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美术人才培养观念的思考论文
绘从地域看,绘画可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洋绘画;从工具材料看,绘画可分为水墨画、油画、壁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从题材内容看,绘画可分为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等;从作品的形式看,绘画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油画,吹画、插图等。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师美术人才培养观念的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高师美术人才培养观念的思考全文如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广博知识和多种能力的专业人才。高等教育应该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育人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应对社会发展实际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挑战。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学专业,肩负着培养我们国家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的重任,更应该努力适应当前形势,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美术专业人才做出贡献。当前,各高师院校美术专业就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对高师美术人才培养谈几点看法。
一、坚持德育为先、人格为上的育人原则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管教育怎么改革,高师美术教育在育人观念上要始终坚持德育为先、人格为上的原则,要不断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促成完美人格的形成。众所周知,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美术教师,他们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任。只有身心健康、道德完善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益的学生,美术教育的育人观念也不能违背此原则。另一方面,高师美术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美术专业人才,创作出高品格的作品,也必须做到先正人心,加强德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审美观。为艺先做人,人奇格自高。完美的人格才能创造出完美的作品。
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云:“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现代著名美术大师及教育家潘天寿先生也多次强调人品与画品的关系:“心正者,人之思想道德品质也。文学艺术,乃艺术家人格思想感情之反映,艺术家思想正,志向大,胸襟宽,眼光远,则画品必高,成就必大,余谓笔正则画正,心正则笔正,人格方正,画品必高,人品不高,画品低劣。”道德修养高了,艺术格调自然就高。因此,高师美术教育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先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端正他们的人生态度,教会他们如何做人,使之养成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健康的道德情操。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期,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师美术教育过分强调专业技能,忽视了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从而导致个别学生心理不健康,金钱崇拜,思想怪异等不正常的现象。新形势下高师美术教育一定要把学生的道德情操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与心灵世界,使他们以饱含深情的态度面对社会、自然与人生,从而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和创作热情。
二、加强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美术高校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象。教学上,教师只重视技能教育,满足于教给学生一些成文法则式的画法技法,而忽视了学生的文化学习和整体素质培养,结果培养出的只是没有思想的熟练技术工。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高师美术教育肩负着传承祖国绘画艺术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育人模式,培养具有“既精通专业,又善于发挥专业特点;既熟悉理论,又富于实践精神;既了解世界,又明了国情和社会需求;既通晓历史,又善于实际应用等这类全面综合型的人才”。而要培养这样的综合性人才,就必须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力争使他们成为具有广博知识的专业人才。个人以为,应该使学生努力加强以下方面知识的学习。
首先,加强美术理论素养。一门学科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规律,正是在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后人才能不断超越前人,创造出新的成果。美术的发展自不例外。中国绘画历史悠久,理论丰富。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画历经多次变革,风格多变,画派林立。这些丰富的创作实践和大量的理论经验,是今人学习和创作的宝贵财富。同样,西方绘画发展史亦源远流长,值得我们借鉴。
因此,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加强对中外绘画史以及绘画理论知识的学习,使他们对本专业的历史进程和理论知识有清晰的了解,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不了解中外绘画史,不了解先进的绘画理论,就只能闭门造车,很难谈得上创新与超越,即使取得一些成就,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画匠。近现代绘画大师们都非常重视对绘画史及绘画理论的学习。潘天寿先生就明确提出了美术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学习“画史、画理及古书画之鉴赏”。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时刻也不能放松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其次,学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一幅成功的作品必然刻着社会思潮的烙印,没有思想的作品永远难登大雅之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民族逐渐融合了儒释道三种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借助其他媒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到了人们对社会、人生等的看法。绘画艺术受社会思潮影响,也基本上沿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轨迹而发展,昭示着一个时代下的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审美风貌。如唐代著名绘画理论家张彦远的一段绘画理论:“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粹。是故运墨而五色俱,谓之得意。”(《历代名画记》)
我们知道,唐人宣扬三教合一,尤其重视道家思想。这段抽象的画论明显地吸取了道家“以无为美”的哲学思想,反映的是从庄子的“道法自然”“物我一体”理论发展出来的“气韵生动”“虚实相生”的审美观念。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也就无从理解这段话的精神实质,故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学习。只有对中国传统思想深入学习,才会理解我国传统绘画理论中诸如“空灵”“气韵”“虚实”等审美范畴,才会真正懂得中国画的意蕴,也才能创造出一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
再次,关注古典文学修养。文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画品的趣味和水平。自古以来,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同源的说法,文学与艺术历来是不分家的。历代著名的美术大师,无一例外在中国古典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甚至许多学者都是集文学家与画家于一身。近现代的国画大师徐悲鸿、齐白石、潘天寿、范曾等都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他们也深谙这一艺术教育规律,非常注重对弟子们文学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古典文学修养,要让学生熟读甚至背诵唐诗宋词等传统经典作品,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趣味。
古人云,工夫在诗外。这话同样适合高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高师院校要想培养高素质的美术专业人才,画外的工夫不可小觑。潘天寿说:“画事有天资、功力、学养、品德四者兼备,不可有高低先后。”“画事需有高尚之品德,宏远之抱负,超越之见识,厚重渊博之学问,广阔深入之生活,然后能登峰造极。”因此,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要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将是一句空话。
三、合理安排课程设置,体现全面发展原则
先进的教育理念首先要通过课程的设置来实现。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美术教育专业划分过细,教学模式单一,在课程的设置上主要以技能技法课为主,综合课程安排得较少。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综合素质差,适应能力弱,创新能力不强,很难有大的作为。因此,当务之急要改变这种以过分强调技法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课程设置,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 专业课程的综合性
当前,高师美术专业的学生从一入学开始便选择各自的专业进行训练,课程安排主要以本专业学习为主,学习内容太狭窄,视野不开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潜力的发挥,更不符合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我们在课程的设计上要合理规划,体现全面发展的原则。高师美术课程大体可分为四大部分。
(1)绘画类课程:除素描、水粉等基础课程外,还设中国画、油画等绘画专业的所有内容。以中国画的工笔重彩人物写生为例,要让学生了解怎样观察对象,感受人物,怎样构图,如何表现人物精神世界,在技法上如何勾、描、染,哪里当重哪里当轻,无不讲授详尽。绘画类课程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美学素养,具备了这些素养也就不难在设计领域中施展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2)设计类课程:对设计专业来讲,更注重基础内容,像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此外另有融会艺术设计于一身的编织。
(3)理论类课程:包括艺术理论和教育理论两大类。艺术理论课是指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中国画论等课,知识面覆盖广。而教育学、心理学这两门教育理论课,则是高师美术教育所特有的课程,也是必备的。
(4)教育类课程包括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这里尤为关注实习课,它是高师美术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通过教学实践融会贯通,是一次理论与应用的有效结合。
2. 凸显人文精神
重视对文化的理解,重视人文精神已经成为当今许多国家艺术教育的共同追求。艺术教育应该被赋予浓厚的人文精神。因此,在合理安排专业课程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设人文课程的比重,有针对性地为美术专业学生开设哲学、美学、历史、文学等饱含人文思想的课程,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其实,中国现当代很多美术教育家也一直比较重视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如潘天寿先生就在教学中增设了文学诗词、书法鉴赏等课程。他要求美术系学生学习时间的比例是“三分读书,一分写字,五分画画,一分其他”,并鼓励师生多读书,多写文章,注意理论研究,扩大知识面。近几年来,为了培养艺术高素质人才,国外艺术教育已经在人文课程的设置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
一是各门艺术之间的综合,意在强化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媒体之间的联系;
二是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强调各艺术学科与其他非艺术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形成一种互通、互补的艺术生态关系。”这种做法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当前高师美术人才的培养,要克服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理,从长远出发,在人文综合课程的安排上下功夫,为培养美术高素质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体现个性化
自古以来,我们的教育就讲究因材施教。孔子时代已经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出了在道德、政治、文学等方面的优秀弟子。因而,高师美术教育要培养高素质人才,一定要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个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发挥他们的创作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将学生看作教学活动的主体,保护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喜好,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潘天寿说,“学生有不同的禀赋,直接关系到以后的前途、风格。艺术教育不能不注意这一点。最好因材施教,则事半功倍。”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之间的关系。课程的安排上,要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平衡,应该多开设一些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选择课程,充分发挥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走出自己的成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