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对农业专项人才的需求探索论文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也是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约束的弱质产业。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农业现代化对农业专项人才的需求探索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农业现代化对农业专项人才的需求探索全文如下:
摘 要 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农业院校培养出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根据现代农业对人才的需求,农业院校要面向农业市场,面向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本文阐述了农业现代化的特点、现代农业专项人才的特点,简要分析了农业专项人才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农业专项人才职业教育的变革举措。
1 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现代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农业机械、原材料及农业生产资料等大多来自农业外部,且农产品主要是供应给城市居民,形成一种外部循环。所以,我们要大力增加农业以外的能源和物资的投入,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的进程也随之加快,农业商品率不断提高。但农业现代化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全面的渐进式的过程。
一是内容的动态性。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变迁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均发生了变化。与二十世纪所谓的农业现代化相比,其内涵不仅包括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等,还包括农业标准化、质量化与信息化等,内容具有动态性特征。二是内容的包容性。现代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生产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还涉及经济关系、农业政策、环境影响等。三是地域性和阶段性。不同国家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因经济、技术、自然条件等实际情况的差异而制定的农业现代化的标准也是不同的。美国因农业技术水平高,所以它的农业现代化是通过先进农业机械的运用,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农民收入来衡量的。而日本由于人多地少,其必须通过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种植高产的经济作物品种来提高单位土地生产率和产值,从而来提高农民的收入。我国人口众多,而耕地面积相对不足,所以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推进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四是历史承继性。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在因循的基础上推进与实现,将传统农业中合理的生产技术、生产经验等继承下来,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化发展。
2 适应农业现代所需的人才
从农业现代化的特点不难发现,要想实现现代化,农业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是关键因素。
一是懂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为满足高质量、高数量的市场需求,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迫在眉睫,而这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研发队伍。因而,在人才培养中我们要以此为导向,针对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选课与实践指导,以培养尖端技术人才为主,兼顾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普及,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二是有技能――农业技术推广现今已成为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科研成果要尽快尽早地转化为生产力,需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努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农业人才培养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支技能精干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三是善经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技术人才的培养也要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着眼全球视野,培养一支擅长经营管理,能够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农业经济型人才队伍。
除此之外,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还需要培养乐于服务农村,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才。培养农业产业化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人才是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得到社会认可的优秀劳动者,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和参与者。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农业产业化整体发展水平。目前,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人才资源匮乏,结构分布不合理,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在农业产业化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还比较弱,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充分认识加强培养农业产业化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农业产业化人才培养,作为实施人才战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总之,发展现代农业,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培养一支既懂科技又有技能和善经营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 农业专业人才职业教育的现状
一是办学经费紧张。虽然中央不断强调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力度和增加资金投入,但由于具体指导政策不明朗,导致执行力度不够,转移支付不足,而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本身由于各种客观条件又缺乏相应的筹资渠道,最终使得维持其正常运行的经费捉襟见肘。由于办学经费不足,使得对学生进行基础培训的设施和设备都很缺乏,扩大教育规模成为空谈。同时,教师没有经费出去进修,很难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引入教学中,限制了学术视野,严重阻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和职业学校自身办学的吸引力。
二是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且知识水平偏低。如前所述,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我们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面向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复合型人才,这需要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的教师与足够的师资数量作为保障。而现实情况是,由于办学经费、人才待遇及重视程度等条件制约,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且现有师资水平整体不高。
三是就业前景严峻。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扩招严重,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大众化教育趋势,精英教育褪色,且师资数量与学生数量不匹配,教育细分化不能得以实现,导致教育水平不同程度下降,培养的学生质量严重下滑,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不能找到适应的工作岗位。加之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向社会释放了大量的多余劳动力,就业变得越来越难。麦可思-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发现,近年来,农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就业率总体水平偏低,农业院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只在30%~70%之间,明显低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情况。
四是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为了谋取经济利益最大化,一些农业职业院校不顾自己的办学宗旨和师资条件,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迎合社会“热点”需求,盲目上一些专业,比如开设二、三产业的专业,这很难保证学生学习质量。再者,即使本着自己的办学宗旨,一些农业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也存在短期行为,不能与时俱进地及时完善培养目标和及时调整相应专业设置,导致专业结构设置不尽合理,对市场的适应性较差。同时,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一些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内容并未走进教学视野,导致岗位能力需求与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之间出现脱节,所学与岗位契合度低,学生不能适应岗位需求,影响了学校声誉。另外,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育现象,重知识、轻能力,学生动手能力不足,只会“纸上谈兵”,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4 培养农业专项人才职业教育需要的变革
一是加快转变观念,重新树立人才观。一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多层次、不同类型的多样化人才,不仅需要既懂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科学家和掌握精尖技术的科技工作者以及各层次高级专业人才,还需要各层次的初、中级层次的专门人才和掌握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因此,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一种新的人才观,根据社会差异化需求,培养大量的既懂理论又有应用、操作技能的职业技术人才,以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农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近些年,随着不断深入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日益关注,我国农业企业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我国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应该以日益丰富的市场需求为导向,适时地进行专业调整,明确农业职业教育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做到“按体裁衣”,加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专业性。
三是改革教学设置,优化培养模式。农业职业教育要牢记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现代科技农业服务和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服务的宗旨,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对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改革。具体做法是:(1)周期性地对现有农业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以更新其农业知识,培养新技能;(2)要根据农村与农业发展现状,不断开发新专业,设置新课程,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使学生和受训人员具有知识够用和技术一流的特点;(3)要采取贴近农村实际的培养模式,灵活办学。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以与相关联的高等学校合作办学,以共享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专家下乡的方式,深入到乡村亲自指导农业从业人员学习。
四是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职业院校农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农业现代化的特征之一便是“产学研”相结合。农业职业教育应以科技成果的高转化率为导向,面向农业市场、面向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重视人才科技研发能力的培养。
五是立足地域特点,有效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农业具有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农业职业院校要根据地域特点及当地涉农产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与专业设置,因地制宜地培养人才,以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农业现代化对农业专项人才的需求探索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