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参考例文
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参考例文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研究学科,其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我国传统的诗词歌赋、散文小说以及民间俗语、词语、句法等相关的文学知识。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参考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参考例文篇1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历史悠久,是高等院校设置最普遍的基础性文科专业之一。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大,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大众化过渡,对传统汉语言专业在承担社会人才培养的功能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快速发展,正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固有的教育和人才观念,冲击着传统的人文学科的命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历史悠久,是高等院校设置最普遍的基础性文科专业之一。缺乏鲜明的特色和实用的技能,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表现为以下方面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时代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传统型模式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适应计划经济时代对汉语人才的需要而制定的,比较切合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发展、人才配置方式和市场需求的实际。
汉语言文学专业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开设课程有:文学概论、写作、文学作品导读、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逻辑学、语言学概论、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美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学术思想通史、西方哲学概论、高等数学、英美文选、科学概论、史学专题、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共19门。
课程的设置基于培养目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目标极不明确的专业,它培养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涉及新闻、广告、出版、广播、影视、戏剧、文秘、教育、行政(文化宣传、各级政府)等部门,专业的设置较为宽泛,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对象无法做到精确的定位,课程的安排没有一个明确的导向。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课程观念上,重语言文学轻文章。第二,在课程结构上,重学术轻实践。第三,在课程内容上,重学科专业轻文化基础。
传统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的讲解传授成为教学和考试考查主要内容。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相当严重。在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本专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普遍困难。
学生专业不专,特色不突出,就业竞争能力较差,出现了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相适应,学生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不相适应,教师素质能力与人才培养定位不相适应等系列问题。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必要,优化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迫在眉睫,我们应该探索出一种既能有效解决目前的各种矛盾,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应用型模式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尤其是对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更为迫切。
应用人才,是指培养人才不以学术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为取向,而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既注重智育又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创新型人材,是指培养的人才比技能型应用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的能力。致力于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又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在行政、教育、新闻出版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等不同领域从事编辑评论、文秘及文化宣传工作的汉语言文学创新型应用人才,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首要任务。
市场经济社会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具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在谈判、公关、策划、教学、写作等活动中,运用美好的、得体的、雄辩的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语言能够进行广告宣传和公司企业形象设计等。由此,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文学观念、语言观念发生了变化。
文学的认知功能、宣传教育功能在弱化,而潜移默化的心理疏导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等在增强。社会要求通过文学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在人文素养的教学中,培养熏陶人的人品人格、提升人才的审美品位。在专业教学中,语言的符号学性质得到确认,它不再只是工具性的,它更是思想性的。社会对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母语交流沟通的水准要求越来越高。另外,对写作人才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是上承学科研究成果,下接职业技能训练的中间环节,肩负着吸收学术成果、拓展能力、指导具体实践、形成职业技能的任务。概言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既要有理论的修养做功底,又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基本定位。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应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遵循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设计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改变教学手段,配置相关教学资源。本专业课程体系将以文学类课程为主,语言类、写作类、实践类课程具体落实本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具体操作方式是:
(一)文学类: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根据新的时代要求,改变观念,以提升人文素质、塑造完美的人、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人品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悟、艺术欣赏和审美判断能力,使学生对文学的把握从侧重理解抽象的、概念化的社会历史转变为侧重理解生动形象的人。课程设置也作相应的调整。
(二)语言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重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倾听理解能力协调发展,更注重交际沟通能力。
(三)写作类: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由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迫切需要“笔杆子”,而能说会写也是毕业生就业最好的标签。写作课将以培养学生实践写作能力为主,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学写作、公文写作、新闻写作的课程,外聘著名作家、记者、编辑、秘书等开设专题讲座,负责学生课外写作辅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本质上改变原有写作课侧重于理论的性质,使写作课的实践本质落到实处。
(四)实践类: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一是专业工作能力层,通过学期论文、课程论文和各类实习让学生掌握综合能力;二是创新能力层,通过课外职业实践活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各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即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在完善和改革教学的基础上,形成较为清晰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面向社会、重视基础、强化实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说、能写、能办事的高素质应用型中文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立足于传统中文基础与现代实用中文基础的有机结合,立足于课堂的拓展和实践教学的深入展开,立足于立体开放型师资结构的建立。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体现人文精神,对社会、对生活、对人体悟的最直接的载体,它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该专业的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它是一个知识系统,更是一种价值谱系,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与人有关的工作的,需要广博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反应力、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需要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重心在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它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它作用于人的精神层面,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着实用性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与“高素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不能仅强调与职业技能相关的动手能力,而更应该注重与人的素质相关的专业素养。动手能力的强化,可以使学生快速适应自己的工作,但能否胜任或者是否有发展前景,则要看他的内功和修养。[1]
大学的类型、层次不同,对 社会的功能自然有所差异,汉 语言 文学专业在不同大学也自然有不同的定位,实现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复合型模式
高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就业的质量,也决定着学校的社会声誉。因此,为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从源头抓起,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生充分就业的根本来抓;必须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来适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全面实施素质 教育,强化大学生的 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努力打造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 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得以不断提高,并以此来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水平和质量。
当代社会是一个知识 经济初现端倪,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时代。为了更快地适应这一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我国政府及时地调整了高等教育政策,以扩大招生规模的方式淡化高等教育的精英色彩,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同时在人才使用上采取就业渠道多元化的市场化人才调配方式,这给大学教育理念及人才培养规格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也对高等教育改革带来了深刻影响。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当代社会现实和高等教育理念的这些变化无疑对人才培养规格及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2]
(一)当代社会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汉语人才。
随着就业渠道的多元化,一种 职业定终身的现象恐怕再也不会重新出现了。人才的培养教育必须从传统的“专才型”向一专多能“复合型”方向 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上进行深入研究和调整。在保证学习好本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前提下,既要重视类似于讲演辩论、新闻 写作、公文写作、节目主持、书法 艺术、广告设计、篆刻剪纸、编辑采访等与本专业比较接近课程的开设与学习,也要重视其他跨类较大的学科如法律、经济、旅游、 计算机、外语等知识的学习,同时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要鼓励他们攻读第二学位。
(二)当代社会需要精通双语的高素质应用型汉语人才。
在汉语言文学方面基础深厚又精通两门以上外语的人才肯定倍受青睐,这就为我们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 计划时提出了开设类似于“双语教学”这方面课程的现实要求。
(三)当代社会需要富于创新精神的开拓型汉语人才。
当代社会需要个性特色鲜明的人文精神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这就要求作为人文学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我们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开拓型人才,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这种创新还包括对 文化载体及传播媒介的重新认识,因为单一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正在被以视像和 网络文化为主的多媒体文化所分割,这就需要我们培养的汉语人才具有整合跨类艺术的才能,它不仅需要创新,而且还需要开拓文化的新局面。那种在文学、影视和网络媒体多栖的创新型人才一定会倍受推崇。因此,人才培养计划必须增加类似于“影视创作与欣赏”、“博客教程”等方面课程的比重。
(四)当代社会需要文化底蕴深厚纯正的风范型汉语人才。
随着21世纪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必然需要一大批人文素养深厚、道德品质高尚的风范型人才来引领社会健康发展,这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以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是一个传统的基础性专业,其本身肩负着两个责任:一是对本民族语言、文学和文化进行研究和传承,这方面侧重于理论研究;二是使人们能在实际 工作中更好地驾驭语言文字、更好地宣传民族文化等,这方面则侧重于实际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功能逐渐倾向于实际应用方面。高校应充分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社会市场需要,灵活地制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方式、考核评价体系等,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内容在注重人文方面的同时,必须有所改变,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与经济、科学教育相配合,从而使学生成为既有谋生能力,又有人文素养,讲究责任与道德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高校能否调整自己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为社会提供大量学生和家长认可、企业需要、就业前景良好、创业意识强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判断一所高校是否有社会责任意识的标志。加强高等院校办学的社会责任意识,重视对具备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将是各级相关高校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注释:
[1]周兴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当下之思[J].黑龙江高校研究,2008,(01).
[2]彭松乔.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2004,(05).
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参考例文篇2
探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双语教学
摘要:汉语言文学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以及思考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及我国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现状的双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双语教学 初探
为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科 革命的挑战,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和国际视野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双语教学在大部分本科院校中逐步发展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在新的形势下,这个传统专业如何生存下去 ,并焕发出新的生机,专业自身的改造是一条必 由之路。因为不改造,这个专业就有可能不断萎缩。专业改造 中最重要 的环节就是课程 的重新设置。传统汉语言文学 的课程设置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疏于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期间感觉 自己学了许多东西,但一面对工作实践却一筹莫展 ,大学所学的知识无法及时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要应对不断变化的新的形势,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者应该及时调整培养目标 ,通过课程的重新设置扭转这种重知识而轻能力的现状。
二、 双语教学的内涵
双语教学,根据《朗曼应 用语言学词典》中的定义,指的是学校使用第二种 语言或者外语进行各种学科的教学。包括三种形 式 :一是成为侵入型双语教学,是指学校使用一种 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二是保持型双 语教学,指的是学生刚入学使用母语,然后逐步使 用第二种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 用母语教学 ;三是过渡性双语教学,是指学生进入 学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成为只 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教学。双语教学就是将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直接运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知识的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在中国现代的教育环境下 ,中国高校的双语教学应属于保持型双语教学。
三 、汉语言文学双语教学的实施方法
1、双语教学的目的与课程设置
双语教学的要求是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 ,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双语教学是用英语学而不是学英语的课程 。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单纯的外语人才,而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能够熟练地使用外语与世界对话 ,在了解与译介国外的语言学与文学理论,同时将国内的文学与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介绍给国外的双向学术交流中,他们能够顺畅地通过语言障碍。现有的专业基础课与选修课中选择部分课程试行双语教学 ,如语言学概论 、外国文学 、比较文学 、西方美学史等 ,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开设一些有特色的选修课作为双语教学课程。课程的开设最好是选择与西方文化背景相关的内容,比如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由于双语教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在课余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预习与复习,因此学生同时学习的双语课程不宜超过两门,否则会因学生不胜重负而大大地影响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模式 、 学科式双语教学模式 、结构式浸没教学模式 、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这样几种 :英文原版教材 ,英文板书,中文讲解;英文原版教材,中英文授课 ,中英文考试;英文原版教材 ,中文授课。 现在有些学校将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文授课,英文考试的教学方式也列入双语教学的范畴 。“双语教学在我国实际上指的是作为母语的汉语 ,与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联袂进行的教学模式。
3、考核方式
由于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对于教学效果的考核也应该相应进行一些调整,应改变当前高校当中通行的百分制闭卷考试单一模式。为适应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双语教学应灵活运用笔试 、口试 、闭卷 、半开卷等多种考核方式。为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应尽量减少考死记硬背的内容 ,而多测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课程的考试 中,就可尝试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借助工具书将一篇长度适宜的文学理论方面的英文翻译为汉语 。此法既简单 ,易于操作 ,又有效地同时测试 了学生的文学理论水平与专业英语阅读能力。此外,还可以适 当增加考试中的口试 比重 , 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要避免“一考定成败”的现象,就必须加强平时的考核。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
1、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
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材很多,但是大质量的关键。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引导,是双语教学中重要的问题。因此 ,需要制定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在培养方式上,可以选择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 ,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教师,采取国外短期语言培训 或聘请外教集中培训的方法,首先提高教师的口语及听力的水平,再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进行专业英语的培训。
2、加强双语教材的建设
教材是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保障之一。在双语教学中,最好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原版教材不仅有助于我国高校更新专业知识 ,有助于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外语思考与表达的能力,而且原版教材中使用的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能够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有所收获。但是,由于原版教材中的词汇较多,学生存在理解上的困难,教学效率偏低。因此在引进外文原版教材时,除了要严格审查和管理之外,还需要组织国内外专家参考国外专业教材编写适合我国使用的外语教材。
综上所述,在双语教学中,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着许多问题是需要我们依照科学的态度,认真实践,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王振华.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探讨 [J].南京工程学院学通报 ,2007.
[2]徐宏晨.中国高校双语教 学七年回顾[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8.
[3]杰克 ·理查德.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K].伦敦 :朗曼出版社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