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类的毕业论文参考范文
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或其它目的,离开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某些地方停留,但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旅游管理类的毕业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旅游管理类的毕业论文参考范文篇1
谈生态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结合
近年来,民俗作为文化这个前沿性产业中的一种新元素,由于受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小,其所独具的区域性、民族性等又具有高附加值特点,正以一种“软实力”的姿态为各级政府部门、广大专家学者所重视,并加以大力研究和开发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他文化产业发展所需条件大不相同,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更易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基地,成为第三产业旅游业的一大生力军,并能切实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
一、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态旅游的界定
“民俗”一词在中国学术界出现较晚。原意是民众的知识、民间的智慧。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化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是一定的区域里的一定群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共同的心理结构为依托,民族群体为载体,为适应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形成的一种模式化的行为习惯和程式性的生活方式,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积淀。民俗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群体性、民族性、历史性、传承性、原始神秘性等特殊属性。
民俗文化旅游把民族文化作为基调,以一种新兴的生态旅游形式而出现。而笔者认为,民俗文化旅游只有与生态相融合为民俗生态旅游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据国、内外有关旅游发展的相关报道,目前尚未对民俗生态旅游做出一个统一的界定,可民俗生态旅游己经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民俗生态旅游应该包含了“生态旅游” 和“民俗旅游”两个方面的概念。
所谓的生态旅游,是1983年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的。它有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风貌;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受到损害。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这种回归大自然,多接近于自然旅行或绿色旅行的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席卷全球的大趋势。而民俗旅游则是一种新兴的生态旅游形式,它以民族文化为基调,为原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点,是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据国、内外有关旅游发展的相关报道,目前尚未对民俗旅游做出一个统一的界定,可民俗生态旅游己经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而将民俗文化与自然生态资源旅游进行整合,是科学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包容的关系。生的兴奋联系起来。这既可以增长见识,又可以激发游客游览观赏的兴趣。最后,从社会价值来看,合理开发民俗生态旅游资源为人文学科――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民间文学、歌舞艺术、建筑艺术等提高了研究场所。反过来这些研究又有助于民俗文化的保护、历史与古迹的保护、原始自然资源的保护,避免因开发不当所引起的局部或毁灭性的破坏。总之,合理开发民俗生态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合理开发民俗文化资源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从资源的角度来看,合理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对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传承作用。从架构上来分析,富含历史文化积淀的民俗文化资源的形成是一个持久的问题。而民俗文化资源历时弥久,如果没有合理的传承,很容易受到破坏,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复原。随着人们审美观的改变、科技发展、交通的便捷,使得人们看到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性,欣喜的同时,需考虑到对其传承也需具有持久性。其次,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民俗文化能够跨越区域自然条件和生存状况的藩篱,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将文化生产转化为财富生产,使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呈现出产业驱动、全面提速、快速发展的生动局面。可以说,民俗文化产业“通过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和消费,创造大量的社会财富,起到增加就业机会、创造价值、刺激消费、涵养税源的作用,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它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进行文化产业研究的重要方面。
三、黔西南民俗生态旅游开发的条件
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是旅游业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黔西南州地处珠江上游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奔流不息的南北盘江环抱着这片神奇而又美丽的土地,素有“金三角”之美誉,为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只有注入文化内涵,用文化提升旅游,旅游才能绽放出独特的魅力。黔西南的民俗文化是黔西南旅游资源之“魂”,文化的内涵决定着旅游的品位;黔西南生态旅游资源是黔西南旅游资源之“体”,生态资源是承载黔西南旅游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生态与文化融合,必定会迸发出旅游新的活力,催生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黔西南州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动民俗生态旅游开发,生态与旅游齐飞,文化与旅游融合,黔西南旅游业在正蓬勃发展,势如破竹。
(一)瑰丽迷人的自然生态资源
自然生态资源良好的环境,有别于城市中的环境,体现了原始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稀有性。因此,富有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是进行开发的一个重要条件。据统计,在黔西南州密集地分布着国家级风景区:万峰林、马岭河峡谷旅游景区和双乳峰景区、省级风景区7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全国少数民族婚俗博物馆 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处、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水利风景区1个。得到了“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中国观赏石之乡”、“全国红色旅游点”,“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最美乡村“等盛赞,是中国西部一个开发前景喜人的黄金旅游区。
(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
黔西南州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居住着汉、布依、苗、彝、回等35个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淳朴浓郁、绚烂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黔西南州多彩的文化资源,使得民俗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巨大。俗话说“一方一俗”。民俗文化涉猎物质文化领域与精神文化领域,如建筑、民族工艺、饮食服饰、民间文学、舞蹈音乐,节日庆典、婚丧嫁娶、待客礼仪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对于追求“异地情调、异域风味”的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旅游资源,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众多旅游资源中显得耀眼夺目。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建筑艺术、古朴典雅的工艺美术、独具风味的饮食文化、多彩多姿的民族歌舞、富多彩的民族节日都重要的开发条件。 四、得天独厚的政策开发优势
(一)国家层面的政策开发优势
为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档次,近年来,国家相应出台和制定了许多政策方针。贵州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贵州旅游业的战略定位“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针对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文中指出贵州发展既存在着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工程性缺水严重和生态环境脆弱等瓶颈制约,又拥有区位条件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富集、生物多样性良好、文化旅游开发潜力大等优势。提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探索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并指示按照“黔中带动、黔北提升、两翼跨越、协调推进”的原则,大力支持“三州”(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等民族地区跨越发展,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民族医药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区,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二)地方政策开发优势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2012〕2号文件的战略定位,《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明确了贵州未来8年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实施路径,引领全省旅游发展顶层设计。提出建设“国家公园省”总体定位,明确国家公园省的要素支撑体系和生产力布局,确定了“国家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营销宣传口号。提出重点打造以观光旅游为基础,文化体验、生态养生为特色,休闲度假为重点,专项旅游为延伸的旅游产品体系。而《黔西南州“十二五” 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的到期末要把黔西南州建设成祖国西线优美的旅游目的地、优秀的布依族文化体验中心、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优秀旅游示范区的宏伟蓝图也因此得到了国家和省政府的政策的强有力的支撑。
五、结语
综上所述,黔西南旅游前景灿烂。黔西南州也根据自身优势,为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档次,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相应出台和制定了许多政策方针,但如何使这绚烂多姿的民俗文化生生不息。这就需要我们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保护景观中的自然生态,更要使瑰丽深厚的人文景观得以传承,让民俗旅游与生态旅游比翼双飞。
旅游管理类的毕业论文参考范文篇2
浅析长阳旅游产业集群发展
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是新兴的“无烟工业、朝阳产业”,拥有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和作用。长阳县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基础良好,是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旅游强县,被誉为“梦幻土家,巴土天堂”。长阳文化三宝为山歌、南曲、巴山舞,流传至今的哭嫁等众多奇风异俗,成为古代巴人遗存在清江画廊的活化石,也为长阳民族文化旅游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业已成为长阳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由此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契机。旅游产业集群化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长阳是湖北省典型的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是长阳的支柱产业,本文拟从旅游产业集群的角度,挖掘集群理论在长阳旅游产业的实际运用价值,探索旅游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提升当地旅游产业持续的竞争力、充分发挥区域旅游资源潜力提供理论、技术和战略储备。
一、旅游产业集群的理论框架
旅游业属于综合性服务行业 ,同时具有很强的关联性。随着旅游需求的变化, 旅游者、旅游企业及其相关单位逐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是以旅游核心吸引物为基础,为了共同的目标,通过横向业务、技术经济合作,在逐步走向长期化、制度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特定时空条件下的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是以旅游业为龙头,以旅游消费需求为驱动力形成的产业集群。集群化是产业在横向空间上呈现聚集形态的组织形式,研究长阳旅游产业集群的治理对策,对优化长阳旅游业的资源配置,提高旅游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旅游产业集群的内涵
旅游产业集群的内涵包括多个层面,其构成要素也可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是旅游核心吸引物。要素供应层指的是提供食、住、游、行、娱、购等服务的旅游企业和行业,相关辅助层是指旅游相关企业和组织。旅游核心吸引物,即旅游资源,它由旅游目的地的景观和事件组成,是旅游业和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赖以存在的基础。旅游企业直接支持和保证整个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既是旅游产业集群的直接支撑层,又是创造旅游产业经济价值的核心。旅游相关企业和组织对旅游者顺利完成游览过程和旅游产业集群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是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二)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
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条件包括旅游资源,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旅游市场开发状况,和政府政策倾向及旅游企业发展状况等。旅游资源影响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和集群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在进行旅游产业布局及选择发展模式时,会优先选择那些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进行投资开发。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直接影响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及集群发展模式的选择,是最基础性的。旅游市场直接决定了旅游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及集群发展模式的选择。政府是以调控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为手段对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产生影响的。旅游企业只有拥有好的人才才能促进旅游产业集群发展。
(三)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
旅游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对加快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有重要的作用。地缘上的集聚使群内的旅游及旅游相关企业能够高品质、低成本的共享基础设施、中间产品、信息、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等;文化使地缘上相近的企业因拥有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观而增强了彼此间的合作与信任。实践表明,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对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协作配套效应,降低创新成本、发挥政府支持推动作用、有利于促进当地基础设置建设,有力提升旅游目的地环境、管理、服务、文化等软实力,同时旅游集群还具有规模报酬递增功能、外部经济循环功能、提高产业竞争功能、带动关联产业功能等,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长阳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长阳旅游基本概况分析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我国中西结合部,位于鄂西南山区。全县辖八镇三乡,4个居民委员会,154个行政村,总面积3430平方公里,2014年总人口42万。长阳为多民族聚居地,有土家族、汉族、苗族、满族、蒙古族、壮族等23个少数民族。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数的52.6%,其中土家族约占51%,是长阳最主要的少数民族。
长阳旅游业起步较晚,随着县委、县政府、县人大编制、组织、实施《自治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5)》、《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决定》、《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开展旅游标准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河流保护条例》之后,旅游相关政策相继出台,相关部门加强了旅游的指导和管理,旅游项目竞相落地,旅游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良好契机。长阳旅游目前按照“一心”(县城龙舟坪镇)、“二轴”(高坝洲――龙舟坪――清江画廊一线;沪渝高速沿线)、“三区”(清江画廊旅游区、榔坪山地养生旅游区、丹水运动康体旅游区)、六大旅游项目的“1236”格局,做大做强山水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积极促成旅游的提质增效,按照做强一心、做精二轴、提升三区的目标,积极通入一峡(长江三峡)、一城(宜昌市)、一圈(鄂西文化生态旅游圈)、一体(宜恩经济一体化)。目前,长阳拥有5A景区1个,3A景区3个,13个重点旅游村,9个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此外还命名了30家旅游接待定点单位,清江画廊倒影峡、天柱方山、云榭村庄这3个旅游区的总体规划,日前已顺利通过专家评审,除此以外,长阳还有多处品质极佳、品味极高的景点陆续建设和开发中,湖北旅游名镇名村项目在持续推进中。
(二)长阳旅游开发的SWOT矩阵分析
丰富的自然人文奇观,多彩的民族文化,良好的自然生态,宜人的气候条件,为长阳县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以下运用“SWOT”矩阵模型,客观分析长阳旅游发展现状,据此提出一些举措,促进长阳旅游产业长足发展。
1.发展长阳旅游的优势(Strength)在于:(1)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清江横贯长阳全境148公里,仅次于汉江,为长江流域的第二大支流,隔河岩、高坝洲有近40亿立方米的库容。长阳拥有神奇优美的自然风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长阳34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震人心魄的一道道奇观,“清江画廊”风景区于201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5A级景区,天柱山、丹水漂流、麻池古寨成功进入国家3A旅游景区行列。另外,方山石林、清江春天旅游项目、盐池温泉文化度假村等项目逐渐投入运营中。(2)生态环境优越,气候宜人。长阳森林覆盖率达73.6%,境内森林茂密,植被良好,拥有一处国家森林公园和两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八百里清江,穿山走谷。长阳地处北纬30度左右,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少严冬,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四季空气清新,空气负离子含量高,被称为“天然氧吧”。这里也是各类动植物生长的理想家园,分布有金钱豹、蟒、红豆杉、银杏、水杉等七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植物。
2.发展长阳旅游的劣势(Weakness)在于:
(1)远离主要客源地和集散地、区域竞争处于劣势。长阳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旅游开发还停留在低层次开发和粗放式经营状态,市场准入较低。
(2)部分旅游资源开发难度大,长阳地理环境复杂,交通线路密度低,公路等级低、路况差,通信较为落后,容易造成旅游者出入不便,使得基本的交通状况、食宿条件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严重制约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
(3)旅游市场开拓难度较大。由于沿江流域旅游产品趋同性强,加之缺乏整体规划,导致重复性建设和盲目开发现象严重。
(4)旅游区服务设施较为薄弱,基础设施较为滞后,旅游娱乐项目级别低、数量少、可参与性差,主要依靠秀丽的自然资源吸引游客,导致景区停留在初级的接待型,难以实现向客源型的顺利转型。
(5)旅游产品与民族文化脱节。长阳区域旅游,以巴国故都和土家文化盛名内外,但旅游产品和旅游景区文化关联度不够,产品缺乏特点,旅游产品的推广和销售缺少规划。
三、长阳旅游集群的问题和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地加大了旅游的开发和宣传力度,长阳旅游呈现良好持久的态势,长阳县政府已经将旅游业作为富民兴县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长阳旅游想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重视旅游开发、旅游经营、旅游管理等诸多方面,注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即在较小的生态代价下,使旅游区能又好又快地发展。通过上文分析,面临极佳的资源优势与独特的战略机遇期,长阳旅游应积极走集群式发展之路,这样才能发挥优势条件,充分利用战略机遇,规避无序竞争和重复性开发,做大做强清江画廊旅游品牌,成功化解潜在的威胁和挑战因素。
(一)长阳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作为长阳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又能反过来有效保护环境和当地文化。但目前,长阳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旅游产品的开发只是针对景点的开发,而一些与此相关的附生产品往往被忽视,景点开发注重自然风光的开发,却未能有效渗透历史、文化等要素,另外,由于交通条件局限,各种旅游产品的衔接性较差,门票收入成为长阳旅游收入的重要组成,较为单一,旅游产品消费相对不足,旅游的联动效应未能较好展现,区域旅游整体形象未能很好塑造,不利于本地旅游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1.基础设施薄弱,开发资金短缺。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它的发展需要注入大量资金。长阳处于落后地区,属于国家贫困县,再者,长阳旅游开发时间较晚,当前,没有充足的资金用于旅游的开发,很多开发项目虽然通过招商引资落实了开发业主,但普遍存在到位资金少、投入不足、开发缓慢的问题。这使得长阳的旅游资源还处在待开发或未充分开发的状态,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未能形成清江沿途旅游形成规模效应。服务设施较为薄弱,基础设施较为滞后,旅游娱乐项目级别低、数量少、可参与性差,主要依靠秀丽的自然资源吸引游客,导致景区停留在初级的接待型,难以实现向客源型的顺利转型,另外,长阳地理环境复杂,交通线路密度低,公路等级低、路况差,通信较为落后,容易造成旅游者出入不便,使得基本的交通状况、食宿条件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严重制约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长阳地区的旅游开发基本都是政府行为,社会力量未能有效调动起来,如:民间合资、政府和私营企业联营等,这使得该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很难转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缺乏整体规划,低层次开发旅游资源。
长期以来,长阳旅游业的发展尚处于自然发展状态,各旅游相关行业之间、各个旅游区域之间以及各个旅游经营者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围绕旅游相互协作的发展意识,旅游企业也是各自为政,旅游经营水平低下,缺乏区域性的整体经营,导致市场开发趋同,景区景点较为雷同,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景区规划特色定位不明,导致沿江一些景区效益低下。
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大都注重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了集民族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民族旅游产品的挖掘,这种传统的粗放式经营正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单一的自然风光在民族地区大同小异,想要持续发展,只有打造精品旅游产品,创新旅游理念,在旅游路线和景点之间进行区域联合,但各景点又有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此外,旅游企业在项目开发上缺乏正确的引导,有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进行低层次的旅游开发,最终对贫困山区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砍伐林木,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有的景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注重景观的保护,在景区内建设风格迥异的设施,未考虑与景区形象整体一致,造成景观的不和谐,致使景观特色不明显,资源利用和保护不足,景观破坏严重,影响了长阳旅游扶贫效应的可持续发挥。
四、长阳旅游集群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政府引导,推进旅游标准化示范建设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旅游集群外部发展环境。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划区域内远期、近期发展,规范集群内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和标准化建设,避免盲目竞争和过度、无序开发,处理好发展旅游与保护生态的双重关系。同时,要积极培植和鼓励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行为,促进良性竞争,要进一步强调大局观念,整体开发,优势劣势互补;同时,要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鼓励扩大旅游资本投入,促进旅游投资落地生根。对于旅游企业施以财政税收的优惠、减免政策,对于旅游从业人才给予教育、医疗、住房方面的保障;同时,政府要建立跨区域、跨行政合作机制,提供良好的集群发展环境,例如创造健康文明、诚实守信、利益共享的集群文化,也要提供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培养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也要从外围整合各种资源,积极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及清江流域的扶贫开发,极大程度促成长阳产业集群式发展的规模效应。
另外,在政府的引导下,要加强长阳旅游标准化建设,长阳县委、县政府将旅游标准化创建工作列入本年度工作重点,制定并印发《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开展旅游标准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创标工作目标及工作任务。2015年3月23日,长阳组织召开全县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培训会,清江画廊、天柱山景区、瓴悦酒店等成为旅游服务标准点示范单位,并引导企业建立切实可行的标准体系,制订和实施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提高标准化试点示范单位的建设水平,以试点示范带动旅游服务标准的推广实施,增强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五、结语
近年来,长阳旅游得到长足的发展,该地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宜人、旅游设施在逐步完善,生态旅游、民间文化旅游迅猛发展,在面临政策优势、区位优势、机遇优势的大背景下,长阳旅游在建设优质旅游目的地的历程中,仍存在许多不足,如景区同质化严重、传统文化被外来文化冲击,民族民间文化发掘力度不够,旅游专业、专门人才总量不足、旅游商品种类稀少、文化底蕴不深等制约因素,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大投入,运用集群治理的模式发展旅游产业,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鼓动社会各方力量加入建设长阳旅游的队伍中,加深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完善旅游管理,真正实现旅游经济的带动作用,实现长阳经济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