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冲击
时间:
若木1由 分享
论文关键词:网络语言 革新与冲击 弊病 对策
论文摘 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愈加成熟也带来了网络语言的另类成长,在网络语言得到众多网民的推崇下,汉语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革新,同时也显现了自身的弊病,对此我们应肯定其多元性,并就汉语语境下规范网络语言提出自己的对策。
1网络语言的涵义
网络语言,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出现并使用的语言,它是伴随着网络的产生而出现的。网络语言的产生、传播时间不长,对于究竟什么是网络语言,还存在不同的理解。据相关资料显示,一方面,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它包括人类自然语言和物理技术语言,指信息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信息符号系统,包括专业术语,常用词语,新词新语和表情视觉符号。它一般有两个层次,即基础网络语言和交际网络语言。另一方面,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时所使用的语言。
在汉语语境下,网络语言即指以汉语为传输载体,网民在互联网上进行沟通交流和信息处理时所采用的一套不同于现实生活用语的交际符号。
2网络语言的特点
2.1 鲜明形象
网络语言最典型的一个特征即是形象,直接而鲜明。如流行广泛的笑脸“:-)”符号,睹物便如见人,既让人感觉生动无比,也将对方愉悦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美女”、“妹妹”等表达女性的称谓已经被“美眉”所替代,传递则是一个眉毛如黛的美女形象,比传统称谓更加立体形象,同时还表达了中国古代对对女性眉毛的赞美。而今“美眉”一词的使用率极高,与本身的生动形似是分不开的。
2.2 简洁高效
网络聊天的输入方式主要是键盘鼠标等,不如传统交流直接快速,这本是其的缺陷,但在网民对传输速度和书写效率的追逐下,网络语言的发展反而变得简洁高效,成为了相对于汉语的优点。这主要源于符号、图片和数字等简单的字码被开发利用起来,成为助推器。比如:88表示“拜拜”,用U表示you,5表示“我”,0表示“你”,2表示“爱”。“520”这三个简单至极的数字就成了汉语中“我爱你”复杂语句的最好表达,让人在方便之中更觉一番惊奇。从这一点上说,网络语言也许没有汉语的丰富繁杂,但其简洁高效性却在这个信息时代的快节奏中具有重要意义。
2.3 个性另类
网络使用者大多数是年轻人,接收新事物较快,同时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甚至会有些另类和不羁。在网民中,“我”成了“偶”,“喜欢”成了“稀饭”,“这样子”成了“酱紫”,“不要”成了“表”。另外拆字也是张扬个性的手段,像“强”变成了“弓虽”,“顶”变成了“丁页”。在这个层面上,网民追求的不是便捷迅速,而是网络语言的个性化特征,体现了网络语言的自由表达,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带来了特色效果的同时,对汉语的负面冲击却是显而易见的。
3网络语言存在的弊病
3.1 错别字盛行,影响书写
网络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由例如,把“我”写成“偶”,把“你”写成“泥”,把“这样子”写成“酱紫”。这种样子在打字时既不经济,更容易造成混乱。不过,这样的用法在网上已经普遍流行了。有网络作者称:“遣词造句要极尽巧妙之能事,抛弃学语文时的规范”,计算机已经向语文规范挑战了“(《BBS 成名要诀》老剑)。因此,许多网民除了大量使用错别字外,还在网上使用夹杂英文、汉字、汉语拼音和数字的文字来表达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应当说,网民在网上使用这样一些中英文语码,追求极具个性的语言表现力,这本无可厚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值得称赞的。但如果过度使用这种中英文夹杂的语码,势必会对现代汉语造成一定的破坏。
?学者散文成就了客观的成绩,却也面临着种种问题甚至危机。散文评论家韩小蕙曾撰文惊呼:“散文变成了什么?”,“散文怎么离文学越来越远”,并指出当时散文存在的种种弊处:把散文写成论说文;把随笔写成思想提纲;大文化散文变成了百宝箱;更有一类以功利为目的的散文等等。着名的文学批评家雷达也这样说:“散文过多地承载文化,压制了文学的灵性,使散文特性正在丧失,严格上说,有些学者散文不是散文。”这一后果不能说和学者本身无关,更不能说和整个时代环境无关,它恰恰说明了学者在时代环境下的选择以及坚持(操守)。
?然而总有人面对文学、学术的商业化表示俨然新潮的肯定,他们认为学者以及学者散文无论如何都是新的文化消费中的因素,这好像是给学者和学者散文定命。岂不视这如今文化的严峻形式,以及这背景下面一切的遭遇:大众文化的商业性、消费性是指向利润和官能享受的,学者散文必将在他们面前丧失掉最后一点可能。学者散文的读者渐渐窄化,学者的审美能力渐渐退化,学者散文家渐渐分化,大部分人将举着文化的大旗,做起商人的经营了。
?
三、结语
?相信不管是学者与散文的天然矛盾,还是当代文化背景下学者散文的危机性遭遇,学者散文的过去是辉煌的,未来是向前进的。我们关于学者散文的研究和建设存在着无限的空间,记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末尾有人这样讲:“难道我们不该把学者散文当作一个独立的散文品种来研究?难道我们不该有一部学者散文史?不该有一部或几部学者散文选集?”,这个想像似的无疑而问,在今天得到了回应,学者散文的研究上已经有不少可观的成果。然而,散文领域的研究——也许是因为其体裁的特别——向来不是那么热闹,因此其建设的步伐依旧蹒跚。
?当然学者散文的研究,不仅仅止于关于它的概念的厘定,文本的解读,生命的关照,更应该是一种踏踏实实的建设。从古到今,从大陆到港、澳、台,从华文世界到整个地球,学者散文有它自己的历史和国度,在巨大的时空下恢复它零碎而又模糊的面影,需要更多智慧而且执着的建设者。
?
注释:
?① 董正宇:《也说“学者散文”》,《理论与创作》2003,1。
?② 喻大翔:《现代中文散文十五讲》,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3。
?③ 余树森,陈旭光:《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④ 陈建晖:《论九十年代的中国散文现象》,《文艺评论》1985年第2期。
?⑤ 周修睦:《论学者散文》,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1期。
?⑥ 余光中:《散文的知性与感性》,《羊城晚报》1994年7月24日。
论文摘 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愈加成熟也带来了网络语言的另类成长,在网络语言得到众多网民的推崇下,汉语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革新,同时也显现了自身的弊病,对此我们应肯定其多元性,并就汉语语境下规范网络语言提出自己的对策。
1网络语言的涵义
网络语言,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出现并使用的语言,它是伴随着网络的产生而出现的。网络语言的产生、传播时间不长,对于究竟什么是网络语言,还存在不同的理解。据相关资料显示,一方面,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它包括人类自然语言和物理技术语言,指信息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信息符号系统,包括专业术语,常用词语,新词新语和表情视觉符号。它一般有两个层次,即基础网络语言和交际网络语言。另一方面,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时所使用的语言。
在汉语语境下,网络语言即指以汉语为传输载体,网民在互联网上进行沟通交流和信息处理时所采用的一套不同于现实生活用语的交际符号。
2网络语言的特点
2.1 鲜明形象
网络语言最典型的一个特征即是形象,直接而鲜明。如流行广泛的笑脸“:-)”符号,睹物便如见人,既让人感觉生动无比,也将对方愉悦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美女”、“妹妹”等表达女性的称谓已经被“美眉”所替代,传递则是一个眉毛如黛的美女形象,比传统称谓更加立体形象,同时还表达了中国古代对对女性眉毛的赞美。而今“美眉”一词的使用率极高,与本身的生动形似是分不开的。
2.2 简洁高效
网络聊天的输入方式主要是键盘鼠标等,不如传统交流直接快速,这本是其的缺陷,但在网民对传输速度和书写效率的追逐下,网络语言的发展反而变得简洁高效,成为了相对于汉语的优点。这主要源于符号、图片和数字等简单的字码被开发利用起来,成为助推器。比如:88表示“拜拜”,用U表示you,5表示“我”,0表示“你”,2表示“爱”。“520”这三个简单至极的数字就成了汉语中“我爱你”复杂语句的最好表达,让人在方便之中更觉一番惊奇。从这一点上说,网络语言也许没有汉语的丰富繁杂,但其简洁高效性却在这个信息时代的快节奏中具有重要意义。
2.3 个性另类
网络使用者大多数是年轻人,接收新事物较快,同时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甚至会有些另类和不羁。在网民中,“我”成了“偶”,“喜欢”成了“稀饭”,“这样子”成了“酱紫”,“不要”成了“表”。另外拆字也是张扬个性的手段,像“强”变成了“弓虽”,“顶”变成了“丁页”。在这个层面上,网民追求的不是便捷迅速,而是网络语言的个性化特征,体现了网络语言的自由表达,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带来了特色效果的同时,对汉语的负面冲击却是显而易见的。
3网络语言存在的弊病
3.1 错别字盛行,影响书写
网络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由例如,把“我”写成“偶”,把“你”写成“泥”,把“这样子”写成“酱紫”。这种样子在打字时既不经济,更容易造成混乱。不过,这样的用法在网上已经普遍流行了。有网络作者称:“遣词造句要极尽巧妙之能事,抛弃学语文时的规范”,计算机已经向语文规范挑战了“(《BBS 成名要诀》老剑)。因此,许多网民除了大量使用错别字外,还在网上使用夹杂英文、汉字、汉语拼音和数字的文字来表达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应当说,网民在网上使用这样一些中英文语码,追求极具个性的语言表现力,这本无可厚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值得称赞的。但如果过度使用这种中英文夹杂的语码,势必会对现代汉语造成一定的破坏。
?学者散文成就了客观的成绩,却也面临着种种问题甚至危机。散文评论家韩小蕙曾撰文惊呼:“散文变成了什么?”,“散文怎么离文学越来越远”,并指出当时散文存在的种种弊处:把散文写成论说文;把随笔写成思想提纲;大文化散文变成了百宝箱;更有一类以功利为目的的散文等等。着名的文学批评家雷达也这样说:“散文过多地承载文化,压制了文学的灵性,使散文特性正在丧失,严格上说,有些学者散文不是散文。”这一后果不能说和学者本身无关,更不能说和整个时代环境无关,它恰恰说明了学者在时代环境下的选择以及坚持(操守)。
?然而总有人面对文学、学术的商业化表示俨然新潮的肯定,他们认为学者以及学者散文无论如何都是新的文化消费中的因素,这好像是给学者和学者散文定命。岂不视这如今文化的严峻形式,以及这背景下面一切的遭遇:大众文化的商业性、消费性是指向利润和官能享受的,学者散文必将在他们面前丧失掉最后一点可能。学者散文的读者渐渐窄化,学者的审美能力渐渐退化,学者散文家渐渐分化,大部分人将举着文化的大旗,做起商人的经营了。
?
三、结语
?相信不管是学者与散文的天然矛盾,还是当代文化背景下学者散文的危机性遭遇,学者散文的过去是辉煌的,未来是向前进的。我们关于学者散文的研究和建设存在着无限的空间,记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末尾有人这样讲:“难道我们不该把学者散文当作一个独立的散文品种来研究?难道我们不该有一部学者散文史?不该有一部或几部学者散文选集?”,这个想像似的无疑而问,在今天得到了回应,学者散文的研究上已经有不少可观的成果。然而,散文领域的研究——也许是因为其体裁的特别——向来不是那么热闹,因此其建设的步伐依旧蹒跚。
?当然学者散文的研究,不仅仅止于关于它的概念的厘定,文本的解读,生命的关照,更应该是一种踏踏实实的建设。从古到今,从大陆到港、澳、台,从华文世界到整个地球,学者散文有它自己的历史和国度,在巨大的时空下恢复它零碎而又模糊的面影,需要更多智慧而且执着的建设者。
?
注释:
?① 董正宇:《也说“学者散文”》,《理论与创作》2003,1。
?② 喻大翔:《现代中文散文十五讲》,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3。
?③ 余树森,陈旭光:《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④ 陈建晖:《论九十年代的中国散文现象》,《文艺评论》1985年第2期。
?⑤ 周修睦:《论学者散文》,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1期。
?⑥ 余光中:《散文的知性与感性》,《羊城晚报》1994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