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毛概论文 >

中国梦的毛概2000字论文范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国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承载历史、昭示未来,是关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未来规划。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国梦的毛概2000字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梦的毛概2000字论文篇一:《浅谈中国梦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中国梦的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融合人民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所有愿望。“中国梦”是一部气壮山河的中华民族奋斗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在古代中国,中国梦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近代以来,中国梦是追求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梦是实现四个现代化;而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梦则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关键字:中国梦;历史;现实基础;现实意义

  2012年11月29日,率领新一届中央领导同志集体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随后,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同志对“中国梦”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进行了系统地阐述,他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随后在出访和多次会议的讲话中又进一步作了论述。“中国梦”的提出,迅速成为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它触动并点燃了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实现民族复兴的渴望,激发了中华儿女实现民族复兴的热情,如何正确解读“中国梦”,也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中国梦”的由来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她美丽、富饶、繁荣,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记述无数仁人志士不断实现梦想的图卷。然而,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大肆搜刮、烧杀抢掠、肆意横行,中华民族饱受欺凌,中华儿女备受奴役。

  为了改变这一屈辱的面貌,强国御侮,实现民族自立,中华儿女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探索、追寻,这就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乃至中华儿女的“中国梦”。从戊戌变法到洋务运动再到辛亥革命,为了民族的复兴,中华儿女奋勇向前。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但是仍然未能改变中华民族被欺凌的处境。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成立的那天起,就肩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在古代中国,中国梦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近代以来,中国梦是追求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梦是实现四个现代化;而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梦则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纵观历史,“中国梦”是一部气壮山河的中华民族奋斗史,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所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二、实现“中国梦”的有利条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梦”的实现保驾护航。

  党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作了明确的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后盾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者。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追寻中华民族摆脱落后挨打、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但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都失败了。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建至今,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从建党之初仅有的50多名党员,几个小组逐步发展到今天拥有数千万党员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是黎明前的曙光,是顺应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肩负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现今,在日新月异发展变化巨大的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攻坚克难,奋勇前行。因此,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尽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中国梦”的实现破除物质阻力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35年,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的35年,也是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跨越的35年。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之后每两年上升10万亿元,2012年已达到52万亿元。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生活也获得了巨大改善,从1979年至2012年,中国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平均实际增速分别达到8%和7.5%;2012年中国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世界银行数据也显示,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已经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的低收入国家发展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这也为实现“中国梦”破除了物质上的阻力,赢得了发展的有力基础,今天的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散发着炫目的光芒,中华民族正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三、“中国梦”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开了新视野。

  它明确呈现出宏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一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灿烂图景。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二)凝聚共识,进一步激发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奋斗的勇气。

  “中国梦”顺应了当今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确立了新的历史坐标,凝聚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力量。中华民族对梦想的执着坚持,展现出的是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激励全社会共同奋斗的精神旗帜,已然唤起人们美好的憧憬,转化为每一个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每一个中国为之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不懈探索。

  (三)为推动中国与世界和谐发展注入了活力。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不仅仅是中国梦,也应该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的梦。当今时代,任何国家都是与世界紧密相联、密不可分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中国梦”的内涵,也体现出中国将会自始至终地推行大国负责任的外交政策,不断促进和推动自身与世界各国的公平交流、和谐发展。

  中国梦的毛概2000字论文篇二:《中国梦· 法治梦》 

  摘要:法治事业的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宠儿,是法治事业建设的有力参与者,更是我国在从“法律体系建设”向“法治建设”转变过程中,全面落实法治的践行者。

  关键字:中国梦;法治梦;法治事业;践行者

  一、法治梦的具体内涵

  (一)“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法治梦应运而生

  “中国梦”的提出,顺应了时代要求和世界潮流,标志着党的执政能力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不仅使整个社会变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备了强大动力,也有了新时期下的战略目标。中国梦最大的特色,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的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每个人都是中国梦的制造者和参与者。可见,公民的个人命运和民族,和社会,和整个国家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在过去数年间,国人信仰缺失,缺乏道德自律,国内法治建设也每况愈下,频遇危机,此时,“追求公平正义,实现民主自由”之梦想的诞生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可以确切无疑地说,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和法治中国的历史进程是同步的。“法治梦”的实现既是中国梦的具体目标之一,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保障,更是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内在要求。法治梦想不仅关乎人民群众最为迫切的愿望,同时,更是千千万万从事法律事业人们的毕生追求。

  (二)法治梦的主要内容

  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国实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法治事业作为一项实践的事业,点滴进步,必须靠实际的行动、得力的措施,而同时,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以及百折不挠的精神,如果没有恒久的毅力和正确的担当,“法治天下”的盛景是不可能自动降临的。那么,法治梦到底是个什么梦呢?根据对中国梦的阐释,在这个时代最强音中,蕴含着一项国人共同的愿望――保障人民权利,实现公平正义之梦想!这便是我们共同的法治梦。在法治中国的理想社会中,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每个人有拥有自己的权利和尊严,享受理性、安定、有序的生活状态,享受“自由平等”世界之幸福。

  (三)中国梦与法治梦之间的依存关系

  我认为,中国梦与法治梦之间有着紧密的依存关系。首先,法治梦是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国梦的主要内容,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梦想,实现这样的梦想,需要一个安定有序的环境,离开了这样的环境,中国梦将难以实现;其次,法治梦是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支持,有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有赖于中国法治事业的稳步发展。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通过不断完善法制,推动我国法治事业进程发展,稳固保障中国梦的实现。

  二、个人对我国法治事业建设途径几点看法

  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祖国事业建设的排头兵,我们更有责任去扛起时代赋予吾辈的使命,对于我国法治事业的进行,应该有着自己的一点思考。中国梦、法治梦的进程切实关乎到每一个人,法治事业建设的途径,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具体来说:

  (一)严格限制公权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的公权力的范围越来越大,由于其具有很强的支配性,在行使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侵犯公民私权的情形。而个别情况下,公权力的怠于行使也使得个人私权失去了保障,无法实现公平正义。国家公共服务能力的不足,也成为私权利保护的隐忧。因此,公权力的扩张和滥用,对于我国法治事业的建设极为不利。

  法治事业的核心正是限权和保民,从公共的角度上来说,法治梦的最终实现,就是要凸显各类主体(包括行政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利益与分担的合理分配等关系,消除各种特权,消除公权力腐败、滥用滋生的土壤。因此,对于国家政府的公权力要进行严格的限制和有力的监督,以确保法治国家建设目标的愿望得以实现。

  (二)着力保护私权利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公民依法享有人身权,财产权等私人权利,这种私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从社会的总体情况看,公权力与私权利存在着不平衡的现状,公权力过于强大的情形必然导致私权利的保护力度和广度大大下降。

  私权利的行使需要公权力对其进行保障,在限制公权力,保护私权利的基础上,公民的个人权利可以得到最大化的行使自由,实现公民个人的“合意”,这对于我国形成“良法善治”的理想局面,十分重要。在法治社会中,不但劳动者的利益个权利要突出,每个人共同享有的机会公平也要被突出强调。这就需要把“保护私权”列为法治事业建设的重要部分。

  (三)大力发展法学教育事业

  法治事业建设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我国法学教育事业的支撑。众所周知,当代高校大学生不仅是法学知识的继承者,也是法学未来的开拓者,更是未来法治事业的践行者。因此,大力发展法学教育事业,重点夯实大学生的法学规范基础,重点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探索新时期下法学教育的方向和未来,进而培养一批具有优秀法律素质、坚定法治信仰的大学生法律人才,是法治事业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

  对于依法治国的战略总目标来说,法学教育的基础性功能不言而喻,作为我国培养新时代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径,法学教育的成败将直接影响依法治国的进程快慢,因此,法学教育工程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道路上,起着先导性的作用。

  三、最高学府在法治事业建设中的作用

  上文提到,法学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法治梦的实现过程中不容忽视,而在法学教育中,我国法学类高校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何发挥高等法学教育在法治进程中的作用,是我们应该重点思索的问题。

  (一)树立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群体是能够对当代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群体,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社会的关注。通过对这一群体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育,可以树立起时代的道德风向标,传递和宣扬正确先进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对我国法治事业建设,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法治梦的主要内涵,揭示了它与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具有良性的互动关系。在国内法学教育最高学府的教育过程中,应当首先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发挥法治教育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中的重要施教作用,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扩大教育的参与面。在“以点带面”的教育形式下,引导大学生们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二)塑造大学生的法律品格

  在法学教育中,法律品格的塑造可谓是重中之重。一名合格的法律人,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基础、严密的法律思维方式以外,还应具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品格。这种品格就是法律人的风骨,就是法律人的气节,就是法律人在追求公平正义道路上,必不可少的精神。

  法学学生作为未来的法律人,应该明确法律人“品格”的内涵,以法律人的品格要求自己。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以人为本”就是要明白自身在法治事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次,要坚持追求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精神,坚持打造自身对法律的忠诚度,信仰法律;再次,坚守法律人的独立品格,坚决杜绝“以权谋私,以法谋财”的想法,坚持正义,坚守底线,时刻谨记一个合格的法律人应有的正义风骨。

  (三)全心全意追求法治事业

  在高等法学学府中的每一位法律人,每一个法科学子,都应该全心全意地去追求法治事业。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该准确地认识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而同时作为一名法科学生,也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法学教育在中国的法治进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以个人为例,在考研路上,在梦想进入最高学府深造的拼搏路上,法治梦无疑是我毕生追求的精神财富。对我来说,追求法治事业的第一步,就是努力学习,考入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政法大学。在求学法大的梦想道路上,困难重重。一路走来,作为千千万万考研学子中一份子的我,不懈努力,认真坚持,奋力追求,从一开始的四顾茫然,到现在的坚定信念;从对法学知识的懵懵懂懂,到数百个日夜的反复练习;从跨考法学的零基础,到现在专业知识的慢慢夯实。梦想的力量让我始终相信自己,始终如一地朝着最高学府奋斗。我努力着,拼搏着,追梦着,盼望着能有这么一天,在法大教室里聆听我们敬重的法学老师的教诲,学习法科知识的精髓,研究法治事业的未来,力求在这样的最高学府中,塑造自己的品性,激励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律人,在追求成为学术型人才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我国法治事业的进行,法治梦想的实现,做出自己的贡献。

  始于中国梦,源于法治梦,拥有法大梦。站在考研学子的新视角,看到的不仅仅是美好而又向往的法治梦想,而是新时代下法学学子考背后的法律人风骨、法律人气节。这样的风骨和气节激励着我们,鼓舞着我们,鞭策着我们,确立伟志,发其动力,创造奇迹,筑造起法治梦中国梦,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法科学子的使命和责任,在追求法治事业、法治梦想,以及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努力奋斗,勇往直前!

  中国梦的毛概2000字论文篇三:《音乐诠释“中国梦”》

  [摘 要]结合国家提出的实现“中国梦”之伟大战略,在音乐欣赏课堂实践中,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歌曲《走向复兴》来诠释。为了达到教学目标,采用情景体验的方法,对创构情景、体验经历、心理引导和教学拓展四个关键环节采取步步深入的教学实践,达到使学生感知美、欣赏美、理解美、升华美的目的,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关键词]音乐欣赏;“中国梦”;新课改;课堂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新课改的目标要体现时代的特征,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新课改强调,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积极情感体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音乐问题的强烈愿望,促进其能力发展、个性培养和精神人格提升诸目标的实现。

  一、有的放矢的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

  本课所选的曲目是一首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献礼的歌曲——《走向复兴》,由印青作曲、李维福作词。歌曲曲调激昂向上,歌词振奋人心,整首歌曲洋溢着爱国热情和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传递了中华民族渴求民族复兴、期盼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和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奋进的坚强决心。

  音乐就是日常生活,至少应该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音乐的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授课中,笔者以学生的主体体验为核心因素,采用了情感体验式教学模式,设置了创构情景、体验经历、心理引导和教学拓展4个基本环节,注重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因素,并将其巧妙地整合于教学过程之中。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作品《走向复兴》的风格特征,了解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深刻理解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欣赏、理解歌曲要表达的效果、内涵;其次,通过体验式教学,加深对不同作品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理解;最后,创设情景时要兼顾音乐情景和心理情景的交融,要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发展和实践创新。究其教学难点,笔者认为,其一,认识包括节拍、节奏等技法在乐曲情感表达中的作用;其二,对学生欣赏内容之后感想的点评,引导是难点之一,也是重点;其三,在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的同时如何启迪学生的人格塑造和自主学习;其四,教学环节中“教学拓展”中如何做到收放有度。

  二、步步深入、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

  下面阐述《走向复兴》的教学实录及课堂实践分析,主要是课程导入、授课环节和延伸提升三个部分。

  1.课程导入

  教师引导:“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各族人民在祖国各条战线上,继往开来,奋发图强,谱写着一曲曲壮丽的乐章。这既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也是为了国家的兴旺和富强。今天大家一起欣赏经典歌曲——《走向复兴》。”

  2.新课讲授

  首先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布置教学任务:任务一,请学生边看、边听、边想,课件放完后,将所看、所听、所想讲出来;任务二,各小组分别讨论,并在组内交流对歌曲的想法。教师会对学生发言给予指导和点评。教学活动的开展,体现在以下紧紧相扣的四个环节之中。

  (1)创构情景,感知音乐之美

  本课采用如下几种方式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展现情景,运用实物演示情景,借助图画再现情景,播放音乐渲染情景,扮演角色体会情景,锤炼语言描绘情景。

  首先请朗诵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诵《走向复兴》的歌词。动情的歌词朗诵,使学生们进入情境。然后,用多媒体出示音乐欣赏《走向复兴》课件,展现的内容是三十多年来中华民族艰苦奋斗、沧桑巨变的光辉历程。切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奥运夺金、救灾抢险等相关图片、视频,既有如火如荼的伟大建设场面,也有可歌可泣的战斗情景。同时在视频中插入《走向复兴》歌曲,在播放视频过程中,将歌曲连续播放。接下来学生们的讨论和发言极其踊跃:“正如歌中所唱的,我们要在实现‘中国梦’的复兴之路上,挺起胸膛何惧风浪,排山倒海不可阻挡,走向复兴创造辉煌。” “祖国的强大,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和贡献,青年人更是责无旁贷。”这些都表达出了学生们的心声。

  [课堂实践分析]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和要点。在看到抗洪抢险的场景时,学生们感受到了强大军队和英雄人民的无限力量;在播放各条战线取得斐然成就的画面时,学生们感动地鼓起掌来。音乐能够作为某种实用工具,但音乐被利用来做什么,并不影响它的本质,而展现其内在的价值和美的成分[2]。笔者通过以上多种情景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融入和探究。

  (2)体验经历,欣赏音乐之美

  音乐可以利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和声、音色和音响的色调变化,在运动中极尽其妙地表现感情的变化发展,这是任何语言艺术所不能企及的[3]。本环节教师的基本目的是通过声像载体,让学生体验歌曲表达的深层内涵,欣赏歌曲所展现的各种美。例如飞船上天、巨轮出海声威震天的场面,通过歌曲的渲染,学生易于亲历体验感受音乐的深刻涵义。他们在感官和心理上身临其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对实现“中国梦” 和民族复兴的满怀信心,这些都能在歌曲中有所感悟。学生发言说:“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更需要青年的努力。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课堂实践分析]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的同时,对学习材料、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全身心地融入、感悟和体验,包括提供的音像资料和图片或多媒体资料,这些都给了学生多种感官刺激,使之体验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强大震撼。又通过再现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欣赏音乐之美。   (3)心理引导,理解音乐之美

  在欣赏歌曲《走向复兴》时,声、像结合等手段,配以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战胜自然灾害这样的场景,能让学生体会到实现“中国梦”还有很多困难,还有更艰巨的任务和更长的路,真正理解这首歌曲的引领力量并从心底产生共鸣。

  一首曲子,或者仅仅是其中片段,只要聆听者蓦然心动,尝到了其中的滋味,那音乐便活了,而听者也感觉到自己活了。如果听而不闻,闻而无感,食而不知其味,那音乐便是死的[4]。教师通过提问“通过对本音乐课的欣赏,同学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表达自己心里的真实感受。学生们深情地感叹:“歌曲曲调激昂,催人奋进,给人以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感悟到人生短暂,要加倍努力学习,更加珍惜时光,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度过难关、战胜灾害就要掌握科学技术和本领;实现‘中国梦’需要全国人民的努力,我们责无旁贷。”发言博得了热烈的掌声。

  [课堂实践分析]学生对音乐形成真正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仅是学生心理的自我构建过程,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同时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员,其主导作用也体现在这一环节。教师用音乐带去更多的人文关怀,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走向健康正确的心理发展之路[5]。经过引导,学生们积极向上的心理得到正能量的激励。英国的海伦·辛普森也指出,要“通过音乐并在音乐中教育我们的孩子”。

  (4)教学拓展,升华音乐之美

  音乐是“二度创造”的艺术,是在作曲者、演唱者或演奏者以及听众三个动态有机环节中完成的。[6]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分组编排与所欣赏的课程相关的情景剧,并在剧中合适的环节再现歌曲《走向复兴》所表达的情景,启发学生如何将情境与音乐有机融合,将多门学科知识与音乐相融合。于是,每一个学生都亲身经历再创作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使思想得到升华。

  经过3到5分钟的思考时间,学生开始表演,然后分组发言,并针对个人及小组进行自评、互评。学生们在互评发言中说:“第一组的表演,表现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要继承先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我们要学习建设者的高尚情怀和崇高品格,并将其化作学习的无穷动力,努力把功课学得更好,将来报效祖国和奉献社会。第二组的表演,体现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使我们坚定了战胜困难,更好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如此强烈的反响,体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实践分析]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灵魂爆发出火花,实现音乐学科所承载的德育教育和人格教育以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在这一环节,笔者提供了一些与实际相结合的探究题目,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现实问题,以求实现音乐教学的育人目标。

  3.延伸提升

  教师再次播放一遍完整的《走向复兴》歌曲,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于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美好和谐的画卷,激发出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为“中国梦”奋斗的决心。

  邓小平同志向来反对唯书、唯上,倡导唯实精神。在今天,唯实就是千千万万人民正在进行着的复兴中华的伟大实践之实。[7]振兴中华,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最大的心愿。最后,学生们跟随教师的钢琴伴奏高唱《走向复兴》,再一次鼓舞自己保卫祖国、建设家园、走向复兴的坚定信念。

  以上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情景、关注体验、强调师生互动,并整合课堂资源,优化动态交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逐步渗透内化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教育引导学生做到知识与品德并重,树立群众观点,同时要学习和赶超先进,胸怀高尚情操,增进学习的动力。此次《走向复兴》音乐欣赏教学,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让课程内涵有了延伸和拓展。

  新课改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音乐欣赏课的情感体验式教学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共创奇迹的舞台,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是塑造健康心理和人格、激扬爱国主义情怀的好方式。恰当而又具实效的教学模式,更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对我国青少年的素质教育、身心健康必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本次情感体验式音乐欣赏课,使学生深入地认识到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和表现美,进而提高了他们的音乐鉴赏和评价能力。

  参考文献

  [1]辛丰年.处处有音乐[M].第1版.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106.

  [2]柳良.音乐之旅——带你走进音乐圣殿[M].第1版.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2.10.

  [3]钱仁康,胡仑平.音乐鉴赏[M]. 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

  [4]辛丰年.处处有音乐[M]. 第1版.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52

  [5]曹长智,王云.浅谈音乐欣赏教学与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外教育研究,2011(7):118.

  [6]柳良.音乐之旅——带你走进音乐圣殿[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2.8.

  [7]居其宏.当代音乐的批评话语[M]. 第1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81.


猜你喜欢:

1.有关中国梦的3000字毛概论文

2.毛概有关中国梦的论文3000字

3.以我与中国梦为主题的毛概论文3000字

4.中国梦为主题的毛概论文1500字

5.中国梦为主题的毛概论文1500字

6.有关中国梦的毛概论文3000字

2206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