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其它论文范文>

大学生论文范文模板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论文范文一:大学生负道德心理分析

  道德作为人们相互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是依靠社会公共准则来约束的。同时,道德是人的一种理性行为,它的存在是符合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毋庸置疑,在现代社会,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更为明显,更为重要。人们在普遍注重物质利益的同时,还必须要有需要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理念,来规范和调节公共场合中人们的相互关系,这既反映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共同需要,也提供了个体发展的基本保证。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周围,包括在文明发祥地的高校,不遵守社会道德的人和事却屡见不鲜。有人对道德视而不见,我行我素;有人对道德嗤之以鼻,弃如敝屣,以至于道德失范成了我们今天社会的一大顽疾。那么这些不讲道德的人究意是怎么想的?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本文通过对负道德行为者的心理动机的调查,对大学生负道德心理作一分析,并提出调整负道德心理的一些见解。

  一、负道德行为的主要心理因素

  不道德行为者的心理因素,本文简称之为负道德心理。为了解大学生中的道德心理情况,笔者在某高校随机抽取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22名在校大学生,对他们进行了一次道德问题问卷调查,其中一题涉及负道德心理,即“你认为不讲道德的人之所以不讲道德,是因为他——”,要求答题者在四项选择中按你认为的重要程度,依次选择。结果统计如下:

  1.无知心理:“不知道什么是道德”。有56人将其列为第一项,占参加调查人数的46%。如果分年级统计,那么大一26人中有16人首选该项,占61.5%;大二28人中有13人首选该项,占46.4%;大三40人中17人首选该项,占42.5%;大四28人中只有10人首选该项,占35.7%。分年级统计结果表明,对道德的无知心理,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呈逐步递减趋势。

  2.从众心理:“大家都这么做了,所以我也这么做”。有44人首选该项,占参加调查人数的36%。分年级统计中,大一的新生似乎更不愿意在不讲道德的问题上盲从,他们中只有5人首选该项,占19.2%;而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中分别有50%、35.7%和35.7%的人更愿意在不讲道德的问题上“随大流”,没有自己的主见。

  3.侥幸心理:“做不道德的事不会受到惩罚”。網有16人首选该项,占参加调查人数的13%。相比之下,大三、大四的高年级学生似乎在侥幸心理上更有成功的心理,有17.5%和17.8%的人首选该项;而大一、大二的学生或许没有尝试过向道德挑战的滋味,仅11.5%、3.6%的人有过类似的体验。

  4.反叛心理:“对社会和周围的人有反叛心理”。反叛心理中应包含过去我们常说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常常是莫名的,而反叛心理却通常是有原因的。大学生们不太愿意选择该项,只有6个人首选该项,仅占5%,这说明随着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开始成熟,相对于生理上处于逆反时期的中学生而言较为理智,处事多了几分思考,少了几分冲动。

  以上分析仅代表了一个小小的侧面,但这些数据可以高校的素质教育和心

  道德作为人们相互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是依靠社会公共准则来约束的。同时,道德是人的一种理性行为,它的存在是符合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毋庸置疑,在现代社会,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更为明显,更为重要。人们在普遍注重物质利益的同时,还必须要有需要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理念,来规范和调节公共场合中人们的相互关系,这既反映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共同需要,也提供了个体发展的基本保证。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周围,包括在文明发祥地的高校,不遵守社会道德的人和事却屡见不鲜。有人对道德视而不见,我行我素;有人对道德嗤之以鼻,弃如敝屣,以至于道德失范成了我们今天社会的一大顽疾。那么这些不讲道德的人究意是怎么想的?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本文通过对负道德行为者的心理动机的调查,对大学生负道德心理作一分析,并提出调整负道德心理的一些见解。

  二、负道德心理分析

  一个正常的人,他的一言一行都受心理因素的支配,哪怕“言不由衷”、“身不由己”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因此,做非道德的事,必然有其心理基础。由上述对大学生负道德心理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对这些负道德心理作一简要的分析。

  1.无知心理主要是道德教育问题

  道德作为人的基本理性,并非与生俱来。道德同人类其他的知识有相同的一面,都需要通过教育或其他渠道进行传授;又有不同的一面,即道德不仅要求每个人都知道,而且要求每个人都将道德作为自己发展自内心的理念,认识到作为社会上的人必须这样做,不这样做不行,哪怕这样做眼前可能要吃亏受损。道德教育往往需要贯穿人的一生,从稍一懂事的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以至社会教育。道德教育环境需要使社会成员如同置身于按摩式浴缸里,不断流动的水从四面八方溢出随时按摩着你的全身,道德教育需要这样的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我国是一个注重道德教育传统的国家,每个小学生都能讲出类似“孔融让梨”的动人故事。但目前道德教育尚存在很多“盲区”,道德知识传授不足是道德滑坡的因素之一。就大学生来说,小到城里来的独生子女不懂得谦让,农村来的孩子不太讲卫生;大到竞争的需要往往使得道德尴尬地退居二线,科学的发展又出现一些新的道德问题等等。大学生对于道德的无知心理,不仅说明了大学前道德教育的欠缺,也说明了大学期间道德教育的艰巨。道德教育“盲区”的存在,使得学生成长各阶段的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的新课题,值得引起道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2.从众心理主要是道德管理问题

  制度经济学中有一条重要原理,当个人改变行为不能扭转局势时,人们会选择最终不利于自己的制度。大学生就餐秩序混乱是高校中一个较普遍的现象,下课铃一响,学生们蜂涌而出,直奔饭厅,人人争先恐后寸步不让见缝就钻,结果售饭窗前一片混乱。这时如果某人改变一下自己的行为,礼貌谦让、排队等待,他在仍是一团混乱的食堂里反倒成了傻瓜。最后他只好和其他人一样,冲向那乱成一团的窗口。这就是道德从众心理的典型表现。类似的情况在今日的社会中数不胜数。要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管理部门真正承担起管理者的责任,身体力行,令行禁止,不让第一个“闯红灯”的人坦然而去,可能就不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君子可欺以其方”,道德风气建造难,崩塌易,少数人钻空子得了利,可诱使更多的人学他们的样,道德风尚很快会垮下去。

  大学生负道德心理分析(第2页) 来自: 免费论文网

  3.侥幸心理主要是道德成本问题

  道德成本是对道德行为或非道德行为可能招致的后果的经济学阐述。它有两重含义:一是正层面含义,即遵守道德的人需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的代价;二是负层面含义,即违反道德的人可能要为自己的行为受到的惩罚。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是大学中又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在大学里及成人教育的考试中作弊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些作弊者未被发现,没有受到应得的惩罚,而获得了他不该获得的成绩或利益。也就是说,这些违反了道德的人,没有为他的非道德行为付出应付的成本,引得后来人的仿效。制假售假之所以屡禁不止愈演愈烈,首先还是打击不力,罚他一千,他能再赚一万、十万,制假者付出的非道德成本太低。道德成本是道德环境建设中的一把尺度,如果道德成本很高,就可能使道德行为人望而却步,如在拥成一团的饭厅里讲道德,付出的成本就可能使自己吃不上热饭,或花费更多的时间,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在鼓励与之相悖的行为。反过来说,如果负道德成本过低,那可能使非道德行为人有恃无恐,使非道德行为难以约束和控制。

  4.反叛心理主要是道德示范问题

  在我们的社会中确有这样的情况:有些人故意将社会中的某些道德规范加以违反、嘲弄和奚落,将违反道德的意识和举动故意做得很张扬,以引人注目;有些人对符合道德的现象故意加以嘲弄和羞辱,以表明自己向道德的挑战。稍微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到,对道德的羞辱,更多是来自小人物,他们无权无势总是吃亏;来自青年,他们无所顾忌血气方刚。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不公正往往是引发不道德甚至故意反道德行为的原因:你不守规则大发不义之财,你利用手中职权获取各种特权,还有什么资格侈谈道德,甚至谴责我们的不道德行为呢?在我们的调查中有一项是有关职业便利条件者收受“红包”问题的,结果122名大学生中有120名表示今后当有可能时将在不同情况下收受红包,而且越是高年级学生越表现得肆无忌惮,原因是高年级学生已经接触实践,他们看到了某些人为他们在这些方面作出了示范。因此,我们在道德建设中必须强调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道德示范作用,在高校必须强调教师和管理者的道德示范作用。从整个社会层面上看,道德的“从上做起”比“从我做起”更具价值,从世界各国廉政建设的成功经验看,也只有“从上做起”,才能真正触动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的迅速改变和提高。在高校,老师的示范作用更是不可低估,“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比喋喋不休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总之,在道德教育、道德管理、道德成本和道德示范中,道德教育属于理论教育,道德管理属于强制教育,道德成本属于实践教育,道德示范属于案例教育。四种教育相互关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来自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所有正反面教育,以及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将决定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道德建设要做到自律和他律的统一、个体和社会的统一

  从上述对四种负道德心理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非道德行为的产生是有其很深的社会、环境、心理根源的(按照现代基因学说,道德行为还有相当份量的生理因素,本文不对此进行讨论)。针对这些心理状况,我们在大学生道德建设中应把教育和管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起来。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持之以恒的严格管理,使具有外在强制性特征的道德他律性,逐渐转化为具有内在约束性特征的道德自律性,推动大学生以至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道德的自律,主要通过教育来实现。按照唯物论的反映论的观点,人之初本无“性善”“性恶”之分,后天的环境是养成良好道德的关键。诸如什么是道德,为什么要遵守道德,遵守道德有什么重要意义,不遵守道德会有什么后果等等,都必须通过不断的教育,使人们逐步理解、接受,并成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即使是已经掌握了较多知识的大学生,也有一个道德教育问题,也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强化道德理念。而道德的他律,主要是通过制度、法律和管理来实现的,在高校还要通过校规校纪来实现。一般来说,社会道德所要求的基本准则,很多都可以通过法律、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或通过社会舆论、社会共识的形式肯定下来。人们在处理人与人或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都必须遵守这些准则;如果违背这些准则,则会受到法律、制度的惩罚,或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道德法庭的“审判”。zhlzw.com中华勵志網西方有句谚语:“塑造一个贵族,要给三代人换血”,贵族高贵的“血”,是在一个法律严谨、制度严密、管理严格的环境中逐渐“换”出来的。在这里,他律的作用是巨大的。

  大学生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它牵涉到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一个学生的素质由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三方面组成,缺一不可,而道德素质是做人的根本。道德的教育问题,应该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道德的约束作用,需要各方面的严格执法、严格管理;道德的成本调节,又牵涉到法律、制度的建设;道德的示范作用,需要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廉政建设。如果在这几个方面没有进展,个人道德修养则难以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也难以提高。尽管也会出现一些卓尔不群出污泥而不染者,但决成不了社会的普遍现象。

  因此,我们在高校道德建设中,必须按党中央“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的精神,根据负道德心理的种种表现,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大学生论文范文二:当代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分析及对策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改革的逐步深入,贫困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加,他们的心理问题也愈益突出,这已引起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笔者认为,建立高校勤工助学中心及相应的“绿色通道”可以有效地预防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

  论文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障碍 “绿色通道”

  On College Needy Students' Mental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Li De Hao Qiu- hua Huang You-me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university reform thorough gradually, needy students' number increases increasingly. Thei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s more outstanding, and this attract more and more concern of the public.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establishing the center of industrious work to assist study and the " green routeway" can prevent students from mental aberration so as to let students grow completely and healthily.

  Key words: college needy students mental aberration "green routeway"

  一、当代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状况

  随着高校收费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个由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合理分担高教培养成本的机制已逐步形成,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方向迈进。1994年部分高校开始实行“并轨”制,1997年全部高校实行“并轨”,特别是1999年开始的全国高校扩招,作为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大大增加了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长远来看,无疑是一个好举措。但高等教育并非义务教育,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会随之日益增加。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困难学生约占总数的10-20%左右,其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一般占5-10%左右。据上海大学成才服务中心提供的资料,上海大学是一所地方性高等院校,学生来源90%是上海本地学生,由于上海地区的人均生活水准处于全国平均水准以上,但是,据1999年至2002年的统计情况来看,上海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也达到了12%左右。如图所示:

  总体来说,全国各高校大都存在类似的现象,尽管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不算高,但由于高校的办学规模较大,贫困学生的实际人数的绝对值还是比较大。笔者在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担任学生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的状况非常关心,联合学院其他辅导员及学生工作管理者对03级学生的家庭收入进行了一次调查,情况如下:

  最新统计显示,上海市最低生活保障线是290元,从上表可以看出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家庭占到总数的3.2%,1100元以上的家庭仅占33.4%,而大部分家庭人均收入都是1000元以内,这就增大了高校贫困大学生实际人数的绝对值。随着贫困生的增多,他们的心理问题也愈益突出。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分析

  从整体来看,贫困学生具有较高的神经质倾向,内向性及情绪不稳定者较多见,对应激性生活事件较多地采用消极的心理应付方式,常将负性情绪压在心里。他们由于受自身经济状况的限制,使其在个性、应付方式、生活事件方面表现出与非贫困学生不同的特点,如性格内向、情绪压抑低沉、自卑感过强,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消费观念的转变,竞争、攀比尤为激烈等等一系列因素都对贫困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他们的心理状况表现出如下特点:

  1、 自立、自强意识弱、自卑心理强。贫困大学生中有一些学生依赖性很强,总是把解决困难的希望寄托在学校的发放补助上。他们不愿意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嫌苦怕难。有些来自于经济贫困地区的困难学生,认为他们上了大学,理所当然要由学校来解决他们的困难。由于以往发放困难补助和社会资助较多,使有些学生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接受资助心安理得;还有少数贫困学生,由于受助较多,增加了其虚荣心,穿名牌,用手机,互相攀比。而他们由于经济拮据,经常要为生活犯愁,每月的生活费来的都不容易,花一分钱都得考虑再三。这与那些吃穿无忧的同学形成巨大的反差。面对这种反差,其心理上所产生的刺激是巨大的,使他们产生心理不平衡,感到自己抬不起头来,久而久之,使他们情绪低落,心理灰暗,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形成自卑自贱心理。有些学生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觉得世界很不公平,自己没有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勇气。自己不愿付出努力,指望社会、学校和他人的资助,将美好愿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2 悲观、厌烦以及焦虑心理。部分贫困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觉得贫困带给自己的是耻辱,将自己埋藏在痛苦之中,对生活失去希望,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无心学习甚至厌烦学习。由于成绩不合格而试读或重修,生活上陷入更深的窘境。由于其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经常处于精神紧张,情绪烦躁不安,悲观和厌世的痛苦境地。有的为生活费用、学习费用焦虑。因为家庭常常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费用、学习费用,使得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没有稳定可靠的保证。有的为家庭焦虑,也有的为养育之恩无法报答而焦虑。所有这些都使贫困生经常处于由自尊心的损伤、自信心的丧失、失败感和愧疚感等交织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忧虑的消极情绪体验,使之每天徘徊在痛苦的边缘,欲学不能,欲罢不忍。

  3、独来独往、过度自尊。穷苦使一些大学生性格与众不同,大都以独来独往的方式软性自卫。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从而不能融入到集体中去,把自己当作“另类”看待,总觉得矮人半截。对同学与老师的好意总摆脱不了被施舍的感觉,在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于是,有意无意的与同学疏远,尽量少参加班级活动,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渐渐地,在别人眼里贫困生总是有点沉默与孤僻。这种矛盾的心理,往往驱使他们走向自我封闭、孤僻甚至心理畸形。他们行为举止傲慢,班级纪律不肯遵守,集体活动动辄缺席。处理问题偏执,易浮躁激动,与同学相处, 往往掌握不好分寸,给人一种难以接近、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这一类学生在生活道路受到的挫折可能很多,从而使他们自尊心太强,过于敏感。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很容易加剧他们的偏执倾向,甚至滑向更危险的道路,他们的内心其实十分脆弱,他们更需要人们的关心和呵护。

  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敌对、偏执及精神病性六个因素与非贫困生差异显著。统计的结果表明:贫困生在兴奋性、幻想性上的得分明显偏低,而紧张性、有恒性得分则偏高,其中兴奋性、幻想性、紧张性三因素,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差异非常明显。

  面对当今贫困大学生中存在的诸多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问题,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打开其心理障碍的心锁,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来说:“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上没有任何疾病,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兼备,才是完美的健康现代人。而心理健康的实质是要引导人们用积极的、平衡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中的社会环境。

  三、建立高校勤工助学中心及“绿色通道”,实现贫困大学生的自立自强

  建立勤工助学中心。如果说助学贷款解决的是学生的学费问题,勤工助学解决的是学生的生活问题。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劳动取得相应的报酬,把原先发放补助的被动的帮困助学方式转变为学生主动的自我救助的方式。可以激发起经济困难学生克服困难的主动性、建立自信心、增强自立自强的意识。

  各高校应多渠道开辟勤工助学市场,建立勤工助学中心,让贫困生创造价值有用武之地。实践证明,学校通过多渠道开辟勤工助学市场,使贫困生走出校园,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从而享受劳动丰收的喜悦,自己“挣钱”养活自己,赢得“自尊”的机会。同样以上海大学为例,2002年,上海大学在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各学院增设了许多助教、助理岗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图所示:

  学校组织的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可以分为校内、校外两大类。校内的勤工助学主要是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后勤和校园环境维护等方面,为经济困难学生设立一些助学、助研、助管等岗位;校外的勤工助学,主要通过联系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争取一些促销、市场调研、技术开发和家教等岗位。这样,建立勤工助学中心,开展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可以拓展外延,与社会上大批企事业单位建立开展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合作联系,同时,可以巩固和丰富了校内学生勤工助学岗位和基地建设,不断扩大了勤工助学的活动平台。

  建立“绿色通道”。为保证刚考入大学的新生能够顺利入学,各高校可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奖、贷、勤、减、助"等不同的措施,确保每一位新生都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入学。

  建立包括"奖、贷、勤、减、助"五个方面的资助困难学生的体系。实施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他们能如愿上学,安心学习。

  健全其他措施。各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个别辅导与咨询相结合的方法与家庭建立广泛密切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同时,对学生实施个性健康教育、积极适应教育、情绪稳定教育、意志力优化教育和人际和谐教育以保证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顺利进行。

  在实施帮困助学的工作中,对个别依赖性强的贫困生进行“自强自立”的教育。基于大学生有能力通过自身努力来摆脱窘境,因此更强调经济困难的学生要有自立自强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战士的困难,这比以往单纯地给予补助和减免费用要更有意义。同时,继续倡导艰苦奋斗的作风,特别要求经济困难的学生妥善地使用好资助的金额和助学贷款,不要铺张浪费,不要盲目攀比。在助学贷款调研中,发现部分同学把贷款用于购名牌衣物、请客吃饭等现象,及时进行个别谈心教育,刹住这种不良的倾向。

  在帮困助学工作中,学校可以采用“一鼓励,二要求,三扶持,四放手”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走上发展能力的道路。以各种成功的实力和榜样激励其振奋,明确要求其努力方向;半强制地推动他去面对挑战,参加勤工俭学,去做他原现怯于做的事。同时在他尝试进行的过程中,关心他的进步,授于正确方法,扶持向前,最后放手让他独自前行。很多内向的学生,就这样走上了勤工助学的岗位,并且能力和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帮困助学工作蕴拥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人大复印:《心理学》第九期,2002

  3.人大复印:张选民:《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与大学生资助政策变迁及新的挑战》,1998

  4.王枚:《关注贫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世界》,2000

87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