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职称论文
新闻学是在文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与逻辑学、语言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相关。新闻学是当前最有前途、最有影响、最有时代特点的学科之一。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新闻职称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新闻职称论文篇1
浅析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公信力的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的公信力,传达的是一种信任的力量。观众的信任与支持,是新闻工作者办好民生新闻的强大动力。事实上,新闻传播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发挥好传、受双方的积极性。不重视观众的需要,观众就不会对你所传播的“新闻”产生兴趣。因而,在采写民生新闻之前,我们要充分了解新闻受众的特点和需求,以做到有的放矢。
一、电视民生新闻受众的特点
1.电视观众渴望获得知情权
任何一个民主国家都会给它的公民赋以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劳动、学习、人身保障以及政治、文化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自由,而这些权利的实现都是建立在知情的基础上的。电视媒介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观众希望由此获得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把获得的信息作为他们行为的凭借,从而消除行使权利时的盲目行为。
2.越来越深地介入新闻报道中
表达自己的意见是人们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既要允许人们透过传播媒介说好话、唱赞歌,也要允许人们阐发自己的不满和挫折,这是社会公众对传播媒介充分信任的表现。对电视观众而言,他们在电视里看到听到属于社会公众自己的声音,就会提高自己的勇气和信心,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就会对电视媒介产生信赖感。绝大多数新闻受众十分喜欢电子媒介中与事件进程同步的现场报道,如《南京零距离》,生动具体、即时传播的特点,使得观众兴趣盎然。
3.观众文化素质的平均值远低于演讲、音乐厅和影剧院的收看对象,也低于书籍和期刊的读者
因而,民生新闻中传播的娱乐及知识方面的内容带有明显的通俗化和生活化的特点。从另一方面看,尽管高层次的科学和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发达程度,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上层人士也希望从专业以外的低浅文化中得到愉悦的享受。而民生新闻的兴起,正好为通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观众观看的行为是在闲暇时进行的
一般情况下,观众只有在工作和家务劳动之余才能静下心来读报、听广播、看电视,所以人们看电视时往往带有娱乐和消闲的目的,对频道和内容的选择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因而在这个时间里,如果没有精彩的内容和令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很难博得观众的眼球。
二、影响电视民生新闻公信力的因素
1.传播信息失衡
从民生新闻报道的题材来看,有经济层面的,引导人们如何创业致富;有道德、公德层面的,弘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有百姓生活层面的,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供水、供热、供电等各种问题;有就医、就学、就业层面的,真实反映百姓诉求。客观地说,这些报道内容贴近了百姓的生活,很接地气。但是,往往由于策划不到位或者采访不全面等原因,出现了正面新闻和负面新闻报道的失衡,出现了化解矛盾与干涉司法的失衡以及通俗与庸俗之间的失衡。信息传播失衡,就好比船偏离了航线一样,不仅达不到预计的宣传效果,反而会把观众带入歧途。
2.报道内容流于肤浅,不深刻
首先,与高高在上的传统新闻和严肃正统的主持风格相比,民生新闻更容易被电视观众所接受。但是往往会发生因为侧重追求通俗易懂和娱乐化,只达到了博取观众一笑而被冠以庸俗的头衔的情况。其次,在传播业界的竞争压力下,为了求新、求快,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为了抢头条,有些编采人员在弄清基本事实的情况下就赶着发稿子,因而忽视了新闻的内涵与外延,让观众觉得信息量小、视角窄小。再次,报道内容流于浅显,也不排除某些新闻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有待提高的问题。
3.提出问题,却不能解决问题
近些年,物业与业主之间的冲突、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矛盾、执法部门和行政部门不作为事件备受关注。作为观众的老百姓很想通过民生新闻发出自己的声音,找到主人翁的地位,但囿于新闻媒体只有监督的权利,没有执法权和行政权,导致有些新闻不是被和谐了就是迟迟得不到解决。让观众有一种报也白报的失望情绪,这无疑降低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公信力。
三、提升电视民生新闻公信力的举措
1.以人为本,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人民创造了历史,人民是世界的主人。以人为本,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也符合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办民生新闻既是给老百姓看,也是为老百姓服务。
因而,不管节目形式如何创新,都要始终把百姓的冷暖当作新闻传播的头等大事。新闻工作者要想拉近与百姓的距离,传播他们喜爱的新闻,首先要与广大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齐爱憎,唯有如此才能写出他们的语言、表达他们的心声,并把党和国家的政策准确传达给他们。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厚土,才能树大根深,否则就会像失去活力的花木一样,要枯萎、要凋谢。辽宁卫视的《新闻正前方》,刚子的一口地道沈阳话、唠家常式地多角度分析事件、播报新闻为广大观众津津乐道,想必是赢在了“亲民”上。
2.对切要问题进行深入报道和跟踪报道
首先,一定要进行深入报道。现在是信息时代,是物质条件空前优越的时代。有些人认为打打电话,发发传真,敲敲键盘,随便摘录就能一篇一篇地发新闻,似乎老一辈记者“行万里路”的采访作风已经过时了。可我们要知道,观众也在同时翻阅着各种新闻资料,他们与我们同步甚至超前。如果不进行深入采访,我们的报道很容易陷入信息雷同或者以讹传讹的局面,失去对观众的吸引力甚至招来怨骂声。
其次,对批评性报道等切要问题一定要进行跟踪回访,要花开有果。像众所周知的青岛的“天价虾”事件、吉林的“天价鱼”事件,都是在媒体的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下得以还原事件本来面目,并有效维护了市场秩序,保护了公平正义。
3.给观众提供舆论监督的平台
民生新闻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有效地行使了国家赋予的舆论监督的权利。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得正义得以申张,正气得以弘扬。但观众并不知道,新闻工作者除了受到尊重之外,特别是在做批评报道时,常有坐冷板凳、吃闭门羹、被打被骂的情况。给观众提供舆论监督的平台,一方面可以让观众了解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和工作特质,另一方面可以跟进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观众对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多一份了解就会多一份支持,从而有效提升民生新闻的公信力。因而,全国的多个上星频道在播报新闻的同时都加了底游字幕,欢迎观众参与短信或微信公众号的互动交流。就我负责的《直播锦州》而言,我们成立了多媒体部,每天都有专人更新微博内容,把观众最关心的问题及时发布出去,这是我们努力扩大传播渠道,增加传播的信息量,最大限度地提升新闻的内涵和外延的积极尝试。
民生新闻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观众的参与性,有了观众的参与,就方便了观众的监督。观众的监督,就是对我们办节目长期而及时的鞭策。客观、真实、生动地反映百姓心声,及时、准确地回应观众诉求,民生新闻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公信力可言。
>>>下页带来更多的新闻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