今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状况下,很多大学生为了尽快求得一份工作,往往违背自己的主观意愿,随意选择工作。这样不能学以致用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也导致了用人单位在用人上的短期行为,这些都是因为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准确的拥有供求信息。企业讲究低成本,高效益,不愿接受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宁愿考虑那些在职培训中的社会人员,这些因素就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
1.我国劳动力总体上供过于求
高校毕业生和社会需求,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过渡段未配置的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本质整体供应的矛盾。
首先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拥有很多新增劳动力,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基数大,企业创造的就业岗位,远远达不到新增劳动力的增加。在这种大环境下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这样的尴尬局面。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期,随之高校扩招成了一种必然趋势,然而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高校毕业生迅速的增加。然而社会人力资源相应对大学毕业生的需要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这必然就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
2.大学生就业时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大学生在就业时既希望谋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用人单位的拒绝,这样导致了精神上的紧张不宁,意志消沉,和行为上反应迟钝,无所适从。甚至还有的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过于急躁,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在亢奋状态,常常心急如焚,东奔西走,希望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又缺乏就业形势的理性思考,做了很多吃力不讨好的事。这些心理问题无疑给大学生在就业时带来不利影响,使得他们面临着现实生活和心理的双重压力,给就业率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
大学生就业困难很重要的原因是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要求严格,许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求职者拥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于这种状况很多大学毕业生往往因为工作经验不足致使理想的工作失之交臂。而且很多企业没有想过长远的人才战略,一味追求名牌大学,高学历,不考虑用人为才,仅仅以这些硬性规定,将很多毕业生拒之门外。
4.企业缺乏培养人才得长效机制
随着这些年经济的发展,自主择业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一种潮流,但是还是有一些因素是大学生就业的拦路虎,如档案、户籍等。部分企业招聘的时候以不是本市户口而把求职者拒之门外,很多大学生因此与工作无缘。在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社会现状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我们必须对就业现状做出针对性的剖析,然后调动社会各层多种力量,对他们多多关注,做出多方努力。针对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目的和针对性的将各种措施和方案实施下去。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1.大学生自己做出调整和努力
首先,放低姿态,确定新的就业观。大学生应该放弃“社会精英”的复杂的现实,建立就业流行的看法,有许多空闲的位置,小城市,村庄和社区中的其他地方急需人才,应该建立一个基层的意识,职业意识到基层行使其挖掘潜在的斗争意识。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仅仅530万,2009年拥有了580万,2010年达到了630万人,2011年毕业生人数已超过650万人,”而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却增长缓慢,这种状况对大学生就业的形势非常不利,迫使大学生就业走向大众化。对于这种情况,大学生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的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过硬本领,以便采取主动,在就业竞争中寻求自己的理想的工作。其次,大学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以自己的专业技能谋求发展。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拥有敏锐的眼光,瞄准商机,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来缓解就业的压力。不仅带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也给更多了求职者创造了就业机会。
2.建立健全学校办学机制,努力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为迎合市场要求,高校应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能够提高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也积极吸收了大量专长的老师到就业指导的队伍中来。它以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队伍化、教学机构完善化、教学管理规范化和学科研究先进化为目标,能够全面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这样,不仅打破了应届毕业生的局限性,也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3.完善政府服务职能
首先,政府应规范就业市场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并逐步纳入法制系统工作的毕业生,和规范化的轨道。这样,就能够消除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歧视,从而打破了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其次,政府应该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对到西部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据本人意愿迁往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满5年以上的,根据本人意愿可以流动到原籍或除直辖市以外的其他地区工作,一旦落实了接收单位的,接收单位所在地区应准予落户。这样,不仅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也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另外我国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对此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不仅大大降低了毕业生的失业率,也让我国的宝贵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4.网罗校友资源,多渠道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当代大学生就业将成为我国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社会已构成各种形式,为大学生提供职业学校,中介机构,媒体多渠道的职业指导模式,通过不断的指导和服务,继续探索新模式的大学就业指导已开辟了广阔的空间针对专业特色,利用校友、老师的资源,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专业的小型专场招聘会,以便使毕业生能够学以致用,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总而言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正被就业压力困扰的大学生提供解决的方法,才能帮助他们走向一条稳定的道路,从而选择一个更好的未来。我相信,通过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共同的努力和帮助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能够妥善解决的,高校毕业生必然实现充分就业。活跃的生产力作为中国庞大的人口和广阔的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0.
[2]孙雪菲.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
[3]周立.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实现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研究[D].西南大学,2010.
[4]冯彩虹.浅析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J].榆林学院学报,2010,04.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毛概论文篇二:《关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然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却十分严重。本文从市场就业因素和环境、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分别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因素;就业难;原因;对策
序言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简介
近几年就业率也维持在70.6%左右,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非常直观的告诉我们: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重,虽然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09届和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连续两届呈现上升,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增长趋势更为明显。但是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问题还是不容乐观。
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米,在中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社会问题中排序在前儿位的重要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所以我们必须要加以重视,目前大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第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
(二)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就业困难。第一,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第二,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三)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第一,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第二,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四)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建议
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对此进行理性思考,献计献策,积极应对,对缓解和促进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我认为主要的方法有如下几点
(一)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第一,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第二,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
(二)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第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第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
(三)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奇缺,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用人单位应注重人才的合理使用:用人单位对录用的大学生要进行科学分类,根据就业岗位的性质、特点以及对人才层次的要求,合理配置所需人才。鼓励大学生将职业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尽可能地给予他们机会,只有满足了他们的职业需求,才可能满足用人单位自身人力资源内部增值的需要。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要从对单位负责的角度考虑,敢于排除各种阻力和关系网,构建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
(四)高校的改革。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第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第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第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卡玛.谁说本科生找不到好工作[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2]王霆,唐代盛.国外就业能力框架和模型研究发展综述[J].求知,2006年,S3期:214-215
[3]朱继光,祝伟.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0.5
[4]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4(4).
[5]张颖: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报,2004(6).
[6]徐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毛概论文篇三:《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一、社会性别
西方女性主义学者认为性别的概念可以分为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生物性别是生物学或解剖学意义上的男女,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构成物,它强调性别的社会建构性,其目标是促进两性的平等发展。社会性别视角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它强调用女性的视角、方式及经验看待问题,努力争求两性平等;第二,它能揭示两性角色和行为差异主要是由社会文化和制度因素造成的。它为思考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二、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特点
女大学生即在高等学校读书的女性学生。2014年,民盟中央妇女委员会对5省两市的21所大学的应届毕业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等做了专题调研,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加难。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特点:首先,门槛和录用歧视,就业机会比男生少。社会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在学习成绩、社会实践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并不比男生差,但是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宣传材料直接写明:只要男生等条件限制;其次,薪资待遇歧视,与男生同工不同酬;再次,就业质量低,就业领域边缘化。女大学生要想获得一份和男生一样的工作,要付出更多的机会成本。
三、以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原因
(一)外部因素
1、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
首先,传统性别的刻板印象。我国长期以来是男权制社会,人们传统的性别观念是“男强女弱”。虽然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但这种性别刻板印象,使许多用人单位仍然觉得与女性相比,男性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其次,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内。虽然社会进步了,但现代社会人们仍普遍认为男人应以工作为主、女人应以家庭为主。这种意识弱化了女性的社会角色,把女性的职业禁锢在专业技术要求低的服务等行业,在就业上大大限制了女大学生开发自己潜能的机会。
2、学校教育的影响
虽然男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男女的不平等,但学校依然是复制传统的社会主导与从属模式的基本工具。首先,虽然我国对专业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类,课程设置也日益多样化,但是仍没有切实考虑到女性的个性特点和需要。其次,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教师不自觉的认为女学生应该听话温顺,男学生应该积极主动,教师对男女学生的这种角色期待会极大影响学生自我行为的塑造。
3、政策法律体系方面的影响
首先,如同高校教育的组织构成,我国政府决策层仍然是以男性为主,这样在制定相关就业方面的政策时,他们自觉不自觉的会以男性的视角和立场来制定,女性的利益和需求很容易受到忽视。其次,就业政策、法律落实不到位。
4、用人单位的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作为经济理性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性价比”作为衡量劳动力的主要标准,不考虑女性的多重社会地位和价值,这是正常的现象,再加上传统性别刻板印象和企业过分放大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企业不愿意录用女大学生。
(二)内部因素:女大学生自身层面
首先,女性生理特性的影响。女性一般在体力上比男生弱,有经期、孕期、哺乳期这个特殊的生理特点,这样使得建筑等行业限制了女性的进入。其次,心理学中认为女性天生具有懦弱、依赖等心理特征,很多女大学生不自信,不自觉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再次,就业定位不准确。很多女大学生认为自己应该从事低风险性、高稳定的工作,以便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家庭,对就业地区和行业要求比较高。
四、以社会性别为视角探究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重构社会性别文化,营造男女两性平等的氛围
1、实现教育公平,推动教育性别平等
首先,改革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把社会性别意识引入其中,修改教育政策中违反性别平等的内容;其次,促使教师改变传统对女性的性别刻板印象;再次,根据社会性别视角对教材和课程进行重新修订和设置;最后,要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2、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切实保障女大学生就业
首先,要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让现有男性决策者们在制定就业政策时以社会性别视角看问题;其次,完善国家关于反对就业歧视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其中的具体条款要量化、细化,建立女性遭到就业性别歧视后的救济机制。再次,要建立健全生育保险和福利制度。
(二)女大学生要积极提高自身的社会性别意识和能力
首先,女大学生要有正确、明确清晰的自我主体意识,树立正确的性别观,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要建立身为女性的信心,敢于竞争。其次,要加强学习和锻炼,了解社会行业发展趋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勇敢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和困难.
综上所述,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为门槛和录用歧视、薪资待遇歧视、就业领域边缘化的特点。造成这种现状有内外两种因素,相信通过重构社会性别文化,营造男女两性平等的氛围,提高女大学生自身的社会性别意识和能力等一系列的系统工程,能够有效地缓解对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歧视现象,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