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播的新闻竞争优势
时间:
孙小平 1由 分享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城市广播媒体要想生存发展,应放大自身竞争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在本地区的新闻竞争中领跑。
一、抢占第一落点
广播的优势之一是快,而这正是新闻传播最需要的。现场报道是最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报道形式,纸质媒体无法做到,电视媒体因为技术的限制,现场报道相对复杂,广播对技术要求极其简便,特别是在移动通讯十分发达的今天,只要记者到了新闻事件的现场,就可以直接用电话将新闻发回电台直播间,并迅速传送给听众,让听众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新信息。
城市广播新闻的从业人员要把追求新闻的第一落点当作职业标准,强化“24小时发稿”理念,建立24小时不间断的发稿机制。广播记者要多做来自现场的报道,提高发现现场、深入现场、把握现场、报道现场的能力,争取第一时间发布新闻。
二、本土内容制胜
本土内容是城市广播生存的基础。广播内容的本土化(社区化)是现代广播的发展趋势。城市广播在加强本地新闻采访力量的同时,要利用社会资源,增加本地新闻的采制量,为本地听众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特别是与本地听众息息相关的本土重要新闻事件及民生新闻,往往成为本土听众的必选和首选。一是做好民生节目的转型升级。目前的民生新闻存在碎片化、同质化、低俗化、边缘化、负面化问题,应多做善民生、美民生、大民生的服务性报道。二是强化监督性新闻,对群众关心、政府关注、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建设性监督,帮助解决问题。三是多做调查分析性的深度报道。多做引起地方党委、政府重视、关注的深度报道,扩大广播的影响力。四是加强评论。要通过新闻评论引导社会舆论,掌握舆论话语权。
城市广播还要“跳出本地看本地,立足本地看世界”,通过与其他城市广播、国内通讯社、电视台、报纸、网站的合作,播发听众关心的国内外新闻,让听众“打开收音机,便知天下事”。
三、回归新闻本源
长期以来,城市广播新闻只是单一的“我说你听”灌输式的宣传工具,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领导取向”而不是“听众取向”。做强城市广播新闻,重要的是转变观念,让城市广播从单纯的宣传工具向新闻媒体转型。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把“有无受众需求、有无收听期待”作为用稿标准,减少领导活动、工作会议、剪彩庆典,在新闻节目的编排上采取“新闻大板块+不断更新的新闻资讯”的“板块+轮盘”的方式,既兼顾了新闻直播常态化的要求,又能将深度报道或策划报道与即时信息有机组合,满足听众随时听到最新鲜的新闻和评论。
四、做好沟通互动
声音符号的生产较之于图像符号和文字符号更容易操作,广播可以借助电话、短信、网络等新技术完成声音符号的生产,并形成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如开通热线电话,为听众直接参与沟通(互动)创造机会,广播在一定程度上可达到一对一人际传播的效果,双方在互动中实现同步交流、共同分享的心理满足。相比于其他传统媒体,广播更便于与受众互动,听众可以利用电话、BBS、微博和短信等手段参与广播节目。
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还可以将时事报道和互动评论结合起来。主持人通过与听众的互动,了解听众想法,连线有关专家就相关事件进行解读、评论,进行正确及时的舆论引导。广播新闻节目的话题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放大后,再将受众的网上回应反馈到节目中,使广播通过网络更大范围地和受众实现互动。
五、坚持融合传播
长期以来,电台以擅长现场直播为特色,但也存在稍纵即逝的缺点。广播和网络融合而产生的网络广播,其多符号、可视性(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延伸了音频版面的功能和内涵,使单一听觉文本拓展至多文本呈现。广播不仅听得见,还“看得见”,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而在传统的直播、点播之外,开发极具互动性、个人化的网络播客,尤其吸引年轻听众。
天津、菏泽、临沂等城市的广播和当地的电信、移动、联通和通讯商合作推出了电话广播业务,移动、联通手机用户和小灵通、固话用户每月只要花3到5元,拨打一个客服热线,就可以收听当地电台的在线广播、近几个月的广播节目回放,还可以电话预约节目播放。这种电话广播颠覆了传统的广播收听模式,将收听终端从收音机转移到了更加方便实用的电话、手机上,让听众收听更加方便及时。菜单式节目收听具备个性化、功能性、服务性、互动性的特点,满足收听的私密性,而不插播广告让收听更具连贯性,实现了听众从被动收听到主动选择收听的转变。电话广播的定制收听有效降低了广播的经营风险,精准的用户数据使得产业链开发更为明确。
广播媒体和其他媒体的融合,改变了传统广播的生产、表现方式。多种媒体在一个平台上进行资源整合,实现各媒体间内容资源的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节省了成本,扩大了市场,取得了多赢的集聚效应。上海广播电视台的第一财经是目前国内惟一的多媒体融合的专业财经传媒机构,它集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站、数字媒体中心为一体,以财经资讯产品为内容核心,整合经营,通过协同传播的整体效应,迅速获得市场的影响力。第一财经广播在多媒体融合的平台上,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成为了国内强势财经广播媒体之一。这是广播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其经验值得城市广播学习。
一、抢占第一落点
广播的优势之一是快,而这正是新闻传播最需要的。现场报道是最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报道形式,纸质媒体无法做到,电视媒体因为技术的限制,现场报道相对复杂,广播对技术要求极其简便,特别是在移动通讯十分发达的今天,只要记者到了新闻事件的现场,就可以直接用电话将新闻发回电台直播间,并迅速传送给听众,让听众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新信息。
城市广播新闻的从业人员要把追求新闻的第一落点当作职业标准,强化“24小时发稿”理念,建立24小时不间断的发稿机制。广播记者要多做来自现场的报道,提高发现现场、深入现场、把握现场、报道现场的能力,争取第一时间发布新闻。
二、本土内容制胜
本土内容是城市广播生存的基础。广播内容的本土化(社区化)是现代广播的发展趋势。城市广播在加强本地新闻采访力量的同时,要利用社会资源,增加本地新闻的采制量,为本地听众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特别是与本地听众息息相关的本土重要新闻事件及民生新闻,往往成为本土听众的必选和首选。一是做好民生节目的转型升级。目前的民生新闻存在碎片化、同质化、低俗化、边缘化、负面化问题,应多做善民生、美民生、大民生的服务性报道。二是强化监督性新闻,对群众关心、政府关注、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建设性监督,帮助解决问题。三是多做调查分析性的深度报道。多做引起地方党委、政府重视、关注的深度报道,扩大广播的影响力。四是加强评论。要通过新闻评论引导社会舆论,掌握舆论话语权。
城市广播还要“跳出本地看本地,立足本地看世界”,通过与其他城市广播、国内通讯社、电视台、报纸、网站的合作,播发听众关心的国内外新闻,让听众“打开收音机,便知天下事”。
三、回归新闻本源
长期以来,城市广播新闻只是单一的“我说你听”灌输式的宣传工具,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领导取向”而不是“听众取向”。做强城市广播新闻,重要的是转变观念,让城市广播从单纯的宣传工具向新闻媒体转型。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把“有无受众需求、有无收听期待”作为用稿标准,减少领导活动、工作会议、剪彩庆典,在新闻节目的编排上采取“新闻大板块+不断更新的新闻资讯”的“板块+轮盘”的方式,既兼顾了新闻直播常态化的要求,又能将深度报道或策划报道与即时信息有机组合,满足听众随时听到最新鲜的新闻和评论。
四、做好沟通互动
声音符号的生产较之于图像符号和文字符号更容易操作,广播可以借助电话、短信、网络等新技术完成声音符号的生产,并形成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如开通热线电话,为听众直接参与沟通(互动)创造机会,广播在一定程度上可达到一对一人际传播的效果,双方在互动中实现同步交流、共同分享的心理满足。相比于其他传统媒体,广播更便于与受众互动,听众可以利用电话、BBS、微博和短信等手段参与广播节目。
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还可以将时事报道和互动评论结合起来。主持人通过与听众的互动,了解听众想法,连线有关专家就相关事件进行解读、评论,进行正确及时的舆论引导。广播新闻节目的话题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放大后,再将受众的网上回应反馈到节目中,使广播通过网络更大范围地和受众实现互动。
五、坚持融合传播
长期以来,电台以擅长现场直播为特色,但也存在稍纵即逝的缺点。广播和网络融合而产生的网络广播,其多符号、可视性(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延伸了音频版面的功能和内涵,使单一听觉文本拓展至多文本呈现。广播不仅听得见,还“看得见”,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而在传统的直播、点播之外,开发极具互动性、个人化的网络播客,尤其吸引年轻听众。
天津、菏泽、临沂等城市的广播和当地的电信、移动、联通和通讯商合作推出了电话广播业务,移动、联通手机用户和小灵通、固话用户每月只要花3到5元,拨打一个客服热线,就可以收听当地电台的在线广播、近几个月的广播节目回放,还可以电话预约节目播放。这种电话广播颠覆了传统的广播收听模式,将收听终端从收音机转移到了更加方便实用的电话、手机上,让听众收听更加方便及时。菜单式节目收听具备个性化、功能性、服务性、互动性的特点,满足收听的私密性,而不插播广告让收听更具连贯性,实现了听众从被动收听到主动选择收听的转变。电话广播的定制收听有效降低了广播的经营风险,精准的用户数据使得产业链开发更为明确。
广播媒体和其他媒体的融合,改变了传统广播的生产、表现方式。多种媒体在一个平台上进行资源整合,实现各媒体间内容资源的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节省了成本,扩大了市场,取得了多赢的集聚效应。上海广播电视台的第一财经是目前国内惟一的多媒体融合的专业财经传媒机构,它集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站、数字媒体中心为一体,以财经资讯产品为内容核心,整合经营,通过协同传播的整体效应,迅速获得市场的影响力。第一财经广播在多媒体融合的平台上,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成为了国内强势财经广播媒体之一。这是广播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其经验值得城市广播学习。