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法学专业主要是以培养具有系统法学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法律专业思维、法律职业伦理和法律应用能力的专门人才为目的的一门专业。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学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篇一:《法学本科阶段法律职业道德》
摘要:信仰是在法律职业形成的过程中形成的,法律职业共同的精神追求。法律职业信仰的表现形态包括法律信念、法律理念、法律观念、法律意识等,其核心是一种对法治的精神追求。
关键词:法学;职业道德
一、我国法学本科阶段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
1.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中法律职业道德考核的分值偏低
从2002年开始,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将法律职业道德纳入考试范围,但是考核的分值始终徘徊在5分左右,与其他的内容动辄几十分相比较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很多高校在确定本校的法学专业教学计划时主动向司法考试中考核内容较多的科目倾斜。暂且不论这种做法的对错,但在实践中却直接导致了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的虚设,甚至有的高校根本就不设这门课程。有关法律职业道德的内容,却在法理学、诉讼法或者司法制度概论等课程中讲解。这一点也显示了法律职业道德课程在高校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地位较低。此外,很多高校在法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作为必修课,但没有专门设置系统学习法律职业道德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主要是讲解公共道德的课程。法律职业道德虽然属于道德的范畴,但不同于公共道德。法律职业道德具有主体的特殊性、规范的明确性和具有较强的约束力的特征。法律职业道德适用的主体主要是专门从事法律工作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法律职业人员,对于非法律职业人员没有约束力。法律职业道德不能停留在一般道德准则层面,必须形成具有明确权利义务内容的、具体的标准和可操作的行为规范。如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约束法官行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最高人民检察院通过的约束检察官行为的《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试行)和中华律师协会通过的约束律师行为的《律师执业行为规范》(试行),这些基本规则都对相关法律职业的道德作出了特别的要求。而且,这些规范均具有实质性的约束力。如果违反了职业道德规范,均要求追究相应的纪律责任,甚至是法律责任。所以,思想道德修改课程不能完全取代法律职业道德课程。再加上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欠佳,根本不能满足法学专业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
2.法律职业道德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较少,师资缺乏
目前在法律职业道德领域内进行专业研究的人员较少,各高校中从事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严重缺乏。这也直接导致法律职业道德课程开设的困难。部分高校在法学教学计划中将法律伦理学作为法学选修课程。但是因为缺乏专业的师资,该课程一直没有真正开设。有些高校虽然开设了该课程,但是多由法理学或诉讼法学方面的教师担任主要教学工作。这些人员没有真正研究过法律职业道德,因此,该课程的教授也只能限于对有关职业伦理规范的讲解。另外,法律职业道德课程方面的教材和资料也相对较少,对于该课程的开设也有较大的影响,直接制约了法学本科阶段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
二、完善法学本科阶段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1.明确法律职业道德在法学本科阶段的目标和定位
我国目前司法改革中提到了“审判分离”,对于司法官不但要求具有成熟的司法经验、深厚的法学知识背景和一定的修养,还要求司法官具有公正清廉、忠于法律的职业道德。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者必备的素养之一,因此,法学教育必须重视法律职业道德的教育。我们应该改变目前对法律职业道德的忽视态度,在设立法学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时,明确法律职业道德的内容。在确定法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时,法律职业道德应该成为核心课程之一。
2.加大法律职业道德在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中的考核比重
设置法律职业道德门槛法律职业道德一直是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对法律职业群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英国大学的法学院除了比较重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训外,还有重点地安排教学计划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道德、法律伦理、职业素质、律己意识等。美国大部分州要求学生在获得律师职业资格之前必须通过律师职业道德考试。在通过律师职业道德考试和律师资格考试后,美国法科毕业生仍须通过由各州律师公会主持的“道德品格”考察和面试才能宣誓成为正式律师。与英美等国家对法律职业道德的要求相比较,我国对法律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是比较低的。就律师职业来说,只要品行良好,没有因故意犯罪受过刑事处罚和被开除公职、吊销律师执业资格,就可以取得律师执业资格。没有对法律职业道德做特别的要求。这也直接导致了法律职业道德课程在实践中得不到重视。因此,笔者建议应加大法律职业道德在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中的考核比重,提高相应的分值,改变目前各高校中不设或者虚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的现状。另外,在取得有关职业资格和执业资格时,提出高于普通大众公共道德的要求。
3.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效果
法律职业道德的教学必须使法律职业道德要求内化成法律职业人人格的一部分。虽然不同的法律职业,具体的职业道德并不完全相同,但法律职业道德包括忠于法律,忠于职守,廉洁公正以及行为端正自重等,这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共同遵守的职业伦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说教,而是应该通过收集大量的法律实践资料,创设生动的法律职业场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大学本科阶段是法律职业道德培养和教育的关键时期,是法律职业人形成法律职业道德的重要阶段。在教学方面上,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道德情感体验的环境,使法律职业道德真正内化成他们的信仰。此外,也可以聘请具有较高的法律威望的专业人士为学生做法律职业道德方面的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道德认同。
4.培养法律职业信仰法律职业
信仰是在法律职业形成的过程中形成的,法律职业共同的精神追求。法律职业信仰的表现形态包括法律信念、法律理念、法律观念、法律意识等,其核心是一种对法治的精神追求。如果主体本身缺乏法律信仰和精神追求,没有规则至上的信念,没有权利本位与权力控制的观念,法治也很难实现。因此,在法学本科阶段的教学中,不仅是法律职业道德课程,其他法学课程包括理论性和应用的课程的教学中,都必须将法律职业信仰的培养作为其重要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加强我国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董万程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6-25
2、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探析杨芳霞; 李德恩; 朱霞前沿2010-06-15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篇二:《理论法学及其在法学学科体系中的功能》
将法学学科体系作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两极划分,是西方近代以来就有的划分法,但这种划分似乎很难囊括法学的所有学科,比如法律史学,把它纳入理论法学或者应用法学都有些牵强。国家技术监督局制定的《学科分类与代码表GB/T13745—92》给法学学科作了多极划分,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简明性和兼容性,对理论法学的属性及其在整个法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对理论法学特定功能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关键词]法学学科体系;理论法学;法律史学
一、理论法学的学科属性
很多学者使用“理论法学”这个概念时所指向的基本内涵是,以探讨法学的基础理论、一般理论为主要任务的法学学科,与之相对应的是应用法学或者就是指部门法学,这也是西方近代以来就出现的对法学学科所作的两极划分。两极划分的缺陷十分明显,就是很难把法学的所有学科都囊括在内,比如法律史学和国际法学,它们似乎既不属于理论法学,也不属于应用法学,把它们纳入任何一个阵营都显得有些牵强,而两极划分后理论法学到底包含哪些学科,其外延是哪些,学界也没有定论。我国台湾学者杨仁寿对理论法学所包含的子学科作了大致的列举,认为其包括法理学、法社会学、法人类学、法心理学、法史学、经济法学等,“近世以来,以法为研究对象的学问,至为兴盛。大别之,可分为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二者。理论科学又可分为法理学及法经验科学。法理学中最主要者,厥为法学方法论及法目的论学二者;法经验科学中最引人注目者,则为法社会学、法人类学、法心理学、法史学、经济法学等。而应用科学则以法学及社会政策学为主”。这种列举基本囊括了理论法学的所有学科,并且把法律史学也纳入了理论法学的范畴,但两分法划分的缺陷依然存在,比如国际法学还是被排除在外了。
国家技术监督局制定的《学科分类与代码表GB/T13745-92》作为国家标准的学科分类,把法学学科分为五个子项,分别是理论法学、法律史学、部门法学与国际法学以及不属于这四类的统称为法学其他学科,以学科研究的具体对象这样相对独立并排他的属性作为标准进行多分法划分,使得法学的各二级学科之间有了相对清晰的分隔;同时,这种划分使法学学科体系呈现出一种开放形态。我们看到,作为一级学科的法学,除包含理论法学、法律史学、部门法学和国际法学之外,还包括“法学其他学科”,作为二级学科的理论法学、法律史学、部门法学和国际法学除列举出各自隶属的具体学科外,都拾遗补缺地增加了一个子项:“理论法学其他学科”、“法律史学其他学科”、“部门法学其他学科”、“国际法学其他学科”,因此,此种划分使得无论是法学一级学科还是二级学科均表现出对已经出现的新型学科以及将要出现的潜学科的接纳姿态,为学科群的持续发展准备了空间,也保证了此标准的持续适用性。因此我们说,尽管此表制定的时间较早,但对法学学科体系的划分反映了其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符合学科分类应具有的科学性、实用性、简明性、兼容性、扩展性等要求,应作为我们明确理论法学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在整个法学学科体系中地位的主要依据。
依据表中对理论法学子学科的列举,主要有法理学、法哲学、比较法学、法社会学、立法学、法律逻辑学、法律心理学及理论法学其他学科等,对已经列举的这些子项进行分析,可以分四个层次:其一,法学基础理论和一般理论,由法理学和法哲学构成;其二,对专门领域理论的探讨,这是立法学所构成的一个层次;其三,运用特定的方法所形成的再生学科,如比较法学;其四,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学科,如法社会学、法律逻辑学、法律心理学等。这样,理论法学成为一个集基础理论和一般理论、专门理论和方法理论以及交叉学科为一体的法学综合学科群,所呈现出的特点是基础性、一般性、方法性和交叉性。因此,理论法学表现出以下属性:第一,如果法学学科体系是一个集理论与运用于一体的整体,那么理论法学在这个整体中的属性表现为它是理论法学而非实践法学,是实践知识得以产生的理论而非直接的实践理论。第二,如果法学学科体系是一个理论贯通的整体,那么理论法学的属性又表现为它是法学的普遍理论而非特殊理论,其所有的范畴和命题都涉及所有法律内容而并不单单局限于回答某一类法律现象的问题,但任何一个具体法律问题的回答都必须以这些范畴和命题为前提和基础。第三,理论法学是宏观理论而非微观理论,以整体的法律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着眼于法律运作的全部过程而不是单一法律的运行,着眼于各个具体法律部门及法律体系中的共同理论的一种宏观总结与思考,因此它构筑的是整个法学体系的宏观理论框架,营造的是一个疏阔的理论空间。第四,理论法学还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理论,它从具体中抽离出一般原则和规律,并将时代的精神和理念贯注于法律中成为法律的基本理念和精神。理论法学要真正实现自己的使命,应以抽象性作为自己的目标,关注于法的根本性问题,注重法的精神的培育和法的理念的表达。并且使这种精神和理念成为整个法学体系的内在灵魂和整个法律体系的精神支柱。第五,理论法学还表现出交叉性的特点。如果法学学科体系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各种学科表现出诸多关联并因此而呈现出开放形态,那么这种关联的理论连接主要依靠理论法学来实现,开放性形态也主要依靠理论法学来成形。任何一种学科理论要走向深入,必须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构筑与其他学科贯通的桥梁,引进其他学科的方法和理论,来扩大学科研究视野,来充实、丰富和完善本学科的理论。比如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还可以把法经济学、法语言学、新闻法学、网络法学、科技法学等等新型交叉学科都纳入理论法学的范畴,为理论法学也为整个法学体系注入新的生机。
二、理论法学在法学学科体系中的功能
针对以上对理论法学属性的概括,我们来展开对这个特定学科群在整个法学学科体系中的功能分析:
(一)理论法学在知识上的贡献
西方学者克里施曼的这句名言常被引用:“立法者修正了三个字,整个藏书就变成废纸一堆。”由于许多法律问题受到时间及空间上的限制,一旦时空发生转变,这些法律随即消泯无迹。于是有一些西方学者拒绝承认法律能提供知识上的贡献。笔者认为,克里斯曼的标准只能说明法律知识的时事性、适宜性、易变性,而不能否认法律的知识性;并且用克里施曼的标准来否认理论法学的知识性似乎更难,因为理论法学并不随着法条的变动而更易,作为法学的基础理论和一般理论,理论法学
确定的是法学体系的框架,这个框架一旦建构起来,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普适性,可以作超越具体情境的存在。从这个角度看,理论法学比部门法学更具有知识的恒久性和超越时空的学术性。
更显而易见的是,理论法学使得法学体系表现出延展性和开放性,将法学的视域不断扩大,也将法学的边界不断伸张,比如法社会学、法经济学等一些交叉学科,将与法学密切关联的经济学和社会学都纳入法学的领域,因而直接增加了法学知识的总量。如法社会学,“法社会学对法律现象的研究不是集中在其法律特征上,而是集中在其社会特征上,为我们研究法律现象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它不是运用法学研究的分析和解释规范的方法,而是运用社会学方法,为我们研究法律现象打开了一个新视角。”“法社会学实际上是把法看作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方面分析法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制定、执行、遵守、适用和效果。”法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构成内容,法是社会的产物,同时社会从某个方面看实际上又是法的编织物,法网生于社会又笼罩社会,人生于社会,即罩于法网之中。所以,法与社会密不可分,法学研究也必须从法观照社会,从社会观照法,法社会学应该讨论法与社会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因此从社会的角度和范围来研究法律,不仅为更深入准确地分析法律提供了更广泛的材料和背景,而且拓展了法学知识本身。
再来看看法经济学。从学科研究的性质来看,法经济学将自己定位为一门“用经济学阐述法律问题”的学科,用理查德·A.波斯纳的话来说,法律经济学是“将经济学的理论和经验主方法全面运用于法律制度分析”的学科。具体地说,法律经济学采用经济学的理论与分析方法,研究特定社会的法律制度、法律关系以及不同法律规则的效率;是一门运用经济理论来分析法律的形成、法律的框架和法律的运作以及法律与法律制度所产生的经济影响的学科。从法律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来看,法律经济学对法律制度问题的研究基本上覆盖了整个法律领域,包括民事、刑事和行政程序;惩罚理论及其实践、立法和管制的理论及其实践;法律的实施和司法管理实践;宪法、海事法、法理学等各个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律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显示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经济哲学”的色彩有所突出,一些学者试图将经济学、法学、哲学三者结合起来研究,使法律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扩展到更具根本意义的法律制度框架方面,从而推进了法律经济学研究中的“经济法理学”运动。因此,法律经济学给法学带来的是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更新和发展,给法学带来的也是全新的观点和理念。
再比如科技时代出现的科技法学,网络时代出现的网络法学,都是应时应运出现的新型法学学科,这些学科的出现使理论法学也紧随时代的发展,并将法学带入一个新的知识领域。
(二)理论法学在方法论上的贡献
心理学家赫根汉曾经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研究对象就像是漆黑房间里一件不能直接触摸到的物体,研究方法则是从各个角度投向该物体的光束。每个学科都会发展出一些方法,用以对这个学科本身进行的情况、思考方式、所利用的认识手段进行反省。我们说理论法学对法学在方法论上的贡献,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其一,理论法学本身以法学方法论为重要研究内容;其二,理论法学对其他法学学科的研究具有方法论价值。
法学方法论是理论法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将法律作为认识的客体来研究并形成法学学科,可以说就是理论法学的主要任务。法律是什么?法是如何被创制的?法律如何被认识?围绕这类问题的回答就是法理学的内容,也是法学方法的初步展开,对这些方法进行系统的、多层次的结构化的归纳和总结,就形成了方法论,对方法论的系统研究就是法哲学的任务。比较法学、法社会学、法律逻辑学、法律心理学等等交叉学科的建构首先是方法的建构,运用他学科的方法来审视本学科的问题既是本学科方法的突破也是本学科理论的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讲,方法就是理论,理论也就是方法。
我们说理论法学对其他法学研究具有方法论价值,是指理论法学所创设的方法理论对其他法学学科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法学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法学学科的内在逻辑建构、发展方向甚至价值标准。比如,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法律经济学开始兴盛,新方法的引入打开了传统法学研究和法律实务的很多桎梏,甚至刷新了传统法学的格局、结构和价值体系。下文我们作些简单分析。
法律经济学在方法上的特点之一就是引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例如“效用”、“效率”、“机会成本”等概念,以及“成本一收益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等分析方法。罗伯特·考特和托马斯·尤伦在阐述运用微观经济理论的工具来研究法律问题的理由时指出:“法律所创造的规则对不同种类的行为产生隐含的费用,因而这些规则的后果可当作对这些隐含费用的反应加以分析”,据此,“我们认为诸如最大化、均衡和效率之类的经济概念是解释社会,尤其是解释理性的人们对法律规则的反应行为的基本范畴。”这些基本范畴现在也成为部门法创制时不可避免地要运用和涉及的。另外,激励分析是现代经济学理论研究经济主体行为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尤其适用于研究分析经济主体的预期行为,在法学研究中,如果用其来分析法律主体的预期行为,对部门法律的研究会有突破性进展。据波斯纳所作的具体分析,传统的英美法学研究主要是考察已经发生的事件及案例,是一种“事后研究”,而法律经济学主要从事的是一种“事前研究”,因此,它必须注重分析随法律制度及相关因素变化所产生的预期行为刺激。“对法律经济学家而言,过去只是一种‘沉没了的’成本,他们将法律看成是一种影响未来行为的激励系统。”例如,法律经济学在讨论由于合同条文的不明确所产生的合同履行过程中偶发性风险分摊问题时,之所以要确立一种规则:把损失分配给能以最低成本承担这种损失风险的一方,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警告未来的签约双方法院将利用这个规则来分配不履行合同的损失,从而利用这一法院确立的规则来促使未来的签约双方设计出对损失风险作出明确分配的合同,促进经济活动效率的改善。
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分别是经济理论中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在法律经济学的规范研究中,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确立和突出法律的经济分析中的“效率”标准,即研究在一定社会制度中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的“效率”问题。如果用法律经济学的“效率”标准去分析传统法学研究所强调和重视的是“公平”、“正义”,就可以使这类在传统法学研究中一直难以清晰界定含义的概念变得明确起来,而实证研究最适合用来分析法律的效果问题,或者可以说,实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最适合于研究法律的“效果评估”问题,包括对法律的效能做定性的研究和定量的分析。法律经济学运用实证研究来分析预测各种可供选
择的法律制度安排的效果,可以更好地说明,法律的实际效果与人们对该项法律预期的效果是否一致,或是在多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实证研究在法律经济学中的运用,不仅促进了法律经济学研究的“模型化”和研究的“精确化”,而且使得这个在法学中处于十分重要地位的问题——法律效果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三)理论批判和创新的功能
理论更新和发展的过程包括反思、质疑、批判和创新。反思,顾名思义,就是复而思之,反过来而思之。作为一种思维方法、一种哲学方法,反思的特点在于它把既定的思想和认识作为再思想、再认识的对象,特别是在于通过对思想和认识据以形成的那些“前提”的批判而提升或变革人们的思想和认识。如果说理论法学具有“反思”的功能,那么当推法哲学来承担。法哲学秉承哲学的“反思”方法,以反思的思维方法不断地更新法学的思维,深化对法律的认识,引导人们的法律实践,可以说是法哲学当然的使命。反思之后是质疑。如将反思方法运用于部门法研究,首先,是在充分认识现有成果的同时,对部门法的概念、理论和原理等保持怀疑态度和质疑意识,对部门法的统一性、一贯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部门法规范和体系作出大胆的怀疑和设问。其次,怀疑之后,就是批判。如果说怀疑和质疑带有消极性,批判则具积极性,批判是肯定中的否定,是积极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经过深刻批判的理论才是经过检验的理论,才是有生命力和说服力的理论。最后,批判的目的就是创新,用批判的眼光揭示和对待人类已经形成的全部法律思想,对待每一种法律观点,每一种法学理论体系,每一个研究范式和学术流派,通过敏锐的批判达到深刻的理解,最终实现理论的更新和升华。所以,反思、质疑是手段是过程,创新是目的和结局。创新理论意味着理论更加接近实际,理论更加适应实践,实践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社会处于全面法制变革和转换时期,更要求充分发挥理论法学的批判和创新功能,推动法学和法制与时俱进。
(四)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的功能
当人们追问一个事物的意义和目的的时候,人们就是在寻找价值了。价值经常被定义为值得希求的或美好的事物,在法学领域,价值的存在形态往往表现为安全、福利、知识、声誉、德行、人权等一般人所希望得到的,运用一定的价值准则去评判、衡量某种事物或状态就形成了价值判断。从价值关系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法律规范都是一种价值准则,因为它作为一种规范必然会要求人们做出某种行为或禁止做出某种行为。在这里,前一种行为被认为是正当的,是有价值的,后一种行为则被认为是非正当的,是无价值的或负价值的。法作为调整社会生活的规范体系,它的存在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一定价值的手段。也就是说,社会中所有的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都是一种进行价值选择的活动。当立法者们为人们确定权利义务及其界限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就是力图通过保护、奖励和制裁等法律手段来肯定、支持或反对一定的行为,从而使社会处于一种在立法者看来是正当或理想的状态。当一个法官在解决法律纠纷时,他实际上就是适用法律所提供的价值准则在相互冲突的利益中作出权威性的选择。正因为法与价值之间有着这种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价值分析就不能不成为法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这项任务必须由理论法学来完成,因为部门法直接指向现实,当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困境需要得到解决时,部门法就容易陷入功利主义、工具主义、技术主义倾向,而无法作出客观的价值分析和评判,因而极易导致法律偏离本身应有的价值,也容易忽视甚至扭曲普遍的公平正义的价值,此时只有理论法学能承担起价值分析和评判的责任,校正被扭曲的或被忽视的价值标准。
上述对理论法学功能的概括是以法学学科体系的其他二级学科为参照系,相对于其他法学学科的功能来进行的。当然,在理论法学与其他法学学科之间,并没有截然两分的鸿沟,所有的分类仅具有分类学的意义,理论法学与其他法学学科的分类也是如此;任何学科都是理论,任何理论也都需要面向实践,法学更是如此。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法学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