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文范文
策论文范文
“策论”是历代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文体之一。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首次公开、公正选拔人才的取士制度,其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与策论文体是分不开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策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应对银发浪潮,关键是提高供养能力
处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正在迎来“银发浪潮”。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人口老龄化水平城乡和地区之间差异较大、未富先老、由低龄老龄化转变为高龄老龄化,这些特征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进程。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将给我国未来繁荣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机制产生深远的影响。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以人口战略、生育政策、就业制度、养老服务、社保体系、健康保障、人才培养、环境支持、社会参与等为支撑的人口老龄化应对体系。这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指明了方向。
从发展本质看,应对人口老龄化核心举措是提高供养能力。依据我国国情,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途径是重构“家庭价值”,大力发展家庭基础上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正如“十三五”规划所说,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首先,应坚持家庭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从政策扶持、公共投入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强化以家庭为单元的基本养老框架体系,通过制定提升老年人收入水平、家庭老年服务货币化、家庭养老基本福利保障等鼓励和支持居家养老的政策法规,巩固和发展家庭养老。
第二,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养老服务现代化。加强社区卫生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组织、文化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建立居家养老三级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社区为基点、以居家服务中心为平台、以庞大社会化服务资源为支撑的智能、居家、现代化服务模式。
第三,逐步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按不同人群、不同需求分别建立政府、非营利性组织和市场主导的养老机构。由政府出资,服务对象为“五保”、贫困、失能等老人,建设县、乡(镇)级以养老服务为重点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大力发展社区日托和全托型养老服务机构,升级改造老年人照料服务场所。调动社会力量建立民办公助、公建民营、民办民营等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机构,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此外,要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大力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推进健康养老服务无缝对接。要规范养老服务,科学制定养老服务规范流程、行业规范、管理制度、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培育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机构和专业化护理服务队伍,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国家还应制定老龄产业发展规划,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老龄产品研发力度和无障碍环境建设,通过税收减免、金融信贷扶持、技改贴息等优惠政策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老龄事业的发展。
总之,中国应对老龄化必须立足人口众多,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走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健康、保障、和谐”的应对老龄化的新路子。
范文二:抓好应急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近年来,非传统安全因素逐渐取代传统安全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威胁。统计研究表明,20世纪里,每年有20%~50%的人口遭受暴雨、洪水、干旱、飓风等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更是高达400亿美元以上。由此看来,抓好管理工作,给公众提供一个安全的生存空间已是迫在眉睫,同时也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顺利实现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纵观我们目前的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极大的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非常不利于并且严重阻碍着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
首先,各级地方政府还没有对应急管理工作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没有上紧应急管理工作是我们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之一这根弦。说到底还是没能彻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没有深刻认识到应急管理工作如果出现管理缺位,将使改革发展成果毁于一旦,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例如威海雪灾带来的损失,直接原因就是地方领导忽视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导致的。沉重的代价,血的教训我们要牢牢记取。
其次,现有的应对突发灾害的应急体系多不完善。在诸多方面如机构人员的专门化、专业化,危机管理体系多元化、立体化、网络化,以及危机管理中政府应急管理程序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方面都亟待完善,否则将制约应急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
另外,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也是导致这项工作没有实现社会化管理的重要原因。公众还普遍存在着防灾救灾意识不够,对危机的防范意识差,这也同样暴露出我们工作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忽视了人民群众在危机处理中的智慧和力量。
认识到问题和不足,我们的工作就找准了方向,针对存在的问题狠下功夫,积极开创应急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首先,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让科学发展观统领我们的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把应急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避免危机带来的损失,保护来之不易的改革发展成果和稳定的社会局面,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
其次,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完善应急体系建设。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培训专门的应急人才,利用科技手段实现危机管理体系的多元化、立体化、网络化;完善政府管理行为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切实保障危机管理急需的人力、物力和专款的到位,以有效减少损失,提高应急管理效率。
抓好应急管理工作,还要大力宣传和培训防灾救灾知识,鼓励民间力量的参与,有效避免政府在掌握资源、人力结构、组织体系等方面还有可能存在的其他的局限性,提高危机处理效率,凝聚政府群众间同舟共济的鱼水深情。
总之,抓好应急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它考验着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高下,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和谐社会的顺利实现,要切实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工作,向群众交出应急管理工作一份满意的答卷。
范文三:破解“中国式焦急” 营造社会新风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长达35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过去10年,经济总量翻了两倍,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快”成了社会生活的常态,而“慢”越来越稀缺。慢,作为一种心理定势,不仅决定着社会生活形态,也影响着经济发展方式。昆德拉认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为了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与心理感受,我们需要放缓节奏,从容不迫推进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变中国式焦急的社会常态。
社会心态的急躁,使得人们把健康卖给了时间和压力。人们不眠不休地追逐着物质生活,却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影响到身心健康。正如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言,要“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面对急躁带来的恶果,我们该如何去破解“中国式焦急”,营造社会新风尚?
营造社会新风尚,要求个人培养广阔的胸怀。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当代人背负着实现中国梦的重大责任,需要走“两个一百年”的历程来梦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确任重而道远。正因为如此,个人需要培养“先天下之忧而忧,有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以国家富强为己任,以民族振兴为幸福。
营造社会新风尚,要求个人合理设定职业目标。当下,大批的青年涌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不仅导致城市不堪重荷,还使得许多青年因为“追梦”未及而失意彷徨。青年人应该合理设定个人职业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好高骛远,不趋之若鹜。这是“慢心态”下的理性选择,是安身立世、有所作为的关键。
营造社会新风尚,要求政府关怀城市“高压”群体。1984年的深圳蛇口曾经有一句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时至今日,市场经济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社会心理卫生建设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道必做题。我们要面向“高压”群体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疾病义诊,对出现危险信号的人群提供一对一心理诊所服务,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遏制社会急躁之气。
中国几千年来沉淀下来许多“慢”文化,如陶渊明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还有品名茗、行酒令等民族文化。先人早已经洞察到,只有不狰狞、不恐慌、慢慢生活,才能体味到生活中的诗意。如由政府“击鼓”引导,民众“传花”效仿,必能由一传百,重拾“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悠然心境,让“慢心态”成为社会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