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产管理系统论文
浅谈生产管理系统论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和国际社会的日益接轨,对企业生产管理的正规化和标准化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生产管理系统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生产管理系统论文篇一
《 论管理在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形成中的作用 》
社会 生产力不是任意因素的杂乱堆砌,而是特定的生产力因素在特定的关联方式下运行的有机系统。决定这个有机系统并使之形成一种新的、特定创新机能的手段的,便是 管理这个因素。 科学 的管理通过自身的功能作用,不仅使生产力系统的创新功能生成、运行起来,而且使其达到最大化。
一、管理的联结功能是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形成的前提
在社会生产中,在劳动数量、质量和劳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个体劳动者所能发挥的作用之大小,决定于整个劳动力 组织的状况。在生产过程中要根据工种、劳动者的素质确定劳动者的数量,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每个个体劳动者的作用,甚至会造成窝工浪费。同样,生产工具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劳动对象的物质武器,它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也必须与劳动者的数量和结构相协调,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就是说,对生产工具也必须进行合理的组合。就整个社会 经济 活动来说,更需要根据 自然 条件、社会经济、 政治 、军事等情况,对各个部门的生产活动进行合理布局,协调各方关系。可见,生产力各实体要素之间不能自然联结成一个系统,只有通过一定的管理活动才能联结成为一个功能系统,其中管理正是联结这些因素并形成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的前提。
马克思在谈到工场手 工业 时指出:由于“分工通过手工业活动的分解、劳动工具的专门化、局部工人的形成以及局部工人在一个总机构中的分组和结合,造成了社会生产过程的质的划分和量的比例,从而创造了社会劳动的一定组织,这样就同时 发展 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1](P399)这不正说明管理通过分工、协作的过程创建了一定的社会劳动组织,从而发展了新的生产力吗?劳动组织管理的合理化在创造新的生产力的同时,也将生产力诸因素合理地联结起来,确定了生产力系统运动的方向,创造出新产品。为了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秩序性,还必须在生产者之上有一个集体意志的代表来协调各个生产者之间的分工,于是从生产者中分化出了执行联结职能的管理者。而管理者在生产力系统中实现这种联结协同效应的形态有三种:第一,生产力发展战略的制订和实施,即生产力的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和增长模式以及结构、规模、布局、时间等等根本 问题 的长期总体规划的制订和实施,这恰是宏观管理的重要任务;第二,国民经济的管理,实际上就是按年度或按五年 计划期限实施生产力发展战略的问题;第三, 企业 管理,它是微观生产力的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的途径,同时是国民经济管理的基础,从而也是制订和实施生产力发展战略的基础。
综上所述,生产力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可称为生产力的细胞,而这些细胞是通过管理这个创新手段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生产力创新功能系统。
二、管理的转化功能是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实现的条件
我们知道:事物的“能力”和“力”之间虽然有着不可分割的 联系,但两者毕竟是有区别的。同样,生产力同生产能力之间也有这种区别:在每一 时代 的生产者和他们拥有的生产工具中,无疑包含着一定的生产能力,但是这种生产能力在生产者及其生产工具同劳动对象发生相互作用之前,都不过是沉睡着的潜力或可能的生产力,并不是现实的生产力。只有当生产者运用生产工具或科学技术等其它因素进行生产活动时,这种生产能力才真实地发挥出来,变为实际的生产力。因此,马克思指出:“劳动力只有表现出来才能实现,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发挥出来。”[2](P189-190)同时,一个社会拥有的生产能力与它真正发挥出来的生产能力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有时候社会拥有的生产能力会得到较好的发挥,从而使生产能够有效地进行;有时候却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从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生产力既然是人们用来改造自然、推动社会 历史 进步的力量,就不应该是某种潜在的东西,因为潜在的东西并不能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更不能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任何使自然物质发生实际变化从而推动历史进步的物质力量,都必须是现实的或实在的力量。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把生产力称为“物质生产力”的。但问题在于潜在的生产能力是如何在同其它因素的相互关系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种转化的条件又是什么?马克思指出:“劳动能力之所以发挥作用,是因为它与物质因素处于接触、过程和联系中,没有这些因素劳动能力就不可能实现。”[3](P56)那么,这种接触、过程和联系又是什么呢?马克思又指出:它是“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也即管理制度的创新活动。
从前面的 分析 中,我们可以看出事物能力存在的条件和这种能力转化为引起一定客观效果的“力”所需要的条件是不同的。前者是单个事物中蕴含的东西,只要这个事物存在,它就具有了存在的条件,而后者则是事物运动中的表现,因而它所需要的是外在性的转化条件,而不再是单个事物本身所需要的存在条件。这个外在性转化条件只能是这种相互关系作用的组合者、运筹者、创新者和协调者。
事实上,生产力系统要素作用的过程不是生产力系统要素相互作用的生产行为,而是这种生产行为所创新的效力,即生产行为相互撞击形成的协力,也即劳动生产率。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2](P59)由于在生产活动中生产力诸因素的具体联结受到其它许多条件的制约,因而发挥出来的生产力的大小是千差万别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说生产力是由某几种要素形成的。例如任何生产活动,都必须要求人们之间结成一定的相互关系,而在不同的相互关系下,即使是同样的几种要素相互结合,也会形成不同量的生产力。在生产活动中,分工、协作等形式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量的生产力。决定生产要素中人们积极程度的经济地位、政治 环境、思想道德、 心理因素、技术培训、保健事业等,也对形成不同量的生产有着重要的间接性的转化作用。细致地 研究 生产力系统中 影响 生产量大小的所有这些条件因素,并且按照科学的态度筹划、创新和处理这些因素,在实际生产活动中进行优化配置,使社会拥有的生产能力由潜在转化为现实,并发挥出最佳效能,这正是管理转化职能所要解决的创新问题。可见,管理不仅是将潜在的生产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联结者,而且也是对形成不同量的现实生产力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转化者和创新者。
我们之所以在以往的经济建设中一味追求生产者和生产工具等实体因素的数量,而不注重生产组织的管理制度创新,不能不说是与我们长期把生产力混同为生产能力、把能力归结为它的要素,而不注重管理转化功能的优化搭配,更不把管理转化功能放在其它因素之上作为高层次生产力因素来对待等错误认识和做法分不开的。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为什么同样的科学技术在我国和其它先进国家创造的生产效率不一样呢?这正是管理转化功能作用发挥的水平差距造成的,是没有在管理体制创新上下功夫的失误造成的。我们没有将科学技术、 教育 的潜在能力通过管理转化功能这个创新手段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三、管理的运筹功能是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调控的手段
根据辩证法原理,“生成”才是构成对立统一关系并由此推动事物发展的活力所在。直接成为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的生成因素是来自生产力主体自身的创新能量。而这种创新能量的主体物质形态基本上是由二个方面构成:一是以手、脚、耳、鼻、嘴等物质器官为基本的物理力,即构成主体力的硬件部分;一是以大脑思维为基础的经营核算运筹力,即构成主体力的软件部分。在这两部分主体力中,经营核算运筹力是主体的内在创新力,物理力只有在其支配下才具有真正的创新力、开发力。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就像单个人不在自己头脑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动起来,就不能对自然发生作用一样,没有生产的组织指挥,生产活动就不能有秩序地运作和运转。”[1](P555-556)可见,这一生成力实质上就是源于劳动者个人因素而又置于其上的创新力,即软件力,也即管理者的运筹力。
在劳动者就是所有者的小生产那里,这两部分力是属于同一个主体的,这个主体既是劳动者又是管理者。随着新的分工关系的出现,这个主体发生了分化,即劳动者与经营者相互分开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也由二因素、三因素,发展成为多因素。经营管理者是由生产力系统因素中人的主体因素分化出来的,成为一个高于生产力诸因素的运筹创新因素。为什么当企业缺乏经营活力,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只能作为生产力的可能性要素被闲置起来?为什么当企业被具有经营活力的能人所掌管,生产资料与劳动者才能作为现实的生产力要素发挥出自己的活力呢?原因就在于,管理者自身经营核算运筹创新能力的水平高低不同。生产管理就是指人们利用自己的经营核算运筹力,根据生产力因素的总体组合变化 规律 的要求,从整个社会的需要出发,通过自觉地和科学地控制和调整生产力系统的总体功能而实现增产或节约。
管理在生产力系统中存在的必要性就在于:它使各个因素之间达到一致,形成一个创新的系统功能,去争取实现生产力系统运动的目标。它是使生产力系统诸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优化状态的一种运筹型的调控手段。管理在运筹调控生产力系统功能生成的创新过程中有三个基本功能。第一,运筹联结功能。一个动态系统的 社会 生产力系统是由若干因素以特定方式联结而成的。运筹联结功能首先把其它生产力因素各自内部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其次把其它生产因素相互之间也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创新成相应的整体功能。第二,运筹调控功能。社会生产力系统的运行是一个动态创新过程,在运行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会不断地打破系统原来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由原来的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转化。要消除这些变化,并使生产力系统功能始终保持有效的、合理的运动状态和准平衡状态,就必须通过管理这个调控手段来不断地运筹、调节和控制,使生产力因素透质、透时、透量、透空地输入,并不断地排除 自然 环境、 经济 环境、社会环境等外部环境的干扰,使系统的整体功能向优化方向 发展 ,从而保证系统功能创新的“目标值”得以实现。这一整个过程也就是管理发挥运筹调控功能的过程,是保证社会生产力系统生成、正常运行和再生成的基本手段。第三,运筹决策功能。在生产力系统功能生成之前,要通过管理决策活动去运筹配置,论证可行性,提出方案;在功能生成后,系统功能的运转全过程也离不开决策活动。可以说,管理决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社会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生成和运筹的过程,是贯穿于生成和运行全过程的创新手段。
运筹联结功能、运筹调控功能、运筹决策功能是管理的基本功能,它们所形成的联结力、调控力和决策力这三力在生产力系统功能生成中形成一个创新的“合力”,这便是管理的运筹力,只有通过这种运筹力才能使社会生产力的系统创新功能得以实现。
四、管理的扩张功能是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运行的活力
在生产力系统中,管理因素之所以能使各个因素之间达到一致并形成为一个系统的功能,去争取实现生产力系统运行的目标,原因就在于它提高了生产力系统的总体性功能效果,减少了生产力系统的内部摩擦和能量消耗(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从而扩张了系统的总体创新功能,达到了社会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既然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它的要素功能之和,那么整体功能的形成和要素功能的发挥不但与系统的内在结构有关,而且也与管理的扩张作用有关。因为一方面,各种生产力要素都不会主动地向预期的目的运行,都是死物或死劳动,只有通过劳动者的管理创新活动才能把它们作为自己活动的手段来占有、消化,使死物获得生命力并运转起来;另一方面,生产力系统的目的性又要求实现自我 组织,使其从无序趋向有序。此外,劳动力的配置、 科学 技术的作用、各种资源的运用,也要由管理去实现。这样一来,对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功能来说,管理推动了其创新功能更充分地发挥,并成为其进一步飞跃、质变、创新的重要条件,具有扩充、扩张生产力系统要素功能的作用。可见,科学管理是使生产力系统诸要素本身的功能进一步协同提高并创新成一个大于其功能之和的整体功能的扩张因素。
据国外某 研究 机构调查,在近50年间,固定资产每增加1%,生产提高0.2%;劳动力每增加1%,生产提高0.76%;而经过训练的管理人员每增加1%,生产竟提高了1.8%。由此可见, 现代 科学的管理因素比其它生产力因素的功能作用大数倍。这也表明,对生产力系统中的单个要素功能来说,管理因素能扩张其效应功能并使其进一步充分地发挥,具有扩展生产力系统中各单个要素功能而形成大于它的各个单个要素功能之和的更大的整体功能的作用。
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 建筑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生产力仍继续扩张,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不仅善于根据生产力系统自然的 规律 创新了一整套科学的或比较科学的生产力管理体制,而且还通过现代科学的管理扩张因素,使生产力系统的总体功能有效地发挥出来了,并进一步扩张了其效能。可见,要使现有的生产能力得到发展,不仅要靠提高生产力诸要素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还要注重它们之间的相互结合,发挥系统整体功能的扩张效果,否则就达不到目的。关键不在于增加社会生产力的总量,而在于通过管理这个手段,使生产力系统功能的整体效能增大。
管理之所以能扩张生产力系统的功能效应,还在于它是以科学技术为基质和其创新的内在活力。首先,管理要运用科学技术所提供的物质技术手段和精神手段,滋养它所控制的各个要素,使其个个精力充沛。管理有了这些物质和精神的手段,就能有力地促进管理的自动化和管理 方法 的科学化,使其真正有能力驾驭生产力诸要素,并成为这些要素中最富有活力的指挥者、协同者、运筹者和领导者,这时它才会起到创新扩张生产力系统效能的作用。 电子 计算 机、自动化控制装置、无线电话及其它电子设备就给生产管理自动化提供了扩张效能的良好的技术创新手段。其次,科学技术还为管理提供了 理论 和方法,使其高层次的地位得到加强。现实的生产力系统总是处在运动状态下,并经常会出现平衡的破坏,这轻者会降低生产力,重者会使生产停顿,生产力系统也就不可能扩张其效能。为了保持生产力系统的动态平衡,进一步扩张其效能,必须不断地解决出现于生产力系统结构中的各种矛盾,使系统功能符合各种变化因素的要求,这就要求科学技术为生产管理提供创新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一种创新扩张生产力系统效能的内在活力,以便实现生产管理的扩张创新的目的。系统工程学、运筹学等学科就为解决上述各种矛盾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并能起激发生产力系统效能内在活力的作用。
【 参考 文献 】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
[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
[4] 周振华.现代经济中生产劳动内涵及其外延扩展[J].上海经济研究,2001(10).
[5] 徐冠华.大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 文化环境[J].新华文摘,2001(7).
[6] 雷伊·威尔德.管理大师谈管理[M].北京: 中国 展望出版社,1985.
[7] 张尚仁.管理、管 理学 与管理 哲学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8] 吴敬琏.现代公司与 企业 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9] [美]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上海:三联书店,1989.
[10] 王武瀛.管理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J].人文杂坛,2000(5)
浅谈生产管理系统论文篇二
《 煤炭行业生产管理平台系统 》
摘 要:生产管理系统已经成为煤炭行业实现先进管理方式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加快速、便捷、方便、科学地对煤矿行业进行高效管理,实现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煤炭企业应该在降本增效的情况下,使用生产管理系统,推进煤炭生产的高效发展。
关键词:煤矿机电 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204-01
1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
煤炭企业在生产管理中,应及时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建设,该系统不仅能实现安全管理,还能加快物料管理的效率,对整个煤炭企业的材料进行分类、编码,以及材料入库、入库库存管理,实现材料信息统计,综合管理生产信息。煤炭生产过程中的材料申请管理很重要,工作人员申请领用材料,都要通过系统平台的审批和监督。安全生产系统能加强生产设备管理,例如设备的信息数据统计管理,让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掌握设备的实际情况,如注油、换油、更换周期等,这些都能通过设备管理做到精确无误,快速有效。当生产设备发生故障时,技术人员需要找出故障原因,并及时进行维修处理,这些维修和处理过程中的有效数据都能通过信息系统记录下来,如果下次再出现相似的故障,就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及时进行处理,提高了维修效率,也提高了维修的精确度。安全生产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可以监控生产过程,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在采煤生产过程中,系统将记录安全事故的各种信息,并为指挥管理人员提供安全事故最全面的资料,并监督安全人员及时处理问题,保证生产的安全性。
1.1 入井人员和车辆定位、跟踪
通过在矿井内、生产工作面中安装跟踪设备,随时监控人员生产情况,并记录所有生产人员的工作信息,让生产管理变得更具体,更全面。通过安装跟踪系统,所有携带射频标签的人员和车辆进入相应地点时,或者通过检测分站,都要接受信息系统的检查跟踪,监测分站会将这些人员的身份信息,工作信息传输到计算机管理系统中,作好记录,以便更好的监督工作。计算机控制中心收到人员信息后,会及时保存到数据库,方便管理人员随时查阅。通过井下电子地图系统,监控人员可以随时了解井下工作人员的情况;可以显示指定人员和车辆的移动路线;可以对指定人员和车辆进行定位和跟踪。利用这些实时监控跟着系统,我们可以及时查询某一历史时刻的定位信息,让地面工作人员掌握井下作业面的设备、材料、人员等时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有安全问题发生,还能提前预知、通知,保证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1.2 人员无线寻呼
无线呼叫的方式,通过无线呼叫,地面工作人员与地下工作人员能实现实时联系,第一时间掌握工作状态,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综合系统中的计算机设备把呼叫信息收集起来,传递到各处。呼叫的信息会被统一发射到检测平台上,然后在射频标签上高度报警灯显示。工作人员在有情况时可以采取一般呼叫、紧急呼叫、紧急撤离呼叫等方式保证自身安全。而报警灯也有不同的颜色,以便提示发生危险的程度,由于各煤炭企业使用的设备不同,我们就不做赘述,不同的灯光提示,代表有不同的危险,一般分为红灯和黄灯。如果井下工作人员遇到十分危急的情况,可以撕开射频卡上标签,报警信息就会直接显示到地面工作者的操除此之外,系统警报系统还能帮助我们找到失踪人员,当发现人员失踪的问题时,工作人员通过无线呼叫器呼叫,将信息传递到煤矿的每一角度,便于我们发现伤员,及时实现救护。
1.3 考勤统计
生产系统可以记录下井工作人员的入井、升井时间,以及工作人员在各井的停留时间,方便了企业对工作人员的考核。利用安全生产系统,企业领导者可以及时发现员工的工作状态,发现表现好的员工,也能发现表现差的员工,这样有利于管理者掌握生产情况,并作出工作调整。监督考察统计系统将员工工作情况通过考勤系统显示出来,方便企业领导者查询。
1.4 紧急事件处理
煤炭井下生产的危险系数高,一旦发生井下危险事故,地面操作系统可以及时查询井下人员的信息,统计人数,定位生产人员,如果发现紧急事故还能第一时间展开搜救,确保采煤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如果发生危险事故,系统能在几秒钟之内发出警报,提醒井下工作人员快速撤离,而地面指挥人员也能快速找到井下人员的位置,确定营救方案,实现快速救援,高效救援。有时发生的紧急事故会影响通讯系统,而安全生产系统此时就能为指挥人员提供井下各区域人员的最近历史分布信息,以便快速实施营救。
1.5 系统运行管理
采煤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设备多,技术复杂,加上采煤工作的特殊性,我们在工作中必须保证设备的安全高校,当设备发生故障时,平台系统会及时给出提示,方便我们及时修理,修理好后,系统也会给出提示,那我们就可以继续展开工作了。系统可以定期和不定期对设备进行管理维护,对定位器及射频标签电量进行低限监测,提示维护人员对设备进行管理。
2 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2.1 真实反映作业现场安全以生产状况
有了生产管理系统平台,煤炭生产管理者可以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对生产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尤其是作业面的情况,包括计划/产量、各类产品销售指标,以及作业面的采煤安全信息,排水、提升、通风机、运输、洗煤厂集控等生产系统的运行情况等,都能第一时间掌握到。
2.2 安全生产报警防范及联动机制
生产平台系统应该建立独立的预、报警系统平台,把安全监督纳入到生产管理中,实现安全信息的随时公布。如果采煤工作面发生异常,可以用不同的颜色灯和声音对井下工作人员进行提示,并将安全事故信息通过短信的方式发送到领导手机上,让其第一时间可以了解安全事故情况,第一时间做出抢险决定。安全事故信息可以通过作业现场的工业电视画面及时切换到大屏幕上进行显示,报警信息结合事故画面,可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快速实现调度,将安全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
目前,我国不少国有煤矿,大型煤矿都在使用该系统,生产综合平台系统的使用,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并进一步保证了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这对我国煤炭生产来说积极而重要的,因为作为一个用煤大国,提高煤炭生产效率和安全性,是实现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保证。虽然我们有不少煤矿使用了这种设备,但这还远远不够,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一些小型煤矿也能使用该系统,真正改变煤炭的生产模式,提高生产安全和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 钱建生,李世银,顾军,等.煤矿分布式安全生产调度指挥系统的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5(2).
[2] 朱丙月.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煤矿现代化,2009(3).
[3] 张铁岗,汪云甲,李钢.煤矿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及其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1(1).
[4] 吕鹏飞,郭军.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探讨[J].工矿自动化,2009(9).
有关浅谈生产管理系统论文推荐:
1.浅谈生产管理论文
5.有关生产管理论文
6.关于生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