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与改革开放有关的论文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毛概与改革开放有关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毛概与改革开放有关的论文篇一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作者:武斌斌;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摘要】:改革、发展与稳定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基础。这三者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讲,可以说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发展是目的,发展生产力,繁荣经济,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了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而改革和稳定都是为发展服务的手段。所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党中央在全面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一系列论述,提出的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邓小平在其《文选》第三卷中,对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性、地位及其相应关系作了十分精辟的论述。它对于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抓好这三件大事,真正做到抓改革促发展,抓发展上台阶,抓稳定保大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改革、发展和稳定都是极端重要的问题,这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如何正确地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过程中关键性的问题。
一、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和实现稳定的基础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特别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就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我们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运行形式和组织方式的革命。其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如果不进行这第二次革命,我们第一次革命所取得的成果就不能巩固,搞得不好,甚至还会前功尽弃。这一点已被一些国家的经历所证明。因此:坚持改革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发展,就是促进和实现社会政治的稳定。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源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改革就是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有领导、有步骤地解决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各种现存矛盾。因此,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小平同志在谈到这一点时说:“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又说:“通过改革,要取得长期持续稳定和发展的条件。”“如果改革成功,会为中国今后几十年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中国人民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切身实践已经证明,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经济不发展,人民生活得不到逐步改善,就谈不上社会的稳定,人心的稳定。不能设想有脱离改革的发展和离开发展的稳定。亦不能希冀不彻底的改革会得到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并由此带来社会的长治久安。说到底,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其最深刻的根源皆存在于改革的不断深化之中。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践证明,不改革,就不能发展,就是死路一条,相反,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发展,哪里就有稳定和新气象。通过三十多年的全面改革,我们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这个体制还不完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体制性障碍,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在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为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体制保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代中国,没有改革,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也就不可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发展是改革、稳定的出发点和归宿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经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要求。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要真正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还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的科学发展,才能兼顾到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到不同阶层的利益,照顾到各方面的关切。
我们讲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确保社会的长期稳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对于这一点,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速度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邓小平强调发展更快一些,反对坐失良机,其用意就是要抓住机遇,在经济效益较好,避免发生大的波动的前提下飞跃式地发展,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上台阶”是邓小平在经济发展问题上的一个极重要的思想。在不同的场合,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分别表述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和最根本的任务。我们认为,首要任务是从抓主要矛盾方面讲的,最根本任务是从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谈的。
不论是首要任务还是最根本任务,就是一条,促进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换言之,我们讲改革,讲稳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没有发展,就没有真正的稳定,离开发展谈改革,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只有发展才能体现出改革的真正价值及稳定的真实内涵。也只有发展才能使其与改革、稳定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并由此显示出它在其中的全局性、功能性作用。由此可见,发展本身和稳定不是并列的,发展是第一位的,是目的,是出发点和落脚点。稳定是为发展服务的,没有发展,稳定就失去意义。但追求绝对的稳定,也不可能,正象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从邓小平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发展生产力就象一条红线一样贯穿于他的所有讲话之中,并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一以贯之地摆在他思想的最重要位置。因此,学习领会小平同志的发展观,就要紧紧扭住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不放。
三、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因为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中国一定要发展,因为落后就没有出路。要改革、要发展,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说:“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我们之所以提出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并不在于稳定本身就是目的,是绝对的,是可以代替其他方面的。问题的实质在于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因为没有稳定,没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就不能正常有序地进行,没有稳定,就谈不上发展,就不能积蓄力量、巩固成果上台阶。从哲学的角度谈,稳定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和因素。
学习邓小平关于稳定的论述,有助于我们树立辩证的稳定观。在此问题上,我们至少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要努力造就有利于发展的社会稳定的大环境,从主客观两个方面下气力。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总目标,引导干部群众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长远与目前、集体与个人的关系,通过改革,调整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逐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大力推进法制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坚持惩治腐败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改革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
2、我们所讲的稳定不是否认矛盾的稳定。没有矛盾的稳定是不存在的。正因为有矛盾,才通过改革,使诸多矛盾在一个大前提下形成一个多样性统一的局面。
3、我们不论讲什么样的稳定都是为了发展,进中求稳,稳中求进,稳定是相对的,发展才是大道理、硬道理、总道理。我们所提倡的稳定是政治稳定、社会稳定,而不是经济工作的平平静静、死水一潭,也不是改革开放中的谨小慎微、缩手缩脚、坐失良机。更不是用稳定来代替或否定其他。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强调稳定是对的,但强调得过分就可能丧失时机„„总结经验,稳这个字是需要的,但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以后还用不用这个字,还得用。什么时候用,如何用,这要具体分析。但不能只是一个稳字。要特别注意,根本的一条是改革开放不能丢,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
总之,在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中,经济建设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发展与改革是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而保持社会稳定又是发展经济和深化改革的前提条件。正确把握和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努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又要注意保持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努力做到在稳定中推进改革,促进发展,以改革和发展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77—78、82、117、155、213、238、252、354、376页
2.《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275页
毛概与改革开放有关的论文篇二
《论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特点》
摘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的重要法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使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事半功倍之效,就必须科学把握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特点。
关键词:改革开放;深化;新特点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4)02-0043-0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1]135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我国改革开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破解了许多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重大难题,其影响力之广,堪称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决定》对于推进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科学有效地把握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特点呢?就目前改革开放的形势来看,主要新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深化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在于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协调发展是协调与发展的交集,是系统或系统内要素之间在和谐一致、配合得当、良性循环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总体演化过程。协调发展不是单一的发展,而是一种多元发展,在协调发展中,发展是系统运动的指向,而协调则是对这种指向行为的有益约束和规定,强调的是整体性、综合性和内在性的发展聚合,不是单个系统或要素的增长,而是多系统或要素在协调的约束和规定下的综合的、全面的发展。[2]具体来讲,就是人与自然、地区间、不同行业领域等的协调发展。从国家层面来讲,就是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五位一体”作统筹考虑、系统谋划,《决定》绘就了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是我国立足当代、把握未来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否则,这个国家必然出现动荡不安,甚至亡党亡国都有可能,苏联解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我国在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这是改革开放进入深层次伴随而来的(或者说必然趋势),也就是一些高层领导、专家学者判定的深水区或攻坚期。笔者认为这是可以理解的,而问题的关键是,现在如何有效地解决好前进道路上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的问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说到底就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东部与西部、重点领域行业与其他领域行业、环境与资源、利益分配不公、眼前与长远发展等问题的协调。这些问题的出现,折射出了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所以,《决定》明确指出,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求、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经济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235年来,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蓬勃向前,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一定意义讲,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为引领,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良好稳定的局面,党的执政能力逐渐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到处是一片丰收景象。
35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解决利益固化的藩篱,体制机制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一系列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既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当务之急。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和贯彻落实好《决定》精神,紧紧团结在新一届党中央周围,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35年来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一定要认真总结,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与过去相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协同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改革,改革涉及的领域之多、范围之广前所未有。这一时期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工作创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把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促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经济质量与水平。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当前攻坚期和深水区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切实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文明生态、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确保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二、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点在于转型升级
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具体地讲,经济转型是经济体制的更新,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结构的提升,是支柱产业的替换,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转型就是要通过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工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转型升级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经济发展处于科学合理、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产业结构调整则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只有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才能确保持续发展。回顾过去35年来的改革开放史不难看出,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引领下,经济总量每年以10%左右的速率增长,即使在今年总量增长也在7%以上。时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不仅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奇迹,而且令世人惊叹。更有专家学者预计在未来十年最多十五年的时间就会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如今中国经济发展奇迹已进入“第二季”。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这一时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今天的中国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既有的速度型模式虽然使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但也给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了一系的结构性问题,如内需和外需失衡、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失衡、农业相对薄弱等。工业发展方式仍较为粗放,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部分“两高一资”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偏低,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空间布局与资源分布不协调;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在当前变化了的条件下,这种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此外,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有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转型升级。
一方面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经济转型升级。随着全球化生产方式变革的加速推进,在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的引领下,世界各国发展越来越注重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据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着力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干细胞)、航天航空和宽带网络技术;日本着力发展新能源、新型汽车、低碳技术、医疗技术;欧盟国家着力发展绿色技术、低碳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技术;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着力发展新能源和绿色环保技术。在此背景下,对中国来讲,要紧跟全球化生产方式变革趋势,否则,必然会被淘汰。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历史机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的有效融合创造条件,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的发展。要围绕发展潜力大、带动性强的若干新兴领域,立足现有企业和产业基础,实施产业链升级工程,着力突破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完善产业链条,加快形成一批先进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尤其是要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方面实施重点突破,加紧在新兴科技领域前瞻布局,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国际国内市场,缩短我国在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3]同时,要强化企业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技术创新的结合,切实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产品和技术升级换代。
另一方面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是转型升级的关键,也是促进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目前,在我国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如何有效地实施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是当务之急。我国的传统产业主要是制造业,对于一个制造大国来讲,意义特别重大。当前,就我国产业来讲,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要解决好改造提升研发设计、试验验证、检验检测等基础工作,通过论证和实验,优化产业结构。对现有传统产业市场潜力大,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企业,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做大做强做精,尽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对产能过剩的产业要抓紧时间实行关、停、并、转、搬;加大科技攻关力度,集中力量(财、物、人)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瓶颈;加快高新技术园区的深化改革,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搭建特色鲜明且具有领先国际竞争力、辐射力、示范带动力的产业,变过去跟着别人走为今天领着别人跑。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瞄准现代产业方向,加大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创建一批绿色、循环、低碳、清洁、安全的产业,坚决取缔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效益低的产业;支持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逐步提高技术改造投资在工业投资中的比重。这样,既可发挥投资省、周期短、效益好、污染少、消耗低的优势,又可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优化工业投资结构,推动工业整体素质跃上新台阶,为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三、深化改革开放的着力点在于提质增效
提质增效,就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强国,是《决定》的精髓和实质。全球经济发展史告知人们,只有建成了经济强国,则国盛,民才能安,综合国力提升才有根基。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基础是决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试金石。如果没有国家物质财富的巨大积淀,就不可能更好地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013年9月11日,国务院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后面的故事我们愿意也希望更精彩。”[4]对此,我们必须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提质增效上来,在经济发展上,讲求质量和效益的最大化,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前瞻性战略性产业聚集;在工作上力求效率与成效的最优化,为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时下,我国改革仍处于粗放型(碎片化)阶段,现实发展与各种体制机制碰撞,出现了许多弊端和问题,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缺乏活力,改革开放的质量不高。党的明确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5]这一论断,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实现提质增效呢?
(一)要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下功夫,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显著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决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4这一重要理论创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实践性。当前,政府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要摆正位置,按照市场与政府分工原则,各就其位,各司其职,注重“两只手”作用的发挥,政府要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切实做到不等、不观望,带头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以建立服务型、廉洁型政府为目标,精简政府机构,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效能;二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大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缩减行政审批程序,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政府向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转变;三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建立智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四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五要严格控制行政支出,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高“三公”透明度。切实改善行政作风,密切联系群众。[6]19
(二)要在经济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实现提质增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受全球经济的影响,在发展模式上对外有着特别的依赖。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摆脱这种困境和阴影的唯一办法,那就是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变被动为主动,着力于在经济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创新特色经济,实现提质增效。首先,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提升产业、产品的档次,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使制造业精细化、国际化。精细化是工业文明的精髓,由此可以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其次,改变农业相对薄弱的地位,力促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科学推进城镇化。实践证明,摊大饼式的、靠盖房子拉动的、没有产业支持的城镇化会产生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还应当吸取上世纪拉美一些国家片面转移农业人口的城镇化造成严重社会问题的教训,全面科学地思考城镇化问题。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发展农村小城镇,努力使每一个小城镇都拥有有活力、有特色的产业和比较完善的生产生活设施,使人们乐于居住在这样的城镇中。第四,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条件,从而实现提质增效。
(三)要大力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质量。服务业是当代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其本身也已成为新经济的驱动力,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对推动经济总量的扩张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已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就目前我国服务业现状来看,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相比比重太低。其根本原因,就是长期忽视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据有关资料分析,2011年产业结构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10.1%,第二产业46.8%,第三产业43.1%。这样的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低收入国家特征,第三产业低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50%),更低于高收入国家水平(70%),连我国的台湾地区也达到了68.5%。绝大多数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都高于一、二产业。而我国服务业不但比重低,结构不合理,而且生产性服务太落后,国际服务贸易比重更低。[7]由此可见,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和增值空间远远大于制造业。如今,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依托服务业消费显著上升。服务业具有收效快的特点,服务网点到哪里,那里的消费需求就旺盛。实践证明,现代化的许多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都要依靠服务业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服务、国际商服务(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对当前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如电子商务已占到零售总额的20%―30%,在年轻人中已高达50%,电子商务也正以“支付宝”之类方式进入金融领域。[7]因此,各级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服务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既要严格管理,坚持诚信、守法、文明、环保、安全等服务,又要不断改进服务态度和提高服务质量,尤其是要加强对服务业技术、手段、方法创新,以优胜劣汰模式推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从而尽快实现转型升级。
四、深化改革开放的根本点在于改善民生
党的报告明确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35年,是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时期,也是改善民生力度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尤其是在汶川、玉树地震,雨雪冰冻,干旱灾区等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体现更为明显。党和政府第一反应,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救助人民疾苦,反映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崇高境界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前,随着一项项民生政策出台、一笔笔民生的投入、一个个民生工程的实现,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大幅度地提高,人民真正享受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加快发展,人民的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表现为多样、多元的特征,贫富悬殊、分配不公等问题凸显,这给党和政府带来了新的民生改善挑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影响和阻碍改革开放进程。
加之,今天的改革开放,与过去相比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表现为时代、环境、自然资源、体制机制、利益固化藩篱等一系列问题发生了根本变化。既有硬骨头,又有险滩,怎么办?历史与现实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其他途径,唯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才能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虽然,我国经济总量为世界第二位,但人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党的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审时度势,在分析和判断国际国内形势下,以为的党中央对推进改革开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强调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开放,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了明确部署与要求。我们坚信,在新一届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定会齐心奋进,使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经济总量再创辉煌,人民将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红利,民生改善必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资料:
[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3.
[2]什么是协调发展含义是什么[EB/OL].
[3]国务院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EB/OL].
[4]刘铮等.中国经济奇迹进入提质增效“第二季”[N].人民日报,2013-9-12(03版).
[5]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6]韩保江,刘峰.十八届三中全会前瞻:深化体改革绕不开的六大重点[J].中国经济周刊,2013(35).
[7]洪银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往哪转?如何升?[N].光明日报,2013-10-21(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