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 > 新闻方面大学本科论文

新闻方面大学本科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新闻方面大学本科论文

  当前,新闻传媒的影响愈加广泛,尤其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世界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新闻方面大学本科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新闻方面大学本科论文篇1

  论自媒体时代职业新闻传播的自律意识缺失

  作为传统媒体的延伸媒体微博是代表官方发言,要严格遵守行业自律和职业道德。而媒体人的个人微博作为千千万万公民微博之一的私人平台,其对新闻生产可能带来的影响是近几年新闻学界和业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众多学者一致认为,记者微博作为一个私人话语空间,也应受到其职业身份的约束,恪守职业道德,坚持客观真实的传播原则,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舆论导向来引导和影响公民记者的传播行为,从而起到净化网络空间、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但就目前记者微博发布的情况看,并没有起到这样一个以专业带动非专业规范传播的正向势头,反而由于职业新闻传播着的自律意识缺失而造成了更多的传播乱象,这必须引起我们广大学界和业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

  1 记者微博传播行为自律缺失的表现

  一些媒体从业者认为发布微博是记者的个人自由,不需要受到职业道德和行业自律的约束,在信息发布过程中就放宽了对自己的要求,把微博当成了一个私人宣泄的平台,全然忽略了自己的职业身份。如果是匿名发布就可以统归为公民记者的一员,其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弱。但大多数记者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往往都是实名加V认证来提高自己的受关注度,这样的记者微博就具备一定的职业特征,他在传播过程中的失当行为影响正常的传播秩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虚假信息传播——引起网络群体的盲从

  微博上,记者的职业行为和个人行为是交叉在一起的, 不能截然分开。当受众去看一个普通人的微博和一个加V认证的职业媒体人的微博时,心态是完全不同。他会自然而然地将对某一媒体的信任投射到供职于该媒体的媒体人身上,在接收其个人微博发布的信息时,往往会推定为信息是真实可信的。

  所以对于记者微博发布的信息,受众是不加验证的接受和转发。但作为信息发布主体的记者,在发布信息对于信源的真实性缺乏考证,这就给虚假信息的裂变式传播插上了翅膀。特别是涉及一些社会公共事件和关乎食品安全、生命健康等人们息息相关的信息,一经记者发布就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势必会引起群体的关注和跟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金庸去世”假新闻事件中,网友本来是以求证口吻转发的帖子却被误传为新闻,而不少加 V实名认证媒体人没有经过核实就转发,充当了传递者的角色,因其有数量庞大的粉丝群,微博裂变式的传播方式以及记者作为意见领袖的放大式效应,会令虚假信息的扩散更为迅速而广泛,形成强大的舆论波。

  1.2网络语言的失范——个人情绪的失控

  对于当今广大年轻人来说,微博就是吐槽泄愤的自由空间,可以在这里发泄对社会的不满,对命运的不平,言辞激烈可想而知。对于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草根群体出现网络语言的失范情有可原,但作为职业媒体人也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就不可原谅了。有的记者把微博单纯当作个人媒体,却忽略了记者微博的公共性,发表微博时忽略了记者微博的社会性影响,言语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性。2012年3月23日,中央电视台《24小时》主持人邱启明在微博写道:“如果自己的权益都保护不了,评论部我要你何用?傀儡制片人,我活的比你们自由!再见了!”不久后他又再发微博:“央视前辈赵说,你就是走,也不能发这样的微博,因为央视培养了你,关键是没有任何央视人害你,你要对得起央视。制度上的缺陷,不该变成一个事件。我同意,我会履行用工协议,到结束那一天。”这两条微博引来网民猜测和评论,不久之后,这两条微博均被删除。邱启明在微博事件不久后离开中央电视台。诚然不能否认邱启明是一个优秀的主持人,离开央视后的主持生涯并未受到影响,但这个事件的处理上难免表现得过于幼稚,忽略了微博这样一个公众平台的影响力和公共性。

  2 提升记者微博传播行为自律的措施

  2.1坚持自我约束,提升行业自律

  微博成就了一个“全民记者时代”,但由于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一些人不能区分媒介真实和社会现实的差别,同时微博的互动让人们称为传受结合的统一体,完全拥有了生产、聚合集和传播信息的能,但选择和鉴别信息的能力尚且不足。而记者作为职业新闻传播着,在这方面肩负着很大的责任。记者在微博传播过程中要提升选择鉴别信息、解读信息、过滤负面信息、规范传播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利用微博平台做好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严格按照新闻报道的原则进行,严格维护新闻的真实性,确保微博内容真实。面对海量的网络新闻,记者在转发时要保持高度警惕,不因商业利益而失去职业操守,特别是对关乎国家利益,危害公众利益的虚假有害信息,不传播、不复制、不链接,不给谣言传播提供裂变的平台,维护微博传播环境的纯净。这是作为职业媒体人最起码的行业自律,即便是在微博这样一个私人话语平台,记者也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业身份,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

  2.2提高修养内涵,完善道德自律

  道德自律,关键在于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不像传统道德那样,主要依靠舆论来规范个体行为,而是靠网民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慎独”意味着人独处时,在没有任何外在的监督和控制下,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格守道德准则。记者在微博传播过程中也是网民的一员,脱离了任职媒体的监督和行业规定的约束,但记者又不能等同于一般的传播者,还是要受到职业身份的制约。所以作为职业新闻传播着要加强从业道德的学习与修养,提升自身的内涵素质,要树立正确的传播理念、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筑严思想政治防线,加强自身政治理论、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明确社会责任,格守职业道德规范和媒介良知,时时自律,多发布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正面博文,传递社会正能量;客观准确把握消息真实性,切实杜绝虚假新闻的传播,提高道德自律。

  总之,在自媒体时代,职业播者应当对自身要求更高,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和纷繁复杂的网络传播环境。虽然职业自律的内容很多内涵深刻,但记者微博传播遵循这样准则并不是限制言论自由的表现,而是加强自律意识、提高专业水平、维护新闻伦理,并赢得受众的信赖与尊重。迅速发展和变化的网络时代对职业新闻传播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新闻传播着要继续以提高自身素质为己任,才能跟上媒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步伐,才能负起历史赋予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积累知识和专业培训,这些有形的东西可以在学习中获得,而像法治意识、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些看不见的东西,需要新闻职业自律来调节限制,需要社会监督专业新闻传播者,因为依靠其自身意识完全是不够的。21世纪是信息革命和网络传播的时代,信息的传播被视作知识的传播和价值观的传递。所以记者应该更多的自我尊重和自律意识,不辜负民众的期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出色的表现才能赢得民众的尊重。

  新闻方面大学本科论文篇2

  浅谈地方台时政新闻的创新之路

  摘 要:时代在进步,受众对新闻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习提出以“短实新”替代“长空假”,以及新闻战线正蓬勃开展的“下基层、接地气”活动也对时政新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从提倡“短实新”,改进时政新闻和会议报道,时政新闻民生化,用好现场以及灵活编排等方面对新时期地方台时政新闻创新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地方媒体 时政新闻 创新

  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地方台的生存空间日益窘迫,城市电视台办电视新闻的难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在增加。时政新闻一直是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主体,地方台时政新闻报道应采取什么样的报道思路和方式,如何才能取得更大的宣传效果,一直是其改革创新的目标,也是困扰地方媒体新闻工作者的难题。据相关统计,在各地的时政新闻中,会议报道和各个阶段政治任务的宣传报道占新闻类节目的60%以上。如今,随着媒体市场的不断扩展,受众的收视视野也日益开阔,诸如,《南京零距离》等民生类新闻的出现,收视率便节节攀升,与之相比,地方时政新闻的收视率却出现了增长有限甚至逐步下降的危险,笔者认为,问题在于如何报道,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能否适应观众的需求。因此,时政新闻要成为主打强档栏目,就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宣传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只有创新,才能赢得更多的观众。

  传播学观点认为:“视听媒体在传达一定题材、一定数量的信息时,要比单纯的听觉或者视觉媒体更为有力一些,观众通过电视记住的信息可达65%,大大高于通过平面媒体所能记住的信息量”,因此加大信息量是提高时政新闻节目的整体质量和冲击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1、 改进领导新闻和会议时政报道

  城市台作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喉舌,服务当局中心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城市台的时政新闻节目也是人们了解信息的一个重要载体和窗口。然而,时政新闻最难报道的莫过于会议新闻。长期以来,许多新闻媒体都提出改革新闻报道,但收效甚微。事实上,会议报道不能以领导为核心,而应以内容为中心考虑如何组织报道。换句话说,会议报道应紧紧抓住观众“应知、想知”的内容作为有效的信息切入。

  目前,重要的会议和领导干部执政活动,仍然是时政新闻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领导活动是流动的,信息也是最多的,从田间地头到生产车间,从乡村到城市,都是电视画面表现的元素。在采写领导活动新闻时,注意新闻事件“三贴近”,同样能起到增加信息量的作用。

  在《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重要讲话中指出,当前我们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为长、空、假。长,就是有意无意地将文章、讲话添枝加叶,短话长说,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离题万里。群众形容说,这样的讲话有数量无质量,有长度无力度;这样的讲话汇集的书,有价格无价值,有厚度无深度。空,就是空话、套话多。照抄照搬、移花接木,面孔大同小异,语言上下雷同,没有针对性,既不触及实际问题,也不回答群众关切,如同镜中之花,没味、没用。假,就是夸大其词,言不由衷,虚与委蛇,文过饰非。

  不顾客观情况,刻意掩盖存在的问题,夸大其词,歌功颂德。堆砌辞藻,词语生涩,让人听不懂、看不懂。针对上面所说的不良文风,习提出了文风应做到短、实、新。短,就是要力求简短精练、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观点鲜明、重点突出。能够三言两语说清楚的事绝不拖泥带水,能够用短小篇幅阐明的道理绝不绕弯子。实,就是要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无病呻吟的话,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讲明白通俗的话不讲故作高深的话,要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是则是、非则非,不夸大成绩,不掩饰问题,要深入浅出,用朴实的语言阐述深刻的理论,要有感而发,情真意切。新,就是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讲出新意,并不是要去刻意求新,甚至搞文字游戏。

  我们在时政新闻的拍摄攥稿上,应以“短、实、新”为标准,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他们身上学习最鲜活的思想、最生动的语言,在实际工作中使思想和文字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时政新闻才可以有的放矢,体现群众意愿,让群众愿意看、看得懂,愿意听、听得进。

  2、 在强化舆论监督上下工夫,让时政新闻“民生化”

  各地的民生新闻为何收视率节节攀升,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该类新闻节目从维护百姓利益出发,正视现实,敢于揭露不良现象。在城市台时政新闻节目中,除重大会议和重要领导活动外,可以尝试软新闻民生化,减少宣传语,增加亲和力,对社会现象作冷思考,辩证地分析存在的问题,不回避矛盾,不脱离现实,以敏锐的眼光,透过现象看本质,使新闻报道有深度、有厚度。如对文明城市建设、平安社会建设等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时政新闻报道要对其中存在的热难疑点问题,从现象、成因到人们的思想认识等方方面面进行深入的剖析,引发人们的深思,发挥电视新闻舆论引导作用,树立时政新闻的形象。

  当前,新闻战线正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要求新闻记者走下去,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去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反映老百姓的酸甜苦辣、描绘基层的崭新变化。

  客观来看,时代发展科技进步,记者的采编装备也有很大的改善,不仅有“长枪短炮”,还有手机、电脑、网络,可以用QQ、电子邮箱、微信微博收发文稿等。而且基层的交通条件、吃住条件也比以前好了很多。但不容忽视的是,虽然条件改善了,但新闻战线“翻山越岭、走村串户”的优良传统却在一些地方被淡化了:有的人满足于电话采访、邮箱约稿,让采访对象提供新闻通稿交差了事;有的人虽然也下到了基层,但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看的是先进单位,听的是你好我好大家好,采写出来的稿件“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缺乏生命力和吸引力。试想,这样的新闻作品,基层干部群众会喜欢看吗?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农村采访室副主编赵永平在《让报道散发更多泥土芳香》一文中举过一个例子,说他们不久前在周刊上刊登的原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的《住村笔记》,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就是因为文章以生动细节反映了当下农村的真实状况,抓了“活鱼”。这个事例说明,要让自己的新闻报道有人看、受欢迎,媒体从业者就要怀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状态,不仅“身”入基层,而且要能够“眼”入基层、“心”入基层。

  群众是真正的语言大师。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记者下得去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用群众的视觉去观察问题、用群众的语言去描述生活,才能换得清新文风扑面来,让自己的笔下镜头下多一些泥土的芬芳、多一些充满生命力的“活鱼”。如今,人是下去了,就看能不能抓得几条“活鱼”回来,这是媒体人的职责和专业精神的体现。

  3、 写好解说词,用好现场,增加有效信息量

  电视新闻的特点决定了解说文字的长度,电视新闻要求消息短而精、短而实、短而深、短而活。一般是对新闻做简明扼要的阐述,尽可能用最简要的语言、最快捷的传递方式表达新闻主题。这就要求记者在对声、画语言的把握上,善于用“细节”活跃具象语言,用“思维”贯穿抽象语言,将短消息变成一个信息密集的新闻源。此外,精简导语,倒金字塔文字和画面格式同样适于电视新闻。“去掉宣传味,开头就写事”,电视语言更要惜时如金,多用短句子。

  良好的画面胜过千言万语,简短的现场胜过绘声绘色的描绘,善于利用画面语言和新闻现场能体现电视记者的基本功。比如常见的新闻庆典和喜庆场面,一般都会描述“彩球高悬,掌声雷动”等话语,事实上,电视画面已经清晰地传达了这层意思,记者大可不必在这上面费工夫,可以把更多的笔墨带到现场,用镜头语言渲染现场的气氛。

  4 、充分运用电视新闻的报道种类,变换编排形式,增强表现力

  电视新闻报道种类众多,在时政新闻中,我们应当不拘泥于单一的报道形式,而应该充分运用现场报道、同期声、“背景”链接、新闻特写等多种形式来深化报道。当然,电视新闻的编排不能理解为各条新闻的随意拼凑与组合,而要根据新闻的内容及其特点,按照宣传报道意图,赋予其特殊而又全新的效应,达到1+1>2的目的。然而,综观各地的时政新闻,其节目的编排几乎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固定模式,即“主要领导出席的会议或参加的活动——各部门各单位传达贯彻会议的情况或取得的业绩——某些单位的工作动态,包括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众所周知,新闻节目的编排一方面受报道内容的制约,但反过来又对报道的内容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合乎事理情理的时政新闻编排,能极大地增强新闻的表达力和影响力。

  在实际操作中,一是要特别注重新闻头条的选择。在近期的新闻节目中,泸州新闻联播改变过去领导新闻排序展演的新闻编排模式,注重头条稿件选择,如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工业强市、建设新农村等类型的稿件,摆在头条,突出编辑部的意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在编排技巧上,要突现优化组合编排,包括同类排列、对比排列和综合编排,精心提炼单条新闻和每期新闻总体的信息含量,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立体化报道,不断拓展丰富新闻联播的报道内容。

  二是以新颖的提要和标题来抓住观众。俗话说“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提要的长短、修饰、补充,均要依据当日新闻的价值和作用,灵活运用,使之成为观众解读电视新闻的“利器”,帮助观众准确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和意义。内容提要虽然只是简短的一两句话,但它却最能体现编辑的“用心”,这是新闻节目吸引观众的关键所在。内容提要不需过分讲究文采,但一定要准确、明了、生动。

  三是编发高质量的简讯组合。简讯是解决电视新闻节目信息不足与时长限制的矛盾的一种方法,既能调节奏,又能增加信息量。

  四是善于资源整合,扩大新闻信息。地方台时政新闻编辑应该“眼观八方,耳听六路”, 借助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和信息,寻找与本土新闻的最佳契合点,比如国家相关法规的颁布实施等,从中找到结合点,加以播报,增加节目信息量和权威性。

  此外,常年不间断推出重点报道、连续和系列报道,也是增加信息量的方法。

  五是走出去,扩大栏目影响力,增加新闻信息。本土的人和事无疑受本土受众的关注,但是本土人在外地或外地人在本土的事,受众也很关心, 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时政新闻节目也可以走出所在城市的行政辖区,做好与本土相关的人和事的新闻节目。

  “新闻立台”是中国电视基本准则,时政新闻是电视新闻报道的核心。时政新闻不突破,就难言新闻改革的成功。著名传媒研究人时统宇在谈及时政新闻的创新时列举大量事例,包括对国家党政领导人报道的创新,包括《新闻联播》专题报道的创新,这个创新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更加亲民、更加贴近民众,从中找出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围绕与民众的关系展开报道,把时政新闻转化成老百姓爱看的新闻。媒体作为沟通党政与民众的桥梁,必然要更加注重报道民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报道他们在关心什么、思考什么、渴望什么、希望政府为他们做什么、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在基层执行得怎么样、有没有给民众带来预想的效果,所谓“以民为本”。因此,地方台就应该紧紧围绕“以民为本”,大篇幅地报道当地民众的心声,走时政新闻创新之路。

新闻方面大学本科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新闻传播本科论文

2.新闻学本科论文范例

3.新闻学毕业论文范例

4.大学生新闻毕业论文

5.关于新闻论文范文

3459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