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毕业论文发表

新闻学毕业论文发表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新闻学毕业论文发表

  新闻学的研究必须回到它的内核,接近鲜活的新闻活动实践,观照学科的整体视野,以此对中国新闻学的研究进行改良与提升。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一:现代科技对新闻传播方式的影响分析

  摘要:众所周知电视就是电子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产物,现如今电视也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媒体,并且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有效的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方式,所以科技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有力支撑。在此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形式也在不断的进行完善,进而给观众带来更的感受。文章对现代科技发展对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实际影响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使新闻传播变得更加完善。

  关键词:现代科技、电视、新闻传播方式、实际影响

  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行业领域的改革和完善,而对于电视更是如此。电视新闻传播由原来传统的采集、制作、传播等逐渐向便捷化、高效化的方式转变,因此可以说电视新闻传播的每一次完善都是在科技的推动下来完成的,不仅使新闻传播方式更加的完善,还使得相关人员的思想和观念在不断的更新,进而更好的投入到电视新闻工作中,为人们提供更准确、更新颖的新闻节目。

  一、现代科技背景下电视新技术的进展

  数字化的采编设备在现在电视新闻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虽然在采摄方面还依旧使用原来的分工模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有效的采编和摄像进行了有效结合。最近几年,在很多新闻事件现场中,电视新闻采编和传播更加及时,这样一来就使得新闻报道更加与观众个体视角相符合,同时还保证了新闻报道的个性化以及色彩化[1]。而使用这种数字化以及小型化的采编设备会变得更加普遍,不仅能够实时将新闻事件与观众进行分享,还让观众可以对事件的发展进行了解,而这种实时传播也被叫做交互式技术,而该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让采访对象和观众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还能对各类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处理,进而更好的保证电视新闻水平提升。

  二、在现代科技背景下电视新闻进行创新的主要表现

  在科技发展的进程中,图像传播技术的诞生,使得电视这一高科技产物出现。而电视一经出现就不难发现,它从里到外就都是科技的化身,同时它的应用和进步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而从电视新闻角度上来说,其自身发展已经不再满足于原本的基础技术,在画面、色彩效果等方面上也有了更好的追求。而计算机以及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为电视新闻传播形式的改进和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因此电视一直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吸收科技成果,进而对自身进行完善和强化[2]。现阶段电视新闻传播在互联网、计算机以及数字化的推动和作用下,正朝着更好更高的层次上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开始对新闻传播时效、采编形式、制作模式以及观众收看形式等进行改变,进而使新闻传播具备高水平、高科技含量,更好的进行创新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1.现代科技推动了新闻采集方式的改变。在传统电视新闻进行远程采集过程中,采集受图像、声音等传输技术的影响和制约,致使新闻记者不能像报社记者一样进行传输采访信息,并且电视记者通常会跨地区进行采访,通常情况下不仅没有SNG的有效配合,也没有跨地区的光缆能够对画面传输进行有效支撑,只能回到电视台里发出,而这样一来就使得新闻的时效性丧失。而近些年,计算机视频以及图像压缩技术的有效发展和应用,使得电视新闻在跨区域采集过程中变得较为便捷。现阶段,电视新闻记者不管是在哪一个地区进行采集新闻,只要该区域有互联网结构,就可以通过电脑将新闻进行处理以后发回本部就可以。也正是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图像传输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让电视新闻图像传输像电话传真一样便捷,因此使得新闻采访再也不受异地采访的限制,真正的保证了电视的时效性。例如,某电视台推出了对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的特别报道,多天且连续的对颁奖礼进行报道,而在对颁奖礼进行报道的过程中,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方式有效将地域的影响进行打破,从而实现电视新闻素材的良好采集,并且保证了电视新闻自身的时效性,同时也达到了跨国报道的目的。此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电视新闻一般都会在异地报道过程中尽可能的规避一些具有加强时效性的新闻选题,而现代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原来的跨地区采访变得像在同一区域内一样简单,使得新闻选题再也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样就保证了电视新闻报道的全面性。现阶段,科技发展为新闻远程的采访和报道提供了便捷的方式和通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新闻采访拍摄的形式进行了改变,从而有效的对新闻采集内容进行了影响[3]。以往电视新闻记者通常采用的事后拍摄的方式来进行报道,而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使得各街道、各地点监控更加完善,对于一些突发事件能够进行有效记录,使得新闻报道逐渐向进行式报道方面上转变。

  2.现代科技对以往新闻制作方式进行了完善。众所周知,电视新闻是利用声音和图像来对事件进行表达,因此,声音及图像处理的越好,所能表达出现的新闻就越丰富、越清晰。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完善,都推动了电视新闻表现手法的创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电视新闻后期制作的水平。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以及《今日说法》等节目中,开始融入了FLASH动画这一表现形式,它和监控视频一样,都能够将事件经过进行描述,进而将新闻事件更加直观的展示给观众,而这两之间还有一定的不同,动画手法是后期制作时对事件的还原。因此动画手法的有效应用对较为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传统新闻是在事发后的图像以及文字对事件进行描述,虽然使用了一定的特技或者是其他手法,但实际上收到的效果都不是十分理想,而FLASH这种方式制作相对便捷,并且具有十分良好的表现力,能够有效将事情发生的经过进行展示,使观众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因此在电视新闻进行传播过程中,这一新技术有效的改变了以往新闻的传播观念[4]。

  3.现代科技改变了以往电视新闻的收视习惯。在以往的新闻传播过程中,电视新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可重复性,通常也就是播过以后就过去了,因此这也成为电视媒体最大的缺陷。而近些年,存储技术和水平的发展,有效推动了电视新闻收视属性的改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一旦要忘记某档新闻节目的收看,只需要在互联网上找到相应的门户网站,就可以在其中收看到十分完整的节目,现阶段很多电视台都已经实现这种存储,这样就可以使观众观看新闻节目不再受时间、地域等多种情况的影响,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实现观看的目的[5]。与此同时,在很多网站的浏览边框上,都会将最近两天的新闻罗列出现,因此不管是想看整期内容还是其中的几条,只需要鼠标一点就可以所见即所得。也正是现代科技的完善和进步,使得现阶段收看电视新闻像阅读报纸一样便捷和灵活,不仅可以进行跳跃观看,还能进行有效的挑选,即使需要在观看中间做些别的事情,在完成其他事情以后还能继续观看,所以电视新闻节目在科技力量的支持下,实现了有效的超越。

  4.现代科技将观众与事件融合到一起。现代科技中卫星技术、光缆技术、微波技术等等的有效发展,都给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电视新闻的直播,这些技术能够打破原有空间格局的阻碍,加之新闻事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都增加电视新闻的传播的魅力[6]。现阶段,电视新闻在进行直播时可以通过两种手段来进行,一种是有线传输,另外一种是无线传输,而使用这两种传输方式就能够将新闻记者和观众放置在同一的时间轴线上,让二者能够一同随着时间的变化来见证某些事件的发生、过程以及结局。因此新闻直播凭借自身同步性,对直播的魅力进行体现。例如,2015年9月3号我国抗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中央电视台对其进行了直播,充分利用卫星采集的方式实现与观众之间的零距离接受,不仅保证了时间的同步性,还让观众产生了一种亲临现场的感觉。

  三、电视新闻在创新传播方式时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在电视新闻传播方式不断完善过程中,现代科技对其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且直接的,不仅使传统传播观念进行了改变和更新,还有效为新闻节目的创新创造了更加广泛的空间[7]。但是还需注意的是科技也具有一定的两面性,因此怎样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优势,避免其消极方面对新闻的影响,就需要相关人员更加深入的对现代科技进行探究,进而提升运用现代科技的水平和能力。

  1.正确看待成本问题。虽然现代科技有效地推动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但是这些现代技术的有效应用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等方面的支撑,因此对于一些规模一般的电视台来说是十分困难的。有时电视台为了实现异地的采访和新闻传输,通常会使用较为昂贵的直播车来进行,同时也可以使用电视传真技术来实现传输,而通过对比可知电视传真技术的成本较低,并且也不会对画面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8]。因此在对新闻节目进行直播时,不仅要选择最为适合的方式,还要保证传播效果的有效化,所以在对新闻节目进行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对直播对象进行考虑,看新闻题材是否重大,观众是否对其进行高度关注等,如果单纯的为直播进行直播,就会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进而导致直播效果不足,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2.注重新闻直播的时效性。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让观众能够有效的对新闻事件进行了解。同时进行现场直播时也是对新闻记者的一种考核,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失误,如果出现错误就会被观众看到,严重的还会导致直播事故[9]。所以进行直播也会对记者自身对事件现场的掌控力、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等有着严格要求,而这样就需要记者不断对记者能力进行培养,制定良好的反应机制,进而将消极因素降到最低,更好的对新闻传播方式进行创新。

  3.借助各项资源将科技与新闻传播进行整合。就电视新闻传播来说,不是所有能用的科技成果都要运用到新闻传播中去,一定要有选择性的使用现代科技,同时还要充分借助社会力量来实现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例如,虽然部分网站为了增加自身内容的丰富性,增添了网页的点击率,也正是它这种节目留存的操作,有效地的弥补了电视不具重复性的缺点。基于此,电视新闻一定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加强与各门户网站间的合作,加大对电视新闻的宣传,进而增加电视新闻观众群体结构性。例如,各相关部门在各路口、人流较为密集的区域内安装了监控设备,而这些设备都是二十四小时运行的,可以拍摄到一些事件的发展过程,因此电视新闻一定要加强与各相关部门沟通和联系,进而获得各新闻事件的第一手资料,有效增加电视新闻的内容量,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同时,借用社会力量和科技手段来对电视新闻进行创新,进而实现对电视新闻传播进行完善和改善的目的[10]。

  4.保证新闻业务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有效结合

  作为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对新闻业务进行良好的认知,真正的对新闻业务的实际需求进行了解,深度挖掘现代科技与业务之间的有效结合点,进而在现代技术良好应用的基础上激发新闻创作灵感和动力,制定最佳的电视新闻传播方案,确保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因此,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应用的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在客户和相应受众的反应中体现出现,并且现代技术所创造的价值以及效益需要从良好传播服务中进行获取。所以想要使电视传播业务更好的发展,相关人员一定要认识到现代技术的重要性,并不断的听取受众的意见,满足其实际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

  四、结论

  总而言之,电视新闻传播的完善以及发展需要现代科技的推动和促进,而现代科技的实际发展水平也决定了电视新闻传播能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因此一定要注重现代科技与新闻传播之间的有效融合,将现代科技的作用和影响全部发挥出来,进而更好的促进新闻传播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玉斌,宿玉文,宋征等.基于Map-Reduce的电视新闻场景切分方法[J].电视技术,2014,38(6):91-93,96.

  [2]赵宝.科技时代背景下的广播电视新闻发展探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3(22):40-40.

  [3]黄小伟.电视新闻制作中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J].电子制作,2014(3):98-99.

  [4]范曼瑜.从《绝对忠诚》看电视科技人物报道创新[C].//201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论文集.2014:25-27.

  [5]张旭红,刘渭滨.面向移动平台的新闻资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4(1):5-8,42.

  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二:新闻传播类硕士培养问题分析

  摘要:今天的媒介传播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媒介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媒介融合引发对从业者素质和能力需求的新变化,对高校新闻传播类硕士培养提出新要求:新闻传播类硕士培养出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新闻传播类硕士;媒介融合;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一、新闻传播类硕士培养中的问题探析

  1.培养目标不明确。2010年,新闻与传播专业型硕士(MJC)成为新增专业型硕士学位之一,高校开始明确定位以学术型硕士及专业型硕士为两种培养目标:培养重科研的学术型人才和重业务的实践型人才。但就实际办学情况来看,各培养单位依然沿用以往学术型硕士的教学方式统一培养两类硕士研究生,最多在原则上按照新闻传播专业学位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指导性培养方案执行,可实际执行中却是教学偏重于学术理论教授,实践部分常常被忽略。从各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学分制实施方案中可以看出,在必修环节中,课程学习所占比例较大,而学术活动或实践活动的比例只占极少部分,该学分制方案的实施使得学生难以了解传媒的真实情况,缺少与现实媒体的沟通,增加了毕业后的工作难度。

  2.培养模式单一。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推动着媒体不断更新换代、融合互通,以往的传播领域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几大领域,高等学校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也主要是以报刊、广播电视、广告、网络等专业为主,如新闻编辑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广告学专业等,课程设置也仅限定于这几个专业,专业之间、学科之间没有联系与互通,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面狭窄,对媒介融合的新动态知之甚少。另外,在授课模式上,各培养单位只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老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少,导致无法激发学生参与思考、实践的积极性。面对来自媒介融合的挑战,高校应革新单一的培养模式,做出切实的解决措施。

  二、新闻传播类硕士培养中的对策研究

  高校教育作为新闻传播类硕士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面对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教育及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挑战,着重构建新媒体环境下交叉型复合型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体系。

  1.以学界和业界需求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新的培养体系应以学界研究和业界需求为导向,清晰定位培养目标,使专业型硕士走出传统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改变新闻传播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准确的说,是让学术型硕士更学术,让专业型硕士更专业。①因此,在培养目标上,新闻传播类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要有非常明确的边界,学术型硕士应以培养高校的学术研究者和科研后备军为方向,注重强化学术训练,培养学术能力及科研水平,其培养目标是具备从事规范的学术研究的能力;专业型硕士则以满足市场需要为主要目标和方向,强化专业训练,提升实践操作的能力,其培养目标是可以应对新闻传播实务中的问题。同时,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各高校应有区别地设置课程、选择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实施中,尤其要考虑到设置较晚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型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功能齐全的实践平台,包括课堂教学实践平台、校内媒体为主的综合实践平台和业界为主的实习实训基地,让研究生有机会进入实践基地参与实习、实训、实战,真正落实“高理论性+强实践性”的人才培养目标。②

  2.融合教学资源,培养全媒体人才。随着融媒体的到来,传媒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相应地,高校在培养新闻传播类硕士研究生时,要紧密关注当下的传媒环境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变化的媒体环境要求新闻传播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在媒体工作的专业能力,还要掌握业界发展新动态及应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多面型新闻与传播类硕士是目前各高校培养的目标。由此出发,立足于融媒体时代新闻传媒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实现教学资源的融合互通。首先,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拓宽新闻传播学科外延。在媒体融合大潮下,将新闻传播学与社会学、经济学、文学、信息技术等学科交叉设置,如媒介经济学、媒介心理学、体育新闻学、传媒管理学等学科的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从培养单一的“应用型人才”向培养能够在社会各行业发挥能量的“战略型人才”转变,从而实现多元化的就业方向。③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要开设媒介融合和新媒体相关课程,实现新闻传播学各专业之间课程整合,如构建全媒体实验室,将传统的报刊编辑、电视节目制作、广播节目制作等版块融合为能够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介条件下展示的产品,尽快适应新媒介发展对传媒人才的要求。④尤其是社交媒体盛行、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各项新技术革命的出现,高校课程设置更应涉及最新媒体与信息技术。为适应时代人才需求。

  三、结语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各高校新闻传播类培养单位应明确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上有区别地对待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各高校需审时度势,及时改革新闻传播类硕士的培养方式,学习和借鉴优秀院校教育培养经验,同时,还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拓展新闻教育的思路,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媒介融合的新闻传播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天策.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模式.新闻与写作,2014(4).

  [2]董小玉,韩丹雨.开放融合实践:建构西部高校新闻传播学硕士生培养体系.现代传播,2012(10).

  [3]孙保营.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体系的建构.新闻爱好者,2013(11).

  注解:

  ①董天策.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模式.新闻与写作,2014(4).

  ②董小玉,韩丹雨.开放融合实践:建构西部高校新闻传播学硕士生培养体系.现代传播,2012(10).

  ③谢天武.“拆墙”与“厚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N].光明日报,2013-03-20.

  ④刘绍芹.融媒体时代新闻传媒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路径探析.中国成人教育,P120-P121.

新闻学毕业论文发表相关文章:

1.大学生新闻毕业论文

2.图书馆论文发表

3.传播学本科论文

4.经济研究论文发表

5.档案管理论文发表

973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