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学年论文范文
汉语言学年论文范文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图像化生存策略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图像化生存策略
图像化生存是文化的视觉中心主义的发展。人类的图像化生存的动因:现代图像的迹象性导致人们以图像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人类的图像化生存的最重要方式是利用图像进行规训与展演。“媒介即信息”,读图时代带来阅读方式、审美体验和文化消费方式的巨大变迁,对传统依靠静态纸质媒介、经典化文本进行知识传授的文学类课程形成巨大的挑战。具体而言,应该在教学目标、教材建设、授课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加以改革,以应对汹涌而至的读图时代和顺势而来的文本形式、图文关系和阅读方式的变革。
首先,教学目标发生了变革。在传统的“读文时代”,人们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语像,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处理各种文字文本,即通过学习,学生能很好地阅读、理解和阐释各种文字文本。而在新的“读图时代”,人们要遭遇和面对各种各样的图像/图文构成的多中介复合文本——图文本。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就必须将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和阐释各种各样的图像/图文,缓解图像冲击的压力。面对挑战,必须强化处理图像与文字的能力,而非传统的阅读——“阅读文字”的能力,而是新的“阅读”——读图和观看能力,理解图像和解读复合文本的能力。由于时代变迁,对人才评价标准的全新看法,教学目的和任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评价一个老师或学生的水平、素质,主要着眼于人的认知数量,也就是说这个人懂得越多,就是越有学问和水平。因此,人们常常用“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博闻强记”、“知识渊博”的话语来赞誉有学问的人。于是,教师就尽可能多地讲授知识,似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得越多。其根本原因是,传统传播媒介信息携带量及普及度十分有限,对人器官的延伸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到了网络时代,媒介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传统的原子媒介向电子比特媒介跨越。比特无重量和体积,可通过网络瞬间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介之处,它是人的神经器官的延伸。它的信息携带密度及数量,对原子媒介而言是一种跳跃性突破。因此,今天评价人才的标准,已不再依据他所拥有的信息量,而转向他对海量信息的搜索、扩展和处理的能力。现在,一张DVD光盘可以容纳一个中型图书馆藏书。只要连通网络,我们可以轻而易举查阅世界上所有电子化的各种信息。因此,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将着眼于训练和培养学生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以及专业自我发展的特定技能。现代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可以表述为:展示新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独特角度,提供学习方法,拓展学术视野,关注专业现实课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教师展示的独特思路和崭新观念,应该着眼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其次,教材建设中应该改变现有教材以文字符合为中心,很少或者完全不重视图像符号的传统,编写图文本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形成图-文同体、双重导向的新教材。特别注意,这里的图不仅仅是静止的、平面的图画、图片,还包括大量动态的图像、视频,因此,在此意义上的教材应该是双重文本,由纸质文本和多媒体文本(VCD、DVD,网络数据库等)组成。最近几年,由台湾大块文化股份有限出版的“经典3.0”系列在经典阅读方面做了新的尝试,将经典导读、故事绘图、原典选读放置一处,同时提供延伸的图书、音乐、影像在线浏览。这种尝试对于图文结合的教材建设是富有借鉴意义的。
再次,授课方式上,读文与读图并重。改变过去只读文,或者以文为主,以图为辅的授课模式,形成以图文并重的,图文互释的新模式。影视作品可以进入课堂,比如大量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正好有益于双重文本的互动阐释。这既有利于提升影视作品的欣赏层次,摆脱大众趣味,也有利于为传统文学文本赋予新的生命力。新的课堂教学,必须用观察、参与、探索、实践、实验、反思等手段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从传统的意义灌输对象转变成建构意义的主体。同时,还要具有知识应用与迁移能力,能从既有知识中提升和创新。
最后,评价机制上,以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为指导,重点检验学生把握、理解、运用符号的能力。改变过去以单纯检验对文字符号的把握、理解和运用为目标,而是检验对图-文符号二者及其互动的把握、理解和运用为目标。增强读图时代,学生运用图像符号的能力,减少图像拥堵带来的迷惑与焦虑,同时巩固对文字符号的把握和运用;当然,二者的互动阐释有利于图文两种符号的共同发展。
二、结语
未来,互联网、移动终端日益深入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图像霸权”成为事实,如何面对随之而来的挑战?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用变化的眼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迎接读图时代或视觉文化时代的挑战。
汉语言学年论文范文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图像化生存策略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图像化生存策略
图像化生存是文化的视觉中心主义的发展。人类的图像化生存的动因:现代图像的迹象性导致人们以图像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人类的图像化生存的最重要方式是利用图像进行规训与展演。“媒介即信息”,读图时代带来阅读方式、审美体验和文化消费方式的巨大变迁,对传统依靠静态纸质媒介、经典化文本进行知识传授的文学类课程形成巨大的挑战。具体而言,应该在教学目标、教材建设、授课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加以改革,以应对汹涌而至的读图时代和顺势而来的文本形式、图文关系和阅读方式的变革。
首先,教学目标发生了变革。在传统的“读文时代”,人们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语像,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处理各种文字文本,即通过学习,学生能很好地阅读、理解和阐释各种文字文本。而在新的“读图时代”,人们要遭遇和面对各种各样的图像/图文构成的多中介复合文本——图文本。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就必须将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和阐释各种各样的图像/图文,缓解图像冲击的压力。面对挑战,必须强化处理图像与文字的能力,而非传统的阅读——“阅读文字”的能力,而是新的“阅读”——读图和观看能力,理解图像和解读复合文本的能力。由于时代变迁,对人才评价标准的全新看法,教学目的和任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评价一个老师或学生的水平、素质,主要着眼于人的认知数量,也就是说这个人懂得越多,就是越有学问和水平。因此,人们常常用“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博闻强记”、“知识渊博”的话语来赞誉有学问的人。于是,教师就尽可能多地讲授知识,似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得越多。其根本原因是,传统传播媒介信息携带量及普及度十分有限,对人器官的延伸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到了网络时代,媒介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传统的原子媒介向电子比特媒介跨越。比特无重量和体积,可通过网络瞬间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介之处,它是人的神经器官的延伸。它的信息携带密度及数量,对原子媒介而言是一种跳跃性突破。因此,今天评价人才的标准,已不再依据他所拥有的信息量,而转向他对海量信息的搜索、扩展和处理的能力。现在,一张DVD光盘可以容纳一个中型图书馆藏书。只要连通网络,我们可以轻而易举查阅世界上所有电子化的各种信息。因此,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将着眼于训练和培养学生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以及专业自我发展的特定技能。现代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可以表述为:展示新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独特角度,提供学习方法,拓展学术视野,关注专业现实课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教师展示的独特思路和崭新观念,应该着眼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其次,教材建设中应该改变现有教材以文字符合为中心,很少或者完全不重视图像符号的传统,编写图文本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形成图-文同体、双重导向的新教材。特别注意,这里的图不仅仅是静止的、平面的图画、图片,还包括大量动态的图像、视频,因此,在此意义上的教材应该是双重文本,由纸质文本和多媒体文本(VCD、DVD,网络数据库等)组成。最近几年,由台湾大块文化股份有限出版的“经典3.0”系列在经典阅读方面做了新的尝试,将经典导读、故事绘图、原典选读放置一处,同时提供延伸的图书、音乐、影像在线浏览。这种尝试对于图文结合的教材建设是富有借鉴意义的。
再次,授课方式上,读文与读图并重。改变过去只读文,或者以文为主,以图为辅的授课模式,形成以图文并重的,图文互释的新模式。影视作品可以进入课堂,比如大量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正好有益于双重文本的互动阐释。这既有利于提升影视作品的欣赏层次,摆脱大众趣味,也有利于为传统文学文本赋予新的生命力。新的课堂教学,必须用观察、参与、探索、实践、实验、反思等手段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从传统的意义灌输对象转变成建构意义的主体。同时,还要具有知识应用与迁移能力,能从既有知识中提升和创新。
最后,评价机制上,以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为指导,重点检验学生把握、理解、运用符号的能力。改变过去以单纯检验对文字符号的把握、理解和运用为目标,而是检验对图-文符号二者及其互动的把握、理解和运用为目标。增强读图时代,学生运用图像符号的能力,减少图像拥堵带来的迷惑与焦虑,同时巩固对文字符号的把握和运用;当然,二者的互动阐释有利于图文两种符号的共同发展。
二、结语
未来,互联网、移动终端日益深入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图像霸权”成为事实,如何面对随之而来的挑战?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用变化的眼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迎接读图时代或视觉文化时代的挑战。
汉语言学年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3.汉语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