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力资源类论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力资源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已经超过了传统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遍重视。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人力资源类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人力资源类论文篇1
试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建设
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现状
(一)统计指标信息不健全,不能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
从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社会公众并不能短时间内找到相对应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计的相关指标。只是由于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并不能实现统一征缴所导致,各自的经办机构只是负责自对应的业务,这导致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的口径不同。这也是由于社会保障的分工不明确,未能实现统一的社会保障模块。
(二)缺少相对应的社会保障指标,基础数据建立不健全
社会保障项目的体系分门别类,如果分类的内部存在错误,就会导致其内容不在同一层次。例如,新农合在卫生统计中,工伤与医疗分开统计等。我国社会保障统计仅有资金统计并没有基础数据统计,其各部门之间并没有建立起资金和对应的数据统计。
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体系指标的形成
指标形成的第一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文章一般都从运行有效度、数量以及质量等多方面展开结构建设,评估指标一般都是指经济增长指标,培训与开发,人才流动与配置。都全部着重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缺少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协调。我们要全面覆盖区域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发展所包含的内容。为保证可行性,本课题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在北京市的范围内选取有代表性的工作人员进行分析。第二步,在初始测量的指标项目中提炼出少量信度较高的项目,首先对该领域专家进行前期的调查,滤过重叠和效度较低的项目,归纳了一些项目测量指标,然后设计调查问卷,并对结果进行相关的分析,最终形成指标体系。
(二)社会几大统计指标
1.社会优抚的统计
社会优抚包括从事政府,军事以及其他特殊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家属,是对社会优抚对象予以抚恤、优待等。这包括向优抚对象提供抚恤金,补助金,工作等。为退伍的荣誉军人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对退伍军人的工作进行安置。所以社会优抚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使军民更加团结,社会稳定。
2.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政府为社会大众保证良好的精神与物资生活,给予他们各种补助,更多的津贴以及多项服务。建立有利于人民的公共服务措施,使国家的福利达到新的一个层次。我们建立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的服务系统更多上指狭义上的社会福利,指的是政府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相应的服务于帮助,更好的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和自理能力。在我国早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的服务系统就已经有雏形,这个体系是由单位保障向社会方向转变过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统计体系变成一个独立的系统,慢慢出现在统计年鉴中。这需要各部门一起努力。
3.社会救助统计
社会救助是指收入达不到最低国家收入水平人员的保障与救助。一类是孤寡老人,残疾人和孤儿,无收入来源的人。二类是有一定收入来源但收入不高的人群,三是有一定收入来源,但发生意外事故后,没能及时自救,生活水平达不到我国最低生活标准的人群。因此,分为:专项救助,灾害救助,贫困救助等。
4.社会保障统计
社会保险体系的核心是社会保险统计,包括劳动者群体,而社会保险可以为劳动者提供更进一步保险,具有补偿收入减少的性质。社会保险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五险一金:养老,生育,医疗,工伤,失业,公积金。
5.人力资源统计
人力资源统计是指我国的人力资源配置,研究劳动者数量。具体说人力资源主要分为:人员构成,人员流动,劳动报酬和指标的统计。
三、准确把握统计指标体系
(一)注重统计指标的系统性
统计指标是科学统计的基础,随着人力资源对社会保障服务对象的不断增加,其统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所以统计指标系统要全面、系统。即统计范围全覆盖,并且系统的把握各项指标的关联程度并把各项指标的有机结合起来。
(二)注重统计指标的权威性
数据的真实性是统计工作的基础,人力资源保障统计指标关系到社会的各行各业。这就要求我们遵守统计法规,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把握好数据源头,做到不虚,不估。建立健全的科学统计机制,严格审核数据的真实性,做到统计数据不瞒报,不浮夸,经得起实践检验。
(三)注重统计指标的实效性
人社部要及时有效的对工作平台及网络信息,更加有效的对统计报送渠道疏通。提高报送数据的时效,完善统计工作流程,对发生的上报数据不拖不延。统计分析是统计实现统计价值的重要环节,所以人社部门要对统计分析进行加强,对人力资源保障的重点和难点,按照分析的基本要求,分析相关的数据,并从数据中发现一定的规律性,然后深入研究,对数据进行高瞻远瞩的研究,提出相应建议,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报告。
四、完善人力资源政策指标的建议
统计指标的总体思路。
在国内外统计实践基础上,按照依法统计、科学统计、规范实施、统计服务等相关政策相结合原则,逐步改进就业分析指标以及及统计监测系统。
1.完善统计指标的体系建设,强化体系统计意识
根据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对现有的统计人力资源的政策性文件,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包括完善就业统计在内的人资与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统计的依法宣传与科学意识。建立行政干预和问责制度,进行合理范围内权力下放。
2.科学的设计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
针对劳动者个体,市场主体等对象,需要对人力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进行加强,未来的统计要根据基础数据进行构建框架建设,形成完整的调查与检测项目。该项目主要是就业、失业、用工、市场四大指标体系。同时在每个指标体系下形成主要指标及细分项目。同时包括新增就业指标,新业态指标,新职位指标,隐性失业指标,劳动参与率指标,培训需求指标等。有些指标同样要进一步细分结构性指标,包括教育、性别、年龄等。体现经济特征的产业,职业,以及体现区域结构等细分指标体系。
3.建立完善就业统计监测保障体系
完善就业统计监测保障系统就需要加大就业统计的资金投入,增强统计人员的队伍建设,统一规划,就业统计监测资金需要纳入专项资金内,提高队伍的专业素质,特别需要加强对新事物的人员培训。加强奖励机制,建立稳定的统计人员队伍。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各地区的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在各个地区都不相同,中部地区会稍微落后。同时地区差异也是由县级差异造成。在结合人力资源流动的分析结果可知,地方政府重视基础信息建设。建国后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有均衡发展到非均衡的发展,伴随学术界的开始讨论的解决区域差异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概念。从区域发展战略上来看,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的协调所能获得的区域竞争优势更持久,并对整个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下页带来更多的关于人力资源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