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学期论文
美国文学的历史不长,但发展较快,20世纪以来,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美国文学学期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美国文学学期论文篇1
浅论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人物形象
摘要:华裔美国人是美国人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华裔美国文学同样是一个介于中国文学和美国文学之间的特殊的文学现象。本文通过分析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人物形象,来研究华裔美国文学中关于中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的交融和结合。希望对推动中美两国文学的交融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华裔 美国文学 人物形象 关公
一 引言
正如华裔美国人兼具中国人和美国人双重性格一样,华裔美国文学同样跨越了中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各自的人物性格和审美情趣。在华裔文学历史上,许多华裔作家通过对原有的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人物进行改写,添加了更易于美国人接受的故事情节,从而使得中国的文学形象树立在美国文学和美国人心中。这些在华裔美国文学中出现的中国文学人物形象既体现了中国文化被世界所认可的艰难历程,也肯定了华裔作家在促进中美文学融合所作的艰苦努力。
二 关公
“关公”是一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大英雄,他的忠义,他的传奇被人们通过戏剧、评说、小说等形式代代相传。正因如此,在华裔文学中,“关公”作为中国人物的主要形象被用于恢复中国式英雄的文学构建中。
“关公”的忠勇为华裔作家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其代表的男性气质正是华裔作家构建华裔英雄主义作品的不二选择。早在林语堂的《唐人街》里就有了关于关公的典型描述:“关公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位将军,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战神,他永远保护那些同他一样刚正、善良的人,惩罚那些虚伪、邪恶的人。”
赵健秀的《甘加丁之路》(1994)同样把关公定位为忠义、勇敢、正直的代表,认为关公是中国伟大品质的集中表现。在书中,赵健秀为第二代华裔移民取名为“尤利西斯·关”。尤利西斯是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的罗马名字,他英勇善战、坚定睿智,献木马计,攻破特洛伊城,战功赫赫,是西方英雄的典型代表。而关公则是中国文化中英雄的典范,可见作者希望把关公作为和西方英雄旗鼓相当的中国式英雄介绍给西方,从而在美国文学中构建属于中国的英雄形象。而作者同样把“关公”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和源泉,声称自己的写作要像打仗一样,把所有的心里话都扔出去,否则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汤亭亭是在作品中表现“关公”最突出的一位华裔作家。在她的《中国佬》(1980)中,“阿公”为了看一场关公戏不惜花掉自己修马路赚的血汗钱。小说这样写道:
“(当赤面红髯的关云长和赤兔马登上戏台时)阿公的心为之一振,他认出了出现在美国草原上的家乡英雄和他的坐骑。关公手刃仇家!单挑对方主将!舞台上的关公闪展腾挪,给看戏的华人增添了力量。”
在文中,作者不但详细描写了关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英姿,还着重交待了关公给予华人的精神上的鼓舞。作者开创性地把这段戏剧放到美国开荒的历史背景下,有意表现了许多华人移民美国初期所遭受的种种歧视,以及关公作为中国特有文化形象为他们带来的精神上的鼓励。在小说的结尾,作者把这种精神进行了升华。小说这样写道:
“……关公赋予了我们战斗的勇气和力量,是华人的精神支柱,支撑着这些在异国他乡的华人顽强地生存下去。阿公感到自己精神焕发。他也像观众中的鬼佬一样,大声叫好!此时,关公已经不仅仅是文学中战无不胜的战神,而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祖父……”
作为同样在美国成长起来的华裔作家,不可否认赵健秀对关公同样有着崇拜的情结。而他和他的作品只是当时华裔美国文学关于关公崇拜的一个缩影。但他们的努力确实也获得了收获,关公不仅仅作为华裔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人物元素慢慢地融入到了美国文化和美国人心中,这也是后来我们在很多美国文学作品中能看到关公影子的重要原因;而且关公的忠义随着文学作品流传千古的同时,也在美国文学中构建了中国式的英雄形象。
三 花木兰
正如华裔男性作家通过关公来构建属于自己的英雄元素一样,华裔女性作家也找到了能够反映女权元素的典型形象——花木兰。花木兰虽然不如关公那样战功赫赫、义薄云天,但若论知名度却同样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是几千年经久不衰的女英雄。相对于几千年来中国文学中大多数女性柔弱的形象,花木兰是华裔作家笔下最好的中国女权形象。虽然众多华裔文学关于花木兰的故事也被虚构得越来越远离历史,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即花木兰独立、勇敢的女子英雄主义形象。
在汤亭亭的《女勇士》(1976)里,花木兰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英勇,但同时也添加了美国文学中的浪漫与激情,而不仅仅是一个愚忠尽孝的人。小说里的花木兰受到神仙的召唤入山学艺,艺满下山回家。回家后带着母亲的刺字和母亲的交代走向战场,一路所向披靡,如有神助。战场上的花木兰同样
有柔情似水的一面,并和心爱的男子成婚生子。这些都是美国文学中的典型情节。小说中的花木兰并没有像《木兰辞》里说的那样“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是带着自己的军队一路杀富济贫,最终夺取京都,杀掉旧皇帝,在拥新君上位的同时也被奉为大将军。小说的结尾也是典型的美国文学结尾:花木兰回家后仍然杀恶霸、解放妇女、解放乡亲,大家在她的带领下过上了好日子,花木兰的忠孝也被广为流传。
从《女勇士》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的一种融合。作者通过花木兰想传递一种信息,即不同民族的人对自由和爱的向往是一致的。这也是众多华裔作家在经过多年的艰苦生活所找到的一个在美国文学中引入中国元素的很好的切入点。小说中的花木兰更像是一个男人,她有男人的坚韧和强壮。她杀富济贫、行侠仗义,并且推翻了旧制,拥立了新君。作者通过这样一种对花木兰的“戏说”,其实是想让更多的美国人更容易接受花木兰这个中国女人。中国女人不仅有美丽、温柔、善良的一面,同样也有勇敢、独立、刚强的一面。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很多女权主义典型,若论成就当属一代女皇武则天居首,其他的还有梁红玉、红拂女等英勇善战的女将军,可作者却独独选中了花木兰,这是因为作者眼中的花木兰相对于上述人物更加具有独立性,更加地不依附男人。而为了加强这种独立和强大,作者甚至把岳母刺字的故事搬到了花木兰身上,这种处理虽然毁誉参半,但不可否认《女勇士》成功地把一位中国女性形象屹立在美国文学作品中。与此同时,《女勇士》也完成了华裔女性英雄主义在美国文学中的构建。
四 屈原
本文用屈原作为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第三个典型人物元素加以分析。汤亭亭在《中国佬》的最后一个章节里插入了《离骚—— 一曲挽歌》这样一篇小故事,和其他的故事一样,作者在文中同样对屈原的中国式故事进行了改写,这也基本上是美籍华裔惯用的写作方式,即利用现成的中国经典人物形象,加上符合美国人审美观点的故事情节,达到很好的中西合璧的效果。小说首先列举了《离骚》的两种英文译法,介绍了屈原的生平,强调屈原是“中国最早的著名诗人”,然后介绍了《楚辞》的内容,包括屈原被流放的缘由始末:虽然胸怀大志,但无奈奸臣当道,报国无门,最终投江而死。在这部分段落中,作品还介绍了《天问》的主要内容:“他写了一首由170个没有答案的问题组成的诗歌”用于“对宇宙与人生的追问”。接下来,小说讲述了屈原在江边与渔夫进行了对话,并沿着江边吟诗、歌舞,最后投江身亡。最后一部分,汤亭亭模仿《楚辞》中的《招魂》一篇做了结尾:“他死后,人们发现了他的真诚,深感遗憾。……他们想把他召唤回来”。
通过解读作者的华裔经历我们可以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而这也是本文把屈原作为华裔美国文学中一位重要的中国人物元素的原因——仔细推敲我们不难发现,屈原的流浪史和华裔早期的艰难奋斗史何其相似。屈原热爱着脚下的土地,却屡遭排挤、歧视,即使这样他也只是选择死在这片土地上而没有选择离开。这和美国华裔虽遭排斥却同样坚守自己的生活一样,透露着辛酸和无奈。
通过“屈原”这一形象,汤亭亭重现了华裔在移民美国初期所经历的艰苦的历史,讲述了华裔处于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尴尬的状态,在美国文学中树立了中国式的“流浪者”形象。
五 孙悟空
经历了各种社会运动的洗礼之后,华裔完成了在美国的权利构建、历史构建以及越来越深厚的文化构建,恢复了华裔应有的尊严和权利。而在经历了战争的嘈杂之后,华裔作家开始了更为理性的思考和创作。之前华裔作家面临着身份定位的尴尬、文化冲突的迷茫、文学融合的艰辛,而当华裔作家和其他华裔一起经过艰苦的奋斗,终于在需求族裔性的消解过程中找到了融入美国社会的方式时,华裔作家开始了新的追求和奋斗即通过文学作品促进中美文学的交流和发展,并为早日实现“世界大同”而不断努力奋斗。
汤亭亭在小说《孙行者——他的伪书》(1989)中塑造了“惠特曼·阿辛”这个人物。阿辛身材魁梧、长发飘飘,是一个典型的反华裔青年形象。他终日沉迷于写作,幻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诗人,或者一个著名的剧作家得到美国上层社会的认可。他不愿意别人称呼自己是在美国的中国人,而认为自己是“华裔美国人”甚至就是“美国人”。他幻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像“孙悟空”一样拥有传说中的七十二变,成为一个美国文学中经常出现的“千面人”。阿辛同样梦想着建立自己的文化“花果山”——那里不分国籍和种族,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唱出属于自己的戏剧。阿辛对于自由能力的渴望实际上就是那一代脱离贫困生活的华裔对精神自由追求的一个典型例子。而这些思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越来越多的“杂化”思想——即文化杂交、“世界大同”思想。同尤利西斯·关一样,惠特曼·阿辛也是一个颇具“杂化”思想的人名。惠特曼引自美国早期著名诗人“惠特曼”,象征着如美国一样的自由和独立的内涵。作品中也多次引用了惠特曼的《草叶集》,其中就包括《自我之歌》。而阿辛这一人物名称源于19世纪后期哈特和马克·吐温合写的话剧《阿辛》里面的一位华人,该人物穷凶极恶,是美国娱乐文化中一位典型的被歪曲的华人形象。惠特曼·阿辛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所有的华裔美国人——一个是美国名字,一个是中国名字;一个是代表文明自由的诗人,一个是代表野蛮残暴的华裔。小说中的阿辛始终游走于美国和中国、幻想与现实之中。此外,孙悟空的引入则恰到好处地将这种游离状态推向极致。孙悟空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其神
通广大、不畏强权,敢于挑战一切束缚枷锁。孙悟空与关公不同,关公在忠义的背后是对封建礼教的屈服和麻木。而孙悟空这种自由的形象正好符合美国人对他们崇信的自由的追捧。此外,孙悟空本身变化多端、亦正亦邪的人物性格也正好反映出当时那个年代的华裔在追求到属于自己的权利和地位之后,对于更多 未来生活的短暂的失落与迷茫。
可以说孙悟空在华裔笔下并不是作为一个如关公式的纯粹英雄式人物展现在美国读者面前,而是带着“杂化”的思想来呈现的。孙悟空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困难的灵活通便都符合美国 文学的思维习惯。华裔作家通过孙悟空表现出对于自由的向往,以及对 文化的“世界大同”的杂化思想。
六 结语
在上个世纪中,华裔美国作家游走于中美两种文化之间,根据读者需求不断调整 写作方式和故事情节,在中国人物形象和美国文学特点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点和结合点。本文给出了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四位人物——关公、花木兰、屈原和孙悟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华裔文学作品特有的 艺术风格——作为跨越两种文化的作者在对原有祖国文学尊重的基础上添加了符合另一种文学特点的故事情节,从而实现了在文学中对两种文化的交融。而本文的研究对于研究中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的结合点,则起到了积极的探索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计武:《华裔美国文学的族裔想象和文化认同》,《汕头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2] 唐明星:《在“他者”文化中寻求生存答案——〈女勇士〉、〈中国佬〉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年第1期。
美国文学学期论文篇2
浅新美国当代文学
摘要:美国当代文学始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美国文学出现了新的变化,形成了新的特点,从而成就了新一代的作家以及他们主题鲜明、风格迥异的作品
关键词:美国当代文学 “垮掉的一代” “黑色幽默”
美国文学的历史不长,但发展较快,20世纪以来,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美国的当代文学。一般认为,美国当代文学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后美国的政治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步走向一个分歧与反常的时代。美国文学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遵循这一发展过程,各个流派的文学作品以不同的角度描绘出美国现代社会万花筒般的世界。这个时期的美国文学璀璨夺目,但又光怪陆离,无奇不有。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尽管同盟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纳粹分子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罪行、原子弹的使用等都使美国公众一时难以摆脱战争带来的恐惧和不安。20世纪50年代的冷战和迫害知识分子的麦卡锡主义进一步加剧人们的紧张心理。由于原子弹的使用,人们对50年代氢弹实验成功、人造卫星上天等技术革命和科学成就感到不安,怀疑技术进步不能造福人类。60年代以后,美国人民的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女权运动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加上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使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也更为混乱。总的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美国作家的眼里,历来向往的“美国梦”变成了梦魇;民主的理想、个人的追求、宗教的信仰不复存在。传统的道德观念、价值体系失去了作用;现代人和历史失去了联系,没有前途和未来,又无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只能永远处在孤独异化的困境之中。这一切反映在文学上,产生了50年代排斥一切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垮掉的一代”作家。60年代以后,无论小说还是诗歌都以人的异化为主题,用夸张的手法、荒.唐可笑的情节表现人的困境。“黑色幽默”、荒诞派戏剧等流派相继出现。
在小说方面,一般说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小说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新小说的主人公们不相信任何政治原则、社会理想、宗教教义或道德准则,但他们又为失去这一切而深深地感到惋惜和不安;他们竭力逃避现实却又永远漫无目的地四处寻找并无不明确的东西。最典型的作品是50年代“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其次,现代小说中,幽默有了新的意义。在作家眼里,世界和世间一切事物都是荒.唐、怪诞、不合情理的。人生在世是极端荒诞可笑的。于是,他们用怪诞、幻想、夸张的手法力图再现混乱的、难以捉摸的现实。他们笔下的主人公是疯狂的。这种令人痛苦的现实通过极端的讽刺加以反映,幽默变成歇斯底里式的狂欢,含着眼泪的欢笑。“黑色幽默”的代表作是海勒的《第二十三条军规》。其他著名的黑色幽默作家还有巴斯、品钦等。第三,寻找自我成为这一时期小说的最重要的主题。作家们纷纷提出“自我本质”的问题,努力探索对“我是谁?”、“人的本质是什么?”等一类的问题的答案,但往往没有结论。最为典型的作品是黑人作家埃利逊的《看不见的人》。
20世纪60年代出现一种新型的“非虚构小说”,又称“新新闻体小说”,这种小说把事实和猜测糅合在一起,以社会上轰动一时的事件为基础,掺杂作家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卡波特在1966年发表的《凶杀》是第一步非虚构小说。
在诗歌方面,出现了一批青年作家和诗人,他们以颓唐放纵的生活,反传统的文学形式反对美国文化和价值体系,形成名噪一时的“垮掉的一代”文学。他们在诗歌中采用松散的结构和大量的傻语。这场运动的代表诗人是金斯堡,他的诗集《嚎叫》反映美国青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感到幻灭后追求刺激以麻痹自己的情绪和反对一切权威的无政府主义思想。金斯堡受英国诗人布莱克和美国诗人惠特曼与威廉姆斯的影响,采用自由诗体,诗行较长,充满激情和想象力。
“垮掉的一代”的诗歌改变了战后诗歌的面貌,使诗歌开始带有较浓厚的个人自传性质。精神失常、性爱、离婚、酗酒等个人生活事件都成为诗歌的题材。洛威尔的《人生写照》是一组自传性诗篇,介绍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心理变化,开创了“自白诗歌”的先例。
这一时期的诗歌还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洛威尔愤怒抗议战争;里奇拥护女权运动;黑人女诗人布鲁克斯支持黑人解放运动;黑人诗人勒鲁伊?琼斯则进一步,提出“黑人权力”的口号,他甚至换了一个新的非洲姓名,伊玛姆邛可米拉?巴拉卡来表明他己彻底抛弃过去的自我。
在戏剧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出现了四位优秀的剧作家:英奇、威廉斯、米勒和阿尔比。英奇擅长描写小人物的失意,作品颇多象征手段,但深度不够。代表作有《回来吧,小希吧》和《野餐》等;威廉斯主要描写南方的没落,普通人的失意和痛苦,追求幸福之艰难。他一生创作很多,最著名的是《欲望号接车》、《玻璃动物园》和《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米勒是战后最著名的美国戏剧家,成名作是社会道德剧《全是我的儿子》,但他的《推销员之死》被一致公认为二次大战后最优秀的剧本之一。主人公洛曼一生追求成功与幸福的美国梦,但始终未能如愿。米勒通过洛曼和他的美国梦的幻灭证明,普通人也可以成为悲剧式人物。此外, 《炼狱》无情地揭露与讽刺迫害左翼人士的麦卡锡主义。《堕落之后》和《代价》等剧本则表明米勒无论在主题还是技巧方面都是个多面手;另一个杰出的剧作家是阿尔比,他的著名作品有《动物园的故事》、《美国梦》、《谁怕维吉尼亚?沃尔夫》等。阿尔比运用象征、暗喻、夸张等近乎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美国社会,主题往往是美国梦的破灭、人的孤独和追求自我本质的困难。
以上对于美国当代文学的浅析,“就好比为一块大陆写一本简略的导游手册。你只能标明重要的地方,画上线路,为极其复杂的风景区勾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并且在信息发达、思想开放的今天,美国当代文学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不断涌现新的文学思潮,从而使它更加丰富充实,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立新.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导读.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1
2 吴定柏.美国文学欣赏.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4
猜你喜欢:
美国文学学期论文相关文章:
3.浅谈英美文学论文
4.英美文学论文范文
5.英美文学方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